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数学的知识”走向“知识的数学”──对“简单的数学课该怎么上”的思考

摘要:简单的课要上出“数学味”,关键要立在“数学”的角度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学习“数学的知识”走向体验“知识的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科本质出发,开发显性知识背后的数学价值,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数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过程技能算理意识

平常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数学课,思维容量比较大,教师设计和教学时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容易“出彩”;而有些课,内容很简单,大多数学生不学也会,教学不容易“出彩”。那么,这样的课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就够了吗?到底内容简单的课该怎么上?

笔者认为,内容简单的课要上出“数学味”,关键要立在“数学”的角度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学习“数学的知识”走向体验“知识的数学”。“数学的知识”与“知识的数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数学的知识”侧重于“知识”,重视“教教材”,教师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知识,重在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而“知识的数学”侧重于“数学”,重视“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探究知识背后的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发展“知识”背后的“思维”

不少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往往只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教学,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知识背后思维价值的开发,这样,内容简单的数学课也就上不出“数学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一课,仅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看,只要让学生掌握倒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倒数,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那么,学习“倒数”仅仅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吗?我觉得还不够,应该努力挖掘倒数知识更丰富的教学价值,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倒数”的知识,研究的是两个数之间乘积的关系。在小学数学中,很多内容都是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如“平行”和“垂直”是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数”和“倍数”是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研究两个数量之间和与差的关系。因此,“倒数”的教学,要站在整体的高度,把握这一知识点及相关知识之间的结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联系已学的知识,贯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两个数之间的特殊关系,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课始,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很多有关数的知识,其实数与数之间有着很多特殊的关系,你能说说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研究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教师举例:比如“()×()=0”,()里可以填哪两个数啊……那么,两个数相乘等于1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两个数相乘等于0的关系”引入到对于“两个数相乘等于1的关系”的探究,深化了学生对于两个数之间关系的体验,也便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化思想。

二、展现“结果”背后的“过程”

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结果的形式来呈现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倒数”一课的教学,要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体会数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普遍性”。

“倒数”概念的建立,是让学生在对一些具体算式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成为倒数的两个数不一定都是分数,整数或小数也可以互为倒数。”平常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先选择分数的例子,容易让学生形成只有两个分数才能互为倒数的错误认识,即使到后面再研究整数的特例,学生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了不正确的观念。

教学中,我出示:()×()=1,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的思考有四种情况:(1)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情况:0.5×2=1,0.25×4=1 ,0.125×8=1;(2)整数与整数相乘的情况:1×1=1;(3)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情况:2/3×3/2,3/5×5/3;(4)整数与分数相乘的情况:2×1/2……引导学生概括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两个数的乘积都等于1;进而揭示“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突出了“乘积是1的关系”特殊性的探究,拓展了思维的空间,避免使学生产生“只有两个分数才互为倒数”的错误认识。

2.从一般到特殊:体会“特殊性”。

在形成“一般方法”后,再应用到对“特殊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巩固“普遍性”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倒数”本就是研究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即“两个数相乘等于1”的关系。在学习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后,要研究一些特殊数的倒数,如整数和小数的倒数,包括1的倒数、0的倒数等。那么,能不能把找整数、小数倒数的方法纳入找分数倒数方法“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这一知识结构中呢?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研究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之间的关系,小结得出: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然后,沟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倒数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0.25×4=1,1×1=1……0.25的倒数是4,4的倒数是0.25;1的倒数是1。讨论:小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能不能也能像求分数的倒数一样,把分子和分母倒过来呢?这样,从最基本的求分数倒数“把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方法出发,沟通求整数、小数倒数方法与这一方法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普遍性”的特点,体会“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统一。

三、追问“方法”背后的“算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与算理的结合,重视算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索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而问题是,对于简单的计算知识,学生已经能够顺利迁移原有的算法形成了新的算法,这样的课,如何重视算理的教学?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由于学生有了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因此像300×2这样的口算,学生都会算了。学生已经会的,教师如何教?

1.提炼核心问题。

本课中,对于“400×2怎么算”的问题,学生可以顺利迁移“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算4×2,再在后面添两个0。在学生口算答案后提出两个问题:怎么证明800一定是对的呢?为什么能先算4×2,再在后面添两个0呢?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乘法的意义:2个400就是800;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算理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方法,而且要知道这样算的道理,并板书“方法—道理”。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本来简单的数学知识“厚实”了起来,“算理”教学的重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2.体验数学思想。

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算理,教师并不只是让学生简单说道理,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选择了“计数器”这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拨珠,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来理解“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理:4×2,就是在个位上拨2个4,得8;40×2,就是在十位上拨2个4,得4个十,所以在4后面添一个0;400×2,就要在百位上拨2个4,得8个百,所以在8后面添两个0……这样,算理的理解和拨珠的过程相结合,学生直观、清楚、深刻地理解了算理,这是其他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延伸:如果再写下去,4000×2应该怎样拨,怎样算呢?既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加以拓展,又启发学生逐步体会了位置思想和无限的思想。

四、培养“知识”背后的“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即能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就“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来说,仅仅让学生掌握正确计算的方法,还只是停留于知识教学的层面。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应用并不多,更多的是接近整百数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如商场里一件衣服往往标价299元、396元等。因此,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相当重要。

本课中,教师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估计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估计估算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