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合集下载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

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

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解体。

对于苏联解体,一直以来有很多的观点和看法,同时。

这一20世纪末发生的历史巨变也确实是由很多原因共同影响造成的。

这里要谈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弊端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基本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苏联实行一党制。

这一做法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的超级大国来说,是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种一党制的背后,是党外无党,一党独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方式。

同时,党代替人民亲自管理国家,代表制民主和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

如此种种,可以说近乎独裁,不仅大大阻碍了人民民主,使得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在苏联只剩下了躯壳;而且使得政府在国家事务中的错误率大大提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领导能力。

同时,在对内政治上,苏联还出现了对领导人的盲目个人崇拜。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

在领导层面上,这也会造成行政和领导的错误率大大提高。

从斯大林时期发动的肃反运动,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错误频出,充分表现出领导人体制终身制和近乎独裁的制度在对内政治制度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言之,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一)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

(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广泛性和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思想文化:(1)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2)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四)对外关系: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体系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和政治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一、经济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在20世纪初,苏联经济几乎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苏联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指导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农庄。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苏联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不发达,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农业集体化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农民对于集体化的抵制和不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

二、社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苏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首先,苏联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国家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苏联建立了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苏联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苏联实行了医疗保健的普及。

苏联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苏联的社会改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政治体系苏联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以下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进行讨论。

1.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20世纪初期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苏联建立了重工业基地,发展了军事工业和科技工业。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在航天、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2.公有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倡公有制经济,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这种经济体制使得苏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公有制经济也使得苏联能够实施计划经济,并在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实现了规模化的优势。

3.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和农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这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从传统农民经济向现代化大规模农业转变。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农产品供应的问题。

4.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施了以科学为导向的计划经济。

苏联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

例如,苏联科学家们发明了核能、电子计算机、太空船等重要的技术和工具,对人类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抗击纳粹侵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二战期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联在战争中丧失了近3000万人的生命,但他们坚决抵抗了纳粹德国的入侵,并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苏联军队的抗战精神和战斗力对于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和自主。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

这一模式在20世纪曾经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现今也被广泛讨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需要分步骤进行,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讨论。

第一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消除私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削弱和破坏,避免私人垄断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私人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比如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

第二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政治独裁、计划经济缺陷、教育文化僵化等缺陷。

首先,政治独裁导致了人权受到侵犯,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其次,计划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由于计划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教育文化也存在着僵化,由于政治控制的限制,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对于后继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苏联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批判和继承。

这种批判和继承要体现创新的表现,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苏联的经验,为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全面的、有限度的评价,挖掘其优点,批判其缺点,从而把握其继承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推荐答案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

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一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这些特点相互联系,他们共同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

第二,实习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和干部终身任职制。

第三,缺少灵活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三)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

思想文化体制实行高度控制,文化生活整齐划一。

文化上和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是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学者难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难以创造性的创新。

二.重大弊病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

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

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

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

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

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

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

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17年-1928年)
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渐摆脱了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1921年,苏联推行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经济逐渐稳定,并开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建设。

第二阶段:实现工业化和集体化(1928年-1953年)
1928年,斯大林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建设,这一策略使苏联在十年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建起了一系列重要工业基础设施。

同时,农业经历了从私有化到集体
化的转变,农民土地集体化、机器农业和大规模用化肥等措施使得苏联农业从根本上得以
发展。

第三阶段:拓展国际影响力和振兴经济(1953年-1991年)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出现一系列内部矛盾和问题,但它仍然保持了其对全球事务
的强势影响力。

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其中包括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年-1982年)的短暂积极发展以及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年-1991年)的改革开放,然而苏联最终在1991年彻底解体。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概念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 918年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

1921年为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2)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活动猖獗:①帝国主义不甘心失去在俄国原有的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英法美日等国派军进犯苏俄。

②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在国外反动势力扶植下,发动武装叛乱。

俄国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③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进行军事抵抗,一面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目的①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以达到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

②后来苏俄把它视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途径和模式。

(4)内容①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②在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在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5)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6)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的经济体制,(7)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

苏联 制度

苏联 制度

苏联制度1. 概述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间。

苏联制度是指在这一时期内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和规范。

2. 政治制度2.1 领导层苏联政权由一个单一的执政党——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掌握。

该党领导人担任国家元首,例如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

2.2 组织结构苏联政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结构,即“苏维埃”。

苏维埃是由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组成的地方立法机构。

各级苏维埃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形成了一个从基层到中央的垂直管理系统。

2.3 中央计划经济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通过计划委员会集中制定经济计划,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全面控制。

这种体制使国家能够迅速工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3. 社会制度3.1 工人阶级和农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农民被认为是社会的基础。

国家鼓励工人参与管理企业,并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如医疗保健、住房等。

农民则通过集体农庄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体所有和经营管理。

3.2 教育与科技苏联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

国家提供免费的普通教育,并鼓励人们接受高等教育。

苏联在航天、核能、数学、物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和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3.3 妇女权益苏联强调男女平等,并积极推动妇女参与社会生活。

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4. 经济制度4.1 中央计划经济苏联的经济体制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通过集中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这种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出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4.2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改革来推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农村居民对集体化的抵触、农产品产量下降等。

苏联的政治体系

苏联的政治体系

苏联的政治体系
苏联的政治体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政治体系的基础是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
和农民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体制。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通过苏维埃制度,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的国家政权,来取代旧的资产阶级政权。

2.政治局与人民代表制度:苏联的政治局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负
责制定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各级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3.中央集权与一党制:苏联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有的权力都
集中于中央政府。

同时,苏联实行一党制,即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合法政党,其他政党被禁止存在。

4.社会主义所有制: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国家所
有。

国家通过计划经济来管理生产和资源的分配。

5.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苏联的政治体系强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包括
无产阶级革命、集体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苏联的政治体系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建设一个平等、公正和富强的社会。

然而,苏联政治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权力集中、缺乏民主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历史充满了辉煌与曲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苏联逐渐实施社会主义改革,通过国有化、土地改革以及五年计划等手段,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将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进行探讨。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初期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多重困难,如持续战争、经济困局以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适应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通过国有化来消灭私有制,实行土地改革来实现农业集体化,推行计划经济来保障国家建设的需要。

这些措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了高峰阶段。

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如五年计划和大规模工业化。

五年计划的推行使得苏联工业化迅猛发展,国家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农业集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也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集权和农业领域的困难是最为突出的。

集权导致了个体创新和创造的丧失,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

在农业方面,农民对集体农庄的不满和私有制的渴望使得苏联农业生产一直面临困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不满情绪。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的解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

苏联面临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2.政治体制上的集权 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 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 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 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三是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 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 状况。
四是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 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 策中较多地采用行政强制手段。 五是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 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 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制的事情屡 屡发生。 六是在组织机构上,监督委员会成了中央 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检察党中央 决策机构变为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总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苏联模式, 由其历史的合理性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诞生到失败包含着 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们要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借鉴其失败的教 训,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说苏联模式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苏联模式的弊端 第一,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片面追求 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发展商品 经济。 第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 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 济比例长期失调。 第四,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对外部世界的估量也是片面的。
• 3.从历史传统看,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军事 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民主法制传统少,君 主专制主义流毒较深。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落 后心态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偏好产生着 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使苏联模式的框架中 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传统的色彩。 • 4.从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 和发展,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既没有现成 的道路,又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要靠在 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因此,不可避免的 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出现一些失误, 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东欧剧变与苏联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与苏联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与苏联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东欧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这些剧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剧变的背后,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以及东欧国家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曾经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实验之一。

它试图通过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和党的领导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体制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计划经济的刚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党的领导造成了权力集中和腐败的问题。

而集体所有制则限制了个人创造力和经济自由。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瓦解。

东欧国家一直是苏联的卫星国,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受到苏联的控制。

然而,随着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东欧国家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这些国家的民众渴望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

他们对于苏联的统治感到厌倦,希望能够摆脱苏联的控制,追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9年,东欧国家的剧变开始爆发。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推动政治改革,取消了党的垄断地位,允许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的实施。

同时,他们也开始推动经济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

这些改革为东欧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然而,东欧剧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发生了内战和分裂。

这些动荡的原因在于国家内部的矛盾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转型过程中,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社会保障,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然而,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东欧国家在剧变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些国家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

他们加入了欧洲联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东欧国家的剧变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成功启发了其他国家追求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考纲课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高考示例】(2014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
(2014新课标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一历史第1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2 页共6 页12/19/2014 L
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
2、列宁在总结某项政策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

”该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斯大林模式
3、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征集制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4、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5、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攘除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因此,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 %和828%,这时正值苏联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二战结束后
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
【重点释疑】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练习: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

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

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

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

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高一历史第3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4 页共6 页12/19/2014 L
材料二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
了私人手上。

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依材料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1、全面认识“斯大林体制”(《三维设计》120页主题二)
练习:
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
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斯大林时期为工业化筹集资金采取了什么举措,简要评价苏联的这一做法?
2、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2、比较三次改革,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三维设计》121页主
题三,122页“归纳升华”,132页3)
【整体感知】
【认识升华】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于这一模式我们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既审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再关注起历史作用。

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当然,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课后练习】“5+3”135页考点二和考点三
高一历史第5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6 页共6 页12/19/2014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