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acacfc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f.png)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学科中德育就是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学是不可能离开德育教育的。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实现课内和课内内容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热情,热爱祖国和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一、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小学科学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探究性的活动,课堂中也可以设计出几个探究性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采取自己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过相关实践可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未来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最后可以培养成社会发展中需要的人才,达到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并有效服务于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主要是从小事做起,作为科学教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日常科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实践教学中,要严格遵循科学实验秩序,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将器材在不用以后放回到原处;日常在做实验过程中也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互帮互助;实验活动开展以前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做好分工工作,保证实验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针对这些细节都是需要得到教师提醒的,提醒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循序渐进,并一直贯穿于整个科学课堂。
(二)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课堂氛围也会非常的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有效。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帮互助,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大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交流。
(三)学习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待世界、自然规律提出的相应看法,及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德育有效渗透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德育有效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f9da9dc831126edb6e1a10c8.png)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德育有效渗透伽利略有句名言:“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解救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使他们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能在今后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享受生活。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应如何有效地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严格的要求激励学生1、小学科学课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而良好的习惯是来源于细节的,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上课前,教育他们要轻声慢步来到实验室,规规矩矩地坐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等等;在下课后,教育他们帮老师整理并收好实验器材,并摆放好实验桌椅等待。
这些细节和这些点滴,一开始都需要教师时时提醒和刻刻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上科学课不仅仅能学到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2、小学科学课中应着力训练学生良好科学技能。
我们力争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严谨踏实、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科学技能。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科学技能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形成。
比如学习《花的结构》时,让同学们先观察一朵白菜花,再要进行解剖。
观察与解剖白菜花的顺序是“自外向里”的顺序,解剖白菜花时要小心翼翼,之后把花的各部分整齐排列在纸上,并将各部分的数目进行记录。
然后,按照观察解剖白菜花的方法,观察解剖桃花并记录,使他们准确掌握解剖花朵的正确方法。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6322d3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8.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认为品德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应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
科学课是小学生接触自然环境、认识自然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品德教育渗透到科学课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德育、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科学课的教育质量。
1. 了解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了解自然规律,不断探索、发现、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
例如,在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物质的特性,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珍惜资源的美好品质。
因为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学习科学的本意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之外,还要意识到我们应该以爱与尊重的态度面对自然。
2. 以实验为纽带,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实验具有感性、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思维活跃。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结果,并且讲解实验背后的道理。
透过这个宝贵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体验在一个团队中的声音和力量。
同时,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不断的反复实验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实验是真实的,只有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才会得到妥善的结果。
这样的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3. 将创新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很有必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创造新颖的方法和方式。
这样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活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坚持不懈的探索可以创造奇迹。
这样的过程又一次体现了品德教育。
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会让学生逐渐学会容忍和谦逊,学会将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不贸然放弃。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eeeccc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d.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自己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品格。
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实验中的科学道德规范来进行。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例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合作共享等。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真理、增加知识,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或欺骗他人。
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行为规范和道德顽良。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如养成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好习惯。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如植树、清洁校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科学精神包括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如观察、实验、推理和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科学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学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自然灾害、环保问题等,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与科学家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94194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b.png)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b875d9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0.png)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引起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宣扬德育教育相关工作较为便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关于英语的德育知识,一些积极向上的英语单词:successful 、active 等,传递正能量。
2.兴趣小组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德育工作的影响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接受学习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根据兴趣小组的学习水平可以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在开展中,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小组学习融合进德育教育,可以采用课堂小组内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演绎一些较为经典的德育故事,例如《欧也妮葛朗台》的课堂兴趣小组表演,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小说内的角色,体验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等,间接地影响学生对德育的观念和想法。
学校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直接给学生灌输的与思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低,通过在课堂上的教育有更好的影响作用。
3.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德育思想,铺垫德育工作的展开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相对较为容易,学生在接受德育思想得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和身边的同学,德育教育的灌输,需要教师在学校加以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德育工作在学校中开展,学校通过教师的传递教育能够是学生处在教育的环境中,自然而言的就被德育教育中的氛围所感染。
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扮演者宣传和受教育的角色,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作用是德育工作展开的重要部分,学生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其开展的重要部分。
三、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德育教育中的开展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的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感,英语教学中能够体现的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在完成知识储备的同时,青少年还应该有积极努力、顽强进取的优秀精神,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类英语文章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8de4fc6b52acfc789ebc9e5.png)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14bcb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3.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课程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品德教育是指通过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小学科学课应该贯彻品德教育的理念,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下是一些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实验的伦理、责任和安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与同伴讨论,互相鼓励,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展开,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质和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比如共同观察、实验和讨论。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尊重他人的意见,交流合作,并为小组合作的成果负责。
通过这样的合作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课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议题。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物和垃圾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科学课程应该贯彻品德教育的理念,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的科学课程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fff8b0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6.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
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景创设。
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
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
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
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
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
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
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
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
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9efc3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a.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科学思维,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德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的品德教育内容。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协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在实验课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观察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品德的考验。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学生可以培养爱护动植物的品德。
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植物的生命力,从而培养出爱护生命的品德。
在观察动物的行为时,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动物的生存之道,从而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的品德。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引导学生发掘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科学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
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花朵和果实,从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培养出热爱大自然的品德。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应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学会爱护环境。
在科学课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植物,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环境保护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8103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8.png)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三:鼓励团队合作 - 设计合作性的科学实验,
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合 作完成任务。
- 提倡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 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 集体荣誉感。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在科学课堂中注重环保知识的传授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 识。
总结
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 培养科学道德观念、鼓励团队合作和培 养环境保护意识等方法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分享来帮助学生 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总结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良好品德,促进他们全面成 长。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食物链的概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
时引导他们思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三:科学实验道德规范培 养
- 在科学实验中注重对实验 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培养,引导 学生诚实、公正地进行实验。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结 果、尊重他人知识成果的意识 。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培养 他们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 - 学生们前往自然保护区实
地考察,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 境和物种保护工作。
-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 的影响,培养他们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二:食物链游戏 - 设计食物链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 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目录 引言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学案例分享 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6d22aae25c52cc58ad6be72.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故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一、乐于探究与发现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而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校园里的树木》教学中,我带领着学生们走进我们的校园,了解我们身边的大树、小草、花朵,发现我们每日不经意间细微处存在的大道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上了一节有趣的观察课。
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
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的波波涟漪带动科学探究的源源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如在《动物》这个单元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
当我布置到要悄悄地观察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他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
孩子们在教师里都欢呼起来,如此这般,孩子们应用业余时间就成群结对地去花园中,悄悄地观察。
在我课上交流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但能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用图文结合方式把小动物的身体结构都完整地画了下来,让我十分地惊讶!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以后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也许是自己听到的,也许是从家长那里得来的。
无论是哪种,经常有些观念是混沌或错误的。
碰到这样的问题,讲解起来往往比新授一节课更具有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在执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但却普遍认为水开时冒出的水雾是水蒸气,而无法意识到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的事实。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ae3a8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1.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积极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首先,在授课内容上,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引导。
科学教育可以通过学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观念。
例如,在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教师应该多从生态环境的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意义等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要爱护大自然,珍惜资源,从小培养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实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质的可贵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公平竞争、积极配合、互相帮助,让他们懂得团队合作和友谊的重要性。
此外,在讲述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案例,向学生传授关爱生命、守护健康等品德教育内容。
最后,在练习和实践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自觉抵制虚假、欺骗和作假等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弘扬友善、真实、信任和尊重的品德,学会珍惜和感恩。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可以让学生站在全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全面发展智力、身体、情感、美育和品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科学教育怎样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怎样渗透道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3c33e1c866fb84ae45c8dc7.png)
小学科学教育怎样渗透道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
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自然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
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在讲《磁铁》、《纸》、《反冲形象》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
学习《地震》一课,向学生介绍我国汉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早了一千七百多年,对推动世界地震测报工作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
学习《火箭的故事》一课,了解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作出的伟大成就,“神五”的成功发射,“神六”又即将升天,大大提升了我国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既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又学习了当今科学前沿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
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电与热》、《电磁铁》等课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_德育工作计划_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_德育工作计划_](https://img.taocdn.com/s3/m/118336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2.png)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学校要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你知道具体的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学科渗透德育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一)识字与写字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
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
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f94604ecb7360b4c2f3f64a2.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人,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在日常科学学习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每一节课都会安排几个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等。
由此可见,学生在我们的科学课堂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显得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当然也是义不容辞。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把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确保实验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时要细心等等。
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比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创意设计指南针的办法最多,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动手设计。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5acbf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3.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品德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可以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品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科学课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比如在学习动物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培养爱心和责任感;在学习植物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珍惜大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习自然现象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培养谦卑和谨慎的品质。
通过科学课程中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爱心。
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不拔和耐心品质。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实验中的观察、实验设备的使用和数据的分析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耐心和自律意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开展,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坚韧和耐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因材施教,积极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出学生的友爱和互助的品质。
科学课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真精神。
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不以貌取人,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培养学生的客观公正的品质。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品德教育不仅要融入科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更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
只有将科学教育与品德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17cac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f.png)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适当地渗透品德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在课程内容中要注意挑选与品德教育相关的主题。
例如,可以选择诸如环保、
动植物保护、科学伦理等与品德有关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以此推广正
面的道德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到实践生活的学习内容,从中
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品德。
其次,要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生物多样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动植物的生存问题,以带领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丰富多彩,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中的品德教育。
例如,在社会实践或校园活
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
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
步推动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科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7-07-05T15:43:27.87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作者:付艳飞
[导读]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
”
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实验小学115100
摘要:实践证实,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但我们应该渗透哪些方面的德育内容?又该怎样进行渗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此文中就此谈一些经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
”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
当下,习主席强调教育要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更是在那熠熠生辉,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它发扬光大,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任重道远的。
如何把它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去,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探索,在所教的学科中去实践,达到德育教育和所教学科的完美结合。
一、课堂教学,点滴渗透
在讲解资源课时,我给学生出示了现在资源面临着严重枯竭的问题,一些矿物资源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一天天地减少,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有的矿物只够开采几十年了,如铁一百年,锌、锡四十年等;还有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是有限的,也逐渐面临着枯竭。
课堂上引导学生怎样节约用水,学生说出各种方法,如淘米水可以浇花,洗澡打肥皂时水龙头要关闭,暖水瓶里的水凉了也不要倒掉,可以洗东西。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从这些问题中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他们进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节约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教育,合理地回收利用资源,了解生活中离不开资源。
钱是你的,但资源是社会的。
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的活动,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挖掘文本
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为了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享受生活。
德育在科学学科上能渗透进去又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在实践中我们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德育先行这个意识,尽量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
记得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有一些问题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经常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比如同学们都认为一样重的物体会同时落地,凭借以往的认知经验同学们都会这样认为。
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动手亲自验证。
同学们准备两张一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展,一张揉成一团,从空中抛落,当落地的一瞬间,大家都“啊”的一声,发现揉成团的纸先落下了。
这时我就适机让学生总结,刚才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同学们这时恍然大悟地说老师刚才我们的猜测错了,虽然两张纸一样重,但一张改变了模样,减小了空气的阻力,落地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看来有些问题我们不能从经验轻易做出判断,有些经验并不可靠,我们不能完全凭经验做事。
从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不能凭自己表面认知去轻易对某个人某件事下结论。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几年前,我班上有一位李同学丢了一只好看的笔,向我告状说王同学手里有一只和他一模一样的笔,王同学偷了他的笔。
王同学以前有过拿人东西的习惯,在我的印象里不太好,于是我就把他叫到跟前,狠狠地批评了他,并把笔要回还给了李同学。
王同学也为此痛苦流涕,我也为我的判断确信无疑。
可是第二天,丢笔的同学告诉我他那支笔找到了,我当时心里一颤,我误解了我的学生,凭着经验轻易就给我的学生贴上了小偷的标签,太草率了,我向我的学生道歉,深深地歉意。
通过这件事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经验有时是好的,但不一定是可靠的,以后在你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凭经验轻易下判断。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容易冤枉学生;如果你是一位警察,你容易出现冤假错案。
三、巧用语言,重在熏陶
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更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
特别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研究哪里的灰尘多这一问题时,学生做完实验以后,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了空气污染的图片,并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的解说内容指向性非常明显:由于人类自身原因,空气中混入了有害物质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将学生引导到对雾霾的关注,从更高层面引起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既渗透了环境教育,又促进了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形成。
因此,科学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陶冶情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工合作,奖评结合
如在教学“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实验过程中,我发放完实验器材镊子、花朵以后,各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这时问题来了,第二组的某某跑过来,气冲冲地说老师某某不让我拿镊子,就他自己用。
第四组的一同学也跑到前面,向我告状,某某自管自己玩花,不给大家看。
实验才刚刚开始,就出现了不合作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出现扰乱了学生的探究,但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因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品质既是科学课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又再一次落实了组长的责任,让他管理好本组实验时的纪律,让组长再选出记录员、汇报员、整理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合作共赢,这样明确了目的,就避免了你争我抢的局面,实验秩序井然。
实验完毕以后,由各组汇报,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哪组同学合作的好就奖励一面小红旗。
让学生明确合作万岁,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避免了纯粹的德育说教,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