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洋务运动自强的措施
![洋务运动自强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fbdd53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a.png)
洋务运动自强的措施
一。
洋务运动中,自强的首要措施就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1 像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那可是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这地方虽说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为后续的发展打了头阵。
1.2 李鸿章搞的江南制造总局,那可真是个大家伙!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能生产枪炮、弹药,还有轮船呢!这在当时可是让咱国家的军事制造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
2.1 为了自强,还得培养人才。
于是就有了兴办新式学堂这一招。
比如京师同文馆,专门教外语和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了不少懂洋文、懂新学的人才。
2.2 往国外派留学生也是个好办法。
这些孩子出去见了世面,学了真本事,回来为国家的发展出了大力。
2.3 洋务派还请了洋教习,让他们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咱们的人。
三。
3.1 建立新式海军那也是必须的。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一支支舰队组建起来,那威风,那气势,让咱国家在海上也有了一定的实力。
3.2 可这自强的路啊,走得并不顺。
有内部的保守势力捣乱,也有外部的列强打压。
但洋务派那股子劲儿,不服输,就是要争口气,想让国家强大起来。
虽说洋务运动最终没能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它开了个头,让人们看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咱不能忘了这段历史,得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往前走,总有一天能实现真正的强国梦!。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4bc12116bd97f192279e9c5.png)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https://img.taocdn.com/s3/m/d2aaf8054a7302768e993960.png)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两个方面了解他: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
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
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
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
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200cde981c758f5f61f67dc.png)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邱丹丹1,2(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李鸿章是个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挂帅人物。
由于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
军事改革是李鸿章一生所主持的洋务运动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体现着主持者的思想、态度,反映着人物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改革;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1-0217-021“自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动力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军事改革入手,这绝非偶然。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促使了战争的武器和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手持刀矛弓箭的清朝卫士在西方的枪炮面前束手无策。
官僚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可惜的是没有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曾国藩等发轫,清政府决计在“自强”的口号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
李鸿章出自曾国藩门下,直接接受了曾国藩的思想影响,这成为其军事改革的思想来源。
1862年3月,李鸿章奉命带领淮军附轮东下到上海抵抗太平军。
在上海与洋人的频繁接触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洋船炮火器之精利,深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之落后,断言这正是中国军队和国家衰弱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只有移植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机器生产,才能“自强”。
虽然此时李鸿章所提出的“自强”首先是针对太平天国的,从人民的角度来看是反人民的,并在日后的事实中,的确成为人民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国内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是,换角度而言,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为了维护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幸的是,他所代表的这一阶级,恰恰是当时与人民作为对立面的统治阶级。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73e947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5.png)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应对外来压力,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他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原因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与侵略,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也使中国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二、李鸿章的角色与贡献1. 李鸿章的背景与才华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智和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
他早年曾在西方国家留学,深刻了解西方现代化文明。
因此,他被任命为洋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李鸿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提出了“西学为主、中学为辅”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推动了中国的冶铁、纺织、造船等产业的发展。
3. 修建铁路与航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大力推动修建铁路和航运事业。
他致力于改善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强国内各地的联系和迅速调动军队。
其中,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就是李鸿章的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主持了长江航运的改善工程,促进了内河水运的发展。
4. 推动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
他倡导兴办学堂,提倡教育普及,培养人才。
他在天津兴办了北洋大学堂,聘请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担任教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1.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与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实施,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工艺,促进了中国的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1a7b020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d.png)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0765382bceb19e8b8f6baa0.png)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洋务运动李鸿章
![洋务运动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7f92affe0242a8956bece4c2.png)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1]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1]](https://img.taocdn.com/s3/m/8e0fab6ca98271fe910ef90f.png)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 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海陆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新式军事人才,成为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骨干力量。
北洋海军成军时,除提督丁汝昌外,其他官员全部由海军学堂毕业生担任。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7f2c932a5e9856a561260e6.png)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
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
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
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举措及其评价 4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举措及其评价 4](https://img.taocdn.com/s3/m/1532fad2d0d233d4b04e6905.png)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两个方面了解他: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
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
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
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
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
【2018-2019】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范文模板 (3页)
![【2018-2019】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范文模板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a53135561ed9ad51f01df23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王朝内部出现了两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李鸿章这位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后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洋务地方实力派,认为如能使火器赶上西洋,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洋务派的一批掌握军政的大官僚,他们虽与顽固派在对待外来事物有很大差别,但其阶级本质是相同,都是地主阶级代表,都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们只要求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达到保封建统治久安即可。
其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洋务派掀起这场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政局岌岌可危。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除太平天国运动之外,还有捻军、少数民族起义等。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对清政府的打击更沉重。
故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一开始洋务派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军械所。
此后,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卷入了资本义市场,极大的冲击了原有的自然经济。
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武力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适应当时形势,在经济上,洋务派打着“求富”口号,创办民用企业。
一面是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和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的困难;二是为军事工业提供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燃料,减少对外国依赖。
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其所产之煤,除供应各局之外,还投放市场,因质优,价格便宜,便很快打开了市场,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的地位。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e98b3a0ede80d4d8d15a4fe2.png)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此时,清政府发生统治危机,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亦对中国虎视眈眈。
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并趁机壮大自身所在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李鸿章及奕、左宗棠等人兴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持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是其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封建阶级的几位重要大臣兴起的一场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不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制度的条件下试图救国自强的活动。
李鸿章等人创办此洋务运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清方人数占了上风,但是由于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地下,清政府败下阵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李鸿章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宫中众大臣又忙于为慈禧太后祝寿,又战败;最后,义和团运动还是清政府联合八国联军绞杀的,这样子的清政府是何等无能!于是,在又一次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只有自强才可以强大清廷,他认为,“中国欲自强,这是很片面的看法,但是在清朝之时能有此觉悟,说明李鸿章还是看局势看得非常清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鸦片之后的各种反侵略战争中,清廷的表现都并不好,其一,军队士兵的军事素质都还不行,军中所具备的武器也不行,当外国侵略者在使用步枪,霰弹大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新式武器时,清廷的士兵还在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近身搏击未必赢不了,但是外国侵略者的步枪和大炮等武器根本让清廷士兵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古代的时候,士兵们的作战方式是近身搏击,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硬是拉入了近代战争里面,清廷没有多少大臣知晓何为近代军事指挥。
于是,当外国士兵在练习射击技巧的时候,清兵还是苦练刀法拳法,这样明显的作战差异,使清廷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鸦片战争战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义和团起义要联合八国联军镇压,这种种体现清廷无能的事情,是正常至极的。
李鸿章办“洋务”之实绩
![李鸿章办“洋务”之实绩](https://img.taocdn.com/s3/m/ac5f0b27bcd126fff7050bd0.png)
(5)1880年,奏请架设南北洋电报。由此开创了中国 最早的电信企业。 (6)同年,请开铁路。此外,在同时期(19世纪70-80十 年代)开始建立起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 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一系列工业企业。 众所周知,大机器生产是近代工业的主要特征;能源 是近代工业的心脏,钢铁是近代工业的基础;铁路、 轮船是近代工业的命脉,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 触及到了近代工业核心的方方面面。在洋务运动 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 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至于电报,涉及信 息产业,已经影响到了后工业文明的今天。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一、二千年 没有多少变化。由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处 于东亚领先和核心地位,形成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宗藩”关系。即中国是宗主国,是 天朝上国,周边国家是“藩国”。(藩国之中 又有“熟藩”与“生藩”之分,接受中国教 化,称臣纳贡,是为“熟藩”,否则为“生 藩”。)故中国只有“理藩院”,没有“外交 部”。
其次,李鸿章初步实现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主要体 现如下所列: (1)第一个用西方机器制造西式枪炮。筹办了近代 中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即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虽然此前4 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安庆军械所”开始仿 造洋枪,但居然没有用一台西方设备,也没有聘用一 个西方工程师,而是中国人用手工仿制,此举与李鸿 章不可同日而语。(2)在上海期间开始采用西方步 兵手册操练步兵。 (3)1871年在大沽设洋式炮台。 (4)1875年11月,筹办铁甲兵船。
(5)同年11月,请设洋学局于各省,分格致测算、图、火轮机 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诸门,择通晓 时务大员主之,并将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 (6)1876年4月,派武牟往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 (7)1880年3月,采购铁甲船。 (8)1880年8月,在天津成立水师学堂。 (9)1885年6月,在天津成立武备学堂。(10)1885年8月,奏请 设立海军衙门(海军部)。 (11)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 至此,在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军队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 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军队的近代化改造。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https://img.taocdn.com/s3/m/d2aaf8054a7302768e993960.png)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两个方面了解他: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
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
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
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
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4f84cc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5.png)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0842d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2.png)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我国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
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
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一度被视为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但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等等的根本分歧,依然十分尖锐。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归根到底是要看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应该根据一些道德的、政治的主观标准,而必须从其历史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效果上进行评价。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从其 1862 年出任江苏巡抚开始,到 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可以说,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他还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除了实业领域之外,在近代教育、军事、文化等事业也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
所以,对于李鸿章评价的肯定与否,与洋务运动的评价,密切相关,难以分割。
毫无疑问,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也要求中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的设施。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构成了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西方外交史家所谓的中外“合作”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说,洋务派官僚是为了迎合列强的这种需要而办工厂、造铁路、建电报的,相反,他们是抱着维护清王朝统治明确目的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2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2](https://img.taocdn.com/s3/m/d94b3b2a2af90242a895e548.png)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 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 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 共同镇压人民 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 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 自信能取胜 遇到外国进攻 “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 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 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 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 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 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 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 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 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 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 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 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 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对于学习西方 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 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 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 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d1d15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7.png)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推荐文章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热度: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热度:怎么评价洋务运动热度: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评价热度:大学生自我评价200字左右热度: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该如何评价它?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
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他以“ 本”“ 辅” 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
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
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
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
此后,清政府一直处在内外两重压力下,开始逐渐思考以"师夷长技"来应对这一压力,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剧烈冲击,一些清朝官员,如李鸿章、左宗棠、奕䜣、曾国藩等,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措施已经不能够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时期采取军事改革措施的的背景(一)、国内情况: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境地。
而此时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不堪忍受重负的劳动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面对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中首先觉醒的进步人士在和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从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利益,而另一些顽固守旧派盲目的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清政府的统治者认为在内忧外患交加的形势下,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来维护统治,所以统治者采取了支持引进洋务的策略。
(二)国际情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经济持续高涨,资本主义采取一致的侵华策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导致了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此时洋务派在清政府中占主导地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列强企图用外交诈骗代替武力侵略,但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策略,列强的愿望并未得逞。
外国侵略者以其强大的武力侵略惊醒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使统治者意识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如林则徐所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4]充分说明了觉醒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中西差距了。
二、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所采取的军事改革措施(一)编练新式海军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意识到中西海军的差距了,他们认为中国要与西方列强抗衡,则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当务之急,及至英法联军与1857年侵华到1860年,新海军的产生更加迫切,李鸿章、文祥、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运动的领袖无不有此共识。
尤其是李鸿章,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扼守京津门户,专司北洋海防,对于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新海军更是责无旁贷。
于是李鸿章在1875年到1888年十余年的时间内,将西方先进的海军、武器、铁甲战舰、巡洋快艇等分别购置,延聘西方海军专家施以严格的训练,光绪十四年,成立了北洋水师。
李鸿章说:“若北洋水师成军.....将来可渐招远东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护卫之中,”[5]这就把海防的空间由近岸推到远岛海域,这一主张对徒手陆上的传统海防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将之驱逐。
此事件引起清廷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的观点。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6],清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海军,1875年5月30日,清廷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从速建设北洋海军,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海防,并决定提取税金和厘金收入作为水师军费。
之后,北洋水师在刘公岛立军。
同年,李鸿章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开始清朝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又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英国所造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7]。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同时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在当时,它的成军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
北洋水师的训练起初并无一定的成规,直到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订立章程,方才采用英国的海军训练之法,依据《北洋海军章程》来练军。
北洋海军对于日常的训练有如下数种:大操、小操、会操、会哨、合操、操巡、校阅等,基于这些训练方式,可知北洋水师在官兵的训练方面要求甚严[8]。
北洋水师将海军人员分为三种:一种为战官,由水师学堂出身者充任各船管带及大、二、三副之职,专司指挥之责;二为艺官,由管轮学堂出身者充当各船之管轮官,专司轮机驾马之事;三为弁官,由练勇水手出身者充当各船炮弁、水手、总头目等职,专司枪炮帆绳等等。
依照规定,各级人事的选拔与训练,均相当严格。
各级人员的任用皆以技艺为本而不许杂有生手。
遇到缺额或升迁,都以公开的考试作为选拔的标准。
自此以后,遂为海军人员的专业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
在海军的训练方面,除上面提到的外,演阵打靶、鱼雷操练、枪炮施放也经常举行。
在英国将领琅威理的教导下,北洋海军不久即令人耳目一新,纪律严明阵容肃整,引起国际友人的称赞。
北洋舰队除在中国的南北洋各口巡历外,并且也经常出现在朝鲜的仁川、釜山、文山与巨文岛各口,负起保护藩属国的责任。
有时航程达到香港、新加坡等南洋各岛;日本的神户、横滨、长崎;俄国的穆湖威、海参威等地,俨然已成为远东的海上劲旅,稳操西北太平洋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所建的第一支新兵种,不论装备、教育、训练、军官、水手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在兴办洋务之初,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9]可见,李鸿章是把“自强”寄托在仿造外洋船炮,创办军事工业上。
早在同治三年,即1864年,李鸿章就主张“及早自强,变异兵制,讲求事实,”其具体办法是“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10],并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他不但主张引进西方的洋枪洋炮、轮船,而且大力发展国内军事工业,他先后建立了上海-苏州炮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接办和扩建了天津机器局。
1.上海-苏州炮局——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兵工厂1861年,太平军锋芒毕露,先后夺取天京上游的安庆、芦州,横扫下游的江浙地区。
此时入幕曾国藩府下的李鸿章被派到皖北帮办淮军,1862年3月,淮军练成由长江轮运至上海,,李鸿章到上海后即制定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的方针,达到攻占天京,灭亡太平军的目的。
到达上海后李鸿章亲眼目睹外国军队的精良武器的威力,于是淮军到上海后很快更换新式武器,但购买武器甚难,而且热武器弹药消耗量大,供应很难而且价格昂贵,淮军的军饷经费根本负担不了。
此时,在淮军军营服务的英国人马格里建议李鸿章设厂自造,经过重重困难与实践,在松江筹建了上海洋炮局,为“得其秘传,推广尽利”[11],李鸿章又请来学识过人的丁日昌来学习洋人的技术,专办军火制造。
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开花炮弹和自来火,每月生产炮弹六七千枚,交淮军各营使用。
1863年12月,苏州被清军攻陷,李鸿章移驻城中,马格里等也把松江的上海炮局迁至苏州。
此时的英国“阿斯本舰队”被清政府遣回英国,该舰队之前使用的军火武器被李鸿章等买了下来,苏州炮局的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摆脱了手工操作,进入机器制作阶段。
上海-苏州炮局的军火产品在镇压人民起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李鸿章在办上海-苏州炮局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其积极举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思想基础,而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则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觅制器之器”[12]思想的实践和运用。
曾国藩在与拥有洋枪的太平军交战中意识到洋武器的杀伤力大于弓矛刀剑,于是大力购求洋枪洋炮,更新武器,而更新武器与新式机器制造业又是密切联系的,于是曾国藩派容闳赴美国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
同时,李鸿章的苏州因“所购机器未齐”而不能制造轮船枪炮,饬派丁日昌到上海采购并购的旗记铁厂,两者合并一起加上苏州洋炮局中丁日昌、韩殿甲经营的两车间,就构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机器厂,称之为“江南制造总局”或“上海机器制造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