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10.常见热力环流:城市风、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山谷风等 11.等压面的判读
①垂直递减:同一地点,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②“高凸低凹”: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使等压面
6. 气温垂直分布
1
①一般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约 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②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 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 0.6℃.称为逆温。 ③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 构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焦在它下面, 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工业区上空,凝结核多,易产生雾霾天气, 有的甚至还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7.热力环流形成:太阳辐射(能量来源)→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气流的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直接原因)→大 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2. 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和成因: 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高低 分布;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分布。
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析: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形成; 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形成。 风带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 从高压吹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偏转后形成。 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季节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 变化,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 北移,冬季南移。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框架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3个过程、2个作用)
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1、3个过程(重点:大气逆辐射)
2、 两个作用
应用:1、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多云的晚上气温比明天高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是明亮的
CO 2的温室效应
O 3层空洞后果
二、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形成
常见热力环流
气压高低判断
等压面图判读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作用于风的三种力及其方向
3、三种风向
4、风速的比较
5、画风向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二、气候类型
1、分布
2、成因、特点
3、判断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2、气旋与反气旋(天气、气压变化)
3、锋面气旋。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知识要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成分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N2)约占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o2)约占21%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co2)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o3)很少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3、大气的垂直分层层次高度特点形成原因对流层①低纬17-18千米②中纬10-12千米③高纬度8-9千米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散逸层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二、大气的热状况、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x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 B=C=E气压值 A>B, E>D ( 海拔越高 , 气压越低 ),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 ;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 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 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②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4.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 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雨热同期
旱涝、寒潮等灾害
考点 8:大气降水
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
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过程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锋面逆温 地形逆温
成因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 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 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 降温越快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 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 接触作用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风向,辨气压带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 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 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4.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垂直于等 压线,由 高压指向 低压
不影响风 速的大小
北半球使 风右偏, 南半球使 风左偏
使风速减 小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7624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是指环绕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它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地球上的大气的知识点总结: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1%包括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向上延伸约16公里,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象现象。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高度达到50公里。
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至80公里。
热层是最外层,曾发生过国际空间站的所在地。
3.大气的压强和密度:大气的压强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低。
密度也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因为高海拔区域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大。
4.大气的功能:大气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调节温度、保护地球表面、维持水循环、吸收紫外线和提供氧气。
5.大气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的温度也会降低。
这是因为大气主要通过辐射和对流来吸收和释放热量,而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中的气压和密度降低,无法足够地吸收和保持热量。
6.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一种模式。
它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环流带:极地环流带、副热带环流带和赤道环流带。
这些环流带不断地向东移动,因为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科氏力,将气体偏离了原本的运动轨迹。
7.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起到了维持地球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水蒸气从海洋、湖泊和植被中蒸发,形成了云和降水。
降水可以是雨、雪、冰雹等形式,而这些降水又会回到地表或地下水循环中。
8.大气中的污染物: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会进入大气中,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大气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如酸雨、臭氧空洞、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9.大气的物理特性:大气具有透明、可压缩、可混合、可对流和发光等特性。
它可以传播和折射光线,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二: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2.季风环流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三:常见天气系统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 干洁空气。
- 氮气(N₂):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78%左右,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氧气(O₂):约占21%,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 二氧化碳(CO₂):含量较少,约占0.03% - 0.04%,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臭氧(O₃):含量极少,主要集中在平流层。
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2. 水汽。
- 水的气态形式,其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在大气中的含量一般不超过4%。
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固体杂质。
- 包括灰尘、烟粒等微小颗粒。
它们作为凝结核,是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雾和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对流层。
- 范围: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 - 18千米,中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0 - 12千米,高纬地区平均厚度为8 - 9千米。
-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 对流运动显著。
由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易产生对流运动,这与该层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多有关,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厚度小。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 平流层。
- 范围: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 - 55千米高度。
-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 高层大气。
- 范围: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
- 特点:-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 在80 - 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知识点
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知识点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完整版)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太阳(短板)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少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地面增温。
(2)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增温。
(3)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中大部分向下,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2)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上凸是高气压,下凹是低气压。
3、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环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向:风的来向。
高压→ 低压。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夹角。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2、风速: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由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2、单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形成。
3、三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形成。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大气=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含量78%,N元素是生物体基本元素)氧气(含量21%,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是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物的保护伞)。
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水汽和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非洲运动员田径项目成绩优异原因: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中含氧量低,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更高---原因: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
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大气上冷下热(上冷下热是对流运动的前提)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集中了整个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的影响(先只做了解即可,在其他部分都记住的基础上再识记该部分):积极: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逆温层的出现有利于保持温暖湿润的局地气候,而冬季逆温层有利于生物越冬。
消极:①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②加剧大气污染。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知识要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成分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N2)约占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约占21%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2)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3)很少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3、大气的垂直分层层次高度特点形成原因对流层①低纬17-18千米②中纬10-12千米③高纬度8-9千米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0-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散逸层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二、大气的热状况1、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学问点总结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2.平流层的特点:①包含臭氧层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随高度增加温度上升3.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困难多变。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汲取(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天气、地势、大气透亮度、纬度。
6、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
8.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云雨多少;地表植被水分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②改变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气温的水平分布:①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
(1)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上升,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4)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5)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8)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B: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
C: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
4.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2)情况:低纬环流(0°~30°),
中纬环流(30°~60°),
高纬环流(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
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
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2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1)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3.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②夏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和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不相同,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C.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3)季风的共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害,宜兴修水利。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分布与成因
2.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7月前后,则可推断为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前后,则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判断指标如下:
少雨型: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3.常考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特点分布特点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
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系统
(1)冷锋和暖锋的比较: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的大风、
沙尘暴,冬季爆发的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锋面天气图:
(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高大地形阻挡,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阴雨连绵天气。
实例: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②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
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的台风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 锋面气旋: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位置的判读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锋面类型的判断
根据等压线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锋的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如图1中锋作逆时针运动。
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
如下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来自高纬)主动向气团②(来自低纬)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3)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天气状况不同
见图2,阴影区为雨区。
四、灾害性天气
1.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大的热带气旋。
台风灾害主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寒潮: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变化特征: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主要原因: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数量增加。
②森林毁坏严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③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径流减少,蒸发增强;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