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翻译_以_红楼梦_杨宪益译本为例丁琳_丁琳

合集下载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因而造就了繁多的称谓语,称谓语的翻译不仅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水平,也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取向。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称谓语时,在一定程度上都考虑了称谓语特有的文化内涵。

但称谓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形成过程明显带有某一民族特色的烙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译者在翻译称谓语时,应该考虑到称谓语的文化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传递称谓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称谓语《红楼梦》翻译文化内涵1 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具体来讲,它是交际双方因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1]。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称谓语数量及其指称范围。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而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这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称谓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语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均有体现,而《红楼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交际者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修养,心理定位及交际动机[2]。

因此《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焦点。

2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称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1姓名称谓的翻译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姓名称谓都有姓和名两部分。

所不同的是,汉语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强调继承。

姓随父母,名有较大任意性,但大多有一定寓意。

如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钱”为其姓,“钟书”则是他在周岁“抓周”时,抓到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

《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对照--25

《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对照--25
能打动我? "赵姨娘听这话口气松动了,便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 马道婆听了,低了头,半晌说道:"那时候事情妥了,又无凭据,你还理我呢!"赵姨娘道:"这又何难.如今我虽手里没什么,也零碎攒了几两梯己,还有几件衣服簪子,你先拿些去.下剩的,我写个欠银子文契给你,你要什么保人也有,那时我照数给你."马道婆道: "果然这样?"赵姨娘道:"这如何还撒得谎."说着便叫过一个心腹婆子来,耳根底下嘁嘁喳喳说了几句话.那婆子出去了,一时回来,果然写了个五百两欠契来.赵姨娘便印了个手模, 走到橱柜里将梯己拿了出来,与马道婆看看,道:"这个你先拿了去做香烛供奉使费, 可好不好?"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又有
展眼过了一日,原来次日就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那里原打发人来请贾母王夫人的, 王夫人见贾母不自在,也便不去了.倒是薛姨妈同凤姐儿并贾家几个姊妹,宝钗,宝玉一齐都去了,至晚方回.可巧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唪诵唪诵.那贾环正在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灯,拿腔作势的抄写.一时又叫彩云倒杯茶来,一时又叫玉钏儿来剪剪蜡花,一时又说金钏儿挡了灯影.众丫鬟们素日厌恶他,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的来,倒了一钟茶来递与他.因见王夫人和人说话儿,他便悄悄的向贾环说道:"你安些分罢,何苦讨这个厌那
曹雪芹
杨宪益
霍克斯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话说红玉心神恍惚, 情思缠绵,忽朦胧睡去,遇见贾芸要拉他,却回身一跑,被门槛绊了一跤, 唬醒过来,方知是梦.因此翻来复去,一夜无眠.至次日天明,方才起来,就有几个丫头子来会他去打扫房子地面, 提洗脸水.这红玉也不梳洗,向镜中胡乱挽了一挽头发,洗了洗手,腰内束了一条汗巾子,便来打扫房屋.谁知宝玉昨儿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点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因此心下闷闷的,早起来也不梳洗,只坐着出神.一时下了窗子,隔着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 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独不见昨儿那一个.宝玉便и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 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只得又转了一步,仔细一看,可不是昨儿那个丫头在那里出神. 待要迎上去,又不好去的.正想着,忽见碧痕来催他洗脸,只得进去了.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作者:曹立群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9期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小说涉及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小说的翻译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

本文从家族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选取《红楼梦》中几个极富代表性的场景,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的称谓翻译,用不同的翻译理论评论和分析两个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族称谓语文化不可译归化异化功能对等《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

曹雪芹以犀利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以贾府为首的大家族,由“鲜花着锦之盛”到凋零落败之境。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构思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百科全书。

小说构思缜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设置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文字精美,带有中国文化传统极其深厚的底蕴和烙印。

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为背景和渊源,就不可能成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小说对诗词、绘画、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所涉及,这些内容正是其背后宏大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如何将这些内容及其代表的文化表现在译作当中,是当今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议题。

一、东西方称谓语差异《红楼梦》当中的家族称谓语是译者感觉棘手的一个难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某一文化的称谓语越复杂,其代表的社会等级、家族辈分、性别区分就越复杂。

中国文化里的家族称谓语向来比西方复杂得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中文里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八个含义,译成英语就只有cousin一个对应词。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贾氏宗族的各个分支展开的,由贾母开始,到第二代的贾赦和贾政,再到第三代的元迎探惜,宝黛钗凤,一直到重孙贾兰。

这四代人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如果将其充分展开并绘成族谱,复杂得令西方人晕头转向、望而生畏。

鉴于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仅限于“grandparents, parents, grandchild, aunt, uncle,cousin”等几个表明辈分的词,因此如果要将《红楼梦》中的家族称谓完整地译成英语,那么期间存在的文化缺失导致的称谓语缺失就可想而知了。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VIP专享】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VIP专享】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 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

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

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

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_红楼梦_中的隐喻性面称呼语_贬称和爱称及其英译

_红楼梦_中的隐喻性面称呼语_贬称和爱称及其英译

第4卷 第2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4 N o.2 2010年4月JOU RNAL OF CEN T RA L SOU TH UNIVERSITY OF FO RESTRY&TECH NOL OGY(Social Sci ences) Apr.2010 红楼梦 中的隐喻性面称呼语贬称和爱称及其英译李 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 在 红楼梦 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主要是指含有隐喻形象的贬称和含有隐喻形象的爱称,而且含有隐喻形象的面称呼语前代词和形容词也有一定的语用预设。

杨译本 和 霍译本 对 红楼梦 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分别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达到了各自不同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 红楼梦;隐喻面称呼语;英译[中图分类号] H3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9272(2010)00-0100-03 M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sing Vocative in HongloumengDisparaging and Endearment Terms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LI Gang(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Hu nan Normal University,C han gsha415000,Hu nan,China)Abstract:In H ongloumeng,th e m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 sing vocative refers to the disparaging terms an d terms of endearm ent with m etaphorical images.M oreover,th ere are certain pragmatic pres upposition in th e pronouns and adjectives before the direct addressin g vocative w ith metaphorical images.In Yang Xian-yi s and David H aw ks En glish translation of H ongloumeng,the tw o translators h ave resp ectively applied th e trans lation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emoestication to achieve different pragmatic effects.Key words:H ongloumeng;m 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 sing vocative;English tran slation称呼语是 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

红楼梦杨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_

红楼梦杨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_

3.3 Barriers in Translation of PunsA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pun is deep-rooted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Since different languages bear different styles and expressive means, the Chinese pu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its language and culture, bears the distinct trait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English pun. Puns can be easily translated if they come from the same language family that has near-equivalents i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particularly if they simply contrast the material and the figurative sense of the word. However, as we know,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The two languages are lexically different in writing and pronunciation, some words in one language even having no semantic equivalents in the other. Therefore, pun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ally needs pains-taking efforts, if not completely impossible. Barriers in pun translation are mainly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3.3.1 Language BarriersLanguage barriers mostly occur in the translation of homophonic puns, whose appeal lie in the similarity of sound and disparity in meaning. Meng Jiangang points out that most English words are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syllables. There are few words that shar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English pun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polysemy.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ds are monosyllable or disyllable. There are far less combinations of syllables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because few Chinese words begin with vowels or have any consonant clusters. As a result, most Chinese puns fall into the homophonic category (Meng Jiangang, 2000: 3). To retain such puns depends on the coincident correspondence in pronunciation and word mean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However, since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while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when a Chinese word is translated into its correspondent meaning in English, the coincidence in pronunciation will most probably disappear. Thus, translators have to struggle between the maintaining of sound and meaning, which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in the pun translation. Liu Miqing maintains that the sound-form rhetoriccan seldom be perfectly transferred i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channel of the bilingual transfer is blocked on the phonetic level.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no meaningful correspondence on the phonetic leve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only exists on the semantic level (Liu Miqing, 1999:110). This explains why in most cases, the pun translation does not result in another pun in the target text.Moreover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Chinese. Most meaningful words in Chinese are composed of more than two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fore, an independent Chinese character, when combin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may lead to a new meaning. This unique feature supplies new means for writers to create pun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of HLM sometimes embeds the punny words in a sentence or creates puns in a palindrome style. The following examples help to illustrate the idea:Example 10:桃李春风结子完(Cao Xueqin, Gao E, 1978: 75)Peach and plum in spring winds finish seeding. (Yang Xianyi, GladysYang,1978: 76)“李” in the original text means plum and “完” means “finish”. However when these two characters are put together it bear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the name of a character “李纨”in the novel. The author creates the pun as a kind of riddle to imply the character’s fate.Example 1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

从语境语义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从语境语义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从语境语义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作者:崔纯柏忠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语义研究对翻译活动中的文本意义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语义学研究倾向于孤立地研究词语的意义而忽略了语义现象之间的联系,语境语义研究通过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词语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助于辨析词语的言内与言外意义。

本文借助语境因素中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分析《红楼梦》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说明语境对意义的制约作用及语境研究对语义研究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义;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称谓语[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2一、引言翻译是一种理解并表达的活动,涉及理解源语文本以及用译语表达源语文本两个方面。

由此,翻译活动的第一步便是理解译出源语文本词语及篇章的意义。

脱离对源语文本意义的细致考察与探究,翻译活动终将收效甚微。

语义隶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围,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词语的意义以及意义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词语意义发生变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规律:如词语意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转移以及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等。

因此,语义学研究对翻译活动的第一步——文本意义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义学的科学框架与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译者理解词语的言内与言外意义,在辨析词语以及分析词语关系的基础上排除歧义,进而,准确把握文本篇章内容。

二、语境与语义传统语义学倾向于孤立地研究词语的意义而忽略了语义现象之间的关联,其后的语义理论认识到传统语义研究的局限性,侧重于研究词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因而,通过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词语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确定词的确切涵义。

这种关系便是广义意义上的“语境”。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曾提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观点。

语境与语义之间的关系,语境对于语义把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称谓语。

从杨宪益夫妇译本看《红楼梦》中的提示语翻译

从杨宪益夫妇译本看《红楼梦》中的提示语翻译

从杨宪益夫妇译本看《红楼梦》中的提示语翻译胡玉明;刘钰蓉【摘要】提示语是指对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情等进行描写,对说话人当前的心理状态做进一步的呈现,如“她笑着说”.作为一部通过人物会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富含大量的提示语,如果译者一味地只做简单的字面处理,译文将显得平淡无新意,也不符合英语用词多样性的语言习惯.通过对原文提示语的位置变换和结构转换,以及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杨宪益夫妇不仅实现了译文措辞的多样性,也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的功能.【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红楼梦》;提示语;杨宪益夫妇【作者】胡玉明;刘钰蓉【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红楼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有关其译本的研究业已成为红学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英语世界最为流行的两个译本分别是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大多从事《红楼梦》译本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习惯于拿这两个译本作比较,更多从宏观着力于译者翻译技巧的研究上,如党争胜的《<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等。

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可谓是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是不遗余力,但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似乎都忽视了作为人物会话一部分的提示语。

提示语是指对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情等进行描写,对说话人当前的心理状态做进一步的呈现,如“她笑着说”。

在《红楼梦》原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成千上万,提示语更是数不胜数,如果都一味地只做简单处理,译文将显得平淡没有新意。

为了翻译多样化,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杨宪益夫妇在译文中通过改变提示语的位置、转换提示语的句式,以及运用归化的翻译技巧,对原文本中的提示语做了准确到位的处理。

一、提示语的位置变换提示语在文本中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在前,在中,在后,如:他说:“…”;“…”,他说,“…”;“…”,他说。

浅析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浅析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缺省;翻译策略
当前, 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深深地根植于语言。Eugene A. Nida也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对于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巨著《红楼梦》的翻译而言, 译者所要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翻译, 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种文化的语篇接受者在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语篇时,常常会碰到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现象。
Key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浅析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摘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接受美学的观点说,文化缺省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作者与读者间的交际效率,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但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常常变得十分棘手。本文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为讨论基点,以找到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正确翻译方法。本篇主要研究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作者从探讨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出发,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应侧重于异化。作者同时归纳了三种常用的文化缺省文本翻译的方法,即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法、注释法和归化策略指导的意译法,并对其适应性逐一进行了分析。
In this example, the cultural default is related to Chinese food culture. Although the rice is the main food inAsi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of the east, many western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it. Through the Yangs’literal translation, the exotic cultural flavor is reserved, thus providing the TL readers with a chance to appreciate the foreignnes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前言称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为了表示互动的关系,以及身份,工作中的职权、地位等而区分的称呼,常常起到说明、印证的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称谓就不仅如此了。

它还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的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通常隐含了权势内涵,体现出双方不同的身份,地位,修养、情感等相互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楼梦》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二、翻译比较上面我们谈到称谓的运用要遵循“得体”的原则。

“得体”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使用场合、使用双方的身份等因素。

同样,翻译称谓时也要体现出“得体”这一原则,即要“忠实”于语境因素。

具体来说,要“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红楼梦》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传统文化色彩。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称谓翻译成为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翻译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具体谈谈上述问题。

1.首先讨论一下“老爷”这个称谓的翻译情况。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太亲近的人时用谦称,所以翻译谦称保护好隐含意义。下面 的例子是谦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例,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 “不知赐了弟子哪几件奇处, 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 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Chapter One)
The Stone was overjoyed. “May I trouble you to enlighten me,” it said,“as to what wonderful merits you will bestow on me? And where do you mean to take me? ”
人们从两个方面研究语用对等———语用语言和社交语言等 效。语用语言等效是将语言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转移到译文 中。社交语言等效,严格地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等,力求在目 标语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保护原语的文化意象并达到两种 文化的沟通( 张新红 & 何自然,2001) 。本文将从谦称翻译,对 《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有代表性的称呼语翻译进行分析。
者了解如何可以准确,合理地将隐含在这些称呼语中的文化和
社会内涵表达出来。
关键词: 语用对等; 称呼语;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242 - 0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个封建时期中国社 会的缩影。小说通常是从一个人称呼另一个人的称呼语体现这 者关系,称呼语不但能体现亲缘关系,社会地位,甚至还有说话 意图。汉语称呼语系统是种描述性系统,它属于苏丹制。而英 语称呼语系统则属于爱斯基摩制( 裘燕萍,2003) 。因为汉英两 种文化所用的称呼语系统不一样,导致了汉英称呼语存在着很 大的不对等。《红楼梦》中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还有社会地位 及说话意图,称呼语的翻译用语用对等翻译就比较合适了。
2 《红楼梦》中谦称翻译
中国文化崇尚谦虚,习惯在称呼长辈、上级或者同辈中关系
3 结语
《红楼梦》翻译时要区别对待,该美得时候要美,该真实的时 候就要真实。称呼语中包含着的信息,如果不能将其中的文化 和社会内涵展现出来,这样的翻译不能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Yang Xianyi & Glaydys Yang( 1978)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古典文学
称呼语的翻译
———以《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为例
丁琳
(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 语用对等可以将“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
缩影。称呼语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语用对等理论的指
导下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出现的称呼语进行讨论研究使读
[4]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J]. 现代外语,2001,( 3) : 98 - 103
[5]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裘燕萍. 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M]. 四川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3 [7]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9
[2]John Austin(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Mona Baker ( 2000)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作者简介: 丁琳( 1988 - ) 河南三门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 翻译与翻译研究方向 ·242· 文学界
例中,石头从并没有从空空道人和癞头和尚那学到什么,但 仍用“弟子”称呼自己,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自谦方式。但杨宪益 用了“me”来译“弟子”,并没有把自谦的成分加进去。假如把拼 音“Dizi”当成专有词汇就可以将汉语中的文化成分体现出来。
例中杨宪益用了中性的词语来翻译,虽然容易理解,但自谦 的文化内涵完全丧失了,这里可以用英语俚语中有歧视或粗俗 的词来代替这些词。大家会觉得在这样的巨著中出现这些词语 不雅,但小说除了雅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如实的反应出当时的社 会风貌,不光让目标语读者觉得中国文化很美,更让他们了解古 代中国的风貌。
1 语用对等
语用对等,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评估下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 者间语用知识的差异,而后尽量用各种方法去弥补这个差异,使 读者们可以充分理解语言中的信息。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比较新 的一个领域,首次提到这个术语的学者是莫里斯。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语用学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奥斯汀在《词语何为》中 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John Austin,1962) ; 格莱斯提出了“会 话含义”和“合作原则”( 胡壮麟,2006)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 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谭载喜,1999) 。莫纳·贝克在 她的《换言之,翻译教程》的最后一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语用对等。 她提出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可以存在对等的,但对等也 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对等是无法实现的( Mona Baker,20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