第六章抗菌感染免疫
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六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2. 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医院感染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3.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 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 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4. 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5. 将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6.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7. 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8. 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9. 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二、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3. 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4. 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5.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6. 对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监控指标;7.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8. 血液透析室: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9.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三、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1.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2.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3. 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4. 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5. 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6. 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7. 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四、消毒药械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2.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购入的消毒、灭菌药械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具体负责医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存储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4.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对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5.医院必须建立消毒、灭菌药械的采购和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6.医院自配消毒药时,应建立消毒剂使用登记册,登记配制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日期、操作人姓名等内容,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配制;7.医院使用消毒器械时也应建立使用登记册,登记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操作者和定期消毒效果的监测结果以备查验;8.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9.禁止医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2.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有无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均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置;9.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六、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 医院应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的管理,未经消毒或无害化处理,不得排放、清淘或作农肥;2. 医院必须设置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并有专人负责;3. 污水处理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正确掌握有关卫生知识及设备操作技术;4. 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5. 化学毒性废物的管理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遵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执行;七、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1.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以下内容:1.1 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1.2 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1.3 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2.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3. 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3.1 基本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内层圆领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3.2 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SARS 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疑似SARS 和临床诊断SARS 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3.3 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八、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 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早用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1.2 有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1.3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1.4 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换1~2 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1.5 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引流、倾去,并有制度保证;1.6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1.7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1.8 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2.1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2.2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2.3 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安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能及时更换; 2.4 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2.5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2.6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2.7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3.1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3.2 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3.3 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3.4 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3.5 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3.6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3.7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3.8 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3.9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4.手术部位感染4.1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 天,I 切口手术前有感染症状的应暂缓手术;4.2 如无指征,应术前洗澡,并使用抗菌皂;4.3 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或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备皮;备皮采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4.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要求使用抗菌药;4.5 有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的操作规程,并严格实施;换药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4.6 按照手术风险程度NNIS分级登记手术术后感染,有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5.血液净化逶析相关感染5.1 严格执行血液净化逶析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5.2 有血液净化逶析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5.3 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5.4 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有严格的操作与检测规范,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查,有完整的监测记录5.5 有完整的血液净化所致的相关感染应急管理预案与处理程序;5.6 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5.7 有血液净化逶析所致相关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九、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主要职责1.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医院感染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2.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3.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4.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5.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6.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7.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8.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9.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10.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11. 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11.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12.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2019
-
35
Neutrophils
Macrophages
2019
-
36
2019
-
37
吞噬作用的后果
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细菌种类、毒力和 人体免疫程度不同而异
完全吞噬 : 细菌被吞噬后完全被杀灭, 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 般在5—10分钟内死亡。
不完全吞噬:
结核杆菌、布鲁菌、伤寒杆菌、军团菌等胞内寄生菌在 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中,虽被吞噬却不被杀灭。 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 受体液中特异抗体、非特异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作用; 有的病菌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 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人体 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
2019
-
18
3. 细菌侵袭过程
➢ 细菌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启动侵袭过 程,导致一系列基因表达、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等, 使细菌能侵入组织或细胞内,造成感染。
➢ 细菌分泌侵袭性酶类帮助细菌在组织之间扩散。 ➢ 抵抗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破坏或抑制吞噬作用、阻止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产生IgA蛋白酶、抗原变异等。
2019
-
24
2019
-
25
(1)发热反应 内毒素
肝枯否细胞、中性粒细胞
释放内源性热原质 刺激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 ,发热
(2)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 WBC先减少,1-2h后 , 左移
2019
-
26
(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毒素 血流 内毒素血症
作用与血小板、白细胞、补体系统 产生 TNFa、IL-1、IL-6等
2019
-
病原生物学课件第六章 抗菌感染免疫-简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口腔、阴道、皮肤是四大菌库
部位
皮肤
口腔与咽喉
鼻腔 眼 中耳和鼻窦 外耳道 气管、支气管和肺 胃 小肠与大肠 胆道 尿道前1/3 女性生殖道 男性生殖道
人体正常菌群分布汇总表
主要微生物
面部:G+细菌,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G-细菌,嗜血杆菌;厌氧菌,以脆弱拟杆菌、真杆 菌、丙酸杆菌、双歧杆菌为主;真菌,念珠菌 上肢与躯干:与面部菌群分布接近,但嗜血杆菌与厌氧菌罕见;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青霉菌 会阴与下肢:G+细菌,与上肢接近;G-细菌,肠杆菌、非发酵菌;各种厌氧菌主要分布于会阴;真菌,念珠菌 为主
• 能将亚硝酸胺降解为亚硝酸盐与胺,起到抑癌作用 • 能刺激巨噬细胞-提高活性-增强免疫监视作用
• 抗衰老作用-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如双岐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有抗衰老作用
• SOD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 • SOD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和复原受
– 微生物群与机体的生理组合变为病理组合,称为— – 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如小肠污染综合征
2020/10/29
(一)微生态平衡的 标准
• 微生态平衡应包括微生物与宿主两
• 微生个物方方面面
定定位性
确定正常微生物群生态空间
损细胞-抗衰老
2020/10/29
二、条件性致病菌
• 定义 正常时不致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bacterium)或称机会性致病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提供共刺激信号而促进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自 身增强并分化为效应CTL,因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3.2.2 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 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而有赖于APC及CD4+T 细胞协同激活初始CD8+T细胞。如病毒抗原、肿瘤抗 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 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或 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再表达于APC表面,同时 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若此T细胞是CD4+的 记忆T-细胞,其对共刺激信号要求阈值较低,它们与 APC作用后易被激活并产生分泌IL-2,从而辅助邻近 的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若CD4+T细胞是巳活化的 效应T细胞,其所表达的CD40L可与APC表面的CD40结 合而使APC表达B-7和4-IBBL等共刺激分子增加至足以 达到CD8+T细胞激活所需的水平,使之产生IL-2引起 自身增殖分化。
,在Ca2+存在下,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 即在靶细胞上形成管状结构,可致靶细胞外Na+、水分 子内流而改变细胞渗透压而最终引起细胞溶解。同时 这种胞膜通道也有利于颗粒酶、TNF等细胞毒介质进入 靶细胞并导致靶细胞死亡。其二是Fas/FasL途径。 Fas(CD95)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表达于 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细胞等表面。FasL(CD178)是前者的配体,属肿 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T-细胞表面。激活 的CTL表面迅速表达FasL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 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spase(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 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死亡。 4.2 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可 在Mφ 吞噬小体内生长并可逃避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攻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干扰一素(、int非erf特er异on,性IF免N)疫:—定义干扰素
1. 种类与性质:
种类
产生细胞
Ⅰ /Ⅱ型 干扰素
作用
定位
α β
人白细胞 Ⅰ型
人成纤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包括
兼性胞内菌:对人致病者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
布氏杆菌 军团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衣性原低体,常导致李慢斯性特感菌 染。 病变主要有病理性免疫损伤引起。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杀灭细胞内细 菌,故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1. 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的吞噬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需活化),中性粒细胞、NK。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
疫(acquired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在生
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
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特异性强,
具有免疫记忆性,后天性获得。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下一张
返回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二)吞噬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体液因素
•吞噬体 •吞噬 •吞饮体 •吞饮 •溶酶体 •吞噬溶 酶体
吞噬细胞 吞噬和 杀菌过程
吞噬和杀菌过程(内吞 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 和杀菌过程 (调理作用)
吞饮过程
3. 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 完全吞噬 ② 不完全吞噬 ③ 组织损伤
不完全吞噬和完全吞噬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和B细胞
通过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和抗体,对细菌感染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
Th1/Th2细胞因子
Th1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增殖,Th2细胞因子如IL-4、IL-5等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05
结论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在抗细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要点一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要点二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要点三
诊断技术的改进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细菌耐药 性不断进化,对抗菌药物的治疗产生 了巨大挑战。
针对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医学微生物 学在抗菌药物的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不断探索新型抗菌药物 。
耐药性细菌的分类及特点
产ESBL细菌:以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能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三代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对万古霉素耐药, 但对替考拉宁敏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甲氧 西林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
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核心作用,产 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免疫应答的进行。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 给T细胞,活化T细胞,并诱导产生Th1和Th2细胞 因子。
03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疗法
疫苗在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预防性疫苗
通过注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细菌感染 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速度。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 切相关,研究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有助于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
传播。
02 细菌的感染机制
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01
02
03
革兰氏阳性菌
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对青 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常见 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 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对氨 苄西林等抗生素敏感。常 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沙门 氏菌、大肠杆菌等。
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 机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不 断增强,需要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机制 ,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 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发,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抗菌药 物的作用机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感染的症状和后果
咳嗽
肺部感染时会出现咳嗽症状, 痰液可能带有血丝。
呼吸困难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衰竭。
发热
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升高。
乏力
感染后可能出现全身乏力、肌 肉酸痛等症状。
免疫系统受损
长期感染细菌可能导致免疫系 统受损,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03 人体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效应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等快速识别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 细菌。
适应性免疫应答
B细胞和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 殖,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发 挥免疫效应。
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正向调节
Th1、Th2、Th17等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 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三 机会性感染
概念:由正常菌群或环境中机会性致病 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所引起的感 染统称为机会性感染
(一) 主要机会致病菌:大肠艾希菌、克 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沙雷菌属。另 外还有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 毛霉菌等
(二)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 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出行 方式转变了人们更为便 捷。
(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 多。姿多彩
二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 生物拮抗作用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 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 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 供人体吸收利用
3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 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 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 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 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 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菌免疫在抵御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防止和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扩散,维护机体健康。
抗菌免疫的概述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吞噬、杀伤、诱导凋亡等方式清除体内感染的细菌。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
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识别细菌等微生物抗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可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及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抗菌免疫的定义
抗菌免疫是指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CATALOGUE
目录
细菌的感染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细菌的耐药性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感染的途径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
性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免疫逃逸
03
免疫应答
人体对细菌感染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清除感染并预防再次感染。
细菌的毒力与致病性
01
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其在人体内繁殖、扩散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因子等有关。
02
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
针对一些多重耐药菌株,采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增 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05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短期影响
急性感染
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可导致发热、头痛、咳嗽、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 克和死亡。
并发症
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加重病情并延长恢复 期。
长期影响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物 品或表面,然后将细菌带 到自己的口、鼻或伤口等 部位而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源而感染。
细菌的感染症状
发热
细菌进入人体后,会引 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
体温升高。
咳嗽、咳痰
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会导致咳嗽、咳痰等症
状。
腹痛、腹泻
细菌引起的消化道感染 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
《细菌的感染免疫》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的感染 • 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反应 •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未来展望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其 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细胞免疫
T细胞对被感染的细胞发起攻击, 通过裂解这些细胞来消灭藏于其 中的细菌。
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应答的启动
抗原的识别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关键, 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将细菌抗 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
免疫应答的调控
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 因子等化学因子的释放,共同调节免 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慢性疾病
卫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第三章6抗感染免疫
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
由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抗原
(Ag)
与B细胞结合, 诱导B细胞释 放抗体 记忆B细胞
形态较小、寿命较长,翌年以上
结合并激 活T细胞
形态较大,寿命较短(小于一周)
浆细胞
记忆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抗体
特异性免疫
谢谢
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
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 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 胎盘屏障:
作用: 防止母体血液中的病原体及其代谢物 进入胎儿,因此能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
(二)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种类及部位: 大吞噬细胞-大单核细胞(血液) 巨噬细胞(组织) 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液) 2、吞噬过程 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
(3)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溶细胞作用 活性片段作用 趋化作用
调理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
2.溶菌酶: 可溶解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 死亡
3.干扰素
概念:宿主和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 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具有广谱抗 病毒的功能
作用: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 方面的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作用。
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抗菌物质 补体 溶菌酶 主要来源 血清 化学性质 正常球蛋白 革兰阳性菌 作用对象
吞噬细胞榕酶体、唾 碱性多肽 液、泪液、乳汁等
防御素 乙型溶素
组蛋白 白细胞素 吞噬细胞杀 菌素 乳素 正常调理素
中性粒细胞、肠细胞 碱性多肽 血清
抗细菌感染免疫
感染类型 常见微生物 主要免疫类型
胞外菌感染 胞内菌感染 外毒素感染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
细菌
结核杆菌
细胞免疫为主
麻风杆菌等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发挥作用
白喉杆菌
体液免疫为主
破伤风杆菌等 特异性抗毒素与毒素产生
中和作用
三 黏膜免疫
SIgA是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的主要类型抗 体
MPS的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 抗原呈递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
3. 体液因素:体液中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① 补体(complement):经典途径和旁路激活; ② 溶菌酶(lysozyme):碱性蛋白;
来源:吞噬细胞 分布:血清、唾液、泪液、鼻涕等 功能:破坏β-1.4糖苷键,破坏G+菌 ③ 防御素(defensin):为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 多肽,杀胞外菌及某些分枝杆菌。
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物质包括:
1. CD4+T细胞: • 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占总量的90-95%; • 能识别MHC II 类抗原(MHC II位于抗原提呈细胞上) • Th1细胞: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辅助B细胞合成抗体。
2. CD8+T细胞: • 受MHC I 类分子制约( MHC I 位于一般细胞表面) • CTL是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 分泌IL2、IL4、IL8等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功能,介导 • 炎症反应。
(1)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2)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生于宿 主细胞内的细菌,分兼性胞内菌如结核杆 菌、伤寒杆菌等;专性胞内菌如立克次体 和衣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位转移
菌群失调症的分度与转归
Ⅰ度失调--当终止使用抗生素或除去诱因时,菌群能自然恢复正常
`菌群变化 `无临床表现 可逆
Ⅱ度失调--临床表现为腹泻或慢性结肠炎, 纠正较困难
`病理波动 `慢性病 `不可逆
Ⅲ度失调 (二重感染)- 原来菌群几乎消失, 全被外来菌占领,
已成为不可逆损害,严重者引起二重感染如真菌性肠炎、肺炎等
一、 你知道乳酸菌、双岐杆菌酸奶的益处吗? 乳酸菌、双岐杆菌是国际上承认的有益菌种,酸奶是世界上六大营养品之一,用双岐 杆菌酿制出来的酸奶营养价值是鲜牛奶的数倍,长期喝双岐杆菌酿制的酸奶:让身体年经 10岁,双岐杆菌是最佳的天然活性菌,有高活性的矿物质微元素,使人健康长寿,抑制肠 内腐败菌的繁殖,消除肠道垃圾,调解便秘与腹泻,促进睡眠,固齿,明目、抗肿瘤、排 毒养颜,强壮骨骼,对胃酸、胃胀、口臭、解酒、减肥、糖尿病、痤疮、更年期人群是最 佳的选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食品。
厌氧菌
胃肠道、口腔、阴道、皮肤是四大菌库
正常菌群拮抗病原菌的作用
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 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 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 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 地 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 原菌作用
乳酸菌、双岐杆菌酸奶的益处
微生态调节剂
(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
益生菌(Probiotics),又称益生素
• 是有益细菌的活菌制剂,与抗生素(Antibiotics)相反的物质
益生元(Prebiotics)
• 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有的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生 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 抑制有害细菌生长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微生态平衡应包括微生物与宿主两个方面
微生物方面
定位 定性
确定正常微生物群生态空间 对总菌数和各种群活细菌数的定量检查 优势菌往往是决定生态平衡的核心因素
定量
定性
对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分离与鉴定 确定种群的种类
宿主方面
1.生理功能
• 是否处于生理性状态 • 各项生理指标是否正常 2.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
对胞内感染菌的防御, 主要靠 细胞免疫
Th1是其重要免疫效应细胞 Th17---?
通过致敏淋巴 细胞释放的各种 淋巴因子, 激活吞噬细胞, 增强其吞噬消化 能力
三、黏膜免疫
分布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其他部位黏膜下的淋
巴样组织,形成机体黏膜防御系统,称为黏膜
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
抗衰老作用-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如双岐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有抗衰老作用
• SOD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 • SOD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和复原受 损细胞-抗衰老
二、条件性致病菌
定义 正常时不致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 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bacterium)或 称机会性致病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
第一节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天然免疫)特点: 生来就有, 受遗传因素控制; 相对稳定;作用范围广, 发挥作用快 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天然免疫防御 的构成因素
宿主体表屏障作用-P45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P45 体液中非特异免疫因素-P47
一、 屏障作用
1)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种类达1000余种 数量达104(100万亿个)
(人体体细胞只有10万亿个)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总重量约1271克
重量和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但产的酶比肝脏更多
组成: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
专性厌氧菌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200g 20g
生理功能
年龄波动
• 对内,如牛奶性腹泻、脂溶性腹泻的发生 • 对外,如水土不服、旅游者腹泻的发生 • 尤其在极端环境状态下-特种医学涉及的内容
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菌群失调
微 生 态 失 调 诱导因素
抗生素的滥用 环境压力 如饥饿、 情绪波动、疾病侵袭等 放射治疗 如在腹部进行X-射线、r 射线治疗以及服用 具有放射活性物质,对菌群造成破坏其后果尤为严重 合成的皮质激素 如考的松和强的松等抗炎药物 食物变化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肠内菌群的因素 食物中毒 引起的急性腹泻,以及感染等都会影响肠内 正常菌群的数量 外科手术等一切破坏正常生理结构的措施都可引起微 生境的破坏,从而引起微生态失衡
2)胎盘屏障
3)血脑屏障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
中性粒细胞
杀菌过程
吞噬
消化 吞噬溶酶体
排除
完全吞噬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杀菌过程
识别 吞噬 杀灭与消化
吞噬的结果: 完全吞噬 ---消灭排出 不完全吞噬
---胞内寄生
三、体液中非特异免疫因素
补体
C5a C3a趋化
补体
产生炎症反应
C5b6789 C3bபைடு நூலகம்
IgA是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的主要类型抗体 sIgA阻止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定植
四、新生儿免疫
新生儿出生后数月防御微生物感染主要依靠从母
体获得的被动免疫
母体IgG穿过胎盘进入胎儿,IgG由新生儿特异性
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介导进入小肠上皮 细胞,形成内吞泡运动到细胞的另一端、将抗体 定向释放入血 母亲乳汁中的IgA抗体通过哺乳进入新生儿体内
第六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固有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指 机体防御病原生物 侵入的能力
作 用
又称天然抵抗力, 是机体防御感染 的第一道防线
亦称获得性免疫, 是指人体出生后, 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 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 物等抗原物质接触后 产生的免疫力
适应性 免疫
终止初次感染 防御和抵抗再次感染 防止潜伏感染的发展
合生素(Synbiotics)
• 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服用后可使进入肠腔 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益生菌的作 用更显著持久
目前国内的主要益生菌制品
口服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制剂(促菌生、乐腹康、源首胶囊) 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丽珠肠乐胶囊、回春生胶囊) 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胶 囊、散剂,贝飞达胶囊)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制剂(金双歧) 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整肠生胶囊) 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威特四联活菌片) 口服双歧杆菌、酪酸菌活菌制剂(常乐康胶囊、散剂) 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 口服酪酸菌活菌制剂(米雅BM颗粒剂、酪酸菌胶囊)
由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称条件感染(conditional infection)或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条件致病菌产生的主要条件 - 定居部位改变 -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 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三、微生态平衡 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变化剧烈 `病情凶险
不可逆
2. 菌群定位转移 (translocation)
定义:正常菌群的生态定植部位发生改变而发生的菌群失调, 也称异位寄生,根据定位转移特点分为4种: 水平移位正常菌群由原生态环境向周围转移
» 细菌自鼻咽部位→下呼吸道 » 细菌自下结肠上移→小肠或胃
纵向移位 细菌从粘膜移位至→粘膜下肌层 (表层菌→深层) 血行转移 菌血症 异位病灶 与脓毒血症有关
第六章
学习重点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机会感染、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症的概念及其后果 吞噬细胞的种类、吞噬过程及吞噬结果 各种抗菌免疫特征 •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 抗毒素免疫 • 细胞内寄生菌及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LOGO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是微生物群与机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组合 在一定阶段存在着相对的动态均衡和稳定
微生态平衡包括:
定位:存在的位置相对恒定 定性:微生物种类的相对稳定性
定量:总菌数与各种群的数量有一定常数
微生态失调(disbiosis)
微生物群与机体的生理组合变为病理组合,称为—
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如小肠污染综合征
二、 你知道长寿的秘密吗? 我国著名长寿地区广西马瑶族平均寿命95岁,他们以自酿酸奶为主食。日本35年以来 推广自酿酸奶,平均寿命已成全球之最,青少年身高较过去增长10公分,在欧洲,双岐杆 菌酸奶是民间治疗一些疾病的保健药品,酸奶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食物,若贝尔医学 奖梅屈可夫研究中保加利亚人长寿的原因,就是他们常喝酸奶,酸奶是世界卫士组织推荐 的主要饮品之一。
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表面存在的一定种类 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群,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 无害,反而有益。将这些微生物称为—
是人体的一个生理系统-与人体共进化形成 属于“微生态学”领域 其分布与组成
(二)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拮抗作用-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生物屏障(biofilm)--抑制病原菌定植或条件致病菌侵袭 • 改变pH、占位保护、营养争夺 • 产生抗生素、细菌素、有机酸、过氧化氢等物质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