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气候解释

合集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地理(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地理(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研究者将W市各分区细分成微小网格,通过网格内各类线上活动的使用人数和使用时长统计网格内线上活动的热度,标记热,点网格,计算热点网格占比。

热点网格占比大于0.5的活动为热门活动。

下表示意W 市各分区线上活动热点网格占比。

据此完成1-3题。

1.与中心城区相比,近郊核心区线上生活热门活动数量多是因为近郊核心区()A.居民消费水平更高B.线上服务水平更高C.居民习惯线上消费D.线下生活设施较少2.近郊外围线上线下融合类活动总体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A.区位条件差,运营成本较高B.居民对线下活动依赖强C.消费价格高,居民接受度低D.完全线上类活动热度高3.青少年教育热门指数中心城区远大于近郊是因为中心城区()A.家庭密度大B.平均年龄低C.消费能力强D.教育质量高绿色金融是指以环境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服务。

据2023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在国内排名第一。

同年,上海确立首批金融支持的转型行业,旨在推动降碳和绿色转型。

据此完成4~5题。

4.支撑上海绿色金融产业蓬勃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环境B.市场C.技术D.资金5.最有可能获得上海首批绿色金融服务投资的转型行业有()①金融行业②石油加工业③航空运输业④医疗保健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老年流动人口是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新型老年流动群体。

根据不同的流动目的,将流动老年人口主要分为务工经商型、照料子女型(照顾子女或孙辈)和养老型(看病和养老)三种类型。

下表示意2015年不同类型流动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

据此完成6~8题。

6.2015年老年人口流入地区特征反映()A.东部地区医疗水平先进B.中部地区经济水平最低C.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D.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比高7.根据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推测我国()A.务工经商型流动老年人口家庭规模小B.跨省老年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型最多C.较发达地区养老型老年人口流入较多D.照料子女型流动老年人口流动范围小8.结合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流入特征,中部地区应加快()A.完善医疗保障B.调整产业结构C.提升教育水平D.限制人口流出物种丰富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大尺度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中国种子植物杂草分布区类型分析

中国种子植物杂草分布区类型分析

Ab ta t Bae n W e dF oa 0 i ,ti a e sr c : sd o e lr fChna hsp p r舳 ay c h h rce fteae y e n se e 8i ia Th  ̄ ut 1w d lzdte c aatro h ra tp so edwcd n Chn . e r l l s 0e ta h r h tteewee1 2 se iso e dwedswhc b ln o9 a le n 71gn r n C ia Th Ia y e ffmie o l edas- r 41 p ce f e s e . ih eo gt 0fmiisa d 5 e eai hn . eae ltp s0 a l sc udb i si
夏季西南季风盛行 , 并沿横断山脉长驱直人 , 但背 风坡 产生 “ 焚风 ” 形 成 干热河 谷 。西半 部则 为干旱 ,
的荒漠和草原气候。其南面的青藏高原为高寒的高
原气候 , 与周围形成明显对 比。中国地形多样 , 类型 齐全 , 并有平 原少 , 山地多 , 陆地 高差悬 殊的特点。 中国地势分成三级巨大的阶梯, 具有 自西向东下降 的趋势 , 决定着长江、 黄河、 珠江等大江的基本流向, 也间接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此复杂的气候和地形使 中国具有 了丰富 多彩 的水 生植 物 区系 和植 被类
l no6 aeltp 8a d4 s by e f d it ra y e n u tp s,a d ta fg n r eo gt 5 ae y e d 1 u tp s,i ihteewe' o ft pca d e n t o e e b ln o 1 ra tp sa 7 sby e nwhc r l lto r i h a l n h  ̄a o n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基本理论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基本理论

r = 0.65,P<0.001
15
年平均温度(℃) 10 5 0 20 22 24 纬 度( )
o
26
o
28 )
30
25
r = 0.21,P>0.05
20
年平均温度(℃) 15 10 5 0 96 98 100 经 度 度( 102
o
104 )
106
年平均温度(℃)
25 20 15
10 5 0 0
从低到高?
年平均温度(℃)
物种多样性的经度分布格局
100
物种丰富度 80 60 40 20 0 98 100 102 经度( )
o
25 20 15 10 5 0 96
r = 0.21,P>0.05
r=0.13,P>0.1
98
100
102
104
106

2500
度( )
o
104
106
年降水量(mm)
2000 1500 1000 500 0 96
物种多样性的纬度格局
从南到北(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有何变化趋势? 或 从低纬度(赤道地区)地区到高纬度(极地)地区,生物多样 性有何变化趋势?
纬度格局1:蝙蝠属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纬度格局
纬度格局2: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的纬度格局
纬度格局3: 我国东部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纬度格局
5 y = -0.092x + 5.58 R 2 = 0.80,P<0.001
第八章续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基本理论
生物多样性高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是那些?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讲述要点我国植物资源分区概况:东北区(重点)华北区(重点)华中区华南区西南(云贵高原)区(重点)西北区(重点)青藏高原(重点)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和植物类型以及资源植物分布等特点,把我国资源植物分布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黄土高原、西北、云桂高原、青藏高原等八个区。

中国植物资源分区一、东北区范围: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气候:该区是我国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在350~700mm,海拔高度从松辽平原的120m到长白山白云峰为2 691m。

本区水湿条件较好,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可分几种类型:(一)木材用植物本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保存着大片森林。

据统计全区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每年上调国家的木材占全国各地上调总量的72%,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

大兴安岭以耐寒针叶林为主,主要的有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长白山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koraiensis)(图6-8) 、云杉(Piceakorai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华山松(图6-7)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

(二)药用植物本区药用植物约有500余种,我国道地药材“关药”多产于本区:如升麻(Cimicifugadahurica)、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细辛(Asarumhel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木通(A. mandshuriensis)、野罂粟(Papaxernudicaule)、芍药(Paeonialactiflora)、西伯利亚小檗(Berberissibirica)、龙牙草(Agrimoniapilosa)、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Astragqlusmembranaceus)、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人参(Panax ginseng)、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杜香(Ledumpalustre)、兴安薄荷(Menthadahurica)、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党参(Codonopsispilosul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等。

中国气候带、对应植被类型

中国气候带、对应植被类型

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赤道带位于北纬10°以南的中国南海岛屿地区,在冬季平均极锋的南限以南。

积温大致在10000℃以上,≥10℃的天数为365天,1月平均气温超过26℃,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比热带的热量与水分多些,但气温年变率很小,四季雨量较均匀,岛上可生长各种热带植物。

热带雨林区域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全部及台湾岛,滇南少数地方,积温≥8000℃,≥10℃的持续期350~365天,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全年无霜。

低地植被主要为热带季雨林,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椰子、槟榔、咖啡等都能生长,水稻可一年三熟,甘薯可以冬季播种,冬小麦生长不适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

积温4500~8000℃,≥10℃的持续期218~365天,1月平均气温0~15℃,年平均气温15℃以上。

无霜期8~12个月。

年降水量平均800~2000mm;土壤一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本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树种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茶科、金缕梅科为主,其树叶革质,光滑,能够忍受短期寒冷而不落叶,林冠比较整齐,迹象变化不如落叶阔叶林明显。

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常为针叶林所替代,但因本区东西两部分地理条件差异显著,针叶林的主要种类也不同:东部广泛分布马尾松,下层多见油茶和铁芒萁等;西部云南高原一带是云南松,下层多见小铁仔、厚皮香等。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杉木林普遍分布,极大buffs人工栽培,也有栽培后天然更新而呈现半天然状态的,还有毛竹林也是东部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

天然植被有亚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混生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为我国柑桔、茶、棕榈、油桐、毛竹主要产区,南部还有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橄榄等多种经济作物。

水稻可一年两熟,小麦则各地都有栽培。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大致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积温3400~4500℃,≥10℃的持续期171~218天,1月平均气温-12~-6℃至0℃,年平均气温8-14℃,生长期5.5~7.5个月。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陆地面积较大,纬度、山脉和海洋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气候多样,从北方荒漠到南方热带雨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

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方面。

首先,温度是植被分布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变化,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松树、柏树等耐寒的树种为主。

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植被丰富多样,包括热带雨林、季风雨林等。

其次,降水是植被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从东南沿海的高降水量到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中国不同地区植被的分布。

在中国东南部及长江流域等地,降水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森林的生长,所以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而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干旱气候是这些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以草原、荒漠和灌木丛等植被类型为主。

此外,光照也是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导致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在山地地区,山脉的遮蔽使得山谷内的光照条件较差,因此在山地地区的植被分布中,通常会出现高山草甸、针叶林等植被类型。

而在中国的平原地区,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草原植被的生长。

综上所述,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因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中国各地植被的形成和分布。

中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地域性差异。

深入研究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中国丰富的植被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我国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植物种类的多样性1、中国淡水藻类多样性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约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包括:原生动物们的蓝藻们,原生动物门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

其中珍稀种类有淡水裸藻类的层状石皮藻、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中华串珠藻、中华链珠藻、中华鱼子菜和鹧鸪菜窄变种等。

2、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或蓝细菌互惠共生而生存,所以地衣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

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越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

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特有。

然而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种类远不止这数。

尤其我国第一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

3、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23000种,我国2200种,占全世界9.1% 。

特点:a.特有类群丰富,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兖州东部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7.09%,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2.2%。

b.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藻苔科藻苔属的两个种:苔和角叶藻苔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地都有发现。

c.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4、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10000-12000种,中国2200-2600种,占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了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

我国分布有在讨论物种进化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天星蕨。

有些属如光叶蕨,中国蕨,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发现与四川东部长江沿岸的圆肾铁线蕨,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群岛。

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652
(1)北亚热带

灌木层主要由柃木属、山矾属、杜鹃属 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海拔400~500m以下的丘陵,而在西 部秦岭可上升到1800m的中山地带, 在海拔700m以下马尾松林普遍分布。
653
(2)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组成林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的青冈属、 栲属、石栎属;山茶科的木荷属;樟科的润 楠属、楠木属、樟属的种类。此外,乔木层 中还经常混生有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 木兰科的含笑属与木莲属;山矾科的山矾属; 交让木科的交让木属;槭树科的槭属常绿树 种及蔷薇科樱属的常绿稠李类。
644
(-)地理位置

北部和中部可区分为秦岭、淮阳山地、四 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等单 元;南部可分为云贵高原、南岭山地和台 湾山地等三部分。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 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大部 分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m;东部 包括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多为海拔 200~500m的丘陵山地。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十分复杂, 自然条件多样,所以,我国森林种 类很多,几乎有世界上所有的各种 森林类型;但是我国森林分布不均 匀,主要集中在东半部和西南部的 山地和丘陵。
中国植被分区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六、温带草原区域 七、温带荒漠区域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658
2.西部(半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在本亚区域的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中高山 山地(海拔2600~3700m上下),还分布 着较大面积的以硬叶栎类为主的硬叶常绿阔 叶林,主要树种是川滇高山栎、黄背栎、光 叶高山栎、高山栎等,一般多分布于阳坡和 土层浅薄处,具有群落高度低矮、结构简单、 伴生种类少等特点。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原因,论述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原因,论述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原因,论述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薛如丽07生科B班074120096摘要: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

正是由于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复杂,才使得我国的植被分布也极具多样性。

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呢?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植被;分布规律Abstract::Vegetation type of summary of our country is rich and varied vegetation, and distributed mainly by the climate and soil,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the climate and the soil.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 our climate and complex topography, veget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alsoa diversity. so, they existed between the law? what kindof distributionKeyword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ina vegetation;Distribution regularly(一)中国的植被类型: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植被。

它与我们平时说的植物区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

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森林中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少数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从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

全国植物区域分布图

全国植物区域分布图

全国植物区域分布图
今天⼩编带您了解中国农业地图,学植物的尤其是学作物的同学,您应该了解这些,这样在外⾏⾯前咱们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中国⽓候类型分布
⼆、耐寒季候分区⽰意图
上图根据国际通⽤标准划分出中国各地的最低⽓温区,得出中国耐寒⽓候区位图,根据植物产品对应的耐寒⽓候区可以对应找到植物的适种区域,对于新⼿⼊门或新引进植物品种的种植更有科学依据。

种植者也可根据当地的耐寒⽓候区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

三、适宜种植苗⽊的区域(阴影区)
⼀般的苗⽊都喜空⽓清洁、⽔源充沛、光照充⾜、温度适中、风较湿润的地区,上图红线阴影内为⼤多苗⽊适宜种植区,红线以外有少量苗⽊能适应,⼤多耐寒、耐旱、抗风、对⼟壤要求不严,如松柏类、针叶树种。

四、我国耕作制度分布情况
五、我国主要耕作⽅式分布情况
六、我国农业特⾊分布
七、主要农作物分布
⽟⽶在我国分布很⼴,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致形成⼀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栽培带
⼋、主要油料作物分布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和丘陵地区
九、糖料作物分布
⼗、我国农产品出⼝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分布
⼗⼀、森林资源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三)森林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植被 长期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出现大面积的次 生性灌草丛。灌木中以荆条、酸枣为主,草 本则以黄背草和白羊草占优势。
在山区,垂直带谱依次为山地落叶阔叶林、 山地温性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 带主要是云、冷杉林,有时也有落叶松林, 以及由于针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杨、桦林。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十分复杂, 自然条件多样,所以,我国森林种 类很多,几乎有世界上所有的各种 森林类型;但是我国森林分布不均 匀,主要集中在东半部和西南部的 山地和丘陵。
中国植被分区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六、温带草原区域 七、温带荒漠区域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42
(三)森林特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在我国分布最广,类 型最复杂,在世界森林分布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 始的常绿阔叶林破坏殆尽,目前针叶林面 积约占本区的70%一80%,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流域水患日益严重;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就 是例证。目前,应加大力度保护好现在的 天然阔叶林,封山育林,恢复本区的原生 植被;提高森林复被率和森林质量。 43
24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 的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 应以恢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 发展经济林。在平原地区,目前,仅在村 庄、河岸、渠旁、路边有栽培的阔叶树, 常见的有槐、臭椿、刺槐、榆、毛白杨、 旱柳、梧桐、合欢、桑树等。今后应大力 发展平原林业,建立高标准的农田林网。
北纬31°以北,常绿阔叶林逐渐向暖温带过 渡,相应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构成 一条狭窄的过渡带。

中国不同纬度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对比分析

中国不同纬度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对比分析

中国不同纬度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对比分析范振海1,王晨2,肖静1,王磊3*,王广领4(1北京大朴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朝阳100024;2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朝阳100024;3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河南洛阳471023;4河南省拓城县张桥镇政府,河南拓城476200)摘要:以跨越不同纬度的凉水自然保护区和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中国不同纬度自然保护区之间植物区系多样性之间差异关系。

选取2个保护区中的种子植物,先通过R 软件中的plantlist 程序包对获取的植物名录进行修正,再通过Phylomatic 在线软件和Phylocom 软件对各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的区系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具有温带植物属性,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具有热带植物属性;使用谱系分析后,从一定程度上分别降低了凉水保护区温带成分和大沙河保护区的热带成分优势;comstruct 的结果显示,2个保护区的群落系统结构均属聚集型,易受到生境的影响。

关键词:区系多样性;凉水;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不同纬度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典型且完整的原生红松针阔混交林区之一。

自成立以来,经过常年的建设与管理,该保护区已成为研究和保护我国红松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天然实践基地[19],并为教学和宣传自然保护科学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自然课堂。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东经107°21′~107°47′、北纬29°00′~29°13′)位于我国西南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北缘,总占地面积为26990hm 2,其中森林蓄积585871m 3,保护区内是我国银杉分布较大的场所,保护区的建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实习和旅游等方面具有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21]。

1.2数据采集1.2.1准备原始数据。

选取2个自然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作为分析原始数据,其中凉水自然保护区此次统计的种子植物有69科192属293种,能够匹配的谱系分析有效数据有67科186属287种;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统计的种子植物有110科506属1204种,能够匹配的谱系分析有效数据有74科249属562种。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国植物分布规律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国植物分布规律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摘要: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植被的分布和地理、纬度、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关,本文将从气候的角度着眼,来简要的讨论我国植物的分布规律。

并对丁香属、壳斗科、硬叶常绿高山栎类几类植物的分布从气候角度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被分布地理分布Discuss from the angle of weather an our countryvegetation distribute regulation Summary:The vegetation type of our country extremely enriches diverse, almost can see arrive Northern Hemisphere all vegetation types.Vegetation distributes with the factors of geography, degree of latitude, and weather...etc. all relevant, this text will from weather of the angle fixed attention on and came to synopsis of distributing of discussion our country plant regulation.Also belong to to the lilac, the distributing of the hull Dou section, hard leaf often green Li several plant in the high mountain carry on the study of the synopsis from the weather angle.Keyword: The weather changes Vegetation distributes Geography distributes 1引言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

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

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

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

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

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8.青藏高原高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被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 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 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 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 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 —-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 约300——500毫米。
乔木
油松 悬铃木
银杏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 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 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 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 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 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 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 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 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 主要城市:四川(除西北角)、湖北、湖南、浙 江、福建、江苏南京、上海、江西、广州、广西 桂林、贵州、重庆、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
该区植被特点: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 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 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 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 活型特征。 乔木:桑科、桃金娘科、蕃荔枝科、无患子 科、大戟科、棕榈科、梧桐科、豆科、樟科 等、木棉科、印栲、刺栲、龙脑香科 灌木:越桔科、杜鹃科、蔷薇科
高山、高原、 湖盆、谷地
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 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 的延续部分。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 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 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 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 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 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主要代表城市:黑龙江省:漠河 内蒙古自治区:加格哈奇、呼伦贝尔

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水热解释

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水热解释

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水热解释王健铭;钟悦鸣;张天汉;李景文;冯益明;卢琦【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摘要】我国黑戈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植物多样性格局受到极端干旱气候的影响而形成了特殊的分布格局。

为了揭示黑戈壁地区极端气候对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影响,通过对5000 km样线内174个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合气候数据,研究影响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气候因素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与气候关系的差异。

结果表明,水热动态假说对物种丰富度格局的解释率为62.3%,未解释部分为37.7%,说明其能够很好的解释黑戈壁地区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能量对物种丰富格局的单独解释率仅为3.5%,水分的单独解释率为16.4%,两者共同解释率为42.4%,水分和能量共同决定的水资源可利用性主导着物种丰富度格局;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水热综合作用对草本植物丰富度格局的解释率为65.4%,但对灌木仅有37.9%,表明水热动态假说不适用于解释灌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格局,植物对气候的适应特性及种间相互作用对物种丰富度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页数】9页(P530-538)【作者】王健铭;钟悦鸣;张天汉;李景文;冯益明;卢琦【作者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3【相关文献】1.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J], 冯建孟;徐成东2.拉萨河谷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J], 拉多;张燕杰;刘杰;崔玲玲;庞有智3.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 [J], 孙珊;黄贝;武瑞东;周汝良4.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水热解释 [J], 王健铭;钟悦鸣;张天汉;李景文;冯益明;卢琦5.中国蔷薇属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王思齐;朱章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摘要】: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趋势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海拔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 ,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研究尺度 ,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 ,而形成这种格局的因素有很大差异。

本文从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三个尺度总结了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在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之间差异很大 ,但对于木本植物来说 ,虽然也存在其他格局 ,但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格局。

在一般情况下,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并且对于不同生活型的物种,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相似的分布格局。

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两种分布格局 :偏峰分布格局和显著的负相关格局 ;特有物种数往往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 ,而特有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5): 470–476 doi: 10.3724/SP.J.1003.2008.08027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气候解释冯建孟*(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 结合GIS和统计分析方法, 探讨了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中国种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

从南到北, 物种密度呈显著递减趋势, 而物种丰富度的递减趋势不够明显。

面积、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和无霜期对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分布格局均无显著影响。

温度年较差、最冷月均温、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异对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 温度年较差、最冷月均温和单位面积的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异均显著影响物种密度的分布格局。

温度年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密度的总体分布格局, 而年平均温度以及单位面积的年平均温度空间分异对上述格局的解释率则相对较低。

在大尺度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气候解释的相关研究中, 气候因子的空间变异和季节性分异相对表示气候总体水平的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而言, 可能更值得关注。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气候因子, 季节性分异, 空间分异, 中国种子植物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eed plants in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explanationJianmeng F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0Abstract: Understand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is a hot topic in global ecology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c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e investigated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ese seed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climatic factors at a large scale. Floral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national and regional records of seed plants, and climatic data were taken from 642 observatory sites across China between 1970 and 2000. We detected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density. Species density decreased with latitude. The following did not affec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density: area,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frost-free days.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were affected by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coldest month,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ensity were principally shaped by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coldest month,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er unit area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 unit area.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d that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fluenced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while spati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er unit area fine-tuned them. Our results imply that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climatic factors can not be overlooked in research on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large scales.——————————————————收稿日期: 2008-02-02; 接受日期: 2008-06-11基金项目: 大理学院科研启动基金*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fjm@第5期冯建孟: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气候解释 471 Key words: species diversity, climatic factors, seasonal variation, spatial variation, Chinese seed plants100多年来, 了解物种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以及影响这些格局的生态因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Kratochwil,1999), 也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近半个世纪以来,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若干个经典理论或假说(Klopfer, 1959; Whittaker, 1977; Rapoport, 1982; Wright, 1983; Schulze & Mooney, 1993; Colwell & Hurtt, 1994; Rosenzweig, 1995; Colwell & Lees, 2000; Rahbek & Graves, 2001)。

如岛屿假说认为, 物种多样性受到物种分布面积的强烈影响(MacArthur & Wilson, 1967; Bachman et al., 2004; Kattan & Franco, 2004; Rom-dal et al., 2005; Nogués-Bravo & Araújo, 2006); 能量假说认为能量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Currie, 1991; Storch et al., 2006; Willis et al., 2007; Whittaker et al., 2007); 生境异质性理论认为, 生境的多样化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O’Brien et al., 2000; Rahbek & Graves, 2001)。

与此相关的还有中间膨胀效应假说(Colwell & Lees, 2000), 气候稳定假说(Klopfer, 1959)等多种假说均提出并验证了各自的理论或思想。

但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种理论或假说可以完全解释所有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因此,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近半个世纪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征镒, 1980; Mackinnon et al., 1996; 宋永昌, 1999; 应俊生, 2001; 方精云, 2004; Qian et al., 2006; Zhu et al., 2007)。

但必须指出的是, 上述研究对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缺乏总体和量化的分析, 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 利用动植物志等资料研究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

目前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 对区域尺度、国家尺度甚至是洲际尺度的物种多样性格局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如Colwell & Lees, 2000; Rahbek & Graves, 2001; Nogués-Bravo & Araújo, 2006; Storch et al., 2006; Qian, 2007; Willis et al., 2007; Whittaker et al., 2007)。

但国内以往这方面工作开展较少。

本文以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为源数据, 探讨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 并利用年平均温度、温度年较差和最冷月均温等气候因子对此格局进行解释。

1研究区域概况中国陆地部分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北京、山东等约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大部分地区(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以外)主要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

受季风影响, 研究区域内气候的纬度分异显著, 如以东部地区为例, 研究区域的最南端的海南尖峰岭属于热带地区, 月均温在15℃以上, 年平均温度高达20℃(方精云等, 2004), 而研究区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白卡鲁山属于寒温带地区,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温湿短暂, 年平均温度仅为–5.6至1.2℃(赵淑清等,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