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

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此后,清政府一直处在内外两重压力下,开始逐渐思考以"师夷长技"来应对这一压力,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剧烈冲击,一些清朝官员,如李鸿章、左宗棠、奕䜣、曾国藩等,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措施已经不能够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时期采取军事改革措施的的背景

(一)、国内情况: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境地。而此时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不堪忍受重负的劳动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面对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中首先觉醒的进步人士在和外国侵略者交

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

用从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利益,而另一些顽固守旧派盲目的仇视一

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统治者认为在内忧外

患交加的形势下,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来维护统治,所以统治者采取了支持引进洋务的策略。

(二)国际情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经济持续高涨,资本主义采取一致

的侵华策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导致了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此时洋

务派在清政府中占主导地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列强企

图用外交诈骗代替武力侵略,但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策略,

列强的愿望并未得逞。外国侵略者以其强大的武力侵略惊醒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使统治者意识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如林则徐所说“彼之大炮

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

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4]充分说明了觉醒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中西差距了。

二、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所采取的军事改革措施

(一)编练新式海军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意识到中西海军的差距了,他们认为中国要与西方列强抗衡,则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当务之急,及至英法联军与1857年侵华到1860年,新海军的产生更加迫切,李鸿章、文祥、曾国藩、左

宗棠等洋务运动的领袖无不有此共识。尤其是李鸿章,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扼守京津门户,专司北洋海防,对于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新海军更是责无旁贷。于是李鸿章在1875年到1888年十余年的时间内,将西方先进的海军、武器、铁甲战舰、巡洋快艇等分别购置,延聘西方海军专家施以严格的训练,光

绪十四年,成立了北洋水师。李鸿章说:“若北洋水师成军.....将来可渐招远

东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护卫之中,”[5]这就把海防的空间由近岸推到远岛海域,这一主张对徒手陆上的传统海防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将之驱逐。此

事件引起清廷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

关外,专顾海防的观点。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6],清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海军,1875年5月30日,清廷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

章创建北洋水师,从速建设北洋海军,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海防,并决定提

取税金和厘金收入作为水师军费。之后,北洋水师在刘公岛立军。同年,李鸿

章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开始清朝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又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英国所造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

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7]。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同时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

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在当时,它的成

军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制了日本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