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方性土壤系列,因其横断面状如链条而得名。据其分异 原因的不同,土链又有多种类型。如地形的非均一性超 过岩性的差异,称为地形-链;岩性的非均一性(但呈有 规则的变异)大于地形的差异,则称为岩性-链。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据沃洛布耶夫,1958)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Jenny, 1983)
耕作土壤层次: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土壤发生分类(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土壤类别(soil taxon)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① 诊断层 用以识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② 诊断特性 用于分类依据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的形态、物理、化学等性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
土壤的形成、类型与分布
4.1 土壤的形成4.2 土壤分类 4.3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状分全球性的由北而南的冰沼土带灰化土带和砖红壤带区域性的世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一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土和热带的砖红壤等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 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 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 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J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 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 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 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 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土纲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亚纲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A1.永冻有机土 A2.正常有机土 B.人为土 B1.氺耕人为土 B2.旱耕认为土 C.灰土 C1.腐殖质土 C2.正常灰土 D.火山灰 D1.寒冻火山灰土 土 D2.玻璃火山灰土 D3.湿润火山灰土 E.铁铝土 E1.湿润铁铝土 F.变性土 F1.潮湿变性土 F2.干润变性土 F3.湿润变性土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5-1土壤

5-1土壤

9、寒带森林土壤 ——灰化土
是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 成的土壤。灰化土层属于强 酸性土壤,养分缺乏,对农 业利用不利。 分布较广泛,在欧亚大陆北 部和北美北部,东西向延伸 形成连续的土壤分布带。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是在严寒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 土壤。土层浅薄(一般<50cm),质地较粗,下 面是基岩或永冻层,基本无农业利用价值。 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冰原的外缘地带。
土壤质地三角分类法
粘粒
100 0 ②
①砂质土:砂粒含量在 70%以上。结构松散, 通气和排水条件良好, 但保水保肥能力弱。
砂粒
0

100 粉 0
100

②粘质土:粘粒占优势,粘粒含量不低于40%, 结构较紧密,湿粘干结,通气和排水条件不佳, 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③壤质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三者含量相对 均匀,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农业价值较高 的土壤大都属于壤质土。
是温带森林土壤与典型 草原土壤的过渡类型。 特点:降水量>蒸发量。 形成深厚的有机质丰富的 A 层,呈中性或微酸性,团粒 结构发育,是肥力水平最高 的土壤之一。
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
因其上部富含有机质 黑色土层与下部浅色钙积 层而得名,是典型的钙化 过程所形成的土壤。 特点:降水量≈蒸发量。 也具有深厚的有机质表层, 呈中性或微碱性,肥力也 较高。
1、腐殖化过程
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指进入土壤的有机 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其结果是土壤表层形成一个色调偏暗的腐殖质 层。 在冷湿草原及草甸植被下,腐殖质层厚度 最大、腐殖质含量最高、颜色最暗。
2、泥炭化过程
也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指有机质主要以 植物残体形式在土体上部积聚的过程。泥炭化 过程主要发生在积水的沼泽地带,水生植物残 体因缺氧而不能彻底分解。

5 土壤圈

5 土壤圈

2020年1月31日
7
三、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 外部表现。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 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可以区分 各土壤类型。
2020年1月31日
8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1、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是 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不同 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 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 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 土层称为土壤发生层。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由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形 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2020年1月31日
13
长期受人为耕作、灌溉、施肥活动的影
(2)耕作土壤层的划分和命名 响,其剖面与自然土壤剖面不同。
耕作层(表土层):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
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表层。土性疏松、
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
较高
犁底层(亚表土层):在耕作层之下,经长期耕
作压实,土壤呈层片状结构,紧实,腐殖质含量
壤同成土条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道库恰耶夫建立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概括起来有四个基本观点:
①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
物;
②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
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③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和演化,土壤是一
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渗水,从 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 种成分的作用。
淀积层(B):物质累积的层次。 淀积作用: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 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2.2.3土壤属性的差别 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产生的属性,其 分类地位不同。母质成土过程造 成的是区分亚类的属性,而人为 产生的则作为划分土种的属性。 2.3.4天然植被与植物的生长状况 植物的生长状况是土壤性质和肥力 的具体体现,天然植被和植物群 社应与特定的土壤类型相联系, 不同天然植被或植物群社下的土 壤类型是不同的。
§6-1 概述 1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概况 1.1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 1.1.1 《禹贡》中的分类 早在 4 千多年前,中等就有了土 壤分类,反应在《禹贡》中。 把全国土壤分类九州:冀州、兖 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将土壤颜色分为:黑、白、赤、 黄、青。
将土壤性质和质地分为:壤(缓和 状)、坟(轻飏状)、埴(粘滞状)、 黎(疏刚状)、涂(卑湿状)。 结合质地和颜色将各州的土壤分为: 壤、黄壤、白壤、赤埴坟、白坟、 黑坟、坟垆、涂泥、青黎九种。 再根据土壤肥力将其分类三等九级。 《禹贡》中分类是世界上土壤分类 的最早记载。
1土纲
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 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 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 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 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淋溶土纲指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 有明显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 钙层土纲的各土类都具有明显的钙 化过程,即在剖面一定位置具有 钙化层。
如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 硅富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 以 1‫׃‬1 型高岭石和三、二氧化物 为主的一类土壤。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中共 划分12各个土纲: 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 钙层土纲、干旱土纲、漠土纲、 初育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 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高山 土纲。
阶段 时间 二次 1978 普查 阶段 1984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土壤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干旱土 Aridisols
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中的干旱土(Aridisols), 中国土壤分类中的干旱土、漠土、高山漠土、 钙成土等
ppt课件
1
褐土(山ppt东课件 济南)
2
褐土剖面(山东济南)
ppt课件
3
辽西褐土景观
ppt课件
4
辽西褐ppt课土件 剖面
5
栗钙土剖面(山西柳林县)
ppt课件
6
灌淤土景观(宁夏银川)
ppt课件
37
灌淤土剖面ppt(课件宁夏中宁县)
38
楼土(陕pp西t课件杨陵)
39
ppt课件
21
世界水稻土分布图
ppt课件
22
中国水稻ppt课土件 分布图
23
石灰岩地区水稻土景观(广西阳溯)
ppt课件
24
稻田养鱼(四川成都市)
ppt课件
25
水稻土(江ppt课苏件 无锡)
26
水稻土剖面ppt课(件江苏吴县)
27
漂洗水稻土ppt(课件浙江吴兴)
28
潜育水稻土ppt课(件湖北监利)
29
复石灰水稻土ppt课(件广西桂林)
30
淹育(氧化型)水稻ppt课土件 (湖南桃源)
31
渗育水稻土p(pt课江件 苏沙州)
32
肥沃水稻土中的“鳝血”班块(江苏吴
兴)
ppt课件
33
潴育(氧化还原型)水pp稻t课件土(湖南桃源)
34
潴育水稻土ppt课(件广东徐闻)
35
潜育型(还原型p)pt水课件稻土(湖南桃源) 36
栗钙土(p新pt课件疆新源)
7
栗钙土剖面(内ppt课蒙件 古锡林郭勒盟) 8

5 土壤分类与分布

5 土壤分类与分布

如:
土壤表层至40cm 深处有机质含量>300g/kg。 — 有机土
在其余土壤中,2m 内有灰化淀积层。
— 灰土
其余土壤中,2m内有氧化层,且无淀积粘化层。 — 氧化土
……
其余土壤中,有积粘化层。
— 淋溶土
二、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 时采用的是美国的马伯特土壤分类,建立了2000多 个土系。
庐 山
山地棕壤
S
1200 m
N
土 壤
1100 m 山地黄棕壤

900 m


800 m

示 意
山地黄壤

400 m
400 m
红壤、黄壤、水稻土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土壤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 在系统地认识土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土壤之间的 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区分和归并。
土壤分类的目的在于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 同或相近的土壤并入相应的分类单元,以便于找出 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明土壤的自然因素和人 为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亚纲
土类
亚类
砖红壤
砖红壤、黄色砖红 壤、褐色砖红壤
铁铝土
湿、赤红壤性土
红壤、黄红壤、棕红 壤、山原红壤、红壤 性土
湿暖铁铝土
黄壤
黄壤、暗黄壤、漂洗 黄壤、表潜黄壤、黄 壤性土
淋溶土
半淋溶土
钙层土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半水成土 水成土
盐碱土 人为土 高山土
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下,由南京土壤研 究所主持,先后有30多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参 加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从1984年开始 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于1995年提出了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这个分类 方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

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高职土壤营养与施肥课件-土壤的形成

高职土壤营养与施肥课件-土壤的形成
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为生物生存提 供条件,有了生物小循环。所以生物小 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但生物小循环是成土的关键。 生物小循环过程要从地质大循环中截流 营养物质,减弱了地质大循环中营养元 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
一、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
我国自50年代学习引入了前苏联发生分类,经过半个世纪发展, 结合我国二次土壤普查,形成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 (一)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 1、属于发生学分类中的地理发生学分类体系。 2、源道库恰耶夫思想,指导思想:成土条件决定成土过程决定土 壤属性将三者统一来鉴别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3、问题 (1)三者难于统一,成土条件变化,成土过程为猜测,不统一 时偏至于成土条件和过程。 (2)定是化差,中心概念清楚,但边界较模糊。 4、优点:研究土壤分布规律及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地理 环境)制宜是有益的。
(二)分类系统
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1978 年公布草案,
1987 、 1992 、 1998 结合土壤普查进行修订,我
们书上是 1992 年,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阶 段,专家制定,共分7级。 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低级分类:土属、土种、变种
(一)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 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 属性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 的共性的归纳和概括。 (二)亚纲 亚纲是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 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
第五章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与过程 ♣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 ♣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 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 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 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九)潜育化成土过程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

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期缺 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价化合物 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呈兰青或黑色, 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红棕色或稍带紫色。 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下水 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般在7左 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1、地质大循环 ♣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 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 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 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
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 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 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 富积。


5.沼泽泥炭化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 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粘粒的形成可通过物理性破碎和化学分解,使颗粒 逐渐变小成为粘粒,也可由矿物的化学分解产物再 合成. 粘化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层中粘粒受水 的机械淋溶淀积过程为淀积粘化过程。二是指土 体中的矿物未经迁移就地风化形成粘粒,称为残积 粘化过程.粘化的形式又分为:
(五)碱化成土过程

碱化过程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离子,
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土壤中Na2CO3的形成而发生的,较多的钠离子 把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钙 镁离子代换下来,使其与CO32-结合 成难溶的CaCO3和MgCO3,随着交换作用的不断进行,当钠离 子饱和度达20%以上,pH>9时,土壤便发育成碱土.通常碱土 的表层含盐量较低,盐分主要集中于表土层以下柱状不透水 的碱化层中.碱土与盐土相同分布.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四)盐化成土过程 (五)碱化成土过程 (六)白桨化成土过程 (七)灰化成土过程 (八)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九)潜育化成土过程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熟化 成土过程兼受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的 综合影响,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熟化成土过程可分旱耕熟化过程(旱作条件下熟化 成土过程)和水耕熟化过程(水田条件下熟化成土过 程 )。 1、旱耕熟化过程 该过程为旱作条件下土壤的熟 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改土阶段;二 是培肥阶段。 2、水耕熟化阶段 该过程为在平整畦田的基础上, 通过灌排、耕作、施肥等措施,定向培育高度肥沃 水稻土的过程。
(七)灰化成土过程


灰化成土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 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 积过程。 在这样的成土条件下,针叶林残落物富含单宁、树 脂等酚类物质分解后产生酸性很强的富里酸及其他 有机酸作为有机络合剂使表层土壤中的矿物质蚀变 分解,且与金属离子结合为络合物,使铁铝等发生 强烈的螯迁,到达B层,使亚表层脱色,只留下极 耐酸的硅酸呈灰白色土层(灰化层),在剖面下部 形成较密实的棕褐色腐殖质铁铝淀积层。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 的氧化还原过程。 ★ 形成实质是土壤浸水经常移动,干湿交替导 致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渍水时变价的铁 锰被还原成低价状态,并溶解在水中随水迁 移,在土壤干燥时,这些已被还原的物质又 被氧化形成高价氧化物并在土壤中淀积。在 这种干湿交替下,潴育化土体中可出现锈纹、 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红色铁锰胶膜及鳝鱼 斑等新生体。

1.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主要特点 (1)植物残落物在地面堆积,形成疏松多孔的地面 覆盖层。 (2)木本植物下的土壤,有机质积累主要来自木本 植物地上残落物质的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层较浅薄, 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锐减,形成腐殖质H/F比低。 (3)针叶林的残落物含单宁、树脂较多,会产生多 种酸性较强的物质,形成的腐殖酸以胡敏酸为主。
(二)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水热条件 2.气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3.气候影响风化过程和土壤淋溶过程
(三)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 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 的。 绿色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它们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1.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主要特点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 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 高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 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 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归纳和 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 列,建立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 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保护现 有的土壤资源。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 土壤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 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 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 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六)白浆化成土过程 ♠ 白浆化成土过程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 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 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Fe Mn缺乏的白色淋 溶层。

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表周期性滞水,并在有机质参与的
还原条件下,亚表层中以胶膜状态包被于土粒表面上的铁 锰被还原,并沿缓坡随侧向水流或垂直水流不断淋失。随 着胶膜的消失,原来被胶结的土粒或结构体便分散成粘粒, 悬浮于水中,后粘粒随水下移并在土层中淀积,结果使亚 表层粘粒减少,粉沙增多,土色进一步变白,形成下层因 铁、锰和粘粒的淀积而粘化,并不同程度地形成铁锰胶膜 及结核。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 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 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 ★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 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 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 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 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 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 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五)时间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时间长短不同,土壤发育的程度和 阶段不一致。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对时间的不利效果

(1)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2)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合成腐殖质 (4)固氮、释放养分

4.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残体的作用(有机质的来源) (2)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肥力的指标
(四)地形因素
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2.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3.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1)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 厚的腐殖质层。 ☺ (2)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 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 (3)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 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 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3.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残积粘化
2、淀积粘化
3、残积—淀积粘化
(四)盐化成土过程


盐化成土过程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 的过程。 它在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 的地方经常发生,此时含盐的地下水通过毛管作 用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随水分上来的盐分 则残留在地表的土壤中,使表土盐分愈积愈多, 当含盐量达到0.2%以上开始危害作物生长时, 就形成盐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