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于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平稳进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探讨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为各类企业和商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小城镇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生活的社交圈和社会组织的中心。
在小城镇,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社会组织更加紧密和完善。
小城镇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小城镇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居民更加容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了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但也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资源,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小城镇的发展应当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的生态和谐。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小城镇既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源。
小城镇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充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的支持和投入,实现城镇化进程的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城镇化进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王昭耀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初步尝试;80年代中期提出的“小城镇、大政策”,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多年探索的充分肯定和总结升华,也是对走这条道路的总体部署。
深刻理解、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战略方针,是在新的世纪加快发展小城镇,不断把农村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一、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不仅影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80%,有的高达9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左右,我国只有30%。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大中城市数量少、容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距离近、迁移成本低,是我国低收入低素质农村人口的最佳选择。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大大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农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遍布农村的小城镇将成为今后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商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积极发展小城镇范文
积极发展小城镇范文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大城市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
为了减轻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协调,积极发展小城镇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我对积极发展小城镇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有所帮助。
首先,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地区优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各地资源条件和特点各异。
小城镇正是为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地方特色而存在的。
政府需要积极推广当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旅游、手工艺品等,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小城镇。
这样一来,小城镇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小城镇规模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其生活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特别是交通建设,要加强小城镇与周边城市的连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同时,也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交通建设,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以减轻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再次,要注重小城镇的生态环保。
目前,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小城镇却有很好的机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重复犯错误。
此外,要鼓励小城镇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小城镇,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小城镇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支柱,小城镇也不例外。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广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提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要加强教育和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小城镇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浅论我国小城镇发展
浅论我国小城镇发展摘要:发展小城镇,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当前各种机遇已经具备,小城镇发展有望迎来再次迅速发展的良机。
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上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老先生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论断,小城镇的发展得到国家高层高度关注,学界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但是,有关小城镇的具体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共识,相比较而言,笔者比较认可费孝通先生对小城镇的定义,即”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能缺少的联系”。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小城镇发展。
例如在1989年制定的《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
但90年代后期以来中央逐渐转变方针,其标志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不过,各级政府更为重视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直到近年来,由于大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逐步呈现,国家才开始重新审视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政策方面作了一些调整。
特别是0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小城镇作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得到更大程度重视,小城镇发展逐步重新焕发生机。
一、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有利于我国人口合理布局当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这是我们的重大国情,也是进行城镇化建设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根据城市产业集聚理论,大城市在产业和各种要素聚合方面存在巨大优势。
但是目前过于注重大城市的城镇化道路带来诸多问题,也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大城市的突出问题是常住人口急剧膨胀,而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滞后,远跟不上人口增长步伐。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小城镇建设论文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
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广泛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现代城市化进程速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尤显重要。
标签: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势和思考前言据统计,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
小城镇的发展,即城市化就是农业的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几方面。
我国目前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及城市化水平超过40%),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1、小城镇类型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内外学者在如何划分小城镇的类型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常认为小城镇的类型划分应以它在的国家发展及城市化中的功能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小城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的不同方面的侧重,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
有的人认为可以包括小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未建制的集镇;有的认为,是县城和建制镇;又有的认为,是建制镇和集镇,不包括县城;还有的认为,小城镇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和村庄的早已客观存在的聚落,无须再做划分。
笔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把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汇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
小城镇现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城市化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小城镇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小城镇建设的意义、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承载压力过大,人口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实现城市功能和人口资源的合理分散,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利共赢。
二、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农村和小城镇的互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流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面对小城镇建设的挑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小城镇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其次,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考虑农民利益,使土地征收过程更加公正合理。
再者,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小城镇的人才储备。
最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推行生态环境科技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资金、土地、人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
城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
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于城镇城市功能不健全,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导言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大城市的工商业起到了关键的核心作用,并且其工商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口密集、土地贵、染严重、就业难、居住差、交通拥挤等,已使它的发展面临较严重的制约。
而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可推动大城市的产业发展。
因此,党中央和政府早在1991年明确指出,村镇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抓好。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利于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城镇与不同经济发展层级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从空间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分为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三个基本层级:大城市处在第一个层级,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处在第三层级,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基础;而小城镇则处在中间层级。
那么,小城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何处?应分析它与前两者的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1.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同的作用。
大城市具有的空间集聚优势,使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聚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居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效用。
另外,企业和居民在空间上互相接近,通过竞争分享这种聚集利益,因而加速了大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及实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及实践关于小城镇的概念人们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词有镇、集市、市镇、乡镇、村镇等等。
我国的《国史通鉴》中指出:小城镇是指县城和县城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建设的卫星城。
它包或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型小城镇即县城和属镇,二是乡镇和村镇,统称为农村集镇。
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它是城市经济向农村渗透和农村生产力在一定区域集聚的结果。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与推广以及星系交流的中心。
因此,顾名思义,小城镇建设就是建设这个中心。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若把“城镇”作为名词用来表达作为农村中心的社区,从字面义上看,它似乎应当属于域的一方,而实际上确是乡的中心。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
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它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及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达到或50%~59%的城市化水平。
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于整个世界都将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这将是全中国人民所期待的,只要党和国家把握好方向,扎实的做好每一步,这工程必将众望所归。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农村富余老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这是被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基本事实。
这三个中,城镇化是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基础和载体。
只有实现城镇化,乡村工业的发展才能产生聚集效应,实现可持续和高效率;只有实现城镇化,农民的就业转移才能实现。
探究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
探究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在我国,小城镇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城镇向城市的转变成为了一种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速。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而且还在不断提高。
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小城镇向城市转变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2.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很多小城镇不断扩张,成为了大城市。
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小城镇,更容易成为新型城市。
这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虽然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城市扩张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紧缺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等。
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4. 小城镇城市化方针政策的推动为了推动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鼓励小城镇向城市转变。
比如“小城镇建设领域”的政策指导意见、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等,都对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小城镇向城市转变后,城市的文化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以上便是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小城镇建设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1.小城镇的定义及其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1.1小城镇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小城镇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拥有一定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是一种从乡村型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地区。
城镇化简单地讲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
而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1.2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在旧有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策、经济等原因,大城市中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促使我们改变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在继续发挥大中城市的集聚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
具体讲,发展小城镇的作用主要有:1.2.1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十分庞大,随之产生的“三农”问题也十分突出,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总体发展。
而小城镇的建设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让农民通过农业致富,彻底解决好“三农”问题。
1.2.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
小城镇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生活和工作。
可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完善了城镇化建设网络。
一个健康的城镇化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体系,而不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分化。
小城镇就像人体中毛细血管一样,是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对国家整体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学习心得 (2)
小城镇规划建设学习心得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视频听讲座,学习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一书,以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目前小城镇建设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粗放、违法使用土地、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开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吸余入口。
目前,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农村的城镇化是“三农”问题得以最终解决的根本出路所在,只有城化,才能为乡村工业化发展提供空同,也只有城镇化才能为吸纳大量的乡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惟有实施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减少农村人口的目的。
当农村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业才能实现集约、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能有大幅度改善,因此农村城镇化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的改革开放、粮食和劳动力的富余为中国的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有了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保障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要步提高坡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坡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值化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
小城镇是指县城和县城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建设的卫星城。
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型小城镇即县城和县属销是乡镇和村镇,统称为农村集镇。
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回的锥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它是城市经济向农村渗透和农村生产力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结果。
我国现有的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直,科学技术发展与推广以及信息交流的中心。
它既具有(初级的)城市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又具有一定比重的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既具有皱市粗对集中的人口和公共设施,又有接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小城镇”这个称呼,指出小城镇“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相异的特点。
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提出有效的建设建议,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计划,其中包括建设一批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一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年来,政府大力投入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小城镇的垃圾、污水处理和市政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2. 工业化程度提高:一些小城镇开始向工业化转变,发展电子、机械、纺织等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成为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
3. 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一些小城镇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推行绿色环保经济,建设生态示范城镇或实施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表现如下:1. 经济结构不平衡:由于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大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且多数地区缺乏资本、技术、市场和品牌等支撑,动力不足、成长慢、发展速度较缓慢。
2. 治理理念不够先进: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治理小城镇的先进理念,导致发展计划的不科学、财政投入的不合理和政策规划的不精准;一些地方政府重形式轻实际,担心影响自身的政绩考核。
3. 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消防等公共服务需求,但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人口流动性增大的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切实问题。
4. 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小城镇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推行“污染换污染”等做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性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是我国发展的历史任务。
同时加强小城镇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改变农村村貌,突出小城镇建设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促使小城镇建设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字:小城镇规划建设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 appearance of rural village, highlighti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plann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guid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to promote the small town to buil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construction0引言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很重要,合理的规划,制定新的城镇建设规划标准,因地制宜,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
谈谈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
、
作 为一名 乡镇 基层 工作 人 员,对
如 何 加 快 小城 镇 发展 深 思 熟 虑 之后 有 了 自 己的几点见 解与建 议。
1 .坚持 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科
乐、 医疗 、 卫生 、体育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
关的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 ,抓好集镇 、社 区与
学规划先行 、 保障小城镇建设依法 、规范和 长远 。树立长远观念 。 坚持科学发展 , 规 范 城镇 土地使用与管理 ,杜绝主观臆断 、拒绝 盲 目随意 。 因此我的建议是: 牢牢把握建设 用
中心村道路的硬化、绿化 、 亮化 、美化 , 打 造优美环境 , 提升小城镇整体服务功能 , 让 更 多的农 民群众享受Nd , 城镇建设成果 。 4 .坚持 产业带动 ,保障 当地社会经济 又好又 快发展 。只有强化 主导产业 带动作 用, 才能有效实施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发展 。
来, 通过对小城镇人 口规模 、 经济状况和各
行各业优 势的分析 , 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 际消费水平 , 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小城镇 人 口、 工业 、商业 、服务业规模 。 注重把小
建设步伐 ; 结合工业集中区以及农民工创业
园建设 , 争取环保型大 中企业落户,在充分
利用当地充沛劳力资源的前提下 , 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 , 解决农 民就近就业 ,
地置换 为契机 ,运用市场机制 , 提速小城镇
业的发 展 ,加 快农业现 代化和工业 化的进
程。
4 . 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 的生 活质量 ,提 高农 民素质 和保持农村 社会稳 定。农 民分散居住在 自然村落, 文化、教育 、
科技 、 卫生等事业投资大、见效难 ,即使物 质生活达到 “ 小康” , 精神生活也难以同步跟 上。加快发展小城镇 , 使更多的农民到城镇
试论费孝通的小城镇发展思想
试论费孝通的小城镇发展思想作者:傅扬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7期摘要:费孝通的小城镇发展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江村做调查的时期,他通过实地研究,并且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以及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提出了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
直到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正式开启,他几乎走遍中国大地,对各地的小城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层次问题。
费孝通的小城镇发展道路的设想,对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如何培育中小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城镇;费孝通;新型城镇化;模式;层次中图分类号:F291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7-0143-02对于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和城镇发展,费孝通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他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精辟的见解与主张,不同寻常的远虑和前瞻,至今值得我们关注并反思。
1984年,费孝通在《■望》杂志发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标志着他的小城镇研究正式开启,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对各地的小城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指出,中国应优先发展小城镇,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纽带,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蓄水池”。
无疑地,费孝通的思想是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的,有其时代特征,但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实,费孝通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早于20世纪30年代在江苏吴江的开玄弓村(学名: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时便已埋下伏笔。
1936年,费孝通来到江村进行实地调查,当时他的姐姐费达生正在该村帮助农民学习如何在机器上剿丝,并且她在当地建立起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
可以说,这是最早的现代技术和管理进入农村的实例。
费孝通敏锐地嗅到了这一事件所蕴含的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2010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内容摘要】【关键词】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
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
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
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
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
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方式。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摘要]简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
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城镇中国城市化1 引言城市化,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中,为节约时间、节约资源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
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已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还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而对于中国城市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主张继续坚持控制大城市,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若干城镇所形成的城市群(或叫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模式。
其实,这两种意见来自于两种思路,一个强调中国特色,一个强调一般规律。
总而言之,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既要强调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
《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针对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与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证。
全书以中外城市发展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为纬,编织出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构想。
《报告》认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
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都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小城镇一般指的是依法设立的建制镇、农村集镇(通常为乡政府所在地),也泛指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道路中,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2.1 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刚接近30%,就已出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60%~70%时出现的城市病。
我国应强调大中小城市规模相对合理化,不宜生搬国外城市化定义教条。
实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政策目标,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小城镇能有效地吸纳过剩劳动力,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避免西方大城市病。
近二十年来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相结合,形成了1.7亿小城镇人口,每年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农民投资达700一1000亿元,用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6%,形成了45%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就业压力。
据1997年第一次全国小城镇抽样调查显示,小城镇的就业率高出2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镇区就业人口达1.15万人,为镇区总人口的70.6% ,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45%。
平均每个小城镇经营总收入6.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收入3.4亿元,占镇区总收入的52%,第三产业占3l%,每个镇仅集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就有1.9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一倍。
因此,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最佳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据测算,农村未来20年仍将有1.2-1.8亿剩余劳动力。
目前进入农村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将近2亿劳动力,今后大部分也将逐步脱离土地进入城镇。
加上现有小城镇要上档次,提高质量和规模,未来小城镇仍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0%~50%。
我国由于承受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冲动强烈,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
此外,小城镇投资费用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居住舒适、充满东方色彩的亲情感等一系列便利。
因此,把握好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条独特道路,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2 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长时期以来,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认为城市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的建设上,虽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城市化程度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事实上,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3]如果说,以往发展大中小城市,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运行的,始终没有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是以损害“三农”为代价;那么,当今的小城镇建设则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也就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城镇化滞后。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系看,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都是结合着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容提出来的。
[4]2.3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上来说,发展小城镇是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根本措施。
[8]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但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水平大大低于城市。
据统计,目前占全国总人口约70%的农村人口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份额不到40%,这不仅过早地促成了我国低水平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许多企业因有效需求不足停产半停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更制约了城市工业的升级、换代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从而极大地阻碍和延缓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小城镇作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向农村传播与辐射的枢纽,同时又是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主要载体。
通过发展小城镇,促进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运,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扩充农村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容量,从而加快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也有利于改变长期存在的产业的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进而提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水平。
[10]2.4 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的和谐要做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及区域之间的和谐。
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明了一种决心,即在继续肯定效率的同时,力求实现社会公平,充分考虑对利益弱势群体的补偿、重视和关心,最大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
意大利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了用以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分析指标——基尼系数[11]。
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0是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
社会和经济学家共同的看法是: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等”,0.2—0.3表示“相对平等”,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这个国家有发生动乱的危险,有人称0.6为动乱线。
世界银行相关研究称我国在1995年基尼系数就达到0.42,超出了警戒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查,1995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45,据权威人士在2000年人大会议期间表示,我国基尼系数1979年为0.33、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
而目前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了0.529和0.561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居高不下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
我们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就要努力缩小社会各阶层贫富之间的差距,就是要使社会各阶层在我国改革发展中受益。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板块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13]东部的开放轰轰烈烈,西部的开发红红火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4年的全国人代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口号。
中央的这一决策,既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包括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中部六省土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亿,占全国的28.1%,生产总值2.63亿元,占全国的22.5%。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中关联度强、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5 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必须通盘考虑,突出重点,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甘肃省为例,据2002年的统计,全省25l9.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只有600.62万人,仅占23.84%,76.16%的人口仍然在农村。
所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收人和农村生活水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甘肃能否实现开发的关键。
在当前我国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要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必须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可以这样说:农村是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将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功。
而且,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主要是出于人口不断膨胀造成的滥垦,加剧了林草植被的减少和土地的荒漠化。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选择就是把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中。
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耕地,也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滥垦,[14]而且小城镇也便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投资角度看也是比较经济的。
2.6 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