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九年级化学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案
教案设计
【主问题2】1、比较上述实验,说明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分解放出氧气更容易?
2、上述实验步骤四可以重复多次,而且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
根据这个事实,你对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总结】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简称: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主问题3】你是怎样认识催化剂的?
1、没有催化剂反应能否进行呢?
2、有了催化剂是否可以使生成物质量增加呢?
3、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
【总结】
过氧化氢氧气 + 水
【拓展】
1、常见的催化剂,阅读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2、怎样选择制气装置呢?
3、怎样选择收集装置呢?
二氧化锰。
初中化学实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教学篇•教学创新在化学学科中,实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对于整个化学教学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化学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于氧气制法是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化学实验,学生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能够基本掌握气体的制取过程。
那么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如何对初中化学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实验进行更好的革新呢?下文将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缺陷(一)玻璃容器容易破碎,在连接装置时耗费的时间相对较长。
(二)实验时所用的装置的气密性过差,对于氧气的收集产生不利因素。
(三)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反应没办法很好地控制,不能够实现随时发生和随时停止。
(四)在进行实验时关于药品的用量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控制,所以容易导致药品的浪费。
二、实验的优化(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用20毫升的注射器把过氧化氢溶液注入250毫升的输液瓶中,把二氧化锰配置成悬浊液,用20毫升的注射器注入到输液袋中,将输液瓶和输液袋通过输液管进行连接。
(二)反应过程的改进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氧气和水。
2.实验药品改进首先是过氧化氢,我们采用的是利用20毫升的注射器把过氧化氢溶液融入250毫升的输液瓶中。
过氧化氢此时的浓度最好在15%左右。
然后进行了下列实验,通过实验找到关于过氧化氢的浓度对分解率的影响。
我们将四支试管加入了各0.5克的二氧化锰,然后分别和5%、10%、15%以及20%的过氧化氢溶液融合,当收集到50毫升的氧气时,对所用的时间进行记录。
结果得出了下表的数据:实验顺序1234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5%10%15%20%反应时间(s)63562216通过上表我们看出过氧化氢的溶度在比15%低时,反应相对较慢,而高于15%则反应趋于稳定,因此考虑到对反应速度的控制这一点时,我们在选用过氧化氢时,最好选择的过氧化氢浓度为15%。
化学实验教案二:制备氧气
制备氧气是化学教育中非常基础的实验内容。
在化学实验教案二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制备氧气的简单方法,并通过此实验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将掌握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方法,并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器材:
过氧化氢3%(H2O2)、酒精灯、烧杯、试管、盆、滴管。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3%(H2O2),置于烧杯中。
2、点燃酒精灯,并将试管倾斜,将试管口放向烧杯中的过氧化氢中心。
3、缓缓将试管致过氧化氢,用滴管滴入几滴洗涤剂。
4、观察烧杯中的反应情况,会发现氧气慢慢地从试管口逸出。
5、当烧杯中的氧气足够多时,将试管口从反应液中取出,并用试管盖盖好。
实验注意事项:
1、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点燃酒精灯,请学生们切记注意安全。
2、制备过程中,试管需要缓缓致过氧化氢,以避免反应过程中氧气逸出。
3、若实验失败,要马上停止继续实验,避免造成伤害。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制备出氧气,并且了解到氧气的一些性质和应用。
氧气在自然界中所占比例较大,占空气的21%,在人类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氧气可以用于医学界中的氧疗,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
同时,氧气也可以应用于航天、制氮、钢铁生产等领域。
结语:
制备氧气是一项基础的实验内容,但其实验过程并不简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们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效果,并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的知识和应用。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理解过氧化氢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氧气的原理;3.学会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推理和实验验证。
教学内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教学重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推理和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试管、滴定管、气液分液器、火箭瓶、导管等;2.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酶溶液、柠檬酸溶液等;3.实验器材:点火器、扑火器等;4.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等;5.实验安全措施:实验室通风设备、安全镇痛器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过氧化氢的认知和兴趣。
例如:“大家有听说过过氧化氢吗?它有什么作用呢?”Step 2:实验操作演示教师示范操作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步骤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例如,“我们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火箭瓶中,加入酶溶液,然后使用导管将氧气引入到气液分液器中,最后用点火器点燃氧气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Step 3:实验讲解教师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过程中产生氧气的原理。
例如,“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中,酶能够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气体氧气。
这个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点燃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Step 4:实验操作分组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验证和讨论。
例如,“我们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到了明亮的火焰,并且火焰会随着氧气的disa的增加而增大。
这与我们的实验预期结果相符合。
”Step 6:实验应用推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例如,“除了在实验室中使用,过氧化氢制氧气还可以用于工业生产,如潜水装备、航天器和医疗设备等。
”Step 7:实验总结和反思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意义的思考和反思。
初中的化学实验设计题教案
初中的化学实验设计题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加热过氧化氢制备氧气,观察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溶液、试管、试管夹、架子、酒精灯、玻璃棒、木楔、点火器、水盆。
实验步骤:
1. 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填满试管的一半。
2. 将试管夹夹在试管上,并将试管倒置放在试管夹上。
3. 在试管底部加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直至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4. 用木楔把试管垂直挺起,使试管口冒气。
5. 用点火器点燃试管口冒的气体,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注意保持实验场地整洁。
2. 加热试管时,要避免试管碰撞或开孔,以免发生意外。
3. 燃烧氧气时,要保持安全距离,注意不要靠近试管口。
实验结果:观察到氧气的性质,包括氧气能激发火焰,燃烧更加旺盛,有一定的活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制备了氧气并观察了其性质。
氧气是一种能激发火焰的气体,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彩虹学校高峰 2016-041、教学目标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3.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2、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实验装置的改进思路。
3、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4、教学过程下面装置均是我们常见的反应仪器,哪些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为什么提示:我们如何才能让气流按我们的想法排出方便收集呢?【教师评价】大部分同学都组装出了以下装置:这套装置,很显然组装起来很方便,它使用起来会不会有什么不足呢?【探究实验3】用以下装置制取氧气,体会此装置的优缺点【教师小结】:若用这套装置制取氧气时,操作很方便,装置也很简单,但是若还未收集满,药品已用完,此时还需拔掉胶塞,再加液体,会混入空气,很麻烦,所以不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思考】有没有制得气体多些,讨论探究一,利用桌面上的仪器进行筛选、并展示成果。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此装置的优缺点学生讨论思考:如何组装仪器使反应可以随择实验仪器又可随时方便添加液体药品的方法呢?提示:可以试着选用以下仪器【讲解】研究者们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得到以下装置,克服了第一套装置的不足.【探究实验4】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思考】那这套装置还有没有缺点呢如何改进【教师总结评价】这套置制氧气,气流会不够平稳,而且对过氧化氢需要的比较多,那么怎样改进可以控制氧气产生的快慢呢并能节约药品呢?通过讨论得出第三套装置:时添加药品呢?实验体会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套装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呢2该装置有没有缺点呢?学生讨论思考:怎样改进可以控制氧气产生的快慢呢并节约药品呢?实验前不提醒,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了解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2.掌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过氧化氢溶液、酶催化剂、淀粉溶液、漏斗、试管、蜡杆、氧气气球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本、实验室装备(理化实验中常用的试管架、玻璃棒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氧气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回答,然后解释氧气的重要性,包括让生物进行呼吸、燃烧、氧化等。
2.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和酶催化剂的反应产生氧气,在反应过程中酶催化剂起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作用。
3.实验操作(30分钟)(1)准备工作: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的步骤,并组织学生自行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药品,检查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实验步骤:a.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漏斗中,与酶催化剂混合均匀;b.将淀粉溶液加入漏斗中,让淀粉溶液在漏斗中滴落均匀;c.实验者迅速将一个氧气气球套在漏斗的出口处;d.观察氧气气球的膨胀情况。
(3)实验注意事项:a.实验者要迅速将氧气气球套在漏斗出口处,以避免气体泄漏;b.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4.实验结果和讨论(15分钟)观察氧气气球的膨胀情况,通过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淀粉溶液滴入漏斗中,氧气气球会膨胀?”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理解酶催化剂的作用和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产生氧气的机制。
5.知识总结(10分钟)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总结,并重新强调氧气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鼓励并指导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思考。
6.实验报告(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所需材料和装备及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实验中所需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
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剂(MnO2)、马弗瓶、橡皮塞、硬质玻璃吸管、试管架、试管夹等。
2.教师准备:PPT、实验操作指导书、相关教学资料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导入话题,介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帮助学生回顾关于过氧化氢的知识,让学生明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和性质。
第二步:理论讲解(20分钟)1.PPT呈现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步骤,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的催化剂作用和氧气的收集方式。
3.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展示在PPT上,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
第三步:实验操作(45分钟)1.演示实验:教师现场操作,并全程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操作要点。
a.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马弗瓶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b.用带针筒的硬质玻璃吸管插入橡皮塞上的小孔,吸取适量氧气。
c.将吸取的氧气放入试管中,观察氧气燃烧现象。
2.学生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一个马弗瓶和一支硬质玻璃吸管。
a.学生按照操作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b.每组完成实验后,交流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
c.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步: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学生向全班呈现实验现象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深化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理解。
3.帮助学生总结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的方法。
第五步:实验总结(10分钟)1.小结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2.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总结。
3.教师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表现。
教学延伸:1.探究过氧化氢催化剂的种类和使用条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教案-探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一、提出问题: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二、猜想与假设:
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三、进行实验:
1、取一支试管,将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试管中,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分解速度比较缓慢。
2、将称取好的1g二氧化锰加入该试管中,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产生气泡,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在加入二氧化锰后的分解速率加快了。
3、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再将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该试管,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该试管内,产生气泡,木条复燃,说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过氧化氢又继续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了氧气。
4、待试管中有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步骤3,观察现象。
产生气泡,木条复燃,说明此时的二氧化锰还是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可以多次的重复使用,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5、将试管中的剩余物过滤,将滤渣干燥后称重,发现质量还是1g。
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四、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2、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过程中加快其分解速率。
3、根据前面两点,可以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五、实验反思:
1、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所耗时间太长,最好能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几个小组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2、本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基本能说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doc
【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2、掌握氧气的一些性质
【实验器材】
玻璃试管、滴管、水槽、干燥管、灯盏等
【实验原理】
氧气的制取:利用分解重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 = 2KOH + 3O2 + 2MnO2
2H2O2 = 2H2O + O2
氧气的性质:氧气对硫黄和磷起燃作用,能支持燃烧,能促成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反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
【实验步骤】
1、将适量的重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倒入焊接玻璃管中。
2、焊缝处放置气管,将干燥管和水槽放到桌面上,扣在水槽上的干燥管中注入一些水,使水位淹过库口。
3、点燃焊接玻璃管下方适量的火,不断加热,直到反应产生氧气,然后将氧气在另一个玻璃管里试验它的性质。
4、将磷条放入玻璃管中,将管口对准氧气,磷条起火。
5、试验金属铁和钙片中的氧化物,在氧气中烧结。
6、在水中滴加少量氧气,可以观察到氧气与水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
【注意事项】
1、由于氧气能促成的氧化反应较容易产生大量热,导致产物飞溅,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谨慎。
2、大家需要注意焊接玻璃管与气管的连接处是否密封。
如果不密封,气体容易泄漏,导致氧气生成不足。
3、由于反应器释放的氧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要在室内操作,建议在实验室来完成,操作前要注意通风换气。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氧气?2、情景导入: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3、探究新课[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结论:过氧化氢氧气+水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
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结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1、旧识回顾: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2、探究新课: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出示:图2-17和图2-18讨论: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陈述:略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强调注意事项: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案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彩虹学校高峰 2016-041、教学目标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3.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2、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实验装置的改进思路。
3、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巩固奠定基础复习回顾氧气的性质,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知识回顾: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通过复习之前所学知识初步感知相关知识,并提出学习疑问,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设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量氧气的获取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那实验室需要少量的氧气如何获取呢?除了高锰酸钾制氧气还有别的方法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过渡】我们来看一下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讨论以下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投影展示】1.给水通电可以得到氧气2.从空气中分离氧气3.植物光合作用4.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后会产生氧气[学生交流]预习过的相关知识[讨论]:以上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激发了学生获取氧气的兴趣,使教学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知道,并非能生成氧气的反应都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条件、反应速率、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
并以此培【讲解】最终我们发现最后一个原理,我们在实验室中有可能实现,我们一起来试试到底可不可以呢?思考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环节三:合作探究,认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讲解】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思考】这个实验需要两种药品这两种是不是都是反应物呢?【探究实验1】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探究实验,思考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制取氧气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等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过氧化氢溶液,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优点和缺点;2.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探究并寻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较为合理的催化剂;3.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特征及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生活情境1:通过和同学们互动,完成一个闭气的游戏,来证明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作用,然后展示图片【生活情境2】鱼池缺氧造成鱼的死亡,渔民一般会向鱼池中加入氧来乐(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常温下过氧化氢能分解产生氧气,以此来供氧,而实验室也常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如何来制取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实验探究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待上述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
记录实验现象:[问题探究] 过氧化氢能否产生氧气?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产生的氧气较少,加入二氧化锰后,能加快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率,是反应的催化剂。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板书][继续探究] 什么是催化剂?怎样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
过氧化氢制氧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知道化学与生产与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与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提问2】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从下图中选择:三、教学反思(一)知识点的过渡与连接:本节内容是探究氧气的制取,以氧气的制取为例,对学生教授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虽然过氧化氢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化学试剂,但学生对过氧化氢一点都不了解,它为什么会分解生成氢气,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分析是不合理的。
(二)对催化剂的相关概念如何让学生去理解的问题,这里提到过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如何提高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参加反应了吗?实验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做相关的解释,是不到位的。
(三)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之相联系的重要知识发散,缺少学生互动环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中加入 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不复燃,但说明了“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结论。
显然这样的结论会使学生感到矛盾。
将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放置一天(用橡皮塞塞紧),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就会复燃,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生对“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就会变得清晰。
(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因过滤操作安排在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中,在本课题的学习中较难安排将催化剂二
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条件为常温,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所选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缺点:
1. 在实验操作中,很难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即很难做到使过氧化氢溶液
粉末分离而使反应停止)。
与MnO
2
2. 无法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浪费药品。
因此做了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
1. 改进所需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2.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下图2所示:
3. 操作方法
①先将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放入大使管的底部。
②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打开活塞,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使
反应停止。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活塞关闭,使反应停止。
4. 改进后发生装置的优点
①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向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可以得到
平稳的氧气流,同时也便于收集。
②可以控制所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节约药品。
③操作简便。
改进二
1. 1. 改进所需器材
吸滤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
2.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3
1. 操作方法
①按上图将一根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伸入到吸滤
瓶底部。
②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加入5℅过氧化氢溶
液,使反应发生,产生气体。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铜丝向上拉起,将小砂袋脱离液面,使反应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