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一到十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95f503e4afe04a1b071dee3.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93260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6.png)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261cec050e2524de5187e9c.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区别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e7e2ed7d15abe23492f4d0b.png)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 有机论对机械论? Organism VS Mechanism
? 发展的连续性对阶段性? Continuity VS Discontinuity
? 天性对教养? Nature VS Nurture
精神分析理论
? 有机论: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如本我、自我、超我)决定人格? 阶段性:强调性心理发展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通过儿童教养实践引导并控制儿童的本能冲动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
? 机械论:发展是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
?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的行为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
? 强调教养:条件反射和模式化的学习原理决定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有机论:心理结构决定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儿童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知识
? 阶段性: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
? 强调二者:既强调儿童内在的探索世界的内部动力,也强调这种动力必须得到刺激丰富的环境的支持
信息加工理论
? 有机论和机械论:积极的信息加工结构加上机械的、计算机式的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导致发展
?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知觉、注意、记忆解决问题技能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
?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的成熟和学习机会的多少决定信息加工技能的获得
习性学
? 有机论:婴儿天生就生物性地准备好接受社会符号,以积极地为生存而努力;在婴儿与养育者的依恋和其他适应行为基础上,心理结构随年龄而发展
? 连续性和阶段性:适应行为类型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强调短暂的敏感期的突然出现,它导致能力。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十一章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4f8ba795acfa1c7aa00ccb8.png)
(二)中年人身体健康的维护
1、合理的营养与饮食 2、运动
二、更年期(p371-372)
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一般是指个体50岁前 后(女性早些,男性晚些)由壮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 这是衰老的起点,即老年期的一切生理和心理开始暴 露的起点。由于男女性别不同,人的体质情况和外界
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进入更年期的具体年龄和更年
(一)职业发展特点
1、从心理角度讲
2、从医疗卫生保健角度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二)职业适应的表现
1、首先取决于成人早期对职业的选择 2、取决于事业心
3、工作中职务的升迁与工作类别的变化
4、人际关系
三、中年人的人际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二)婆媳关系
四、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中年人生理、心理所遭受的威胁
1、生理上
2、心理上
(二)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11章
中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年龄界定 二、基本特点
(一)中年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时期 (二)中年期是一个负重的时期 (三)中年期是一个有成就的时期 (四)中年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 (五)中年期是一个再适应与欲求发展的时期变化
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一)女性更年期(围绝经期)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变化主要有如下临床表现:
1、焦虑,患者疑虑重重,怕衰老,担心因记 忆力减退而影响工作。 2、悲观,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 一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妇女。 3、个性及行为改变,多疑、自私、唠叨、急 躁甚至不近人情,无端心烦意乱,有过度兴奋与 好斗倾向。抑郁也较常见,伴有身体疲劳和不适, 甚至有自杀念头等神经官能症表现。
(二)男性更年期
第三节 中年期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8078a569dc5022aaea008a.png)
《发展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专业地位二、课程学习意义三、课程学习内容说明四、课程学习要求第一章绪论学习重点: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及发展简史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题,以及心理发展的年龄分期。
3.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设计方式,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5.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广义: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发展心理学简史凯恩斯等人划分:诞生期(1882-1912)、中期(1913-1946)、现代(1947-至今)。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1、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2、比纳的儿童智力测量3、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霍尔的发展心理学思想霍尔认为应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种系进化、历史的重演。
个体的发育和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
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即:乳儿期复演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8岁前的儿童复演着原始人的渔猎时代;8—12岁的少年期复演着人类由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13—25岁为青年期,复演着人类浪漫主义时代。
霍尔认为,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特征古老。
例如:味觉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这与味觉在人类种系演化进程中的趋势是一致的。
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上也最早表现出来。
(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霍尔:《衰老:人的后半生》(1922)2.荣格:成人心理学3.霍林沃思:《发展心理学概论》(1927)4.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1935)5.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代替“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9cb2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c.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912878a98271fe910ef9a9.png)
第一章概论一、三个基本问题1、何谓“发展”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三、三个争论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3、遗传还是环境(一)遗传与环境1、遗传决定论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⑶本能说——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3、共同决定论斯特恩的“合并原则”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双生子爬楼梯实验4、总结与反思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
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一)近代的儿童观早期历史记录表明,人类早期的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84817650e2524de4187e43.png)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d993b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e.png)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谈话法 例如,某班老师想了解儿童对“死亡”的认识,在提问时应该特别注
意孩子的表情,尽可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内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避免伤 害、吓唬儿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作品进行分
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最常见的是 对儿童的日记、绘画作品、工艺制品等作品进行 分析。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思考: 你认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
究意义有哪些?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有助于丰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儿童观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重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意义 4.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发展心理学
是基础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案例分析】
受虐女童笔下的《幸福的家》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特殊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
(一)横断研究设计
(二)纵向研究设计
(三)混合研究设计
例如:瑞文测验
(完整版)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2619afd763231126fdb11a1.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对象–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目的–描述(是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解释(为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会怎样: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控制(想怎样: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正常的心理发展;通过有效干预,防止不良现象发生)–●研究内容–生理发展(遗传基础;身体的成长;运动、感官各系统的变化;健康,营养,睡眠,性功能 )–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学习,问题解决,和交流等智慧过程中的所有变化)–情绪发展(依恋、信赖、安全、情爱、和关爱,以及一系列情绪、感情、和性情.包括了自我和自治,以及对压力、情绪异常,和不良行为的防止)–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过程,道德发展,以及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涉及到婚姻生活,如何做父母,工作,就业与受雇)●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概括–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制约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文艺复兴的积极推动–达尔文:1876 年用日记法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的贡献–W。
Preyer ,1842 -1897 ,德国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二、发展心理学的形成●霍尔将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审视个体终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形成最初,我们希望生活是浪漫的;随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忍受;最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理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884d85844769eae009ede0.png)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导论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及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课程。
2.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的观察,最后将观察结果整理出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这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方法。
其目的是研究并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测验法是运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心理测量的手段来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
5.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在行动中研究;②对行动的研究,即对行动中的问题进行研究;③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①计划;②行动的措施;
③总结与反思。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ba6f7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1.png)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与父母的互动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开始能够 识别和回应父母的情绪,这有助于建 立亲子关系。
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对外界的好奇心增强,婴儿开始 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兴趣,这有助于 他们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发展的方向性
个体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通常是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 级到高级。
VS
例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语 发展到完整的句子,再到复杂的语法 结构。
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即人类发展遵循相 似的规律和顺序。
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即个体在发展过 程中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速度、特点 和优势。
大脑发育
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非常迅速,神经元的数量和突触连接的数 量都在不断增加。这种快速的发展为婴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 础。
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新生儿和婴儿的感知能力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感觉到周围的 世界。
运动和探索
随着肌肉的发展,婴儿开始能够翻身、爬行和行走,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本生理功能的发育。
新生儿期
02
出生后1个月内,此阶段新生儿主要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吸
吮、哭泣等。
婴儿期
03
从1个月到2岁,此阶段婴儿开始学习行走、抓握等基本动作,
并开始用简单的词语进行交流。
发展的阶段
幼儿期
从2岁到6岁,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进行探 索和提问,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16c2f049649b6648d747b6.png)
2、什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 童(0—17、18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总体而言,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约为17、18岁。在发 展心理学家眼里,从出生到成熟被视为广义的儿童期,对 这一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的研究,就构成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 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 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
了科学的依据。
对儿童语言获得而言,争论的焦点在于,为什么儿童能在出生后的短短 三、四年内,就能基本上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母语不同,语言环 境不同,为什么儿童语言发展会经历如此相似的历程?围绕这些焦点问 题,有人提出存在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也有人提出模仿在儿童语言获 得中的巨大作用。
小虎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
知识面很宽,显示出对外在世界的广泛兴趣和旺盛 的求知欲;对数字及语词都甚为敏感,接受能力强,计 算反应快而准,语言理解深刻且表达丰富;在需要动手 操作的智力测验项目上反应平平,有些方面不如一般儿 童。综合言语与操作两方面的评价,他的智商水平是中 上。 孩子性格评估的结果显示,他比较缄默孤独,易出现 情绪反复,较任性散漫,难与大集体同步,只有在压力 之下,才会对自己有所约束,同时他还有一定的紧张焦 虑感。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HOW)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以及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 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1、儿童
何谓儿童?
儿童的界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e107f233d4b14e8524688f.png)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篇 描述
第三篇 第四篇
第八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解释 第九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十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育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
第三节 历史演进
一、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 二、中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
西方近现代儿童观
施太伦
达尔文
普莱尔
霍尔
洛克
Hale Waihona Puke 卢梭中国古代儿童观 近代儿童心理学研究
孔子、颜之推、程颐、朱熹、陆桴亭、王守仁……
陈鹤琴、黄翼、林崇德……
第四节 教育意义
(一)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二)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辅导
第五篇 预测 第十二章
基本课堂要求
1.保证课堂纪律,手机关机或静音,上课严禁吃东西。 2.保证出勤,教学周15周
•考勤算入平时成绩,每次2分;
•作业算入平时成绩,每次5分;
•课堂笔记算入平时成绩,不定期检查; •回答问题表现算入平时成绩。
读书笔记
主动阅读专业学术书籍(不少于2本)、学术期刊(图书 馆可阅览),本学期完成不少于3篇读书笔记,写在课堂笔 记本上。 论文要求
根据幼儿园见习观察,或所读专业书籍,完成一篇不少 于2000字的论文。 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论文书写规范,抄袭到达20%以上, 视为作弊,计0分。
参考资料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刘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学前儿童心理学》 王振宇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5.《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16830479563c1ec5da71be.png)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 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30多年来,对发展心理 学发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 意义的研究。表现在: 1、对成人记忆的研究 2、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 3、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 4、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 5、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 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此外,还有大量 的分阶段,例如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心理的著作。发 展心理学正是在这近20年的广泛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30年代初洛伦兹(K. Lorenz)的研究:
•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发展内外因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等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 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 质的心理特点。
1、如何正确理解年龄特征
• • • • a、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概括 b、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制约性 c、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 (有个别差异,教育可使之改变)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一)从学科地位和性质看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既是专业课,也是专业基础课)。 (二)从研究对象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 征的科学。 1、心理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种族心理的发展:从动物心理—人的心理(属于比较心理 学的范畴) 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从原始人心理—现代人心理(属于心理 史学的范畴) 人类个体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发展(即通常所说 的“发展心理学”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二是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个体心理的年龄研究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特质)。
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1882年,《儿童心理》。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这是由他的《儿童心理》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这四方面共同决定的。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荣格霍林沃斯,1927年,《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生态化运动: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分法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
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是意识部分,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年龄范围、任务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学前期或游戏期,4~6、7岁,主动创造对内疚,学龄期,6、7~11、12岁,勤奋对自卑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25~60岁,创生对迟滞成年晚期,60岁之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斯金纳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的行为发展包括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P43班杜拉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实际上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维果斯基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三个重要问题:1、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即人本主义的“潜能”。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因素4、平衡图示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横断研究设计概念:在某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1、所关注的年龄效应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
2、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纵向研究设计概念: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
如普莱尔《儿童心理》。
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样本的流失,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从而造成样本的流失。
2、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3、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聚合交叉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多变量统计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应用;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看课件)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什么样的根本问题?答:主要有三个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因素。
应该注意的问题:(一)遗传因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死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遗传病和先天代谢缺陷可以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二)环境因素。
主要有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噪音、超声波、高温、电磁场、,化学因素如汞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吸烟、嗜酒、引用咖啡、吸毒、大气污染、妊娠期药物,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微生物,地理因素如氧含量。
(三)母体因素。
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等。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婴儿动作发展规律:1、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5、从无意作到有意动作。
重要意义: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到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P144~P146注意的发生,注意的发展P147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
记忆的发生:妊娠末期(胎儿末期,听觉记忆)前言语交流的特征: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婴儿言语发生时间:10~14个月。
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P162~163了解: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P167)最初的情绪反应(P169)婴儿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作用: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婴儿是否同母亲性格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感情绪、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发展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游戏在幼儿期成为幼儿的主导运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幼儿游戏: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儿童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增加(二)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1、内容涉及广泛2、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表现为:词义越来越准确、从比较具体的词→抽象概括的词、具体的意义→深刻的意义(三)词类范围的扩大幼儿的掌握顺序:先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幼儿所使用句子的结构的发展趋势: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幼儿思维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只是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定向2、天真的利己主义习俗水平:1、“好孩子”的定向2、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后习俗水平:1、社会契约定向2、普遍的伦理原则侵犯行为概念: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控制方法: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
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
同伴关系的作用:1、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学习障碍的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