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与“天人合”——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9月学术交流Sept ,2010总第198期第9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8No.9
[收稿日期]
2009-12-20[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3)
[作者简介]钱同舟(1968-),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德育研究。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
“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
。“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
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对
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
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万物并作”;“天人合一”;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0)09-0017-04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学研究在近30年来经历了由“美学热”到“实践美学热”再向美学反思以及“生存、生命”和“生态”美学定位的过程。在这一美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转型中,美学实用化倾向得以放大。同时,美学的这种转型既是对西方实用美学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批判继承。美学走向美育,走向生活,走向文化。
美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O 世纪90年代末的生态美学思潮。现代人在享受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化与地球生态矛盾的苦果,并不断进行自省,积极寻找自救方法。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深刻地关注着生态问题,只不过在现代化成果和地球生态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的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实践美学中“自然的人化”的主题相比,生态美学突显了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命本体论和生态本体论美学线路。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等概念为核心的表达对生态问题深刻关注的论断。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美学的实践倾向,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对于今天美学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表达
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是一种基于宇宙生命观意义上的、强调整体意义
的审美方式,既有审美意识提示,也包括审美实践观照。先秦生态美学虽然缺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体系
化特征,但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生态关怀却从审美认识(尤其是“万物并作”
)和审美实践(尤其是“天人合一”)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其美学的实用化意义十分突出。对先秦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美学思想的呼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深切关联重要表现。儒道思想之所以在以后
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互相融合,除了二者的体系框架基本相通之外,都能在审美心理上由两极对立而逐步达到互补统一,共同造就中国传统民族的审美标准是特别重要的原因。“法自然”的“道”(自然无为的生命本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其含义明显与儒家思想的“仁”相悖。在“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指导下,道家探讨的是达到“道”的自由境界的途径、手段和中介,在老子那里的结论是“致虚极,守静笃”和“涤除玄鉴”、(《老子》第十、十六章);在庄子那里是相似的提法“心斋”(《庄子·人间世》)和“坐忘”(《庄子·大宗师》)。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系是用标明人们达到“道”的中介,也就是诸多有关审美体验的范畴构筑起来的。[1]100我们可以将道家美学思想体系简称为以“意”为中心的自然无为的体系,相应地,可以把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看做是以“兴”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一套有关为仁求德的体系。这样,儒道二家便在“兴”与“意”的审美主体上达成了统一:虽然二者的审美基点有异、审美路径不同,但在主体审美体验上产生相交、走向融合。特别值得研究的是,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远,它的一系列宣扬自然素朴之美,追求宇宙之大美的命题对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与先秦生态美学开始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似,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表达对生态问题的忧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伦理学,第一次从伦理学的角度、用完整学科的形式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求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创新意义,它讲述了自然不只是一种他性地存在的道理,对工业化时代的人类进行警醒,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与生态伦理学相比,中国先秦时期的美学家虽然没有没有建构起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也从各自所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中国先秦的生态美学还有一条突出的优点,就是从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逻辑链条。而西方的生态伦理学更多的是要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曾经为满足眼前利益而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今天,讨论生态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在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构建和谐中国。用扬弃的方法研究生态伦理以及先秦生态美学,就是为了服务我们的伟大实践。
二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是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的概括和总结。自然万物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呈现出“万物等齐,相同为一”、“天人并生,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关联景象。“万物并作”、“万物齐一”体现了庄子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观点,从审美认识层面阐释宇宙联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关于生态关系,老子勾勒出的是一幅天地间最完美的画面,蕴含了万物与大道融合的整体的境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218很明显,老子论述中的“一”既是万物产生的源头和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关于万物产生和生存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是本源与本体的道,也是万物和谐凝聚成的理由,是万物最终融合为“整体”的解释。庄子也从自然主义观点出发,主张用整体审美的方式领悟自然界之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250源于老庄宽阔的审美境界和视野,进而有了后来道教把宇宙比作一个其乐融融、焕发生命活力的亲善家庭。以对大自然中生物链的认识为例,出于庄子笔下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较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万物的整体关联性。
在《庄子·寓言》中,庄子更为明确地提出“天倪”、“天钧”的理论,其“万物不同相禅若环”的生物链思想更为完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4]5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为天钧。天钧者,天倪也。”(《庄子·寓言》)庄子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天钧”的道理: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品性,但事物不以其个性而孤立,而是以其不同的形状相互连接。就像一条项链从开始到最后互相紧扣,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循环变化的等同状态。有关“天倪”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