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一、化学计量
1、物质的量计算式( 4 个): n = m / M n = V / 22.4(标况气体)n = N / N A n=CV
2、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1 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
3、标准状况: 0℃ ,101.3KPa
4、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5、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6、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换算: c = 1000 · ρ· a%
M
7、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计算:c(浓)· V(浓) = c (稀)· V(稀)
二、原子结构
1、原子构成:
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决定元数种类A
( +)中子(不带电)质子与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Z X
核外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量数 =质子数 + 中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
2、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逊: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α 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3、同位素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同位素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
4、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式: M = Ma × a% + Mb × b% + Mc ×c% + ⋯⋯
5、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式
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及离子电子式:
6、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量高低;电子层(K、 L、M、 N、 O、P、 Q):
①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

②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填2n 2
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 个电子,依次类推,(第一层不超过 2 个)
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 或第一层为 2 的原子为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

三、化学键
1、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的相互作用
........
N a [: C l: ][: C l : ] M g 2 [: C l : ]N a [: O : ] 2N a。

........
K2S CaCl2
NaOH NH4Cl Na2 O
3、共价键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 .
NH 3H2O HCl H : C l : 、
. .
....
Cl2: C l : C l :N2CO2
.. ..
4、金属键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强作用力
四、能的转化
1、溶解的两过程(能量变化、类型):
2、溶解平衡概念:
3、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有:
吸热反应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有:
4、能量的充分利用:
五、化学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式和单位:v=△ c/ △ t
速率与计量数之间关系:mA+nB pC+qD v(A): v(B):v(C):v(D)=m: n: p: q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影响情况:
内因:反应物质的结构、性质
浓度:浓度越大(固体和纯液体外)速率越大
压强:压强越大(有气体参加反应)速率越大
温度: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催化剂:加入催化剂,速率越大
反应物颗粒越小,速率越大
3、化学平衡概念:v 正=v 逆≠ 0
图像:
4、化学平衡特征:动、等、定、变
5、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速率正逆两方向成比例;含量由变到不变
6、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影响情况:
a.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
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c.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7、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会被破坏,并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8、合成氨条件:20MPa~ 50MPa(速率加快、平衡正向)、500℃(催化剂活性温度)、铁触媒
六、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概念: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2、周期表编排形式:
周期:三短(第1、 2、 3 周期)三长(第4、 5、6 周期)一不完全(第7 周期)
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族:七主七副零和VIII ( 18 个纵行, 16 个族)
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3、递变性:
性质同周期(从左→右)同主族(从上→下)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
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
数增多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小(逐渐增大)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金属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逐渐增强)逐渐增强(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
的酸、碱性弱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形成由难→易,稳定性逐渐形成由易→难,稳定性逐渐
易及稳定性增强减弱
4、画出梯字区位置:铝
5、半导体材料:梯字区两边元素
农药、化肥:周期表右上角元素
七、电解质溶液
1、电解质概念: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概念: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强电解质有哪些:强酸( H2SO4、HNO3、HCl 、HBr 、HI 等)、强碱( KOH、NaOH、Ba(OH)
2、Ca(OH)2)和绝大部分的盐。

3、弱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 ;
弱电解质有哪些:弱酸、弱碱、水
4、电离方程式:
H2SO4→ 2H++ SO42-
+-
NaOH →Na + OH
Ba(OH) 2→ Ba2++ 2OH-
HCl → H + + Cl -
NaCl++Cl-
Na
CH3COOH CH3COO -+ H+
NH3·H2 O++ OH-
NH 4
NH4Cl →NH4+ + Cl -
CH3COONa→ Na +-
+ CH 3COO
2-
H2CO3H++ HCO3
-HCO3

H++ CO3
2++OH-
H O H
5、电离平衡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
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6、影响电离平衡因素及影响情况:①内因---电解质的本性; ②外因 --- 浓度和温度。

浓度越小, 电离度越大;升高温度, 电离度增大。

7、PH 计算式: pH=-lg{c(H+)}
8、水的离积常数及影响因素:K w =c(H+)× c(OH-)=10-14
9、溶液酸碱性判断依据:酸性 c(H+ )>c(OH - ) ;25℃时, pH<7
中性 c(H + )=c(OH - ) ;25℃时, pH=7
碱性 c(H + )<c(OH -);25℃时, pH>7
10、强酸强碱稀释时 PH 值变化:强酸强碱每稀释 10 倍 PH 值改变一个单位,弱酸弱碱不到一
个单位
11 、常用指示剂及指示剂变色范围:酚酞:无色8 —粉红— 10 红色
石蕊:红色5—紫色— 8 蓝色
甲基橙:红 3.1 —橙色—— 4.4 黄色
12、离子方程式书写方式:
只拆强酸强碱,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13、离子共存概念: 能形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H +

NO 3

、Fe 2+
)的离子不能共存
14、盐类酸碱性判断: 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15、盐类水解规律: 谁强显谁性,两强相遇显中性
16、盐类水解实质: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 +
-
H (或 OH )结合成弱电解质
的反应。

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17、水解平衡概念:
18、影响水解平衡因素及影响情况: 八、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判读依据: 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电子的转移
3、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性比较: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比较: 还原剂﹥还原产物
4、原电池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5、原电池构成条件:
6、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
锌作负极: Zn — 2e
Zn 2+
(氧化反应)
铜作正极: 2H +
+2e
2 ↑(还原反应)
H
总反应方程式:
8、 电解池概念: 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9、 电解池构成条件:
10、电解饱和食盐水工作原理:
电源正极连 极(电极反应、电子得失、反应类型、现象) :
电源负极连 极:
总反应方程式:
11、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工作原理:
电源正极连
极(电极反应、电子得失、反应类型、现象) :
电源负极连 极:
总反应方程式:
九、卤素
1、海水晒盐:
海水提溴:
海带提碘:
2、氯气的物理性质:
MnO 2 + 4HCl (浓) — △
→ MnCl 2 + Cl 2 ↑ + 2H 2O 实验室制备 Cl 2
3、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与水、与碱、置换反应) 2Fe + 3Cl
2 —
点燃
→ 2FeCl 3
褐色烟,溶于水后得棕黄色溶液
H + Cl
点燃或光照
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下则爆炸。

白雾。

2 —
→ 2HCl
2
Cl 2 + H 2 O
HCl + HClO
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 O
Cl 2 + 2NaBr —→ 2NaCl + Br 2
卤素间相互置换,可用 CCl 4 萃取
Cl 2 + 2KI —→ 2KCl + I 2 Br
2 — CCl 4橙红色
Br 2 + 2KI —→ 2KBr + I 2 I 2 — CCl 4
紫红色
H 2S + Cl 2 —→ S ↓ + 2HCl
Cl
2 的强氧化性
4、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和性质:
分子: Cl
-
+
-
-
、 HClO 、 H O ;离子: Cl
、 H
、 ClO
、 OH
2
2
久制氯水中的微粒:
Cl - 、 H + 、 H 2 O
次氯酸的性质: 漂白性、不稳定性
2HClO —→ 2HCl+O ↑
5、氯碱工业: 2NaCl + 2H 2 O —
电解
→ 2NaOH + Cl 2 ↑ + H 2 ↑
实验室制 HCl :NaCl
+H SO

+ HCl ↑
( S )
— → NaHSO
4 ( 浓)
24(浓)
6、漂粉精的制备: 2Cl 2+ 2Ca(OH) 2
CaCl 2+ Ca(ClO) 2 +2H 2O
2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
2+ Ca(ClO) 2
有效成分: Ca(ClO)
CaCl
漂粉精工作原理: Ca(ClO) 2+ 2CO 2+ 2H 2O
Ca(HCO 3 )2 + 2HClO
Ca(ClO) 2+ 2HCl
CaCl 2+ 2HClO
漂粉精在空气中失效: Ca(ClO) 2 +2CO 2+ 2H 2 O
3 2+2HClO
Ca(HCO )
7、卤素单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8、通常情况下 Br 2 、 I 2 的颜色与状态、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9、卤素单质的递变性(半径、氧化性、非金属性)

10、卤素离子检验:药品
AgNO 3
(反应和现象)
Cl - + Ag + —→ AgCl ↓(白)
Ag + + Br -
—→ AgBr ↓(浅黄)
Ag + + I
-
—→ AgI ↓(黄)
2AgBr — 光
→ 2Ag + Br
2
卤化银的感光性
2AgI — 光
→ 2Ag + I 2
用于人工降雨
、变色眼镜。

十、硫
1、硫的物理性质: 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 CS 2
2、硫的化学性质(与铁、铜、氢气、氧气) :
Fe + S
+2S
2Cu + S
+1 2S
Hg + S
HgS
Fe
Cu
2Fe + 3Cl 2
点燃
Cu + Cl 2
点燃
+3
Cl 3 +2
Cl 2
Fe
Cu
(Cl 2 氧化性大于 S ,可将金属氧化成最高价态)
点燃
S +H 2
H 2S
S + 2KNO 3+ 3C
K 2S + 3CO 2 + N 2
点燃
(黑火药主要成分:硫磺、硝石、木炭)
SO 2
S +O 2
3、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臭鸡蛋气味气体,有毒,水溶液为氢硫酸,显弱酸性
4、硫化氢的化学性质(和氧气、二氧化硫、弱酸性)


不稳定性 H 2S H 2+ S ↓
还原性 2H 2
点燃
点燃
S + 3O 2(充足)
2H 2
2
2
S + O 2( 不足)
2
O + 2SO2H 2H O + 2S ↓
实验室制法 (尾气用碱吸收,与 H 2 、CO 2
制备装置同)
FeS + 2HCl
FeCl 2+ H 2S ↑

FeS +H 2SO 4
FeSO 4+ H 2S ↑
5、酸雨的概念: PH<5.6 的雨水
6、酸雨的形成( 2 种):
途径一: SO 2+ H 2O
H 2SO 3
(弱酸)
2H 2 SO 3 + O 2
2H 2SO 4 ( H
2SO 3
被氧化)
途径二:
2SO 2+ O 2 催化剂
3+ H 2
O 2
SO 4(强酸)
3
2SO
SO H
酸雨的防治: 使用低硫燃料、脱硫工艺
7、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性氧化物、漂白性)


2
3S ↓+ 2
氧化性 SO + 2HS
2H O
催化剂
还原性 2SO +O 2

2SO 3
SO 2+ Cl 2 + 2HO H 2SO 4+ 2HCl (混合漂白性消失)
8、钝化: 铁、铝遇到冷的浓硫酸、浓硝酸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进一步反应 9、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不能使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不能干燥具还原性的
H 2 S 和碱性的 NH 3
10、浓硫酸和铜、碳反应:
C + 2H 2SO 4(浓)
CO 2 +2SO 2 + 2H 2O (氧化性)
Cu +2H 2SO 4( 浓)
CuSO 4+ SO 2 + 2H 2O (氧化性和酸性)
1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先加稀 HCl ,再加 BaCl 2
(SO 42- +Ba 2 +
4 )
BaSO
12、胆矾:CuSO 4·5H 2O 绿矾:FaSO 4·7H 2 O
皓矾: ZnSO 4 ·7H 2O 芒硝:Na 2 SO 4 ·7H 2O
明矾: KAl (SO4) 2· 12H 2
4
2 重晶石: 4
O
生石膏: CaSO .2H
O
BaSO
十一、氮
1、氮气的结构式:
N N
2、固氮概念: 将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
放电
2NO + O 2 2NO 2
3NO 2+ H 2O
2HNO 3+ NO
大气固氮: N 2+ O 2
2NO
工业固氮: N 2+ 3H 2
催化剂
2NH 3(工业合成氨)
高温高压
3、氨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极易溶于水
1: 700,可作喷泉实验,分子为三
角锥型
4、氨气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5、氨气的化学性质(与水、酸、催化氧化)

催化剂
4NH 3 +5O 2△ 4NO + 6H 2O NH 3+ HCl
NH 4 Cl( 白烟 )
2NH 3 + H 2SO 4
(NH 4 )2SO 4 (硫铵 ) NH 3+ HNO 3
NH 4NO 3 (硝铵 )
氨水的电离方程: NH 3+ H 2
O NH 3 2 NH 4 + + OH -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H O
6、氨气的检验: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7、铵盐的通性:
受热易分解(可从混合物中分离铵盐)NH4 Cl △
NH3↑+ HCl ↑
NH4 HCO3△
NH3↑+ H2 O↑+ CO2
与碱反应(用于制氨气和检验铵根)
NH4Cl+ NaOH NaCl+NH 3↑+ H2O
反应的本质:
43
+NaOH NaNO3+NH 3↑+ H2++ OH-3↑+ H2 NO O NH NH
NH O
(NH 424
+2NaOH Na2
SO
4+2NH3↑+2H2
O ) SO
8、按根离子的检验:与碱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9、化肥的类别: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磷肥、钾肥
10、氮的氧化物性质:
NO:性质与CO 相似,可引起缺氧中毒,极易被氧气氧化
NO2:红棕色,能溶于水
十二、铁
1、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的,具有较好的导电,传热,延展性
2、铁的结构示意图:
3、合金的概念和特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均匀而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是合金。

硬度一般比其各成分金属的大。

熔点一般比其成分金属的低。

4、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氯气、硫、盐酸、硫酸铜、水):

Fe3 O4; 2Fe+3Cl 2点燃△
(1) 与非金属的反应: 3Fe+2O2FeCl 3 ;Fe+S FeS
(2)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Fe+2HCl → FeCl 2 +H2↑ ; Fe+H 2 SO4→ FeSO4+H2↑
(3)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铁的钝化:铁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发生钝化现象。

高温
(4) 与水反应: 3Fe+3H2 O(g)Fe3O4 +4H2
(5)与盐溶液反应: Fe+CuSO4→ FeSO4+Cu; Fe+2AgNO 3→ Fe(NO3 ) 2 +2Ag
5、铁的氧化物性质:
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
俗名/铁红磁性氧化铁
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
化合价+2+3+2, +3
与 HCl 反应+2++3++3H O略
FeO+2H→ Fe +H O Fe O+6H → 2Fe
2232
与还原剂反应加热加热高温
FeO+H2→ Fe+2H 2 O Fe2 O3+3CO→ 2Fe+3CO28Al+3Fe 3 O4→ 4Al 2 O3 +9Fe 6、铁的氢氧化物:
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
化学式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
色态不溶于水不溶于水
与非氧化性强酸反应Fe ( OH) 2 +2H+→ Fe 2 + +2 H2 O Fe ( OH) 3 +3H+→ Fe 3 + + 3 H2 O 不稳定性
加热
Fe ( OH)
加热
O
2F e( OH)
→ F e
O +3H O
2→ F eO+ H
32
2
3 2
4Fe ( OH) 2 +O 2 +2H O →4 F e ( OH) 3
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
注意事项
2+-

Fe 3+
-

Fe +2OH →Fe(OH) 2
+3OH → Fe(OH)3
2+
+
3+

Fe +2NH ·H O →Fe(OH)
↓ +2NH
Fe +3NH · HO → Fe(OH)
3 2
2
4
2
3
提示: 1) 制备时要放入过量铁粉防止 +3NH 4 +
也铁离子被氧化 2)要入一定量的非氧化性酸防止抑制
亚铁离子的水解
2+
3+
比较
7、Fe 与 Fe
依据
试剂
2+
3+
Fe Fe 特征颜色
浅绿色
棕黄色
显色反应
KSCN 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红
铁的化合物颜色
NaOH
白色沉淀—灰绿色 --- 红褐色
红褐色沉淀
8、Fe 3+ 的氧化性: 2FeCl 3 +Fe →3FeCl 2 2FeCl 3+Cu → 2FeCl 2 +CuCl 2
2+
9、Fe 的还原性: 2FeCl 2 +Cl 2→ 2FeCl 3 10、铁三角转换:
高温
Fe
①FeO+H 2→ Fe+H 2O
②Fe+2HCl → FeCl 2+H 2 ↑
6
2
③2FeCl
+Cl →2FeCl
1
5
2
3
2
④ 2FeCl 3 +Fe → 3FeCl 2
⑤3Zn+2FeCl 3 → 3ZnCl 2 +2Fe Fe
2+
3
Fe
3+

点燃
2Fe+Cl 2→ 2FeCl 3
4
3+
2+
11、 Fe 和 Fe 的检验: (1) Fe 3+ 的检验 ①滴加 KSCN (或者 NHSCN )无色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3+-
Fe +3SCN → Fe(SCN)
4
3
②滴加 NaOH 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3+-
Fe +3OH →Fe(OH)3 ↓
2+
(2) Fe 的检验
①滴加 KSCN 溶液,无现象,再加入新制氯水,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2+
3+ -
3+ -
2Fe +Cl
2 →2Fe +2Cl
Fe
+3SCN → Fe(SCN)
3
②滴加 NaOH 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2+-
↓ 4Fe(OH) 2 +O 2+2H 2O → 4Fe(OH )3 ( 红褐色沉淀 )
Fe +2OH →Fe(OH)2 12、钢、铁: 铁碳化合物,钢的碳含量少 十三、铝
1、铝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导热性、导电性、反射性、密度小、硬度大
2、铝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水、氢氧化钠) :
(1) 铝与 O 的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Al
O : 4Al+3O → 2Al
2
O
2
2
3
2
点燃
3
(2) 铝的钝化:铝在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3) 铝与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
2Al+3Cl 2
点燃
2AlCl
3

(4) 铝与热水反应: 2Al + 6H
2
O → 2Al(OH)
3+3H ↑(沉淀符号不写)
2
(5) 铝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2Al+6HCl → 2AlCl 3
+3H ↑ 2Al+3H
2
SO → Al (SO ) +3H ↑
2
4 2 4 3 2
(6) 铝与碱反应: 2Al+2NaOH+2HO → 2NaAlO +3H ↑
2
2
3、铝原子结构示意图:
+13
2 8 3
4、铝热反应: 2Al+Fe 2 O 3→ Al 2O 3 +2Fe 注意: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

工业上常
利用铝热反应冶炼某些难熔的金属。

5、毛刷实验: 4Al+3O 2 → 2Al 2 O 3
6、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 Al
O +6HCl → 2AlCl
+3H O 、 Al
O+2NaOH → 2NaAlO +HO
7、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酸、碱)
2 3 2
3
2
3
2
2
8、氢氧化铝的电离方程:
+
+AlO -
+H O
Al(OH)
3+
-
H
2
3
Al
+3OH
2
9、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酸、碱)

l ( OH)
+3HCl → AlCl +3HO
Al ( OH)
3+NaOH →NaAlO +2H O
A
3
2
2
3
2
10、氢氧化铝的制备: AlO 2 - 中加弱酸、 Al 3+ 中加弱碱
11、铝三角的转换:
①Al
+
3+
2 O+6H
→ 2Al +3H O
3
2
-
-
② A l 2 O 3+2OH → 2AlO 2 +H 2 O
③Al 3+
-
+3OH → Al ( OH) 3 ↓( 铝盐与少量强碱 )
④A l ( OH)
+
→ Al
3+
3+3H
+3HO
2
A l 2 O 3



-
A l 3+
A lO 2
⑤ A l(OH) 3 +OH - → AlO 2-
+2HO
⑥ A lO 2 - +H ++H 2 O →Al ( OH) 3 ↓(偏铝酸盐与少量强酸)
⑦Al 3+
-
-
+2HO(铝盐与过量强碱 ) +4OH → AlO 2 ⑧




A l(O H ) 3
-+3+
+2H O (偏铝酸盐与过量强酸)
⑧AlO 2 +4H → Al
12、铝盐及作用: 4 ) 3 .12H 2O ) 净水作用:Al 3+
+3H 2 O
Al(OH) 3 ( 胶体 )+3H
+
明矾( KAl(SO 十四、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1、同系物概念: 结构相似 (碳干结构或含有相同官能团种类和数目) 分子组成相差 n 个 CH 2 原子团①结构相似,通式相同,分子式不同②化学性质相似③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相同
2、同分异构概念: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 十五、烃
1、烃的概念: 碳氢化合物
2、烃的熔沸点递变性: 碳原子数越多熔沸点越高;同碳原子数,支链越多,熔沸点越高。

C1~4 和新戊烷:气态 C5~16:液态 C>17 :固态
3、
代 表 化 学 结构式 电子式
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
物 式 甲烷
CH 4
CH 4
正四面体
乙烯
C 2H 4
CH 2=CH 2 平面矩形
乙炔 C 2H 2 H —C ≡C — H
HC ≡ CH
直线型 苯
C 6 6
平面正六 H
边形
4、实验室制甲烷: CH 3COONa+NaOH
C aO
CH 4↑ + Na 2CO 3
固— 固加热,同氨气、氧气制备;
CaO 作用:吸水
5、甲烷的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不与溴水、强酸、强碱、
+
) 等反应。

KMnO(H
4
点 燃
CO+2H O(火焰呈蓝色,作燃料 )
②可燃性: CH+2O
4
2
③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
代反应。

CH 在光照条件下与纯
Cl
发生取代反应为:
4
2
CH 4+Cl 2

CH 3Cl+HCl(CH 3Cl 一氯甲烷,不溶于水的气体 )
CH 3Cl+Cl 2

CH 2 Cl 2 +HCl(CH 2Cl 2 二氯甲烷,不溶于水 )
CHCl 2+Cl
2
光 CHCl 3+HCl(CHCl 三氯甲烷,俗名氯仿,不溶于水,有机溶剂
)
2
3
CHCl 3+Cl 2
光 CCl 4+HCl(CCl 4 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有机溶剂
)
④高温分解:
CH 4高 温
C+2H 2 ( 制炭墨 )
6、甲烷的存在: 天然气、沼气、石油伴生气
7、实验室制乙烯: CH 3CH 2OH
浓 H SO
2
4
170
C
CH 2=CH 2 + H 2O
液 — 液 加热 (使用温度计 )
药品的用量:浓硫酸与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 3:1
浓硫酸起催化剂和脱水剂
沸石 (或碎瓷片 )是缓和液体沸腾防止受热暴沸 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液中
加热时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并控制在
170℃,以减少副反应,温度低于 170℃主要生成乙醚。

制乙烯反应溶液变黑的原因是乙醇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2H 5OH+2H 2SO 4(浓 ) 2C+2SO 2 +5H 2O
C+2H 2SO 4(浓 )
CO 2 +2SO 2 +2H 2O
所以 ,乙烯中可能混有 CO 2 、 SO 2 等杂质气体。

8、乙烯的化学性质:
① 乙烯通入溴水中
CH 2 =CH 2 + Br 2 CH 2BrCH 2 Br 乙烯与 Br 2 的加成:乙烯能使溴的
四氯化碳溶液 ( 或溴水 ) 褪色。

化学上,常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或溴水 ) 鉴别乙烯与烷烃。

②乙烯与卤化氢加成: CH 2=CH 2+HCl
催 化剂
CH 3—CH 2 Cl CH 2 =CH 2+HBr 催 化剂
CH 3— CH 2Br
催 化剂
CH 3CH 2OH
③乙烯与水的加成: 乙烯水化制乙醇
CH 2=CH 2+H — OH 加 热 , 加 压
④乙烯与 H 2 的加成:乙烯加氢成乙烷
⑤制取聚乙烯、聚丙烯
n CH 3–CH=CH 2
催化剂
CH - CH 2
n
CH 3
点 燃
⑥乙烯的氧化反应 CH 2=CH 2+3O 2 2CO+2H 2O 纯净的 C 2 H 4 能够在空气中 ( 或 O 2 中 ) 安静地燃烧,火焰明亮且带黑烟。

点燃乙烯前必须先检验乙烯的纯度;能使酸性的高锰酸钾褪色 9、实验室制乙炔: CaC 2+2H 2O CH ≡ CH ↑ + Ca(OH)2
固 液 无须加热
(不能使用启
普发生器 )
制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原因:
a.生成的 Ca(OH)2 溶解度比较小,易沉积在容器底部而堵塞
球形漏斗下端管口; b.反应放热; c.电石遇水后不能继续保持块状。

用简易装置时,常用一
团棉花塞在试管口附近,以防产生的泡沫喷出进入导气管。

该反应剧烈,可通过用分液漏斗
控制加水速度或改用饱和食盐水的办法来得到平稳气流。

所得气体中常含PH3、H2 S 等杂质,是电石中含 CaS、 Ca3P2等杂质之故,用硫酸铜溶液或者NaOH洗气除杂。

10、乙炔的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可燃烧性:2C2H2 +5O2点燃4CO2+2HO大量黑烟;能使 KMnO4溶液褪色。

(2) 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
11、苯的物理性质: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密度比水小(在水上层),不溶于水,沸点比
水的沸点低 (80.1 ℃) 熔点比水高 (5.5 ℃) 。

苯有毒。

12、苯的化学性质:
点燃
(1) 氧化反应——可燃性2C 6H6+15O212CO+ 6H2 O
苯燃烧时火焰明亮,冒大量黑烟,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高,燃烧不完全。

苯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2) 取代反应①硝化
②卤化
(3)加成反应:与 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13、石油的成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石油的炼制分为: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三种方法。

14、石油的分馏概念:用蒸发和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

馏分为混合物。

15、煤的干馏原理及产物:隔绝空气加强热。

焦炭、煤焦油、粗氨水、焦炉气
十六、含氧有机物
1、
代表物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乙醇
乙醛
乙酸
11
2、乙醇的物理性质:
3、乙醇的化学性质:
4、乙醇的制备:
5、乙醛的物理性质:
6、乙醛的化学性质:
7、乙酸的物理性质:
8、乙酸的化学性质:
9、实验室制乙酸乙酯:
十七、定量实验
气体摩尔体积测定、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酸碱滴定——原理、仪器、步骤、误差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