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0-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学习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具体要求是:
1.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核心功能;
3.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创建,维护和应用技术;
4.掌握基于SQL查询语言(SQL)的SQL语句的使用;
5.学习SQL语言的基本知识;
6.学习和应用数据库的实用技术;
7.掌握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技术;
8.熟悉数据的事务处理;
9.掌握数据的并发控制等。
二、实验环境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系统环境为Oracle Database,版本为11g。
三、实验内容
1.概念部分:
(1)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概念主要是指数据库的概念、特点、应用领域、数据库结构与模式等;
(2)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种综合的数据管理软件,它有助于保护组织内的数据,并帮助实现全面的数据管理;
(3)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应用是一种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应用程序,它主要是用来收集、组织、存储、操作和检索数据,以满足组织内的信息需要;
(4)SQL查询语言:SQL查询语言(SQL)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数据库查询语言。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验总结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与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和配置2. 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3. 数据库建模与设计4. SQL语句编写与优化5.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MySQL数据库作为实验的对象。
进行了MySQL数据库的安装,并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了数据库的基本配置工作。
通过这一部分实验,我们掌握了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过程,了解了数据库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 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Navicat等数据库管理工具来连接和管理MySQL数据库。
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
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完成表的创建、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可以通过SQL编辑器来编写和执行SQL语句。
这为我们日后的数据库操作奠定了基础。
3. 数据库建模与设计在数据库建模与设计的实验中,我们学习了ER图的绘制方法,以及通过ER图来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
通过这一部分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数据库设计的核心思想,了解了如何根据需求分析来设计数据库结构。
4. SQL语句编写与优化在SQL语句编写与优化的实验中,我们学习了SQL语句的基本结构和常用操作,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
通过实际编写和优化SQL语句,我们掌握了如何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效率和性能。
5.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在最后一部分实验中,我们进行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
通过使用Java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实现了与数据库的交互。
并将应用程序部署到Tomcat服务器上,实现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远程访问。
这部分实验加深了我们对数据库应用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验的学习,我们加深了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理解,掌握了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数据库课程设计主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主题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表、字段、记录等;2. 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如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等;3. 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设计软件(如MySQL、Access等)进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适的数据库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课程实践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3.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以致用的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创建表、定义字段和设置关系;2. 学生能够运用SQL语言完成基本的数据操作,如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3. 学生能够在课程实践中,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生能够积极关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了解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培养其持续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表、字段、记录等;2. 数据库设计原则: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3. 数据库操作: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4. 数据库设计软件的使用:如MySQL、Access等;5. SQL语言基础: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等语句。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引言:介绍数据库的作用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课时:1课时);2. 数据库基本概念:讲解数据表、字段、记录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课时:2课时);3. 数据库设计原则:阐述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等设计原则,分析各自优缺点(课时:2课时);4. 数据库操作:讲解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的方法,结合实践操作(课时:3课时);5. 数据库设计软件使用:介绍MySQL、Acces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课时:3课时);6. SQL语言基础:讲解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等语句的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课时:4课时);7. 课程实践:分组进行数据库设计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课时:4课时)。
数据库实验指导(071125)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指导书索剑2007-11实验1:数据库模式设计及建立(2学时)实验目的:1.掌握数据库模式设计及建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及关系2.比较SQL命令方式和可视化环境管理器方式设计的异同点3.熟悉 SQL SERVER 的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内容:1.在SQL Server环境中建立“学生-课程”数据库2.使用SQL语言及可视化环境建立“学生-课程”数据库中的表3.观察“学生-课程”数据库的E-R图、逻辑模式以及文件存储之间的联系操作步骤:1.描述教材P59中所叙述的“学生-课程”数据库概念模式2.仔细分析“学生-课程”数据库关系逻辑模式(尤其是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规则)Student(学生表):Sno Sname Ssex Sage Sdept95001 李勇男20 CS95002 刘晨女19 IS95003 王敏女18 MA95004 张立男18 IS95005 王强男17 IS95015 张三男20 CS95019 李四男20 CS95020 陈冬男18 ISCourse(课程表):Cno Cname Cpno Ccredit1 数据库 5 42 数学 23 信息系统 1 44 操作系统 6 35 数据结构7 46 数据处理 27 Pascal语言6 4SC(选修表):Sno Cno Grade95001 1 6595001 2 8895001 3 5795001 4 7995001 5 4595001 6 9095001 7 8195002 2 9095002 3 8095002 4 5595003 2 095019 2 6695020 13.熟悉SQL SERVER的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4.在企业管理器可视化环境下创建“学生-课程”数据库,仔细观察物理模式的形成过程5.在可视化环境下建立如上所述关系模式,建立相应的实体、参照完整性,添加关系数据,仔细观察逻辑模式的形成过程6.启动“查询分析器”,编制SQL语言再次实现上述过程。
数据库规划与设计原则

数据库规划与设计原则数据库规划与设计是在建立数据库系统之前必须进行的重要步骤。
一个合理、高效的数据库规划与设计能够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企业的数据管理提供支持。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建模、物理设计和安全性设计四个方面。
一、需求分析数据库规划与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即明确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需求。
在此阶段,需要与业务人员和数据用户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便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 数据库目标确定数据库的目标是整个规划与设计的基础。
需要明确数据库的功能和以及所要支持的业务流程,进而确定数据库系统的规模和性能要求。
1.2 数据需求了解业务需要的数据集和数据元素,包括数据的结构、类型和关系。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组织,为后续的数据建模提供参考。
1.3 数据访问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方式和权限控制策略。
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查询、修改、删除和添加等操作的要求,以及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二、数据建模数据建模是数据库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数据建模可以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数据库实体和关系的表示。
常用的数据建模方法包括E-R模型和UML建模等。
2.1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E-R模型是一种将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表示为图形符号的模型。
通过标识实体、属性和关系,可以清晰地描述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关系。
2.2 数据规范化数据规范化是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为符合规范的关系模式,以消除冗余和不一致性。
数据规范化是设计高效、可靠的数据库的基础。
2.3 数据模型评审在数据建模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模型评审,根据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评估数据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评审过程中可以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确保数据模型的有效性。
三、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将逻辑模型映射到物理存储结构的过程,这一步骤决定了数据库在硬件上的实现方式。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2. 使学生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原理,如表、记录、字段、主键、外键等;3. 引导学生掌握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如增删改查等;4.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设计原则,进行简单的数据库设计和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管理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利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据库设计方法进行问题分解和解决方案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现代社会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尊重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编程基础,对数据库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数据库概述2. 关系数据库原理:关系模型、实体与属性、表与记录、主键与外键、关系运算等;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原理3. SQL语言操作: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查询、数据控制等;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SQL语言4.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与优化等;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5. 数据库应用案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数据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数据库应用案例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数据库基本概念第二周:关系数据库原理第三周:SQL语言操作第四周:数据库设计第五周:数据库应用案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软件工程实验(共五次)

软件工程课程实验指导书软件工程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正确的安排软件的结构,合理组织、管理软件的生产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例证理解掌握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和完成后的文档是什么及完成方法。
本课程实验环节安排10学时,主要完成需求分析、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和测试分析六个部分。
具体安排如下:课时分配:内容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课时 2 2 2 2 2实验一编写系统需求说明书一、实验题目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并编写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选定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编写需求说明书,掌握系统需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明确需求说明书内容和格式。
通过对visio2003的熟悉应用,把系统的逻辑模型画出来。
三、预习1、系统的数据描述、功能描述方法;2、需求分析工具(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3、系统需求分析步骤和内容;四、实验设备与环境1、运行和使用visio2003;2、收集整理资料的资料室和虚拟用户或实际用户。
五、实验内容选定系统后,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按如下编写提示撰写需求说明书。
1、引言⑴编写目的说明编写软件需求说明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⑵背景说明说明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机中心或网络中心;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⑶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⑷参考资料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及资料的来源。
2、任务概述⑴目标叙述该软件开发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他应向读者说明的有关该软件开发的背景材料。
解释被开发软件与其他有关软件之间的关系。
如果本系统是一项独立的软件,而且全部内容自含,则说明这一点。
如果所定义的系统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系统与该系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用方框图来说明该系统的组成和本系统同其他各个部分的联系和接口。
数据库原理与课程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数据库、数据模型等。
(2)掌握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等数据库设计方法。
(3)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4)熟悉SQL语言及其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管理。
(2)能够运用数据库设计方法独立完成简单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3)具备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模型等。
2.数据库设计方法: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原理、常用技术、SQL语言等。
4.数据库应用实例:数据库设计、实现和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数据库基本概念和数据模型。
第3-4周:数据库设计方法。
第5-6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第7-8周:SQL语言及其应用。
第9-10周:数据库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问题。
3.实验法:上机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数据库原理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辅助教学。
数据库原理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六数据库原理综合实验1实验目的(1)运用所学的数据库设计技术,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完成系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
以巩固理论课程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数据库设计技术方法。
(2)对前面章节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
2实验内容给定一个应用环境,如学生选课系统、超市管理系统、某企业库存管理系统、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学校综合积分管理系统等等。
(同学们课从上述选定一个题目,也可以选取一个自己较熟悉的应用环境)。
完成下面的工作2.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1)进行需求分析。
-对系统的语义进行描述(包括功能、所需的数据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方法)(2)识别系统中的实体及实体的属性,分析实体之间的联系。
(3)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画出E-R图。
2.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1)根据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数据库的逻辑模型。
-将E-R模型转化到逻辑模型(2)根据应用需要和规范化理论对逻辑模型进行优化。
2.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1)针对某种DBMS,设计数据库物理模型,包括表空间、表和索引等于物理存储有关的设计。
(2)优化物理模型(3)生成某种DBMS的SQL语句,创建数据库及其表。
2.4 装载数据(1)收集真实数据或者生成模拟数据。
(2)批量加载数据到数据库中。
(3)设计一系列SQL语句,尤其是连接查询、嵌套查询等SQL语句,以测试数据库性能。
3实验要求(1)可以借助POWERDESIGNER等系统分析与设计辅助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也可以使用WORD文件直接生成各种设计文档。
(2)选择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应该规模适中,不宜太大太复杂,可能做不完;也不宜太小太简单,甚至仅有三两个表组成。
(3)要设计良好的数据库完整性约束。
(4)思考题:数据库设计通常由哪些辅助工具?各有哪些优缺点?4实验步骤4.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1)进行需求分析。
学生需要有学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等信息。
选课需要有学号、课号、成绩等信息课程需要有课程号、课程名、先修课、学分等信息(2)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画出E-R图。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整体教学设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整体教学设计一、引言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技术;3.学会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操作和查询;4.能够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的定义和分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络模型等)•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3.2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元组、属性等)•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的基本概念•实体-关系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3.3 SQL语言及其应用•SQL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法•SQL语句的分类(查询语句、插入语句、更新语句等)•SQL的高级应用(聚合函数、子查询、连接查询等)•数据库视图的概念和应用3.4 数据库管理与优化•数据库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基本方法•数据库安全性与权限管理3.5 数据库应用案例分析•学习并分析一些数据库应用的实际案例•使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分析数据库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数据库的概念和原理,并讲解相关知识点。
2.课堂练习与实践: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库的操作练习,包括SQL语句编写和数据库管理操作。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和开发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项目,加深对数据库应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4.课外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考察对数据库基本概念、SQL语句和数据库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项目:评估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据与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与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解释数据来确定模式、关系以及其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个特定数据集的分析,展示数据分析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本实验选择了一组关于学业表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学生的各项指标与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2. 数据集描述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数据集是一个包含了1000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相关指标的数据集。
数据集中包含了每位学生的性别、年龄、是否拥有本科学历、成绩等信息。
数据集以CSV格式提供。
3.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工作,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实验中的数据集在经过初步检查后,发现存在一些缺失值和错误值。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数据清洗:- 删除缺失值:对于存在缺失值的数据,我们选择了删除含有缺失值的行。
- 纠正错误值:通过对每个指标的合理范围进行了限定,排除了存在明显错误值的数据。
此外,还进行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以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 数据探索与分析4.1 性别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绘制了性别与学习成绩的散点图,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记。
通过观察散点图,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性别只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为了更加准确地探究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ANOVA分析进行了验证。
4.2 年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年龄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将学生按年龄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并绘制了年龄与学习成绩的折线图。
通过观察折线图,我们可以发现年龄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曲线关系。
年龄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长会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
4.3 学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学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计算了不同学历组的平均学习成绩,并绘制了学历与学习成绩的柱状图。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辅助教学过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综合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环节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数据库系统原理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本课程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特定的数据库设计环境,针对具体的问题,完成从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到数据库实现等设计过程,最终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反映应用需求的数据库系统。
因此,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应该全面考虑各个设计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下面是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
1.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阶段应该对整个应用情况作全面的、详细的调查,确定特定数据库应用环境下的设计目标,收集该应用环境下针对系统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具体存储要求,从而确定用户的需求。
用户对数据库的需求包括:⑴处理需求。
即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等。
学生在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课题要求确定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一些基本的功能通常是必须具备的,如用户的管理与维护,基本数据的维护,灵活的信息查询等。
⑵信息需求。
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
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课题,认真分析有关的要求,确定本设计的信息需求。
⑶安全性和完整性功能。
实践中这是一个需要与用户不断交流才能逐步确定的需求。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能反映出基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功能。
本阶段的设计结果(即系统需求分析)应该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画出系统的数据流图,写出较为详细的数据字典,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使学生掌握实体-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等数据库模型,并能运用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数据库设计;3. 帮助学生掌握SQL语言的基本操作,能够编写简单的查询语句、插入语句、更新语句和删除语句;4. 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理解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实体-关系模型、关系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学习动力;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在项目实践中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3.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其实用主义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数据库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的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实用主义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基本概念:介绍数据库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对比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
2. 数据模型:讲解实体-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等常用数据模型,分析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 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属性、关系、实体-关系图(E-R图)- 关系模型:关系、元组、属性、域、主键、外键、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3. 数据库设计:讲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北邮数据库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二、实验目的与要求1. 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学会使用数据库设计工具;4.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数据库并实现。
三、实验内容1. 数据库需求分析;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4.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5. 数据库实现与测试。
四、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 5.73.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Code五、实验步骤1. 数据库需求分析(1)确定系统目标: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对图书的借阅、归还、查询等功能;(2)收集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操作;(3)整理需求文档:将收集到的需求整理成文档,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1)确定实体:根据需求分析,确定图书、读者、借阅记录等实体;(2)确定实体间关系:分析实体间的关系,如借阅记录与图书、读者之间的关系;(3)绘制E-R图:根据实体和关系,绘制E-R图,表示数据库的概念结构。
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1)选择数据库模型:根据E-R图,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模型,如关系模型;(2)创建数据库表:根据E-R图,将实体转化为数据库表,并定义表结构;(3)定义表间关系:根据实体间关系,定义表间关系,如外键等。
4.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1)确定存储引擎: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如InnoDB;(2)设计索引:根据查询需求,设计索引,提高查询效率;(3)调整表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表结构,如增加、删除字段等。
5. 数据库实现与测试(1)使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数据库;(2)根据逻辑结构设计创建表;(3)编写SQL语句实现实体间关系;(4)进行测试,确保数据库功能正常运行。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成功创建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2)实现图书的借阅、归还、查询等功能;(3)数据库运行稳定,性能良好。
数据库课程设计任务书

数据库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原则等。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创建、维护、查询、更新等操作,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数据库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2.关系数据库:关系模型、SQL语言、关系代数、数据库设计等。
3.数据库设计原则:范式理论、E-R图、数据库设计步骤等。
4.数据库操作:数据库的创建、维护、查询、更新等操作。
5.数据库应用实例: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商品销售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应用和设计。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库,加深对数据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数据库技术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4.实验设备: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一、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数据文件和相应的数据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它能够在计算机上存储、管理和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并提供快速、高效的数据访问和查询功能。
数据库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数据,它是指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和关系的信息。
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类,其中结构化数据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类型,如数字、日期等;非结构化数据则没有明确的格式和类型,如图片、视频等。
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和操作,并提供各种数据访问接口。
2. 数据库:由若干个相关联的表组成,每个表包含若干个字段(列),每行表示一个记录。
3. 应用程序:通过DBMS提供的API来访问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
4.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管理,包括备份恢复、性能优化等。
三、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根据数据存储方式不同,可以将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两类。
1.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的形式存储数据,每个表格包含若干个字段(列),每行表示一个记录。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严格的数据结构和规范的数据操作语言,如SQL。
2. 非关系型数据库:不采用表格的形式存储数据,而是采用键值对、文档等方式进行存储。
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如MongoDB、Redis等。
四、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和业务规则,将数据组织成逻辑上相关联的表,并定义相应的字段和约束条件。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数据库范式:通过将数据分解为更小的组件来减少冗余和重复,从而提高数据一致性和查询效率。
2. 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符合业务规则和约束条件,如主键唯一性、外键引用完整性等。
3. 数据安全性:保护数据库中敏感信息不被非法访问或篡改,如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数据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大爆炸带来了全球图书企业的飞速发展,这些书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短短的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书籍资源,但是图书数量之多,也使得其管理起来非常的繁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的信息化管理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本系统主要上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图书馆管理员模块和读者登录模块,并在这两大模块下分成多个子模块。
图书的使用对象是借阅者,例如学生,教师,管理员;而管理者同时也是图书馆的管理者。
因此根据这些信息,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图书馆图书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如用户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图书浏览,书架管理信息,图书馆规则维护,新书入库,整理图书,修改图书信息和进行查询等;以及系统的图书信息查询,图书的借出和归还等功能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目录:第一章:需求分析1,学生用户端2,教师用户端第二章:总体设计1,系统分析2,可行性分析3,系统目标4,系统功能设计5,构建开发环境第三章: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分析2,项目E-R图3,数据库表的设计第四章:程序模块设计1,用户登录模块2,数据库操纵框架3,登录界面实现4,管理端界面的设计5,查询图书界面模块6,借阅预约图书功能模块7,归还挂失图书功能8,图书超期处理模块9,学生用户管理模块10,,管理员管理模块11,超级管理员功能开发第五章:主要模块界面第六章:程序源代码第七章:参考文献1,需求分析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金陂科扶^肉生实验报(理工类)课程名称: 学生学号: 所属院部: 数据库系统原理专业班级:1412101055 学生姓名:软件工程学院指导教师:20J5 20 —学年14软件工程1班孟祥辉麻春艳第—二学期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告书写要求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
若因课程特点需 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
纸张一律采用 A4的纸张。
实验报告百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 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 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
各院部可根据学科 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
实验 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 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 程的实验大纲。
刁写说明(1) (2) (3) (4) (5)实验项目名称:数据库定义与操作语言 实验学时:2同组学生姓名:孟陈、陈晓雪、季佰军批改教师:实验地点: 1318 实验日期:5.19实验成绩: 批改时间:、实验目的1、理解和掌握数据库DDL语言,能够熟练地使用SQL DDL语句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模式和基本表。
2、掌握SQL册亨徐设计基本规范,熟练运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基本查询,包括单表查询、分组统计查询和连接查询3、掌握SQL嵌套查询和集合查询等,各种高级查询的设计方法等.4、熟悉数据库的数据更新操作,能够使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插入、修改、删除操作。
5、熟悉sql语言有关系图的操作,能够熟练使用sql语言来创建需要的视图,定义数据库外模式,并能使用所创建的视图实现数据管理。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

逻辑结果设计
这个E-R模型转换出的关系模式如下,其中主码用下划线标识:
学生 (学号,姓名,学院,专业,年级)
图书 (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作者,是否可借)
管理员 (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姓名)
借阅(学号,图书标号,图书名称,借阅日期,应归还日期),其中图书编号为引用 “图书”关系模式的外码; 学号为引用 “学生”关系模式的外码。管理(管理日期, 管理员编号, 管理员姓名),其中管理员编号为引用“管理员”关系模式的外码。
图书:用于描述课程的基本信息,用图书编号标识。
学生:用于描述学生的基本信息,用学号标识。
管理员:用于描述管理员的基本信息,用管理员编号标识。
由于一名学生可以借阅多本图书, 并且一本书可以在不同时间借给不同的学生。 因此, 学生与图书之间是多对多的联系。 又由于一本图书可以由多名管理员管理, 而且一名管理员可以管理多本图书。 因此, 管理员与图书之间也是多对多的联系。
一名学生可以同时借阅多本不同的图书。
一本书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借给不同的学生。
一名学生不能在同一天对同一本书借阅多次。
一名管理员可以同时管理多本图书。
该系统的基本信息包括:
学生信息: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年级。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图书编号,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作者,是否可借。
管理员信息: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编号。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实验报告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
一、需求说明
要实现一个简化的图书管理系统, 在此图书管理系统中只涉及学生信息、 借阅信息和管理者信息的管理。 此系统要求能够记住书籍的基本信息、 学生的信息和管理者的信息。该系统的业务要求为: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讲义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讲义目录《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3)一、实验课程性质 (3)二、实验教学目的 (3)三、实验教学内容 (3)四、实验总学时数 (3)五、实验教学方式 (4)六、面向专业 (4)七、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4)八、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书目 (4)《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教学内容 (6)实验1 (6)实验2 (6)实验3 (6)实验4 (7)实验5 (7)实验6 数据库设计 (8)实验7 系统分析(一) (9)实验8 系统设计及实施 (9)实验9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 (10)《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格式 (14)二、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14)三、实验条件(实验工具) (14)四、实验内容 (14)五、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4)《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及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等, 同时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本实验课具有演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特点, 在学习过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和管理学原理课程基础上,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二、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实验教学, 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开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1.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验;2.数据库实验;3.预测、利润计划编制、保本点销售量、库存控制等管理模型实验;4.判断树、屏幕输入、网上传输图示等实验;5.开发完成一个典型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0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实现的基本过程
2.掌握数据库模式设计、分析和实现的方法
3.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学习相关的预备知识
(2)按照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过程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应用程序的开发,上机调试、运行(3)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题目及进度安排
建议3人一组建立开发团队。
开发团体组织架构和职责:
负责人:1或2人
负责本开发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协调团队各成员的开发进度,负责本开发项目的需求分析,负责课程设计报告文档的组织。
其他成员:明确分工。
进度安排:由负责人协调
课程设计题目:
每个开发团队分别选择一个题目完成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定题目。
1.客户订购登记系统
一个公司希望为其客户订购行为建立一个数据库。
一个消费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订单,每个订单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商品。
开始运行这个客户订购登记的员工的名字要被记下来。
有一个相应的部门工作人员来负责整理订单病把这些订单发给顾客。
如果订单上的货物在库中没有,就需写明库中有什么,这样在订单中可能就会用其他货物来填充。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部门希望建立一个数据库来管理它的员工。
一个公司有几个部门,而一个员工属于一个部门。
这个部门指派一个经理来全面负责部门事务和部门员工。
为了有助于管理好部门工作,某些工作人员被任命来管理一组人员。
当有一个新的员工进入公司时,需要他以
前的工作经历和成绩。
通常来说,每个员工都要经历一次面试,这通常是由经理来进行的。
公司定义了一系列的职位类型,例如经理、业务分析员、销售人员和秘书,而且每个类型都有相关的等级,员工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员工的工资。
职位依据其工作量来分配给一个部门。
例如,一个部门可能分配给两个业务分析员的职位。
每个岗位会分配给一个员工,随着时间的过去,各个职位都会被分配给工作人员。
4.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部门希望建立一个数据库来管理员工的工资。
要计算员工的工资,就需要考虑不在休假日期以内的假期、工作期间的病假时间、奖金和扣除的部分。
必须指明给每个员工发薪水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式可能会有些改变。
大多数的员工是通过银行卡来结算工资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使用现金或支票。
如果是通过银行卡,就需要知道账号和卡的类型。
付款方式只可能是一种方式。
有几种原因可以扣除工资:例如,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医疗保险、退休保险或者预付款。
5.学生管理系统(班务,成绩,选课,住宿等)
一所大学希望建立一个数据库以便对学生进行管理。
当一个学生进入学校时,他就会选择一个专业。
每个专业每年由一些课程组成。
有些特殊的课程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专业中存在。
大学可以有几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部门负责人,每个课程都会分配一定数量的部门员工(教师)来负责课程的教学。
6、校园信息系统
学生希望无论在何时都可以查询本校内的各类信息,包括各个学院,食堂,宿舍,商店、打印店等。
甚至包括一些价格信息。
这些信息都要储存在一个数据库内。
四、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
1.系统设计说明(小组公共的部分,含设计题目、系统介绍、任务分工说明(组别,序号,姓名,任务)
2.功能需求分析(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数据字典)
3.数据库概念设计(E-R图)
4.数据库逻辑设计(关系模式,SQL建表)
5.应用系统功能模块(针对需求的功能设计)
6.总结(学会了什么东西)
实验成果:各组的实验报告,分离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