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疾病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一)
抗血栓疗法:是UAP治疗的里程碑
1. 抗血小板聚集: 在UAP患者中效果好于溶栓治疗, 现已不主张溶栓治疗 1. 阿斯匹林(ASA): 2. 氯吡格雷、噻氯匹定 3.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
2. 抗凝血: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二)
抗缺血治疗:扩血管治疗 溶栓治疗:目前一般仅对ST段持续抬高/冠脉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
危险因素 饮食结构改变 体力活动减少
➢ 高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 LDL LDL-C ➢ 高血压 ➢ 吸烟 ➢ 糖尿病 ➢ 遗传因素 ➢ 其他: 年龄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急症
凝血瀑布
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系统 (接触激活途径)
因子Xa是核心因子
两条凝血途径的交百度文库点或者共同通路 因子Xa作用:对凝血瀑布诱导和放大 一个分子的因子Xa产生 1800个凝血酶分子
生理促栓抗栓平衡
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
凝血
抗凝
纤溶
抗纤溶

防止自发性出血 局部形成血凝块避免血液从破口丢失 修复后定点清除血凝块保持循环血液正常流动
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形成与栓塞
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管局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
血栓(thrombus)
形成的血凝块
栓塞(embolism)
局部形成的血栓顺血流堵塞其他部位
栓子(embolus)
导致栓塞的血凝块
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脑血管血栓形成 外周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血栓 形成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疾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症
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
• 一过性缺血发作 •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猝死
• 心绞痛(稳定性、不稳定性) • 心肌梗死
• 间歇性跛行 • 急性肢体缺血, 静息痛, 坏疽, 坏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非Q波心肌梗死(NQMIW):无持续性ST段抬高 Q波心肌梗死(QMIW):持续性ST段抬高 心源性猝死(SCD):常与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
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病机理
病理基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缺血程度
-冠脉腔的狭窄 -斑块本身性质(稳定性)
ACS斑块破裂的实验室检查
CK-MB:目前诊断AMI常用的指标, 肌钙蛋白(TnI /TnT):心肌细胞损伤的可靠指标
敏感性高:心肌坏死量>1g即升高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nI):诊断AMI特异性100% 肌钙蛋白(TnT):判断UAP预后
2h升高 AMI早期诊断
纤维蛋白原Fg:斑块凝血倾向增加的标志
.
.
.
100 Anti-IIa activity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MW
肝素抗凝治疗的缺陷
分子量大,与细胞外基质、血浆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及通 过网状内皮系统来清除,剂量反应曲线为非线性 低剂量皮下注射无效 生物效能差 半衰期短(30~150min) 抗凝效果无法预测 需要APTT监测 干扰血小板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导致骨质疏松
抗凝药物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hirulog,hirugen) 合成的低分子凝血酶活性部位抑制物argatrobin,efegatran

维生素K依赖性(II VII IX X)抗凝剂
主要为香豆素类,如华法林(口服抗凝剂OAC)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氯吡格雷(波利维)
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单克隆抗体
abciximab 阿昔单抗
KGD环肽
integrelin
非肽类
tirofiban
lamifiban
口服
fradafiban xemilofiban
血小板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单克隆抗体、肽类衍生物等
‘重要的’ (> 70%)狭窄
ACS斑块破裂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血管镜:血管镜下斑块的颜色分黄色和白色
黄色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薄而不稳定,易于破裂 缺点:只能检测较大的冠脉
血管内超声
软斑块:易损斑块,内含有大量脂质、增生内膜、血栓, 超声回声低
纤维斑块超声回声高,但无超声阴影 钙化性斑块超声回声强并有钙化性超声阴影
示有明确血栓者进行溶栓, 不主张作为常规治疗 调整血脂治疗
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三)
介入治疗PCI (PTCA、stent植入)
目前主张首先进行内科药物治疗, 使冠脉内的残存血栓机
化或溶解,不稳定性斑块转化为稳定性斑块,PCI选择在
病情稳定后进行
急诊PCI :用于ST段持续抬高ACS,疗效有争论
水平升高,发生ACS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ACS斑块破裂的鉴别诊断
甲亢、感染、心律失常等也可因引起心绞痛频繁发作, 称为继发性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目标
迅速控制不稳定性心肌缺血,稳定斑块,防止破裂 已破裂则重点促进修复, 变不稳定为稳定 UAP的治疗应与AMI一样对待 主要为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
重组内源抗凝剂
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III、肝素辅因子II、组织因 子 途径抑制物 TFPI
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凝血酶受体拮抗肽 去纤维蛋白原制剂:去纤酶等
肝素类药物作用的总体特点
同时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与IXa、Xa、XIa、XIIa 有关)和活性(IIa)
抗凝血酶依赖性(是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不能灭活结合于纤维蛋白的凝血酶 干扰血小板功能,作用受血小板影响
白细胞:
人体防御系统(吞噬 体液免疫) 4.5-11x109/L
血小板:
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癌转移) 100-300x109/L
血小板外观(高倍显微镜)
血小板外观(电镜)
血管的生理特点
动脉
管腔

血流压力

血液流速

血液流变学
剪切应力高
血栓 血栓治疗
血小板血栓 (白色) 抗血小板凝集
静脉血栓形成/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全身血管血栓形成/栓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
抗栓
抗血小板
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抗凝血酶
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
溶栓/纤溶
降解纤维蛋白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
环氧化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
联合的TXA2 ADP受体拮抗剂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1
损伤的内皮
平滑肌细胞
血小板
5
斑块
泡沫 细胞
2
脂质
4
3 氧化应激
Emerging Drugs 1998; 3:135-14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斑块 不稳定性斑块
-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斑块的质而不是量
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因素
易损斑块的结构特征:脂核大、纤维帽薄、两翼有高密度 的巨噬细胞、斑块小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非Q波心肌梗死
(NQMIW)/无持续ST
段抬高:管腔部分或 暂时阻塞
Q波心肌梗死(QMIW)
持续ST段抬高:冠脉 完全阻塞
斑块破裂的临床表现
从无症状到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阵发性或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或紧 缩性疼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或左 上肢
ACS斑块破裂的诊断
急性发病的症状是ACS极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多数 患者仅凭病史、体格检查及首次心电图并不能确诊
静脉 大 低 慢 剪切应力小 红色血栓 血小板成分少 抗凝血酶(IIa)
生理性止凝血和血栓形成机理 Hemostasis & Thrombosis
血栓
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
血流中的正常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于损伤 的内皮表面并被激活
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
血小板
内皮细胞 内皮下
血小板粘附到内 皮下
血小板血栓
生理性抗凝----血小板
止血:形成血小板血栓 凝血:提供PF3,激活后磷脂膜翻转,负电荷暴露,
提供凝血反应附着表面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TXA2、PAF、5-HT 表达和释放生长因子:PDGF 释放促凝因子:如PAI-1、PF4、TXA2 血块回缩:释放血栓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稳定
生理性抗凝血机制
抗凝血酶AT/ATIII
合成:肝细胞 内皮细胞 功能:不可逆结合灭活 IIa Xa IXa XIa XIIa
肝素依赖性 (增强抗IIa >2000倍)
蛋白C/S系统:主要灭活Va VIIIa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直接抑制
Xa
抑制TF-VIIa复合物
肝素的作用
纤溶的过程
定时定点清除纤维蛋白,在破口修复后,恢复血流
从肝素到低分子肝素
LMWH的生产过程
A
裂解酶
B
分离
C
化学过程
天然的肝素 (UHF) 平均分子量 : 15000 道尔顿
解聚过程
LMWH 平均分子量 : 4500道尔顿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作用机制
肝素抗Xa因子和抗IIa因子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变化而改变
Activity(U/mg)
200
Anti-Xa activity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液流变 学
血液淤积、 流速变慢
组织因子释放、 接触激活
改变
血管壁
血液成分
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的常见原因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Elevated factor VIII Malignant neoplasms Protein C, Protein S,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ies Sticky platelet syndrome Homocystinemia Prothrombin mutation Plasminogen abnormalities 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
血小板与凝血酶
血小板初级止血,始动,提供凝血反应表面 凝血酶次级止血血栓(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生理性抗凝----凝血酶
凝血系统
裂解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激活因子XIII(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激活因子 V 因子 VIII因子XI(正反馈)
血小板
通过血小板受体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表达 GPIIb/IIIa,诱发血小板聚集,合成TXA2
血流动力学因素:作用于斑块的血流和血管壁应力 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合成分泌的基质蛋白 (胶原弹性
蛋白)构成纤维帽 巨噬细胞影响:
浸润:发生在斑块和冠脉正常管壁结合部,使局部 斑块结构变得脆弱
分泌高浓度降解基质的蛋白溶解酶类和毒性产物 (致细胞凋亡)破坏纤维帽
脂核:
不稳定斑块的后果
冠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在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一)
与安慰剂比较:(FRISC和FRISCⅡ试验)证实在急性 冠状动脉疾病,阿司匹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明显 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与普通肝素比较:ESSENCE、TIMl-llB、FRIC和 FHAXIS(速碧林)的试验
药物经济学的性价比:低分子肝素无须特殊设备、无须 监测、可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出血合并症等不良反应、 并有可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血栓疾病基础知识
概要
止凝血-血栓形成机理 常用抗栓溶栓药物作用机制 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急性冠脉综合 征 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液的有形成分
红细胞:
♂4.4-5.7;♀3.8-5.1x1012/L 120更新一次
血红蛋白:
合成、存储于红细胞内,携氧 ♂130-170;♀110-150g/L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优点
与血浆蛋白结合、灭活减少,效能(90%以上) 半衰期延长(3~4h) 抗凝活性具有可预测性 皮下用药效果好 对血小板的影响减小 对Xa灭活能力增强 抗因子IIa活性减低,出血危险降低 常规应用无须实验室监测 节省费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
ACS斑块破裂的心电图特征
ST段和T波---早期最有意义的特征性变化
急性前间壁MI(V1-V4 导联ST段抬高)
ACS斑块破裂的影像学检查
(二)冠脉造影:冠脉狭窄可分Ⅲ型
I 型:偏心规则 Ⅱ型:充盈缺损、表面不平、龛影 Ⅲ型:长而不规则的严重狭窄 血管造影不能预测斑块破裂的危险性
‘不重要的’ (< 70%)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