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粮食种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向多样化、特色化和优质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下面将从作物结构、地区差异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粮食种植结构的作物结构在逐渐变化。
传统上,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多样化的口味和营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首先,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蔬菜种植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
其次,随着人们日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水果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云南、广西、福建等省份的水果种植面积较大,逐渐形成了水果种植的产业带。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作物如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除了作物结构的变化,粮食种植结构在地区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种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压力大,因此不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
相反,中西部地区农田资源丰富、代表性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的种植条件较好。
另外,南方华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蔬菜种植面积也较大。
最后,政策支持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比如,通过对粮食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种植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加大对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等的种植。
此外,针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还包括种植结构调整补助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之一,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衣食住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1.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我国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粮食的品质和效益,推动粮食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值不断提高,粮食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 粮食生产方式创新的成果。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3. 粮食贮藏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粮食贮藏和加工是粮食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粮食贮藏设施的建设,采用了新型的储粮技术和设备,有效预防了粮食的霉变和虫害。
同时,在粮食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粮食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4.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也增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的实施,都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1.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未来粮食产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粮食产业的主旋律。
粮食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粮食产业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向生态化、循环化、高效化发展。
粮食产量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是关键。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近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粮食产量相关数据。
2. 分析方法(1)趋势分析:通过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2)相关性分析:分析粮食产量与其他相关因素(如种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3)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三、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1. 总体趋势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2000年至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从46260万吨增长到6694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3%。
其中,2015年至2018年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创历史新高。
2. 季节性波动粮食产量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
夏季粮食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例较高,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的收获季节,而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3. 区域差异我国粮食产量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
近年来,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四、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 种植面积种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但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 单产水平单产水平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3. 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_汪希成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中心支持项目 ( SC15E093) ; 西南财经大学 “中 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 ( JBK160964)
〔作者简介〕 汪希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吴 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4。
〔关键词〕 粮食供求; 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07.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6) 04 - 0130 - 06
引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粮食安 全问题一 直 受 到 国 内 外 高 度 关 注。〔1〕改 革 开 放 以 来,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供求总 量保持了基本平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和食物消费倾向的改变,我国的粮食供求关 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总量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的 影响已经明显减弱,而结构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 的影响显著增强。〔2〕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 刺激下,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5 年达到 62143. 5 万吨的历 史 最 高 水 平。但 与 此 同 时,由 于我国粮食缺乏价格优势,导致粮食进口量、库 存量持续增加, “三量齐增” 暴露出我国粮食供 求的结构性矛盾与政策缺陷。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论内涵 1974 年 11 月,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FAO) 在 第一届世界粮食会议上首次提出 “Food Security” ( 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 “粮食安全”) 的概念,即 “保证任何 人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能 得 到 为 了 生 存 和 健 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一概念是在 1970 年代 初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前提条 件是要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当然,这一概念的含 义过于狭窄,既没有涉及食物的营养问题,也没 有涉及获取食物的手段问题。1983 年,FAO 总干 事爱德华 · 萨 乌 马 将 “Food Security” 的 概 念 表 述为 “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 得起他 们 所 需 要 的 基 本 食 物 ”。 这 一 概 念 在 相 当 长时间内被人们普遍使用,但它主要是从消费者 的立场来 解 释 “Food Security” 这 一 概 念 的。这 一概念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食物的供给充足, 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当然,食物的 供给既可以通过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进口来获 得; 二是消费者要有支付能力,能够 “买得起” 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其暗含的条件是消费者 要通过 “经济手段” 在市场上购买他们所需要的 基本食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要 求很难实现。原因是: 若某种物品的供给充足, 又价格低廉,就意味着过剩,生产者是不会生产 这种物品的。而且,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 即使市场上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因为他们 “买不 起”,仍然无法实现 “所有人” 的粮食安全目标, 而且,这一 概 念 也 没 有 涉 及 到 食 物 的 营 养 问 题。
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
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摘要】我国粮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本文从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演变、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和政策调整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我国粮食经济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深化粮食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对政策进行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现状,演变,需求,供给,安全,问题分析,调整建议,发展趋势,改革,重要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引言我国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也正不断增加。
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供需矛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粮食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阶段,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粮食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研究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的演变、粮食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以及粮食经济政策调整建议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背景下,粮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粮食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缓解粮食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粮食经济的研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也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我国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方面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三量齐增”,即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增长。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来分析造成“三量齐增”的原因。
我国农业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土地流转更加自由,促进了农村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结构,引进合适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以及技术援助,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效益得到提升。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粮食是我国人民的安全之基,粮食产量的增加确保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其次,由于农业的发展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限制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市场需求的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等,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的进程。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科技创新对粮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供给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是粮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粮食进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望未来,粮食经济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有更多机遇。
政策建议和预测将成为指导未来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粮食经济、新形势、机遇、挑战、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粮食供给、粮食进口、展望、政策建议、预测。
1. 引言1.1 当前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目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粮食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贸易日益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只有全面分析形势,科学制定策略,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粮食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深入探讨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未来发展的态势,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关键问题,为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当前全球粮食经济形势:全球粮食供需状况、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市场规模,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等,为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宏观视角。
二、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机遇:探讨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机遇,为粮食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政策依据。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粮食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粮食产业的现状1.粮食产量:根据调研数据,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稳居全球第一。
2.粮食供需平衡: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平衡,但仍存在一些区域性的供需矛盾。
3.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果,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4.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农田面积减少、气候变化等。
三、粮食产业发展趋势1.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将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包括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
2.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粮食产业的重要方向,包括有机农业、农业生态保护等。
3.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潜力,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电商: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会。
5.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将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约束:粮食生产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的限制,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等的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3.市场竞争:粮食市场竞争激烈,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4.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课题。
五、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2.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3.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培育农村电商: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5.支持农业合作社: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六、结论粮食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合理政策,推动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稳定。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如何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因此,粮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便利食品等加工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这对粮食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粮食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1.提高粮食品种的品质和产量。
种植业可以通过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等措施,提高粮食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2.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
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主要是粮食的初加工,对于一些功能性食品的生产不够灵活。
粮食深加工产业可以将粮食加工成更多样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推动粮食流通和销售的现代化。
粮食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革。
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粮食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销售渠道的畅通性。
4.加强粮食安全生产。
粮食安全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加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和检验,确保粮食的安全性。
5.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
二、政策环境的调整与粮食产业的发展粮食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加大农业投入。
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农业的投入应该得到合理的保障。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着。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生产形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四个方面分析粮食生产的形势。
一、种植结构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对粮食生产的形势影响很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逐步减少了对小麦、水稻等主粮的种植比例,而增加了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小麦、水稻等主粮的生产压力,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
二、生产水平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烤烟差价高,有农民盲目跟随烤烟种植,导致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对我国粮食生产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粮食生产仍面临一些技术、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压力。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
三、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不可避免,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极大。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常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高度关注粮食生产形势,及时出台救灾措施,保障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保证粮食生产能够顺利开展。
四、需求变化近年来,人们的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对粮食生产形势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制品和蔬菜水果等高级消费品的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这会对粮食生产的供需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政府应该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鼓励农民适当调整种植结构,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短期内政策措施的实施、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生产。
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措施,保障国人的粮食安全。
同时,农民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水平,为国家粮食生产出一份力量。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效率。
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资源受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冲击,造成粮食生产空间受限,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的短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也面临一些短板。
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有限,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粮食流通体系不畅,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供给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市场的发展。
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健全,国家粮食储备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粮食市场波动。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消费的新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质量和品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绿色有机粮食的需求增加。
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渐增多,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
粮食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快餐文化的兴起,外卖食品的普及,都对传统粮食消费习惯造成了较大冲击。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亟待得到有效保障。
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产量。
要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竞争,稳定粮食价格。
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供给效率。
还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加国家粮食储备能力,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工作。
1980—2021年中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调整建议
粮食) [12] ꎮ 各类食物的人均生产量计算如式 (1):
人均食物生产量 = 食物总生产量 / 总人口数
食物净进口量以食物净进口量衡量各类食物进出口
贸易状况ꎬ 各类食物的净进口量计算如式 (2):
1 数据与方法
食物净进口量 = 食物进口量-食物出口量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ꎬ29(7):5 ̄9
第
7期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蔡少伦等: 1980—2021 年中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调整建议
5
1980—2021 年中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调整建议
蔡少伦ꎬ 乌日娜ꎬ 白晋睿ꎬ 张璇斐ꎬ 陈淏玉ꎬ 侯明慧ꎬ 徐海泉
蔡少伦等: 1980—2021 年中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调整建议
7
口量增至 16 265 0 万 tꎬ 增长了 12 7 倍ꎬ 其中大豆净进
量大幅增至 2 195 0 万 tꎬ 增长了 755 9 倍ꎻ 水产品由净出
年粮食净进口量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中国粮油产品进出
净进口量来源于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ꎻ 不同食物膳食推
1 2 食物分类
[7-11]
ꎮ
根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 中的食物膳
食推荐分类和 «中国统计年鉴» 中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分
类[8-9] ꎬ 将食物 分 为 粮 食、 蔬 菜、 水 果、 肉 类、 蛋 类、
62 9
17 0
20 2
23 1
24 1
4 8
29 8
25 4
26 7
6 7
24 4
33 8
45 2
43 4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 升。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 明, 促进 区域粮食 增产影响 因素按 贡献率
排序为 :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成 灾面积减少 >有效灌溉 面积增加 >高产作物 比例增加 。分品种看 水稻为东北增 、 华南减 、 长江流域 “ 双改单”; 小麦增产主要 来 自黄淮海地
第1 9卷第 2期
近 年来我国粮食生产 结构变化趋 势研 究
李 靖 栾敬 东 2 刘鹏凌 z , ,
(. 1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所 , 北京 10 2 ;. 0 15 2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安徽 合肥 2 0 3 30 6)
摘 要 : 20 — 0 8年全 国粮食分品种、 区域增产状 况进行 了研 究, 对 03 20 分 全国粮食 增产区域 特征 为主要 来源于
c n r u ig a tr i t e e c n i g r e, i cu e n r a e f c e g , d c a e f i se, i r v me t f o t b t fco  ̄ n h d s e dn o d r n ld ic e s o a r a e e e s o d s tr mp o e n o i n a i i aina di ce n hg — il i g r p T e u pi s df rn r t s h wd f rn aa tr t s r g t n r me t ih y edn s h p l i e e t a i i o i e e t h rce si , r o n f o c  ̄ o s eo f v e es c i c P d y u p y n r a e i t e r e s b t e ra e i h S uh a t sfr r c o p dp d y w i s na a d s p l ic e s s n h Not a t u d c e s s nte o t e . h , s Mo tame s rp e a d t ot me i y a a e e r a o b t o n y r p n t i t e n t ie a e . s i ce n i h ye d f h a if m e r fwy as g , u n wo l c o o e i n h Ya gz v r r aMo t r me t me eR n nte il o w e ts r o Hu n h ah i r a Yil ma z s rvn e e n ra ig b t s n r u in e r m e r e s a g u i a a e . edo f ie nmo t o i c s r ce sn , u t o t b t s r o t t a t i p a i mo c i o a f h No h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必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粮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的粮食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粮食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我国粮食产业现状1.稳境之优势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粮食产业一直是我国优势之一。
据统计,我国粮食生产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划归类等。
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为主导的多种经营模式,并发展了多种特色农产品。
如:“三稻二面”(三年两熟水稻,两年两熟油菜)、“两种常作一种果”(小麦、水稻,一种果树)等经济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3.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并采用农村信息化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种植模式,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整。
未来,我国的农业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时适度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全产业链效益。
2.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是决定粮食产业生产力水平和全产业链效益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国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教育,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民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多元化发展未来,我国粮食产业应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健康、有机无公害、特色化和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通过多元化发展,加强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达到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质量提升的效果。
结语总的来说,我国的粮食产业现状不断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挑战和问题。
对我国粮食的总结
对我国粮食的总结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粮食生产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4亿吨,比上年增长了0.9%。
同时,粮食单产也有所提高,达到了4720公斤/公顷。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并实现了适度增长。
二、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我国的粮食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多个粮食品种。
其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的传统主要粮食作物,而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玉米等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长。
从国内粮食产业的布局来看,东北地区因其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适宜,在粮食生产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南方的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区域也是主要的粮食产地。
此外,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高原地带也有一定的粮食产出。
三、粮食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益,我国在粮食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使得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农事活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传统种植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防治。
此外,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也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粮食储备和供应保障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供应保障一直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
为了满足国内居民对粮食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通过国家粮食局和地方储备中心的联动,确保了粮食的储备量和供应量。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监管,防止粮食滞销和出现质量问题。
五、粮食进口和出口情况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由于人口规模和需求的巨大,粮食进口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了如下数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变动态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变动态势分析成本是价格形成的基础,粮食生产成本是影响粮食价格形成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顾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探究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总体特征、未来走势、变动成因,为如何降低种粮成本、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主要粮食品种平均生产成本变动情况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和高粱等6种谷物,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之和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6%以上(王双进、李顺毅,2013)。
本文将1978年作为基期,以1997年为比较期进行分析。
经分析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亩均生产成本不断攀升,2011年三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亩成本是641.41元,是1978年的14.6倍,平均逐年递增率为8.46%。
由于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粮食成本变化时,若使用每亩成本的相关数据,其可比性要受到亩产增长的影响,而使用单位重量粮食生产成本数据,能更准确反映多年来生产成本的实际变化趋势。
数据显示,2011年主要粮食品种每百公斤平均生产成本是142.10元,是1978年的6.72倍,平均逐年递增率为5.94%,比亩均成本年递增率减少2.52%,表明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一部分被单产的提高所消化了。
除了1980、1985、1991、1998、1999和2001年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粮食生产成本均在增长,特别是1987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的增长已经持续20余年,唯有1998年再次出现生产成本下滑。
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看,粮食生产成本上涨是带有趋势性的。
经分析可知,自1978年以来,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曲线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二者在1992年之前比较接近,说明这段时间内农业生产资料占粮食生产成本较大比重。
1992年后,粮食生产成本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曲线逐渐分离并拉开距离,表明农业生产资料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逐渐下降,而非生产资料成本,如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问题从品种上看有以下表现
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问题从品种上看有以下表现(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加强我国粮食从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
8年累计增产亿斤,年均增产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特别是,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斤的新水平。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低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值减产水平。
年至年,我国三小粮食品种(即为稻谷、小麦、玉米)减产幅度年均3.12%,少于年至新世纪初的年均减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于1个百分点;我国三小品种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13%。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持续获得强化,粮食安全形势处在历史上最出色的时期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
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增加。
第一,粮食供需紧张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粮食生产在年涨至谷底。
~年,我国谷物产量五年合计(谷物,即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萨兰勒班县)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严重不足须要;而~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大于须要,比上一个五年的状况存有明显改善。
最近2年谷物“很紧均衡”格局获得进一步提升。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加剧。
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部分产销平衡区变成调入区,主销区调入量不断扩大。
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1.49%,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36%。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中国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趋势。
首先,粮食种植结构向高效稳定产量主粮转变。
为了满足人民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农民普遍倾向于增加高效稳定产量主粮的种植面积,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这些主粮作物具有较高的产量稳定性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其次,粮食种植结构向对外输出农产品转变。
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大国,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大部分粮食满足国内需求。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出口到国外。
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的特色农产品,如水果、蔬菜、花卉等,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另外,粮食种植结构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转变。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广应用,使得农民更多地选择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优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这种转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并且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稳定增加高效主粮种植面积、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调整种植结构以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等方面。
这些变化将
有助于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涉粮问题情况汇报
涉粮问题情况汇报
近年来,涉粮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对我国的涉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汇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粮食生产受到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波动较大。
同时,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粮食储备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隐患。
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储备粮质量
和数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地方的粮食储备管理不规范,存在浪费和损耗的情况。
同时,粮食市场监管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假冒伪劣粮食等手段进行非法牟利,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再次,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粮食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粮食消费结构逐渐向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转变,这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和需求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我国的粮食进出口形势也值得关注。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粮食
进出口量逐渐增加,但也面临着一些贸易摩擦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的涉粮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隐患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粮
食生产管理、储备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和国际贸易合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管理工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李靖1,栾敬东2,刘鹏凌2(1.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北京100125;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
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
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关键词: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2-0001-05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hina ’s Grain Supply in Recent YearsLI Jing 1,LUAN Jing-dong 2,LIU Peng-ling 2(1.Institution of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10012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grain supply structure from 2003to 2008shows that the successive rich harvests contributemostly to the recover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producing power of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provinces.The contributingfactors,inthedescendingorder,include increase ofacreage,decease ofdisaster,improvementof irrigation and increment ofhigh-yieldingcrops.The supplies ofdifferent varieties show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PaddysupplyincreasesintheNortheast,butdecreasesintheSoutheast.M ostfarmers cropped paddytwotimes in a yearafewyearsago ,butnowonlycroponetimeintheYangtzeRiverarea.M ostincrementintheyieldofwheatisfrom Huanghuaihai area.Yield ofmaize in most provinces are increasing ,but most contributions are from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 ofchina.Increment ofsoybean is happeningin the northern part ofthe Northeast and the South of china,butisdecreasinginthesouthernpartoftheNortheast.IncrementofpotatoishappeningintheNorthwest.Key words:grain;variet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2003-2008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由4.31亿吨增长至5.29亿吨,增加了9801万吨,打破了“两增一减”的历史周期率,除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四省区外,其余27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各省的贡献存在很大差异。
我国粮食供需状况长期处于“紧平衡”[1],增量的意义尤为重要,我国各区域粮食增产贡献率有多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保障粮食总量平衡的同时还需收稿日期:2010-01-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19:《粮食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机制与模式研究》)作者简介:李靖(1981-),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工程师,博士。
栾敬东(1963-),男,汉族,江苏六合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刘鹏凌(1971-),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2010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10第19卷第2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 .2·1·保障结构平衡,那么各品种的区域分布结构在新一轮粮食增产形势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分析我国保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粮食产量变化差异及其贡献因素(一)区域粮食产量变化差异2003-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趋好,总产量增长了22.8%,但这种好形势主要出现在主产区①,产量增长了30.5%,平衡区产量仅增长7.5%,主销区产量则下降了5.1%(详见表1)。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主要表现为主产省生产能力的明显提升[2],2003年13个主产省中有4个省产量低于2000万吨,而2008年仅有辽宁和江西两省产量略低于2000万吨,河南粮食产量已超过了5000万吨,黑龙江和山东的粮食产量也超过了4000万吨。
河南和黑龙江五年来增产绝对量还超过了1000万吨(河南省增产1796万吨,黑龙江省增产1713万吨),增产超过500万吨的还有6个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苏、吉林、河北、江西,分别增产825万吨、808万吨、771万吨、704万吨、580万吨、518万吨、508万吨。
主产省中增产最少的是四川省,增产86万吨,非主产省中增产最多的是新疆,增产155万吨。
(二)分区域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析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等区域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
由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主要估计资源要素(土地资源以播种面积表示,水资源以有效灌溉面积表示)、自然灾害、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原始数据为2003-2008年的各省粮食产量及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Ιn (Y )=α+β1Ιn (X 1)+β2Ιn (X 2)+β3Ιn (X 3)+β4Ιn(X 4)+β5X 5变量为:Y 为粮食产量,X 1为粮食播种面积,X 2为有效灌溉面积,X 3为农机总动力,X 4为灾害成灾面积,X 5为高产作物(指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全国及区域粮食生产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全国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的弹性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0.867)>高产作物比例增加(0.457)>有效灌溉面积增加(0.283)>成灾面积减少(0.093)。
综合各项因素的变化幅度,对于五年来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排序则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长促进粮食增产6.4%,成灾面积下降贡献率为2.9%,有效灌表1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及生产要素变化状况高产作物比例(%)农机总动力(万千瓦)成灾面积(千公顷)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主产区50.755.7 5.0432635983638.32471013104-47.0平衡区45.148.7 3.6110411547340.16186752821.7主销区73.773.7 3.66082688113.116201654 2.1全国50.955.34.5603868219036.13251622286-31.5粮食产量(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主产区305783991730.5685487671711.93791740205 6.0平衡区907397087.024********-0.5114701294212.8主销区34183246-5.167606097-9.84627532515.1全国430695287122.8994101067937.454014584728.3数据来源:2003-2008《中国统计年鉴》·2·全国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 6.49.7-0.4-7.8农机总动力- 4.4--成灾面积 2.9 4.9-1.6-0.1有效灌溉面积 2.3- 3.5 5.9高产作物比例 2.1 2.5 2.0 2.6溉面积贡献率为2.3%,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率为2.1%,见表2、表3。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区域增产因素的贡献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主产区最主要增产贡献因素是: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贡献率达到9.7%,其次是成灾面积下降,贡献率为4.9%,农机总动力增加,贡献率为4.4%,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率为2.5%。
平衡区最主要增产贡献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贡献率达到3.5%,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了2.5%,而成灾面积上升和播种面积下降,则导致粮食产量下降1.6%和0.4%。
主销区的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灌溉面积上升和高产作物上升,但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导致其总产量下降。
高产作物比例上升对三大区域粮食增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贡献率都约达2个百分点,而其他因素贡献率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机总动力对于主产区有促进作用,而对平衡区和主销区则没有显著的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增产贡献主要体现在平衡区和主销区,对于主产区则不明显,这表明主产区粮食生产显著提升主要是在旱地基础上取得的;主产区成灾面积下降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弹性约为主销区的3倍,表明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近年来粮食生产好形势的基础并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