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悲剧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悲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揭示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传统中的位置。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精神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其对后世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理解,推动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对悲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实质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和。
这两种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正义性,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最终必然导致冲突和毁灭。
这种冲突和毁灭并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种冲突和毁灭,两种伦理力量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冲突的制造者,更是冲突的解决者。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命运中。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人物在冲突中表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成为了悲剧冲突的核心。
在悲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上,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永恒正义”原则。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黑格尔关于悲剧理论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是悲剧理论在他的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解释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诗学》第六章中,他第一次对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这个定义涉及到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悲剧的一些特征,但他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悲剧的内在机制,这样便不能具体地解释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于是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斥责。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
他所指的并不是对自我主体性格协调或不协调的那种单纯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好感和反感。
”[2](P287-288)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最肤浅的看法,“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
”[3]黑格尔要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必不能死守着恐惧和哀怜这两种单纯的情感,而是要站在内容原则的立场上,要注意内容的艺术表现才能净化这些情感。
”[4]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两种情感,黑格尔作了不同的解释。
他说: “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
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
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
这种怜悯是小乡镇妇女们特别容易感觉到的。
高尚伟大的人的同情和怜悯却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就只突出灾祸的空虚的消极方式,其中就含有贬低受灾祸者的意味。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是《安提戈涅》。
理论介绍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氏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理论分析以《安提戈涅》为例, 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 安提戈涅则是第一种伦理力量的代表。
假如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 从而否定了自己, 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国王克瑞翁发生冲突, 但是,“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
”安提戈涅选择了前者与国王发生冲突, 被国王囚禁在石牢中, 结果自杀了, 因而导致王子海蒙(已与安提戈涅订婚) 和王后的自杀, 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
在黑格尔看来, 家庭伦理和国家的安全荣誉两这种伦理力量本来处于和平统一状态, 在悲剧里外化为不同的人物性格(克瑞翁和安提戈涅) , 这两者由于实在的片面性, 他们都是合理的: 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 从而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 而安提戈涅由于家庭的伦理道德, 必须收葬哥哥。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一、悲剧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一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1770—1831) • 背景: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各种思 潮汹涌澎湃。在这些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 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 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自 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分别形成了温和的 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化的保守主义思潮,深 刻影响了德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深深植根于十八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这三股思潮的发展紧 密联系在一起。 • 经历:出生于公务员家庭,一生经历丰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原因,看到了许多大的 政治变动,他一生主要是教书和做学问,性格比较妥协,保守,但那个时代背景是浪 漫的自由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浪漫的妥协派。他热情的赞扬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期他就忍不住了,表现出绝望和彷徨。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他 的市民阶级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歌德所说的一样,黑格尔还 没有摆脱当时德国“庸俗的市民”的习气。
• 情致就是悲剧人物静态的性格,当悲剧人 物行动时情致就转化为悲剧人物的性格 。
• 情境:一般世界情况规定了悲剧人物活动的大致时空, 情境则把这一模糊的时空具体化到人物的日常活动中来 了。情境包括三种或三个阶段,即无定性的情境、处在 平板状态的情境和冲突的情境。其中只有冲突的情境适 合于悲剧情节的展开与悲剧人物的塑造。无定性的情境: 自足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而只是处 于一般世界情况之中的时候,这种艺术形象还处于白闭 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或泰然自足的艺术特色。处 于平板状态的情境:它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不具有重大的 意义,不产生矛盾冲突,而只是一些独立的行动。人物 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只 是些无关紧要的关系,见不出对立斗争。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作者:王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黑格尔所谓的悲剧冲突,它不是以“善恶”为基础的,而是在伦理意义上两种完全处于同等的而又是对立的善与善之间的冲突。
这种善与善之间的冲突的起因是它们各自的片面性。
正是这种冲突的双方“是同样正义的,然而在行动所造成的它们的对立中都同样是不正义的”情形,才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善与善”的冲突及其代表人物的毁灭,从而达到“和解”,获得永恒正义的胜利。
这就是黑格尔悲剧学说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悲剧冲突;悲剧冲突的“和解”;悲剧效果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63-0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悲剧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悲剧论自然成为其美学体系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悲剧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理论家不乏其人,但是,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项背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以其哲学巨人的恢宏气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个以独创的精神对悲剧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
他对悲剧理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首先认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的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学说。
一、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通伦理力量的冲突及其和解.黑格尔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单纯的物理的或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情形就其性质来说是消极的和邪恶的。
第二种是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这种冲突就其范围而言是颇为广大的,其中包括那些由自然形成的家庭出身、血缘关系、阶级地位、王位继承和其他权力世袭等。
此外,还有人的自然秉性和脾性等,如有人生性好斗,有人生性软弱,有人生性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
总之,这种冲突不是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就是以天生的性情所造成的主观情欲为前提。
第三种冲突,就是“由心灵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本质性的冲突,也是最理想的冲突。
从理性到非理性_试评黑格尔_叔本华_尼采的悲剧理论
一
布拉德雷曾说,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以既独
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 这话并不过誉。黑格尔继承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 狄德罗、莱辛等人的戏剧美学的优良传统,又克服了 康德的主观唯心倾向,在他的悲剧理论中与亚氏遥 相呼应。可以说,“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 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与日俱增为广泛的哲学原 理的一个特殊应用。”"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绝对理念,客观存在是抽象的逻辑概念和客观 存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但是,由于 纯粹的理念是无限的、唯一的,它却必须在有限而多 样的感性对象中显现出来,这就打破了理念原先的 和谐状态,造成了矛盾冲突。然而正是这种冲突造就 了世间万物,艺术也不例外。感性物质世界的目的就 是为了显现这绝对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又被黑格 尔称为 “普遍力量”,在艺术作品中,它是 “某一特定 时代所奉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 #。黑格尔视之为艺术的动力,“这些普遍力量就是艺 术的伟大动力,就是永恒的宗教和伦理的关系。”$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摘要: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论述了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及其在悲剧史上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黑格尔强调悲剧的结局是局部善的、合理的东西的毁灭,而全面、正确、进步的伦理观念——“永恒正义”则在悲剧所认为的痛苦和毁灭中得到保存和升华。
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是一种有冲突无是非理论,并且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悲剧冲突;“有冲突无是非”说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而最能体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则是他的悲剧冲突理论。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正应用于悲剧理论的哲学家,他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如果我们研读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就会发现,黑格尔正是在用悲剧来实践他的辩证法理论。
一黑格尔通过矛盾法则来说明悲剧冲突的性质,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悲剧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的意志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在冲突当中,各自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性的冲突。
黑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剧中,国王克瑞翁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即国家的安全荣誉;安提戈涅则代表第一种伦理力量即家庭伦理道德。
在黑格尔看来,这两种理念都是合乎理性的,是善的。
但由于片面维护和坚持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力量,互相损害,因而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产生矛盾,进行斗争,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假若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从而否定了自己;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父亲克瑞翁发生冲突。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一、悲剧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分析与探究
184艺术家The artists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的悲剧艺术面临的一系列关乎存亡的问题逐渐进入学界的视野,并且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大量出现。
不过因为参与讨论的基本都是话剧或者是戏曲研究理论专家,所以在艺术和哲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虽然问题解决方案有很多,但大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发展至新世纪,学界的眼光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上升至方法论等层面。
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分析探究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不仅在悲剧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更为先进。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概述(一)悲剧情节就悲剧情节而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其认为所有悲剧都得具备情节、形象、性格、歌曲、言词及思想这六要素[1]。
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情节。
因为悲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模拟某一种性格,而是侧重于行为,并通过行为体现性格。
除此之外,悲剧依靠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与“逆转”,这两种都属于情节领域。
所以,情节占据着首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等同于悲剧的灵魂。
其次重要是性格。
亚里士多德要求戏剧情节应该完整和统一。
悲剧是对一件规模、圆满及完整的行为进行模拟的,所以对于情节要求有着显著的要求,不过这些都要求遵循必然律、或然律这两大原则。
(二)悲剧人物就悲剧人物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错误说”,主要是探讨悲剧人物品质的遭遇,也可以说是悲剧作品的情节安排与性格描写,以便揭示悲剧形成的原因,有效凸显悲剧独特艺术性,进而给予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和道德教训[2]。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悲剧中的理想人物是既不大德至善,也不是穷凶极恶,而是在这两者之间。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辩证因素,而且打破了传统命运观念束缚,还让我们明白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应该只简单地归结于人为不能驾驭的命运,而是应该从人的行为、性格等中努力寻找。
所以,其侧重悲剧教育功能的体现,并且推动了文化观念进一步的转变。
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从三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即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永恒正义不是一种寂然不动的实体,而应该是在悲剧冲突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得到超越。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哲学思想永恒正义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时,曾说过:“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行。
在悲剧问题上求教于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还是别有深意?显然,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本文就来谈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必须先了解其哲学思想。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他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由此建立起了其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辩证发展的,他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为正反两面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不把反面看作对正面的简单否定,而把它看作构成正面的内部环节,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嘿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逻辑、自然和精神。
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主要就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
“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来认识自己,哲学是“绝对精神”的完成形式,宗教介乎哲学和艺术之间,而艺术只是精神对自身的一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特殊应用,悲剧中,相互对立的双方构成“冲突”,而对立上面的统一,即是通过“和解”的方式。
悲剧的产生:冲突说。
黑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
承前启后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
(下转第255页)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0)04-0257-02承前启后的悲剧哲学杨佳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哲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黑格尔悲剧理论上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理论传统,下接唯意志主义及其之后的悲剧理论。
总结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悲剧理论的成就,开启了悲剧研究的新篇章。
从黑格尔开始,悲剧研究中冲突、辩证的方法开始深入人心。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达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顶点,此后,非理性主义作为理性主义的反驳开始盛行。
关键词:悲剧黑格尔悲剧冲突罪过说———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西方古代悲剧理论史上的集大成。
关于悲剧的定义,西方文学史上早期著名的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希腊悲剧的创作实践,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这是第一次用唯物主义观点给悲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这个定义中,他强调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这个“行动”来自社会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悲剧创作就失去了源泉。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摹仿说”为悲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他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定义”入手,对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充实并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黑氏悲剧内容探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氏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悲剧理论在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体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在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体现黑格尔悲剧理论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三个要素:英雄、命运和反转。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中,这些要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英雄是黑格尔悲剧理论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中,英雄往往是那些不幸的、被命运捉弄的人物。
例如,在《欲望街车》中,斯坦利·柯文泰就是这样的英雄。
他是一个具有野心和冲动的男人,但他的命运却被他无法控制的情感和欲望所摧毁。
在《铁路车站》中,艾拉·多蒂则是另一个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
她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轻女子,但她的命运却被贫困和社会压迫所束缚。
其次,命运也是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重要要素。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中,命运往往是由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处境的限制而造成的。
例如,在《欲望街车》中,布兰奇·杜波瓦的崩溃是由于他无法逃脱他的过去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安吉丽娜·迪斯西在《猫上热铁屋顶》中的苦恼则来自于她无法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自己内在的欲望。
最后,反转也是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关键要素。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中,反转通常是指主人公的命运从好转为坏或者从坏转为好。
例如,斯坦利在《欲望街车》的结尾中变得更加残酷和卑劣,而在《猫上热铁屋顶》中的主人公布兰奇·杜波瓦则在最后一幕中回到了他的家庭,并变得更加坚强和决绝。
综上所述,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中充分体现了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三个要素:英雄、命运和反转。
这种悲剧的体现不仅让观众感到深深的悲伤和痛苦,更让人们思考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观黄洁琼(文史系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六班 01b10640806)[摘要]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巨人,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强调故事情节的营构是悲剧的灵魂, 而黑格尔则把悲剧冲突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矛盾冲突。
在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效果等方面,尤其能见出两个理论体系的不同特点。
但实际上,他们虽然一从情节视角展开理论建构,一从伦理冲突形成理论框架,却仍体现出了其伦理实质的一致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观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两者在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效果两方面存在许多可比之处。
布鲁克斯和卫姆塞特在他们的批评简史中把亚里士多德归结为一个结构主义者,认定他并不看重悲剧英雄的伦理观念,而斤斤计较于悲剧的行为与情节,即情节结构悲剧观;而黑格尔的悲剧观可以说起于伦理,终于伦理,悲剧精神在两个同等的伦理观念力量的冲突中体现出来,即伦理冲突悲剧观。
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念都不脱离“善”——即道德、伦理的范畴,这集中表现在他们的悲剧人物及悲剧效果的特性上。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是先从悲剧人物的特点谈起的。
他认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1]“今天的人”指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普通人,悲剧人物则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劳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2]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悲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
悲剧人物由于无心的过失铸成大错,导致厄运降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五章中集中地提出了悲剧性格的四点要求:一是性格必须善良。
悲剧的实质和效果——黑格尔悲剧理论述评
悲剧的实质和效果——黑格尔悲剧理论述评杨振喜【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黑格尔首先指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冲突,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罪行或偶然性的灾祸,而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道德力量或伦理力量;悲剧的效果不只是怜悯与恐惧,在这两种情感之上,还有更重要的"调解的感觉",这是悲剧通过揭示"永恒正义"(普遍意义的伦理力量)所引起的一种令人欢愉和满足的感情.【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6)004【总页数】3页(P528-530)【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的实质;悲剧的效果;冲突;怜悯;恐惧;调解【作者】杨振喜【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悲剧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理论家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能相提并论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格尔。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布拉德雷指出,黑格尔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的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杰出贡献在于:他首先指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史上,黑格尔对辩证法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达到了最深刻的认识。
黑格尔主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因此,没有矛盾就没有万物,就没有世界。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矛盾还是发展的动力,它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具有趋向和活动。
”[1]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矛盾引导前进”。
可以说,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就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思想在美学中的具体应用,戏剧的特性就是描写矛盾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以辩证的“冲突说”为基础的。
在黑格尔悲剧思想的影响下,悲剧必须表现冲突成了欧美许多悲剧作家恪守的基本创作原则。
黑格尔的悲剧美学
黑格尔的悲剧美学【摘要】:对于悲剧的研究从古至今未有断绝,而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人物的黑格尔对悲剧冲突论有独特的见解。
首先黑格尔的悲剧美学思想是扎根于其哲学理论体系,体现了“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的美学思想;其次,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运用矛盾发展学说的理论揭示了戏剧是以冲突为艺术特性的叙事范式;最后,悲剧的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怜悯与恐惧, 在这两种情感之上的具有调解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揭示永恒正义所引起的一种令人欢愉和满足的感情。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美学,冲突,和解【正文】: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人物,程孟辉在《西方悲剧学说史》曾经这样评价过黑格尔对悲剧美学的卓越贡献:“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的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学说,第一次自觉地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
”黑格尔特别重视悲剧,因为他黑格尔认为“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悲剧是一切艺术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冲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最低级的冲突是由纯粹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引发的冲突,如疾病、罪孽和灾害等。
这种导火索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 作为它的结果”。
所以古希腊作品往往以纯粹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引起冲突。
⑤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斐罗克特》的冲突正是以肉体的灾难为基础引起了冲突。
希腊人在远征特洛伊途中将被毒蛇咬伤脚的斐罗克特丢弃在勒姆诺斯岛,身体的灾难只是冲突的出发点,后来斐罗克特得到可以帮助攻城的利箭,但是他却拒绝交出此箭。
他痛恨的不是疾病的苦难,而是队友在他危难时候对他的抛弃。
正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心灵分裂,引发了拒绝交箭的巨大冲突。
其次,中级冲突是由自然的血缘关系、等级地位等引起的。
这种冲突比自然的肉体疾病、痛苦所引起的冲突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也分为三种情况。
a.由自然血缘关系相关的亲属关系和继承权产生的冲突。
“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权利,如亲属关系,继承权之类,正因为这种权利是与自然(或出身情况)相联系的,它就可以有杂多的自然定性,但是权利这种主要的东西,却只是单一的”。
黑格尔悲剧理论在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体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在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体现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戏剧家之一,他的剧作多以家庭关系和人的内心冲突为主题,揭示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的压抑和破坏。
在他的剧作中,可以看到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体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主人公的具体形象、悲剧的冲突、命运的妒忌和意识的斗争。
在威廉斯的剧作中,这些要素都有所体现,以《欲望号街车》、《猫上屋后顶》和《欢场之狼》为例进行分析。
在主人公的具体形象上,黑格尔认为主人公是悲剧的核心,他们具有卓越的品质和高尚的品格,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遭受悲剧的命运。
在《欲望号街车》中,主人公布兰奇·杜波上尉曾是英雄,后来却因为战争创伤和家庭破裂而沦为废人。
他的悲剧在于他无法恢复自己的尊严和自尊,最终堕落为一个追求肉体欲望的野兽。
同样,在《猫上屋后顶》中,主人公布里克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但他因为自己的性取向和婚姻的矛盾而陷入了孤独和绝望的境地。
在悲剧的冲突上,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由于人性的矛盾和社会的冲突而产生的。
在《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杜波上尉与他的妹妹布兰奇·杜波一起生活,他们的关系既是兄妹的亲情,又是情人之间的激情。
这种禁忌的关系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悲剧。
同样,在《猫上屋后顶》中,布里克和他的妻子玛吉的婚姻关系也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不信任和孤独。
这种婚姻关系最终导致了布里克的精神崩溃和死亡。
在命运的妒忌上,黑格尔认为悲剧是命运对主人公的嫉妒和报复。
在《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杜波上尉被战争创伤和家庭破裂所困扰,他的命运似乎无法逃避。
无论是战争的阴影还是家庭的摧毁都让他感到了绝望和恐惧,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同样,在《欢场之狼》中,欧罗·哈尔德是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他深受年龄和生活的折磨,无法逃离冷酷的现实。
他的命运是一个残酷的嘲笑,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
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
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
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
这时已经是林顿
夫人的凯瑟琳面对猜忌的丈夫和自己日夜思念的精神恋人,内心再度掀起狂烈的风暴,痛苦万分,不久便死于难产,留下与林顿的女儿小凯蒂。
希斯克利夫在痛苦中近乎变态地一步步将复仇进行到底。
他靠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全部财产,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
他还虐待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以其野蛮和无知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他引诱并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
十几年后,又强迫小凯蒂嫁给自己病奄奄的儿子,以夺取他所仇恨的画眉山庄。
复仇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希斯克利夫依然无法医治心灵的创伤,他变得精神恍惚,用绝食施行慢性自杀,死后葬在凯瑟琳的身旁。
小说的结尾一个小牧童哭着诉说看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鬼魂在荒原上漫游。
而小凯蒂和哈里顿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摧残之后,他们之间萌发了纯真的爱情。
3、理论分析悲剧人物
3.1黑格尔的“冲突论”与小说人物形象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强调了“冲突论”,这一观点区别于亚理士多德提出的经典的悲剧理论中悲剧源于悲剧人物的“过失”。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本质源于“冲突”,冲突是悲剧的基础,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力量。
悲剧中的对立面构成“冲突”,而统一则取“和解”的形式。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不同且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而引起的。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自1848年问世之初曾受到当时读者的强烈批判,说它是“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骇人听闻,令人作呕的小说”。
但从19世纪后期以来,这部小说越来越受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品的主人翁希斯克利夫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呼啸山庄》也就是围绕着希斯克利夫的故事展开的。
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孤儿变成了凯瑟琳和辛德雷的玩伴,一个被辛德雷百般虐待的像奴仆样的人成为神秘发财的富翁。
在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的身上,时刻都充斥着矛盾冲突,希斯克利夫代表的是当时下层的贫苦人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恩肖先生收养)进入了上层社会,但阶级的矛盾始终没有使他真正融入上层的社会,因此他遭到辛德雷的虐待和排挤,最终无法和身处上层社会的他钟爱的凯瑟琳结合。
这种身份的冲突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些人物的冲突也奠定了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无法摆脱的悲剧宿命。
在小说中,凯瑟琳也是一个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物,她虽然是上层社会的人,但在与希斯克利夫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反抗其兄长的过程中,早已与希斯克利夫站在了同一立场上,她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同时又受到上层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在以林顿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希斯克利夫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中痛苦抉择,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着强烈复杂的冲突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最终的方式就是凯瑟琳的死亡,只有死亡的结局才能使得小说的矛盾暂时归于”和解”,但同时也隐藏着新的更深刻的人物矛盾,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一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结局,或是说悲剧的结局,一般或是以灾难告终,或是归于和解,但无论结局是灾难还是调和,黑格尔认为其道德含义都是一样的:冲突力量的双方被扬弃,重新达到和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突然消失,凯
瑟琳的难产而死,以及希斯克利夫为了仇恨报复的一连串事件后自己的绝食自杀,这些情节都是矛盾冲突趋于和解,冲突力量的双方被扬弃,从而达到和谐。
3.2黑格尔“永恒正义”观点与悲剧人物的命运
黑格尔认为,悲剧并非命运造成的,而是“永恒正义”的表现。
“永恒正义”概念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肯定了悲剧的产生具有深层的伦理道德的原因。
它是在个别力量的冲突中重新确认普遍和谐,或是为整体的利益而牺牲局部。
它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的。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个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始被收养被虐待时,他所代表的是“善良正义的人”,因为不存在道德上的瑕疵,而却饱受辛德雷的排挤和迫害,让读者对他的遭遇不禁产生一种怜悯,在这样被奴役的情况下,他仍然深爱着凯瑟琳,这是何等正常的世俗之人。
而恰恰就是这个“善良的世俗人”在得知凯瑟琳要嫁给林顿时,突然离去,在三年后回到呼啸山庄,扭曲的爱情,内心的狂野和暴虐使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报复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其实,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仍然不能说他是个魔鬼,因为由于强烈的爱而导致的强烈的仇恨,也并非是“十恶不赦”,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诱骗虐待妻子,残酷对待下一代,报复手段之残暴,让仇恨的烈火燃烧了两代人,最终燃烧了别人,也燃烧了自己。
这时的希斯克利夫已经是人们心目中不折不扣的“人间魔鬼”,他的悲剧结局对于他个人而言是悲剧性的,而却使一种“永恒正义”的伸张,保持着世界的平静状态。
因此,我们就很好理解悲剧的快感了,悲剧的快感是来源于我们看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
在此,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的“永恒正义”观点给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增加了一层新意。
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
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是符合理性的。
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须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却是罪有应得,足以伸张“正义”。
4、结论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通过辨证的角度讨论了悲剧“冲突论”和悲剧结局是“永恒正义”实现的理论。
他同亚理士多德一样在伦理道德角度去分析悲剧人物,但又不仅仅停留在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悲剧中“怜悯和恐惧”层次。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西方悲剧理论,也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呼啸山庄》中悲剧人物的分析就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Bronte, E. Wuthering Heights. Tianjing Keji Fanyi Press,2003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五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田俊武,程保乐.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