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1a5991301f69e3142329400.png)
二、主要成土因素
(一)母质因素(parent material)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不断地同生物圈、水圈、大气 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或交换过程中产生的。 “血缘”关系;(骨架、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母质影响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 与母质的差异随风化程度、成土过程及成土年龄而增强。
➢ 低温条件下,风化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多为碎 屑状原生矿物。
影响物质淋溶过程;
➢ 土壤化学物质的迁移状况也取决于水热条件 。 ➢ 土壤颜色亦因土温或气候带的温差而不同。在冷(0℃~8℃)湿(干燥
度<1)带,土色以灰为主;在暖热(15℃~22℃)半湿润(1<干燥度 <3.5)带,常呈棕色至褐色;在湿热带,土色常呈赤色、棕红色或黄色。
蛇纹岩发育的土壤含Ni 600—5000mg/kg;花岗岩、砂岩上 发育的土壤仅含Ni 4—8mg/kg;而片麻岩、安山岩、闪长岩上 发育的土壤Ni背景含量居中。
我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 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残积母质),并以红色风 化壳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 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运积母质)。
成土所需时间;成土速率 紫色砂岩:十几年 俄罗斯平原;3000年形成40cm厚土层
全球一些地区土壤形成速率
(六)人为因素(human)
BUT。。。 各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一的,总会有主导因素
THANK YOU!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H.M.西比尔采夫(1895年),根据土壤地理的分布特点,把土壤划为 三个土纲:显域土(Zonal)、隐域土(Introzonal)、泛域土 (Azonal)的概念。这个概念以后由J.梭颇带到我国,对我国30年代 的土壤分类产生了影响。至今,地带性概念或理论仍是许多分类体系 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https://img.taocdn.com/s3/m/b0eff96fe518964bcf847c35.png)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植物合成有机体,以 残枝落叶和根系凋落 物的方式提供土壤有 机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 破碎并分泌有机酸, 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 构的发展。
(右图为天然林)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由北向南 的森林分布规律为: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 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常 绿阔叶林 雨林季雨 林
母质因素
1.概念: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
2.类型
冲积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水 洪积母质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运积母质 风 黄土母质
沙丘 冰川 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在母质被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 施加影响。归纳为:
–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 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6.2~6.6 土壤形成的气候、 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6.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6.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6.2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947f966edb6f1afe001f2f.png)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
程度。
(六) 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 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 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 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四)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 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 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三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 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 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 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 ,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 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 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 溶性有机物。
∏为土壤; K为气候; Γ为岩石; P为地形; T为时间; O为生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 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 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3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 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 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c5ec17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8.png)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是土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壤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探讨影响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五个方面。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温度、光照、风和大气气体等。
降雨量和温度是气候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降雨量越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越高,对土壤形成有重要作用。
温度则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强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指的是对土壤形成有影响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活动作用,包括分解和腐殖作用;二是生物群落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可以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结构。
母质指的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
母质可以是岩石、矿物质、沉积物等。
母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成分组成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地形因素是指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的土壤性质和成分组成也不同。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文循环方面。
时间因素是指土壤形成和演化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因素对土壤的成分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影响。
土壤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时间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成土因素学说是对土壤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在实际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6d4b1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4.png)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谈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就不得不提到俄国土壤学家库恰耶夫的贡献。
其守本着“以地面和地貌作为土壤形成条件的优先考虑,以地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它改变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大大提升了当时土壤学的发展。
首先,库恰耶夫认为,地貌是发育形成土壤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原因,而不同的
地貌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土壤形成。
其中,地势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不同的地势条件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发展水平也不相同。
此外,库恰耶夫认为,气候因素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气候条
件下的土壤的发展速度和形成程度不同,因此,气候条件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重要因素。
另外,库恰耶夫还提出,原始物质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另一重要因素。
由于不
同原始物质具有不同的成分,因此,土壤形态也有所不同,其特点会受到原始物质的影响。
最后,人类因素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的开垦,伐木等活动,土壤形态会发生变化,土壤结构会有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发育。
总结来说,库恰耶夫深刻地认识到了地貌、气候、原始物质和人类因素是改变
土壤形态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今天土壤学里一个重要的学说。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46a3284b73f242336c5f3e.png)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43fe2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3.png)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引言成土因素学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因和机制,它是土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
二、岩石母质岩石母质是指土壤形成的最初物质来源,它对土壤性质和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岩石母质的种类和性质不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沉积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黏重粘性,而火山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轻松疏松。
三、气候气候是指大气环境对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态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蒸发快速,使得土壤中盐分浓度增加,从而导致盐渍化现象。
四、生物生物是指土壤中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分泌物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形态和特征。
动物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例如蚯蚓的挖掘行为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质并释放出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五、时间时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所需时间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在砂岩母质地区,由于风化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因此会形成深度较浅、颗粒较大的砂质土壤。
六、总结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是决定土壤形态和特征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了解这些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a5463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3.png)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一种土壤形成理论。
他认为,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即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和时间。
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决定了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等条件。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
2.岩石类型:土壤的成分受到岩石类型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含有的矿物质成分是
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岩石上形成的土壤也会有所差异。
3.植被:植被的种类和密度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之一。
植被可以帮助土壤保持水
分,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并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影响。
4.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状况,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地势等。
地形对土壤
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土壤常常较薄,因为气温低、降雨量少,土壤腐殖质分解速度较慢。
5.时间:时间是土壤形成的最后一个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数
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层较厚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会不断受到
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并逐渐演变成当前的土壤状态。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5a3886d349649b6648d747c5.png)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
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132f840fbceb19e8b9f6ba86.png)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s = ∫(p,cl,o,r, t…)s = ∫(t cl,o,r,p,…)s = ∫(…cl,o,r,p,t)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6a7d702c8d376eeafaa3194.png)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4Fe+2、Mn+2(淋失)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十二)人工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 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 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 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 华北平原潮土区。
3.[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性质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Fe+2(兰灰色)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 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八)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613a83a360cba1aa911da57.png)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f4b6443a98271fe910ef968.png)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8a37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3.png)
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成土因素学说是土壤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探讨了土壤形成的多个方面和影响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指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在成土因素学说中,机械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流、风力、冻融作用等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机械因素还包括颗粒分解、淋洗、侵蚀等过程,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力量促进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水体中的溶解物质通过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过程,在土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化学因素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水分中的溶解气体、有机物、矿物质等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影响土壤的酸碱度、离子组成、营养元素的供应等方面。
化学因素还可以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和再结晶,从而塑造土壤的物理结构特征。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群落,它们通过根系活动、分解有机物、改变土壤通气性等过程,影响土壤的结构、物质循环和水分保持能力。
生物因素还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循环。
4.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土壤形成需要经历的时间。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
在时间的作用下,机械、化学和生物因素会相互作用,土壤的性质和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时间因素还可以使土壤通过各种过程逐渐演化为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各自独特的土壤剖面。
总结回顾:通过对成土因素学说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机械、化学、生物和时间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综合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性质、肥力和适用性。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36d234f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1.png)
土壤形成的要素(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c7c59350e2524de4187e27.png)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668b7b1711cc7931b71677.png)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K,O,Γ,P)T式中Π代表土壤;K 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P代表地形;T 代表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从南到北表现为赤道、温带、极地等地带的规律变化,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后来的土壤学者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又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f(cl,o,r,p,t…)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 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 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根据各种成土因素的地区性组合,以及某一因素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詹尼提出下列各种函数式:s=f(cl,o,r,p,t…)s=f(o,cl,r,p,t…)s=f(r,cl,o,p,t…)s=f(p,cl,o,r,t…)s=f(t,cl,o,r,p…)s=f(…,cl,o, r,p,t)由于研究者对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各种因素的位置摆法不一样,例如,苏联格林卡认为,母岩特性十分重要;涅乌斯特鲁耶夫(A.д.Неуструею)强调地形的作用;B.P.威廉斯提出,生物活动是主导因素,他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发展,生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生物在母质中出现,土壤才会发生,随着生物的不断更替,土壤类型也随之而更替,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长期发展的环节或阶段;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壳深部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深层地下水等对土壤形成过程亦产生影响。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b72057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d.png)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4’)、填空(20*1’)、判断题(10*1’)、简答题(5*6’)、论述题(1*20’)第⼀章绪论1. ⼟壤:⼟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上,具有肥⼒的,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独⽴的⾃然历史体。
其特征:具有肥⼒,垂直层次分异、⽣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2.⼟壤肥⼒:⼟壤为植物⽣长供应和协调养分、⽔分、空⽓和热量的能⼒。
它是⼟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区别成⼟母质和其他⾃然体最本质的特征)3、⼟壤圈:岩⽯圈顶部经过漫长风化的产物,有S·Matson于1938年提出。
4、道库恰耶夫是⼟壤地理学的奠基者,是地理景观学说和现代地理学的创始⼈。
其《俄国⿊钙⼟》(1883)提出⼟壤是独⽴的历史⾃然体,有⾃⾝的发⽣发育历史,不再是农业化学和地质学的分⽀,成为⼀门独⽴的科学。
第⼆章⼟壤剖析1、⼟壤发⽣层(⼟层):⼟壤剖⾯中与地表⼤致平⾏的层次,是由成⼟作⽤形成的。
⽽⾮成⼟作⽤形成的层次称⼟壤层次。
2. 单个⼟体→聚合⼟体(⼟壤个体、⼟壤实体)3.⼟壤发⽣层的划分和命名(O-A-E-B-C-R):①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的三个发⽣层: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②1967国际⼟壤学会⼟壤剖⾯划分(O-A-E-B-C-R)(OAEB合称⼟体)O层(枯枝落叶层):以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层;A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O层之下的矿质发⽣层;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起淋失,⽯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沙粒或粉粒相对富集;B层(淀积层):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膏或硅的淀积;碳酸盐的淋失;残余⼆、三氧化物的富集;有⼤量⼆、三氧化物胶膜,使⼟壤亮度较上、下⼟层为低,彩度较⾼,⾊调发红;具粒、块状或棱柱状结构C层(母质层)、R层(母岩)4.⼟壤剖⾯构造类型:因⼟壤发育程度不同⽽形成的构造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2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
10
(据沃洛布耶夫,1958)
热带雨林
波哥大草原
内华达山地
积雪
图4-3 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的实验模
(据Jenny,1983)
图4-4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
12
(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15
图4-8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16
(据Jenny, 1983)
mg⋅(m2⋅年)-1
图4-10 河北坝上简育干润均腐土在风蚀过程中的变化图
图4-14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23
图4-16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据John Gerrard,2000)
27
图4-24 现代农业机器对土壤的影响
38
(据USAD,2002)
图4-25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39
(据USAD,2002)
图4-26 中国传统农耕施用农家肥的土壤景观
40
图4-27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41
图4-28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