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 20 年发展历程1988 -1993 疤痕记忆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55 号令,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肇始,但很快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在深圳、海南、北海等地出现。
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 -1997 负增长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 , 资讯 , 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
1998 里程碑5 月 9 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 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10 月 29 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 个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在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展示。
央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并特意安排 1000 亿元的贷款指导性计划。
评述: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延续 5 年的房地产颓势就此得以扭转。
当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3623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79%,改变了上一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态势。
政策背景是,通货紧缩的经济局势使得政府决定催热房地产拉动内需,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改善市场需求的转折点,其效应持续了10 年,并使得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房地产热不仅造就了大批中国富豪,也成为政府官员落马的主要泥潭。
易被人忽视的是,中国在当年首次提出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
1999 - 2003 白银年代1999 年末班车3 月,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在国贸举办,出现前所未有的观展人流,个人首次代替单位成房展会购房主流。
4 月,建设部出台《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5 月 1 日起实施。
房地产发展史
房地产发展史一、房地产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按时间段来划分,中国房地产市场大约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
1990年至1998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房地产业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无序”,二是“调控”。
由于行业刚刚起步,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土地的出让方式以协议出让为主,只要有一张合同,即可随意转让,于是便有了海南(楼盘)、惠州(楼盘)、北海(楼盘)等地的“击鼓传花”倒卖土地的乱象。
那个时候,开发商凭一纸土地协议即可“卖楼花”,土地款未付清卖楼款就能回收,投资回报率甚至可以高达500%以上——从政府、银行、开发商、媒体到消费者,整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都是无序的。
针对这一状况,1993年开始主掌中国经济的朱镕基副总理施以重拳,用“关水龙头”的方式,责令银行对企业的期货、股票、房地产类投资停止贷款,开始了第一轮的宏观调控。
直至1997年8月份中央北戴河会议,重又“将城市居民住宅的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一方针,结束了接近5年的宏观调控。
提速阶段。
1998年至200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提速阶段。
这一阶段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停止福利分房”,二是“按揭贷款”。
这两项举措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猛然提速,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1997年实现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大关。
之后,我国房地产业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
调控阶段。
2004年至201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频出阶段。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政策多,时效短”,“保障房”。
“国八条”、“国五条”、“新五条”接连推出,120平方米普通商品房实行一年即为“90/70”(90平方米占比必须在70%以上)所替代。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截至2004年8月31日,所有商品房用地停止以协议方式出让,必须实行‘招、拍、挂’”,被业界称为“8·31大限”。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房地产市场极为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逐渐市场化,并在1998年实施了住房制度
的改革,允许市场上的个体购买住房。
2000年代初,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出了住房政策,鼓励居民购
买住房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
此时,房地产市场开始迅猛崛起,房价不断上涨,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过热的担忧。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2005年,首次实施了限购政策,限制个人购买多套住房。
2006年,推出了限贷政策,对于购房者的贷款额度进行限制。
2010年和2013年,进一步加强了调控措施,包括提高首付款
比例、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监管力度等。
然而,在政府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仍然持续增长。
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经济增长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房地产投资也成为了一种投资手段,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2016年,实施了限售政策,限制房地产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
将房产转售。
此外,还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监管,以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发展。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逐渐趋于稳定。
政府继续加大对房地
产市场的监管,防止出现过热和泡沫。
同时,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提供租房选择,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调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
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
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阶段,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房地产市场的不同态度和策略。
本文将对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一、起步阶段(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地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和住房建设上,目标是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标。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公私合营、房屋租赁等,以促进住房建设的发展。
二、探索阶段(1979-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府开始尝试将住房建设和土地使用推向市场,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
同时,政府也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以规范市场秩序。
三、调整阶段(1993-2002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开始对房地产政策进行调整和规范。
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加强土地管理和控制房价上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出让金制度、房地产税等,以规范市场秩序和稳定房价。
同时,政府也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以防止市场泡沫和风险。
四、调控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
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管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购、限贷等,以遏制投机和过度投资。
同时,政府也开始推进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群体的住房需求。
五、总结与展望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市场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同时推进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多元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发展历程中国的房地产发展的历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988年到了我国房地产发展最早的地方——海南,我国房地产还是一个年轻产业,自从1990年国务院55号令对土地交易的法律承认开始,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商品化的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年的发展历史了。
这16年来,我国房地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就是说1990至1996年为一个阶段,这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不高,还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居所,对劣质产品、市场需求不是太看重,但市场在起步,总的来说是卖方市场;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至2000年,这时,中国房地产整个行业的文化和产业,有思想的产品才出现,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才真正产生。
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整个中国的房地产快速发展,这是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文化,还要讲产品,它要求企业更有实力,更要把物质和精神做的更扎实,资源更加要整合。
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城市建设也带有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
当时的城市住宅建设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住宅单体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平顶板式楼,风格单调,缺乏多样性。
这个时期的住宅产品仅仅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没有户型的概念,不强调功能的合理程度。
由于当时住宅属福利性质,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从1990年到1996年左右的时间,房地产开始商品化,但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购买者以单位、集体为主,辅以少量的个人购房。
通常是单位统一购买以后,然后根据职工的工龄、职称等相关要素评分,然后根据分数多少为序把房子分配给单位的职工,个人对房子地段、户型等方面选择的自主性很小。
早期的住房只是解决居住,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要求,在住宅功能上十分不合理,表现在如客厅面积小,客厅餐厅混合使用,住宅交通流线互相穿越,动静空间的干扰,套间的大量使用,卫生间很小,仅仅是一个厕所等。
总的说来,当时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是不理想的。
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回顾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
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
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
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最近几年,国内房价飞涨,让我们还来不及拿定买房的主意又涨价了。
2010年,中国的房价疯了。
这一年,北京望京地区“地王”边上的一套64平方米的住房,一个星期里总价涨了34万元。
房价令人们变得极度懊悔。
有时候,小两口合计买房子,其中一个稍一犹豫,价格便又上蹿了十几万元,为此引来一番不满和争吵,乃至分道扬镳。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
房价是在人们犹豫不决的观望中突然爆发的。
2009年年初,上一轮房地产的低迷期还没走出,那些钱包瘪瘪的人还梦想着房价再降一点,没成想,进入3月,它突然发力,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小区半年前每平方米价格只有1.9万元,半年后一看,变成了2.9万元。
原先是买了房子的人嫌降价太多,围着售楼处纷纷要求退房,现在一套房子刚开盘,就被抢光了。
《参考消息》则援引外电: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已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房地产发张历程回顾,欢迎大阅读。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
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
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当时,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流入城市,对住房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初期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和政府控制的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主导。
这些企业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大规模建设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失灵等问题,导致一些房地产项目产能过剩、空置率较高,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00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商品房销售制度改革。
这一制度改革使得购房者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商品住房,同时政府逐步放开了房地产市场的准入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引导了市场竞争的形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逐渐增大。
尤其是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
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中,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和土地的价格飙升。
然而,在过度投机和盲目投资的推动下,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形成,局部城市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楼市过热现象。
2010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强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投机行为、缓解供需矛盾。
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控制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加大了对土地供应的调控,限制了购房人的购买和贷款条件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房价不再疯狂上涨。
近年来,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政府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监管力度。
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对城市规划的调整,也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快速发展到调控稳定的转变。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发展中,政府的调控政策和市场的自主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房地产商品化 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商品化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商品化发展历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商品化发展尚未成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迈入商品化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来探讨中国房地产商品化的发展历程。
1978年至1990年代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土地制度的调整,中国开始实行了商品房的销售制度。
此时,商品房的供应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购房者多为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
然而,商品房的供应仍然相对有限,价格也较高,普通百姓很难购买到自己的住房。
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飞速增长,商品房市场迅速扩大。
此时,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涌现,商品房供应量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政府逐渐放松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
购房者的群体也开始扩大,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购买到自己的住房。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和市场乱象,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投机炒房和房价泡沫等。
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控期。
在此期间,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控制房价上涨和防范风险。
政府实施了限购、限贷和限售等措施,以遏制投机炒房行为和房价泡沫的形成。
同时,政府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租赁市场,提高住房保障的供给。
这一时期,房地产市场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体稳定了下来。
201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常态。
在这一时期,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政府继续加强对市场的调控,继续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违规行为,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房地产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人口老龄化和城市更新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房地产企业和政府需要加强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分析
政策走向
政府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 增长和稳定房地产市场。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 口将继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 将持续增长。
房地产企业转型
房地产企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压 力,将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等。
住房制度改革试点
1978年,邓小平提出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探索阶段。
1980年,中央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采取了出售公房、鼓励私人 购房等措施。
1982年,国务院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私有化等原则,进一步推动了住房制度 改革。
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1987年,深圳市率先开展土地 使用权拍卖,拉开了土地流转的
司。
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房地产市场
03
的)
住房分配货币化
01
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始于1992年 ,通过将传统的住房福利分配制 度逐步转变为货币化分配制度, 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购买力。
02
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推动了房地 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商品房成为 居民住房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促 进了房地产企业的崛起。
住房改善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住房条件逐步 得到改善。
房地产市场停滞
市场发展
住房需求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政策导向, 房地产市场发展停滞。
居民的住房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供需矛盾突出。
住房建设
住房建设主要由政府或单位负责,缺 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02
探索阶段(1978-1991 年)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目 录
房地产发展历程
房地产发展历程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系列处于计划序列的商品逐步进入市场流通,而住房商品化等字眼正是在此时于理论界产生,这一年经常被业内定义为中国房地产历史元年。
1979年,中央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西安五座城市做试点,进行土建成本价售房,但由于市场上全是福利分房,无人买房,所以此次试点效果甚微,试点政策于82年停滞。
1980年,邓公提出:“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建议个人建房买房”的设想,房子正式被定义为商品,同年,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首开集团),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中央在深圳,广州商品房开发试点,位于深圳罗湖的东湖丽苑小区就是内地最早商品房开发项目。
1982年,中央在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此次试点和79年类似,都是以土建价格的成本价出售,但是不同的是此次试点采用的是“三三制”。
三三制就是政府,单位和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房价,初期效果出色,后期财政压力过大,此次政策试点只持续了三年。
1984年,尚在“三三制”试点阶段,邓公力排众议,首次肯定了房地产行业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代码》首次正式将房地产列为独立的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熟知的万科,保利,招商等房地产公司和银行系统也是在这一年崭露头角,这一年房地产终于有了正式身份。
198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成立,与此同时,建行首次推出了《职工购房抵押贷款》业务,中国房地产首笔按揭贷款产生于此年。
1986年,中央规定住宅全价出售,不再补贴,由于社制残余,福利分房制度下的低租金影响,没人买房,所以中央首次提出提租金,同时期,在烟台,蚌埠,常州,沈阳四市试点提租补贴模式。
同年,《土地管理法》正式颁布,条款并未明确用地单位的性质,但是民营房企依旧不能拿地,土地财政萌芽显现。
198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第一场土拍于深圳发生。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史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史中国的房地产发展的历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988年到了我国房地产发展最早的地方——海南,我国房地产还是一个年轻产业,自从1990年国务院55号令对土地交易的法律承认开始,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商品化的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年的发展历史了。
这16年来,我国房地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就是说1990至1996年为一个阶段,这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不高,还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居所,对劣质产品、市场需求不是太看重,但市场在起步,总的来说是卖方市场;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至2000年,这时,中国房地产整个行业的文化和产业,有思想的产品才出现,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才真正产生。
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整个中国的房地产快速发展,这是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文化,还要讲产品,它要求企业更有实力,更要把物质和精神做的更扎实,资源更加要整合。
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城市建设也带有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
当时的城市住宅建设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住宅单体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平顶板式楼,风格单调,缺乏多样性。
这个时期的住宅产品仅仅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没有户型的概念,不强调功能的合理程度。
由于当时住宅属福利性质,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从1990年到1996年左右的时间,房地产开始商品化,但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购买者以单位、集体为主,辅以少量的个人购房。
通常是单位统一购买以后,然后根据职工的工龄、职称等相关要素评分,然后根据分数多少为序把房子分配给单位的职工,个人对房子地段、户型等方面选择的自主性很小。
早期的住房只是解决居住,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要求,在住宅功能上十分不合理,表现在如客厅面积小,客厅餐厅混合使用,住宅交通流线互相穿越,动静空间的干扰,套间的大量使用,卫生间很小,仅仅是一个厕所等。
总的说来,当时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是不理想的。
这时候的住房理念只是解决人们从“ 居者无其屋” 到“ 居者有其屋” 的住房紧缺状态,这个阶段是没有理念的阶段。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张)
1991
1999
2007 2010
中国房地产市场萌芽阶段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17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1988年4月
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18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最早一批被改革开放之风洗礼的城市
南国土壤:八十年代中 期的广州、深圳等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2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第三阶段:
1978
1991
1999
2007 2010
房地产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3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温州炒房团
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 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温州的房地产开 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一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 不过100万多一点。”在炒透本地楼市后,温州人开 始大规模向外扩张,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9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007年房地产市场热潮推动土地市场的火爆, 珠三角区域土地价格上涨迅猛,频频出现地价标王
和抢地现象,土地价格在房地产商品价格中的 结构比重越来越大,并呈现加速提升趋势。
但到年末,受到国家政策和楼市成交量萎缩等
原因影响。土地流标现在屡次上演。
2006年12月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外资、热钱涌入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7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ppt47页)
2006年,房地产行业“多事之秋”, 密集的调控政策难以撼动房价高攀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时期,但在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始于20世纪初。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对住宅需求的提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崛起。
房地产公司开始大规模购买土地,并建设大批量的住宅项目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发商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城市周边的地区,开发郊区住宅项目。
到了20世纪中期,住宅项目逐渐从简单的住宅楼发展为组团式的住宅社区。
为了提供更多的便利设施和服务,开发商开始在社区中建设学校、商场和医疗设施等配套设施,使得住宅社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型城市。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投资者纷纷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由于供大于求,房价开始下跌,很多投资者亏损严重,导致了一系列经济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再次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住房供需不平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都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原因。
截至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提升,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发展,并且可能会出现新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繁荣和调整等不同的阶段。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都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居住需求的不断变化,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发展,并且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房地产管理由当时的中央政府中央住房委员
会承担;
2. 1956年开始实施宅基地制度,奠定了我国未来住房制度的基础;
3.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购房、租赁、抵押以及贷款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交易市场;
4. 1995年,房地产税立法通过,给房地产经济秩序带来了新的律动;
5. 2001年,国家发布“住房公积金条例”,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了参与资
本市场的特殊投资渠道;
6. 2004年,中国加大了住房市场的放松力度,将央行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可以带动就业及消费;
7.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十政策一计划”,实施住房改善,包括低保、保障房等;
8. 2015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税暂行条例》,为促进
房地产稳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9. 2018年,中国政府采取技术驱动方式,着力推动“去库存”和绿色发展;
10.2020年,中国政府发布《人民币现金抵押贷款利率加权平均收益率
管理办法》,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政策
的房地产政策调整
1. 国四条、国十一的基本含义
(1)尽管政府认识到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泡沫和风险,但 当时认为是结构性的,是少数大城市存在房地产市场泡 沫,因此应对之策是“有保有压”。 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全国性的而非部分区域的。
(2)政策假定“第一套房”只会是消费,不会是投资 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认为,政策未强力限制,房地 产投资还可以继续进行。2010年一季度,住房销售面积 和价格并未因两政策的出台而调整。
银行倒闭,全球金融危机来临,金融体系崩塌,
全球经济开始衰退。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 一样,采取了积极“救市”政策,包括4万亿投资, 货币政策从从紧变为适度宽松等。
房地产政策也出现180度的大逆转,出台了
131号文件,决定了2009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态势。
二、美国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2. 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全面放松
信贷资金通过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全面放松得
以进入房地产市场,是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的最主要途径。2009年个人按揭贷款增加了1.8 万亿。 信贷资金通过抵押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
信贷资金通过企业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
3. 房地产市场由消费为主导转变为以投资为主导
有数据称,2009年下半年时北京、上海、深圳、
一、2008年9月以前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政策
1998年我国住房货币化改革决定了其后十几年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发展方向 1998年-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 1998年-2003年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
2007年-2008年9月
1. 第一阶段 特点:
1998年-2003年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 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回顾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
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
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
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最近几年,国内房价飞涨,让我们还来不及拿定买房的主意又涨价了。
2010年,中国的房价疯了。
这一年,北京望京地区“地王”边上的一套64平方米的住房,一个星期里总价涨了34万元。
房价令人们变得极度懊悔。
有时候,小两口合计买房子,其中一个稍一犹豫,价格便又上蹿了十几万元,为此引来一番不满和争吵,乃至分道扬镳。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
房价是在人们犹豫不决的观望中突然爆发的。
2009年年初,上一轮房地产的低迷期还没走出,那些钱包瘪瘪的人还梦想着房价再降一点,没成想,进入3月,它突然发力,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小区半年前每平方米价格只有1.9万元,半年后一看,变成了2.9万元。
原先是买了房子的人嫌降价太多,围着售楼处纷纷要求退房,现在一套房子刚开盘,就被抢光了。
《参考消息》则援引外电: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已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
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
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
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楼时,曾希望能用积蓄替儿子买套房子。
1978年的中国老百姓
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语,他们只晓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
在此前的将近30年里,涌动于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被西方新闻界形容成“蚂蚁”。
这群蚂蚁人穿着邋遢,颜色、式样几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拥挤、破旧的房子里。
进入1980年才8天,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了,当时的深圳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骆锦星兼任总经理。
1984年房地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只是只有比较少的人感觉到了。
1987年拍卖土地,987年眼看就要过去之际,深圳举行了一次拍卖会。
现场来了不少大人物,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外资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以及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
此外,28位香港企业家和好几个经济学家,以及60多个记者也闻风而至。
因为很多香港人不懂普通话,这次拍卖用的是“双语”:两名深圳当地官员,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粤语。
新时期是来了。
第二槌在1988年的福州敲响。
接着是在上海,这一次,货币单位换成了美元,数字也涨到了2805万元。
又过了4个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将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规定删去,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紧接着,《土地管理法》也进行了修改,土地禁锢终于完全放开。
至于第一块拍出的土地,一年以后建成了“东晓花园”,并首次采用了按揭贷款的方式出售,151套住宅,不到1个小时就全卖光了。
虽然房价只有每平方米1600元,但开发公司还是凭借这笔买卖,净赚了400万元。
1993年就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这一年,人们见证了房地产的泡泡涨大到巅峰那一瞬间,然后又眼看着它一下子破了。
这一年,许多人更记住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宏观调控。
从此,这个本来是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的概念,就与中国房地产结伴儿而行。
讲到房地产泡沫,就要讲到海南,就不得不回到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海口市那个著名的“三角池”。
1988年,随着新“特区”的成立,来自内陆的人一下子挤满了这个张贴着招聘、应聘信息的地方。
1989年,北京首次公开出售了商品房,尽管黄金地段的350套房子每平方米最高不到2000元,而且只卖掉了250套;天津、无锡和济南纷纷建起了城市住宅示范小区,引得许多人参观学习;1989年,中国第一个房地产经纪公司创办,从此开始左右许多人的生活;到1991年,万科已经成为首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内容随后被作为当年2号文件下发,紧跟在后面的就是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浪潮。
大批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
据统计,1988年,全国房地产公司为3124家,此后3年,全国房地产公司基本上维持在这个数量;1992年年底,这个数字却一下子变成了1.2万家,到1993年又变成了3万多家。
1992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达4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0%。
1998年7月3日,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从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
这不但是中国两种住房体制的转换期,也是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分水岭。
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后,普通中国人又迎来了高房价的痛苦。
2003年,关于房地产和财富这个话题,人们增添了不少谈资。
房价的上涨早就让一些人
感到担忧。
2002年元旦的前一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的魏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并发表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认为房地产已经产生了超过1993年的泡沫,而“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
在杭州,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一对儿兄弟做生意赚了30万元,每人分15万元,哥哥炒股,弟弟买了栋楼,2003年10月一结账,哥哥的钱还剩下6万元,而弟弟的楼卖了56万元,还觉得卖贱了。
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就得习惯在高房价底下讨日子。
从这一年开始,那些没有房子的人,将眼睁睁地看着房价突破一万元、两万元,看着一次又一次地宏观调控最终换来房价新的增长。
他们会逐渐习惯“房奴”、“蜗居”这些此前闻所未闻的词语,并且把买房的计划一再推延,目标地也离城市越来越远。
这就是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飞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房地产门户网站也如雨后春笋,接踵而来。
房地产门户网站是致力于为访客提供房地产新闻资讯,提供新房、二手房、租房、别墅、写字楼、商铺、家居、装修装等方面的信息的大型网站。
房地产门户网为中国房地产业创造了崭新的信息渠道和营销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