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尤其七年级18班学生。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㈡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2.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证据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对比分析后,认识到统治者只有惜民、爱民、富民和安民才能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明亡—清兴这一线索,重新确定了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突破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片收集,视频整理,逐步分析出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突破方法:图像史料分析(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查找资料(自查、他查),归纳整理②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突破方法:课下:学生课下查资料教师准备视频资源课中:学生之间讨论三、教学设计㈠导入教师:这是古代官员的上朝图,大家看这些官员上朝有什么特点?学生:站的整齐庄重严肃穿的衣服颜色不一样教师:在古代,官员上朝理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丝毫不敢懈怠。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本课分析《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则揭开了明朝灭亡的面纱。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介绍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等内容;第二目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讲述了李自成领导从农民起义到建立政权,最后到失败的过程;第三目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介绍了女真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后金的建立,以及清朝建立,清军入关的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在内容上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掌握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2.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解释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唯物史观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
家国情怀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为什么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学习本课明末农民起义,可用图片导入,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讲述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述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件 新人教版
1.原因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
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
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李自成 的队伍发
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经过
(1)提出口号: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 均田免赋 ”
【问题1】 对“均田免赋”口号的评价。 探究“均田免赋”的口号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现 状所提出的,“均田”就是要分给农民土地,“免赋”就是要减免赋税。 这一口号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但这一 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 现的。
【问题2】 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和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探究(1)特点:①第一次以“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形式明确地提出 土地问题,触及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均田”就是要分给农民土 地;“免赋”就是要减免赋税,较之秦、汉、唐、元等农民战争,其水 平有了明显的提高。②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明末农民起义军遭到 了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镇压。 (2)失败的客观原因:敌人的强大。①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统治 被推翻,但明朝的残余势力力量强大,如在山海关的吴三桂等。② 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乘机率大军南下。在满汉地主阶级 的联合镇压下,明末农民起义失败。
一、选择题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
A.政治腐败
B.社会动荡
C.土地兼并严重 D.陕西北部连年大旱
2.明末农民战争中,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是( A )
A.李自成
B.张献忠
C.黄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K12教育资料
1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自主预习
巩固训练 拓展阅读
K12教育资料
2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
过程。 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
1643 年率军攻入西
安,建立政权,政权名字是( A )
A.大顺 B.大利 C.大通 D.顺治
K12教育资料
16
7.关于明末农民起义说法不确切的是( B )
A.李自成的队伍是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B.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政权 C.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国号是大顺 D.明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B )
D.①④
K12教育资料
21
12.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 年,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这个人是
( B)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帝
D.康熙帝
K12教育资料
22
13.引导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北京的农民军的将领是
A.李自成
B.张献忠
C.吴三桂
D.高迎祥
(C )
K12教育资料
23
14.清朝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B )
材料一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因为勤奋,因为反腐,
所以亡国。虽说清朝编纂的《明史》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
勤俭,但“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概括了崇祯的一生。
K12教育资料
25
(1)崇祯如此勤奋,仍然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请从官场吏治 方面谈谈原因。
【参考答案】 明朝后期,朝廷更加腐败。万历皇 帝 20 年不理朝政, 致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政 治黑暗,人民苦不堪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重点难点】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
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材料二明朝宦官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反思改进措施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图表等,使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3)引入实际案例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收集和整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合作学习。同时,设置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地图、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认识框架。同时,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教版《明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原因,灭亡的过程,以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明末李⾃成起义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起义⼝号,起义结果,最后的迅速灭亡及历史意义;还从另⼀个侧⾯介绍了清军的⼊关,清朝的全国性政权的建⽴和发展。
【知识与能⼒⽬标】1、了解明朝末年⿊暗的政治统治;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3、把握后⾦的发展和清兵⼊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法⽬标】1、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2、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3、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1、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2、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导⼊新课】图⽚:闯王李⾃成。
教师简述李⾃成的主要事迹是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统治。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经济繁荣,⽂化昌盛。
然⽽,种种社会⽭盾,使它逐步⾛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进⼊新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中后期皇帝⼀览表阅读书本P84内容,结合材料⼀,请归纳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
补充:⽊匠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匠皇帝。
他在位期间,外有⾦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事当回事,⼀⼼只想当⽊匠。
归纳:1、政治腐败表现:①皇帝: 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内部: 勾⼼⽃⾓,纷争不已;③⼤⾂们: 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024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如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等,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明朝灭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历史小论文、思维导图等,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1. 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与内外交困
- 朝廷内部的党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时空观念:建立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观念,了解历史事件在时空背景下的相互关联。
4. 文化认同:通过学习明朝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 边疆战事频繁,军事开支庞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 民族矛盾尖锐,如鞑靼(蒙古)、倭寇等威胁边疆安全
2. 明朝经济与社会问题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
- 税赋沉重,官府横征暴敛,加剧民不聊生
- 自然灾害频发,如旱灾、蝗灾等,导致粮食减产,社会动荡
3. 农民起义的背景与过程
- 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修订人(一)章节题目: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二)课程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三)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约2分钟)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Ⅱ.学生自主学习与反馈(约8分钟)根据教师展出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本课知识点。
完成本课《历史助学》“知识梳理”。
遇到障碍作好标记。
教师提出基础问题检查反馈。
Ⅲ. 小组合作学习(约13分钟)1、阅读课文,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情况2、阅读了解后金的建立和清军入关情况Ⅳ.教师导学(有微课的可渗透微课助学)(约12分钟)(一)明朝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明末农民起义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
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⑵明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
四、拓展提升
从明朝腐败亡 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腐败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现阶 段高压反腐政策有个基本的理解,进而升华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读书。
教师过渡语引出后金:李自成有着中国古代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但是也有中国古代农民小富即安、 目光短浅等缺点,大起义军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 大敌——后金,终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探究问题
⑴阅读课文85页“人物描写”,找出李自成个人具备的优点?
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
⑵阅读课文86页“材料研读”并回答: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③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④明末政治腐败,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题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
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材料二明朝宦官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东林党”。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2)兼并土地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明《流民图》问题探究: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兼并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疯狂抢夺兼并土地,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明朝的灭亡”。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
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经过。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动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补充人物相关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袁崇焕
丰富学生的知
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第17课明朝的灭亡【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A组(巩固学习)
二、材料题:B组(拓展学习)
【2.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备考速记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框架】
明朝的灭亡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重点梳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
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结果166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
兴起号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清兵入关(1)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知识延伸】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2)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激化阶级矛盾。
(4)官吏贪赃枉法,政治黑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末期的历史图片,如农民起义的场景、明朝皇室的画像等,引发学生对明朝末期的初步感知。
- 提出问题:“为什么强盛的明朝会走向灭亡?明朝灭亡给我们的历史带来了哪些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20分钟)
a. 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10分钟)
4. 创新思维:
- 学生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主动思考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课堂参与度:
-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角色扮演等活动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清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特点。具体来说,重点讲解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的活动和影响。此外,还需强调明朝灭亡后,清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
-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如土地兼并、税收负担、政治腐败等。
- 学生能够描述明朝灭亡的过程,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对明朝的影响。
- 学生能够掌握清朝建立初期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如八旗制度、剃发易服等。
2. 能力提升:
- 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历史理解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成果、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其主要表现有()①皇帝昏庸②大臣结HY营私③八股取士④皇室内部纷争⑤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C。
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明末政治腐败,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归纳才能。
明末政治腐败、危机加深,主要表如今政治、经济上。
八股取士是思想文化方面的。
2.关于明朝中后期百姓的处境,以下描绘不正确的选项是()A.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B.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C.大量农民流离失所D.社会经济明显好转,农民地位有所上升【解析】选D。
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众多,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是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错误。
3.[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吴中(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
〞这主要反映了()A.官吏贪赃枉法B.土地兼并严重C.民众不堪重负D.农民流离失所【解析】选B。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的才能。
材料的大意是一带的农民,有田的只占非常之一,租种土地的佃户占非常之九。
可见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4.大一统的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
秦末和明末农民起义的一共同点是()A.以民间HY为组织形式B.带有反民主压迫的特色C.为对抗苛政而举兵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解析】选C。
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归纳才能。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是政治腐败引发农民不堪重负。
二者都因对抗苛政而举兵,应选C。
5.某次起义中有歌谣唱道:“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这次起义爆发于()A.秦朝末年B.唐朝末年C.元朝末年D.明朝末年【解析】选D。
此题考察学生的识记区分才能。
通过题干中“闯王〞“不纳粮〞等关键词可知,这次农民起义为明朝末年爆发的李自成起义,起义HY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灭亡
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安排共( 1 )课时课程标准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足入主中原(p229)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和阅读教材识记: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讨论总结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总结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作业
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节一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
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课中作业(目标1)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
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
: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
李自成。
3.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
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课中作业(目标2和3)
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
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环
节
三
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
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
2.(多媒体出示问题:简述清兵入关情况)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
况?
答案提示:
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课中作业(目标1)
清朝建立的过程
(修改人:)课后作业(目标2和3)
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板书设计:
明朝的灭亡
1、爆发的原因:
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再加旱灾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的兴起和清军入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