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
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
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
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这是非常典型的触景生情。古人见月思人、见春景思亲人很多都是这一类的情景关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都是很好的明证。
二、借景抒情
诗人心中有要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此时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诗歌鉴赏中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这种意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古道、落日、冷雨、梧桐、
杜鹃、杨柳、明月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也叫作“意象”。常见的意象的因为诗人用得多了,其特点也就慢慢固定下来了,它的抒情作用也就比较固定,如明月往往寄托相思之情,杨柳往往寄托惜别之情,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实际的鉴赏当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套用常见意象的抒情作用,应该从诗歌的描写中去体会意象的特点,从而揣摩意象所寄托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颔联中也提到“明月”的意象,如果简单套用“明月”这意象传统的“相思”之意,那么对这首诗的赏析就会不知所云。结合前两联对几个意象——空山、新雨、清泉的描写,就会发现其特点是“清新、静谧”,借这样的意象抒发的情感是对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相思”并没有什么关系。
三、情景交融
所谓的情景交融,是指写景抒情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在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抒发之间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比如《长亭送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在这景物的描写中,没有一丝作者的主观意识,句句都是写景,哪有写情?细看末尾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古典诗歌中,类似上述的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人的一种共识,我们在赏析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体会景物的特点及意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情况下,意境氛围的特点与诗人的情感特点是统一的,就象上述所举的例子中一样,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乐景衬乐情”或“哀景衬哀情”,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诗人为了强化自己情感抒发效果,会刻意地违反这种规律,用乐景来衬哀情,以起突出强调的目的。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后两
句陡转直下,看看今春又过,何日才能回家。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本诗作于广德二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能准确领会和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就能更加准确和深刻。
参考文献:
[1] 《唐诗·宋词鉴赏》(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 《唐诗三百首汇评》(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祖谋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