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靶控输注技术用于儿童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靶控输注技术用于儿童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teicd n eo otp rt ed s h 6 a saad vmin f o p a dMK go pw s2 . % a d6 7 h ie c f s eai yp o  ̄n ue n o t go g u n u a 0 0 n . % n p o v i Kr r 0 6
21 2 第 卷 6 0年 月 8第 期 1
・临床 研 究 ・
靶控输 注技术用 于儿 童咪 唑安定 氯胺 酮 静脉 复合麻 醉的临床 研究
任 安 虎
( 北省 涉 县 医 院麻醉 科 , 北 涉 县 河 河
0 60 ) 5 4 0
【 要]目的 : 讨 靶 控 输 注 (C ) 唑 安 定 复 合 氯 胺 酮 用 于 & J 麻 醉 的可 行 性 和 安 全 性 。方 法 : 摘 探 T I咪 D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
r a t n o i uao n ep rtr y tm r o e ci fcr ltr a d r s iao s se ae lw. o c y y
( 1 尸 . 0
Co cu in:TCIM ia oa 2 0 n / n rv n us n sh sa fr c i rn i ae a d fa il ,i cd n e fa v re n l so d z lm 0 gml ita e o a et e i h l e s sf n e sbe n ie c s o d es o d
Cl ia t d f TCI t c n l g o h l r n wi o b n d a e t e i f i c ls u y o n e h o o y f r c i e t c m i e n sh sa o d h
M i z l m nd K e a i e da o a a t m n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临床应用价值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临床应用价值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小儿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76例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矫正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间断给药麻醉,观察组实施丙泊酚把控输注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26%,对照组为34.21%,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小儿麻醉采取异丙酚靶控输注安全性高,能够减少苏醒躁动发生,避免产生呼吸抑制及心率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丙酚;靶控输注;小儿麻醉[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ropofol by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in pediatric anaesthesia.Methods:76 patients who were conducted the Congenital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and who accept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treatment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38 cases,In the control group conducted the 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anesthesia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ducted the the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of propofol anesthesia.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in the two groups wereanalyzed.Outcome:The consciousness disappearing time and the revival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In addition,the propofo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has evidently differences(P<0.05);The operation time had no evident differences(P >0.05);The occurrence rate of dysphoria in the revival period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5.26% while in the control was 34.21%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evide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Pediatric anesthesia take propofol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it was higher safety,in addition it can reduce emergence agitation occurs and to avoid inhibition of respiration and heart rate effect.Thus,it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clinic applications.[Key words]propofol;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pediatric anaesthesia 近年来,随着儿科手术的不断增加,传统麻醉方案的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低,术后躁动及呼吸抑制等受到临床关注。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
小。
靶控 输 注 瑞芬 太 尼 用 于 / J 唇 腭 裂 手术 的麻 醉 JL  ̄
麻 醉 维 持 :I组 : 控 输 注 ( C ) 靶 T I
刘生智 薛 瑶 婧 资 料 与 方 法 选 择 A A I~ Ⅱ级 f J 唇 腭 裂 患 者 S l L ,
(C — I TI 型注射泵 ,e . , 式 : n ) r20模 r Mit , o 瑞芬太 尼 , 血浆 靶浓 度 2~4 g m , 复 n/ l恢
我们体会 : 麻 醉前做 好充 分 准备 , ①
如补充血 容量 , 预防 呼吸道感染 。②采用 麻醉性镇痛药 和肌松药 , 并辅 以丙泊酚 复 合全麻 , 使用肌 松药 便 于控制 呼吸 , 保证 足够 的通气量 , 使气腹所致 的高腹 内压相 应下 降 , 增加腹腔容量 。应在手术早期严 格控制芬太尼 用量 , 以免苏醒延迟 。丙 泊 酚起效快苏醒快 , 适用于麻醉维持 。③使 用较低的气腹压既 能满 足手 术操 作需 要 , 又能维持最低 的气 道压 及合 理 的通 气为 宜, 才能避 免 高气 道 压 对气 道 的 不利 影 响。④保 证 C 排 出 , 醉期 间控 制呼 O 麻 吸, 轻度 过度 通气以抵消气腹对呼吸动力
血 氧及 呼气 末 二氧 化 碳 结果 , 时 调 整 通 适
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 有一 定难度。 气腹对循环 的影 响主要 是 由 于高碳 酸血症 和腹 内压 的增 加 , 与 患 儿 的体 并 重、 手术 时间 、 注药速 度 、 气容 量 、 注 年龄 和心血管状 态有关 。气腹 使膈 肌移 向头
尼 0 1 g 0 9 生理盐水 1O l静脉持 . m + .% 0r , a
损 害, 按用药不 同 , 将患 儿 随机分 为瑞 芬 太 尼组 (I组 , 2 ) 氯 胺 酮芬 太尼 复 n= 0 , 合组 (Ⅱ组 , n=2 ) 0 。两组 间体 重 、 龄 年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摘要】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

本文简单介绍了靶控输注技术,主要包括其发展历程和在小儿麻醉上的临床应用,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靶控输注;小儿麻醉;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4-021 靶控输注技术概述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一般的靶位就是指血浆或者效应部位,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可以实现麻醉的精确控制,而不依托麻醉师的经验。

靶控输注技术的起源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被运用于医学领域,微机辅助静脉麻醉技术得到认可。

1983年schuttler等人首先使用了微机辅助输液泵全静脉麻醉,在6例病人身上成功使用了依托咪脂复合阿芬太尼。

到1985年,在一个冠状动脉手术的麻醉中,alvis设计了一个利用芬太尼的完整的微机辅助输注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很多人发现,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对于这个系统的完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到1988年shafer 对微机辅助控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较大改动,是整个过程更加容易控制,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数学模型,在以后的靶控输注系统中大多采用这一计算模型,直到1997年这一技术才被认命为靶浓度控制输注。

随后各种药代模型相继问世,而且很快被运用于临床。

人们逐渐将麻醉深度的概念引入其中,通过结合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双频指数等技术,进一步满足个体化麻醉的需求,现在tci和bis 技术结合已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1]。

靶控输注技术之所以的能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与传统麻醉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相比,靶控输注技术在麻醉诱导时的诱导时间更短,而且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大大降低,麻醉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恢复质量也由于传统的持续输注,尤其是在小儿麻醉方面。

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的应用李娜;林冠文;刘佳;李秋畅;陈勇;欧阳碧山【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和单纯丙泊酚组(B组),每组58例。

两组患儿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30 s后静注丙泊酚,按照序贯法给予患儿相应的丙泊酚剂量,丙泊酚靶浓度为2.5 mg/kg,后行喉罩插入。

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瑞芬太尼给药后2 min (T1)、喉罩成功插入即刻(T2)、切皮即刻(T3)、切皮后5 min (T4)和喉罩拔出即刻(T5)患儿的血压(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记录喉罩重新置入的人数、置入时间、术中不良反应。

结果与T0时刻比较,B组患儿的HR、MAP在T2、T3、T5时刻均升高(P<0.01),而A组患儿在各时点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B组患儿比较,A组患儿的HR、MAP在T2、T3、T5时刻降低(P<0.01)。

两组患儿PETCO2在T1、T2、T3、T4时刻均高于T0(P<0.01)。

与A组患儿比较,B组患儿BIS在T1~T5时刻均升高(P<0.01),两组患儿在T1~T5时刻BIS均低于T0(P<0.01)。

A组的患儿喉罩插入后出现咳嗽/作呕、肢体动的例数少于B组(P<0.05)。

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方法能够为患儿喉罩插入提供较好的麻醉条件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for remifentanil plus propofol in pediatric surgery with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esthesia. Methods A total of 116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went elective abdominal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8 cases in each group):remifentanil plus propofol group (group A) andpropofol plus saline group (group B). Thirty seconds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μg/kg remi-fentanil or saline, propofol was given i.v. followed by insertion of laryngeal mask 90 s. The initial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propofol were 2.5 mg/kg. HR, MAP, PETCO2 and BI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esthesia induction (T0), 2 min after remifentanil treatment (T1), at the time of inserting laryngeal mask successfully (T2) and cutting the skin (T3), 5 min after cutting the skin (T4), as well as at the time of pulling out laryngeal mask (T5). The number of reinsert of la-ryngeal mask, insert time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a1so recorded. Results Both HR, MAP increased at T2, T3,T5 in group B compared with T0 (P<0.05),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HR, MAP in group B at different times (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HR, MAP decreased in group A at T2, T3, T5 (P<0.05). Both groups of PETCO2 at T1, T2, T3, T4 were higher than at T0 (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A, BIS in group B increased at T1~T5 (P<0.05) and BIS in two groups at T1~T5 were lower than T0 (P<0.05). There were more adverse reactions (coughing, vomiting, arm and hand movements) in group B than group A (P<0.05). Conclusion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for remifentanil plus propo-fol can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 of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esthesia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4页(P2681-2683,2684)【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喉罩;靶控输注;小儿【作者】李娜;林冠文;刘佳;李秋畅;陈勇;欧阳碧山【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1近年来,随着喉罩应用在麻醉中普及,传统认为只能通过气管插管才能进行的手术,或在正压通气下必须使用气管插管的做法,现都因喉罩的安全使用而得到更正,因而大多数患儿麻醉诱导因为喉罩的应用而更为方便[1]。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作者:方艳丽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需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84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13.25±8.23)分钟,对照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30.21±9.23)分钟,两组患儿在术后苏醒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23.2134,P关键词:异丙酚靶控输注;小儿麻醉中;麻醉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小儿麻醉需要使用更为有效的药物达到预定的麻醉浓度及深度,靶控输注可以将麻醉药物的浓度更好的控制在一个有效范围,可避免因为麻醉药物浓度的变化而造成小儿呼吸抑制等麻醉并发症[1]。

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需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84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麻醉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需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84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

其中观察组男童31例,女童11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9岁,平均年龄为(6.32±0.53);骨科矫形手术13例,扁桃体切除术19例,包皮环切术3例,体表肿物切除术2例,疝气修补术5例。

对照组男童30例,女童12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平均年龄为(6.78±0.68);骨科矫形手术12例,扁桃体切除术18例,包皮环切术4例,体表肿物切除术3例,疝气修补术5例。

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的8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进行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患儿划分为研究组(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麻醉维持)和对照组(氯胺酮结合异丙酚麻醉维持)各40例,通过监测两组患者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SpO2(血氧饱和度)以及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麻醉效果更佳。

结论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进行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结合异丙酚麻醉维持,具有麻醉效果好,对患儿影响小和安全性高等突出优点。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氯胺酮结合异丙酚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10-02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一直以来是临床手术麻醉面临的问题。

因小儿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麻醉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若简单采取与成人相同的麻醉方法,将对小儿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甚至功能损伤,需特别注意。

本文中,选取我院8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80例需行短小手术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患儿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采用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麻醉处理及氯胺酮结合异丙酚麻醉处理,对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其中,研究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7岁,平均(4.5±2.5)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8岁,平均(5±2)岁。

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比较

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比较

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比较关注本公众号每天分享一篇最新一期Anesthesia & Analgesia等SCI 杂志的摘要翻译,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Comparison of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d manual infusion for propofol anaesthesia in children摘要1背景与目的3结果2方法4结论背景与目的:小儿全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的一项重要考证指标就是延长苏醒时间。

由于靶控输注不需要人为计算输注速度,应用靶控输注能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减少使用剂量和缩短苏醒时间。

方法:招募ASA分级I级,年龄1到12岁的儿童,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和恒速输注组。

靶控输注组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恒速输注组以2.5mg/kg为负荷剂量,随后以15、13、11、9mg/kg/h的速度输注。

术中麻醉医师调整丙泊酚的剂量使BIS值保持在40到60之间。

结果:74个儿童完成了研究。

靶控输注组和恒速输注组的小儿停止丙泊酚输注后拔管时间分别是15.1(5.1)和16.2(6.1)分钟。

靶控输注组和恒速输注的丙泊酚平均输注速度为16.7mg/kg/h(标准差为4.2)和14.6mg/kg/h(标准差为3.1).靶控输注组的BIS值大于60的时间百分比显著的低于恒速输注组[10.2% (18.4%) vs 23.2% (26.3%), P¼0.016]。

结论:对比恒速输注,使用靶控输注可增大丙泊酚剂量,但是不会延长小儿苏醒时间,这与BIS值在正常范围内所占的时间比有关,这也可能也是一个在麻醉或镇静期间较为简单的丙泊酚用药滴定法。

原始文献来源Mu J, Jiang T, Xu X B, et al.Comparison of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d manual infusion for propofol anaesthesia in children ☆[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18, 120(5):1049.BACKGROUND:One major criticism of prolonged propofol-based total i.v. anaesthesia (TIVA) in children is the prolonged recovery time. As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obviates the need to manually calculate the infusion rate, the use of TCI may better match clinical requirements, reduce propofol dose, and shorten recovery time.METHODS:Children of ASA grade 1, aged 1e12 yr,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CI or manual infusion.Children in the TCI group had propofol delivered by TCI. Children for manual infusion had a loading dose of 2.5 mg kg1 with subsequent infusion rates of 15, 13, 11, 10, and 9 mg/kg/h. Attending anaesthesiologists adjusted the propofol dosage to keep the Bispectral Index. (BIS) between 40 and 60.RESULTS:Seventy-four children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time taken to extubate the trachea after cessation of propofol was 15.1 (5.5) and 16.2 (6.1) min for children who had TCI and manual infusion, respectively (P?.42). The mean propofol infusion rate was 16.7 [standard deviation (SD) 4.2] mg kg1 h1 in the TCI group and 14.6 (3.1) mg kg1 h1 in the manual infusion group (P?.036). The percentage of time when BIS was >6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CI than the manual infusion group [10.2% (18.4%) vs 23.2% (26.3%), P?.016].CONCLUSIONS:Use of TCI led to higher propofol doses but not prolonged recovery time in children compared with manual infusion. It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time when the BIS was in the desired range and it may bean easier method for titration of propofol administration during anaesthesia or sedation.罂粟花麻醉学文献进展分享联系我们电话:1331*****13。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靶 控输 注 ( T C I ) 技 术 是在 输 注静 脉 麻 醉药 时 , 应 用 药代 动 力 学 和 药效 动 力 学原 理 ,通过 置 人输 液 泵 中 的微 电脑 自动 调节 输 注 药物 的 目标 或靶 位 ( 血浆 或 效应 室 )浓度 控 制麻 醉 适 当 的深 度, 以满 足 临床 要求 的一种 静 脉给 药 方法 。 T C I 技 术在 国外投 入 使 用 已有 十 几 年 的历史 , 但 在 我 国A , J L 麻 醉 中 的应用 为 数 不多 。
维 持 一个 稳定 的 , 符 合 临床 要求 的血浆 和 效应 室 浓度 , 麻 醉过 程 相对 平稳 ,并 可 减少 因血 药浓 度 的过 度改 变 而 引起 的循 环 和 呼 吸 的波动 以及传 统 给药 方 法造 成 的药 物 蓄积 作 用 。 3 T C I 目前 存 在 的 问题 首先 , 目前 商业 T C I 注射 泵 内置 的药 代 模 型 主 要 有 3种 : 1 T C I 的 发展 历 史 M r a c h , 改良 M rc a h , S c h n i d e r 。张 月英 在 比较 了这 3 种 药 代 模 型后 1 9 8 3 年S c h u t t l e r 等首 先 发明 了 微机 辅助 输 液泵 全 静 脉麻 醉 发现 , 其 它 设 置完 全 相 同 的情 况 下 , T C I 诱 导 阶段 的丙 泊 芬达 到 系统 。 1 9 8 5 年S h a f e r 等对 微 机 中的 数字 计算 型进行 大 幅 度 的调 效 应 室 浓度 峰 值 范 围为 3 . 6 — 7 . 2 m g / m l , 峰值到达时间为 2 - 4 m i n 。 整 ,他 所 设计 的模 型使 输 液泵 变 的更 加容 易 控 制而 且 减 少 了计 如 为达 到相 同效 应 室 浓 度 峰 值 , 3种 模 型 计算 出 的诱 导 剂量 不 算误差。1 9 9 7 年“ 微 机控 制 输 液泵 系 统 ” 被 统 一命 名 为 “ 靶 浓 度 同 , 峰值出现时间也不等。 而且临床上患者表现也不同。 这样 , 在 控 制输 注” 。 随后, S t a n p u m p , R u g l o o p , Ma r s h等药 代 模型 相继 出现 , 实际 使用 过 程 中就 会存 在 较大 的安全 隐 患 。 此外 , 这 软 件 系统 除 并 开 始 投 入 临床 使 用 。现 今 , 优化 靶 控 技 术 ( O T C I ) 是 对 传 统 的 M rc a h模 型有 小 儿模 型 外 , 其 余 几 个都 是 根 据 成 人参 数 编 写 的 , T C I 进 行 改 良后 的输 注 模式 。它 引进 了麻 醉深 度 的理 念 , 通 过结 因此 并 不使 用 于小 儿 的 T C I . 合 听觉 诱 发 电 位 , 脑 电双频 等 技术 , 达到 了满 足 个体 化 的需 求 。 因此 ,国内用 于 / hJ L 麻醉 的 T C I 系统 内嵌 的药 代 动 力 学 参 2 T C I 在/ J  ̄ J L 麻 醉 中的 临 床应 用 数 又均套 用 成人 或 国外 小 儿 , 存在 种 族 , 年龄 , 性别 , 体重 等 各 方 原则上, 所 用静 脉 麻醉 药物 都 可通 过 T C I 进 行 给药 。 但 由于 面 因素 的影 响 ,所选 用 的 参数 与 国 内小 儿室 际 的 药代 动 力 学不 目前 无法 设 计 出所 有静 脉麻 醉药 药代 动 力学 和 药效 学 的 计算 模 匹配 , 容易造 成 较 大的 系统 误 差 , 即使 近 几年 已取得 新 型 小 儿丙 型, 只是 对适 合 的几 种 药 物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 。 泊芬 T C I 系统 的 专利 ,但 仍缺 少 3 岁 以 下, h J L 的 药 代动 力 学 参 2 . 1麻 醉诱 导 :运 用 T C I 瑞 芬太 尼 和 丙 泊芬 的全 凭 静 脉 麻醉 方 数 。使用 国内现 用 的 ̄ J , J L 药代模型 一 P e d i a t r i c 模 型后 发现 , 这 个 法, 设 定瑞 芬 太 尼 的 靶 浓 度 为 7 . 5 n g / m l , 顺 利 地进 行 了喉 罩插 入 系统 低 估 了患 儿 的血 药浓 度 ,会使 得 实 际麻 醉 深 度 超过 预 测 的 和 气 管 插 管 操 作 。 复 合 瑞 芬 太 尼 组 的 丙 泊 芬 靶 浓 度 只 需 麻 醉深 度 , 增 加 了麻醉 的风 险 。 并 不是 所有 的静脉 麻 醉 用药 都 已 2 . 6 u g / n l l , 是未复合瑞芬太尼组 的一半 。 与七氟醚吸人麻醉相 比, 研究 出合 适 的药 代 模 型 。 如 小 儿静 脉麻 醉 中 常用 的氯 安 酮 , 其代 丙泊芬 T C I 静 脉 麻 醉更 有 利于 t J , J L 喉 罩 的插 入【 1 ] 。 谢 产物 本身 仍具 有 麻 醉作 用 , 因 此它 的 药代 模 型很 难 建立 。 2 . 2 麻 醉维 持 :在 d , J L 扁 桃体 切 除术 中设 定丙 泊 芬 的 血 浆浓 度 作为 一种 新 型 的麻 醉 技 术 ,我 们希 望 T C I 在d ' J L 麻 醉 提供 为2 u g / m l ,复合 剂 量 为 2 5 n g . k g . a r i n的瑞 芬 太 尼 进行 全 凭 静脉 麻 个 更 简便 的 麻醉 方 法 ,同 时可 以更 加 完善  ̄ J ' J L 的 各项 药 代 动 醉, 并 与丙 泊芬 复 合异 氟 醚 的静 吸复 合麻 醉相 比, 发现 前 者术 中 力 模型 , 创 建适 用 于婴 幼儿 的 T C I 模型, 能象 吸人 麻 醉一 样 可 以 血 流 动 力学 更 平稳 , 苏 醒 质量 更好 。 实 时监 测体 内的药 物浓 度 , 保 证 小儿 临 床 的安全 性 。 2 . 3 手术 室 外 的麻 醉 : 多项 研 究 表 明1 ] 1 , T C I 麻 醉可 顺利 用 于 小儿 参 考文 献 的 胃食 管 检 查 。本 院采 用 T C I 系 统单 独输 注 丙 泊 芬 对 3 — 1 2 岁 『 1 1 魏 灵 欣, 邓 小 明等 . 丙 泊芬 复 合 雷 米芬 太尼 全 凭静 脉 麻 醉 在 小 l 3 例t J , J L 浅 表小 手 术 的麻 醉 , 发现 使 患儿 意 识 消失 的 半 数有 效 儿手 术 中的应 用【 J 】 . 1 临床麻 醉 学 杂 志, 2 0 0 7 , 2 3 : 5 1 6 — 5 1 7 . 血浆浓度为 3 . 5 5 u g / m l 。在此 基 础 上 , 采用相同的 T C I 系统对 1 4 【 2 】 连庆 全, 刘 华程 . 小儿 异 丙 芬靶 控 输 注 系统 准确 性 的评 价『 J ] . 中 例 同一 年龄 段 患儿 检 查并 进 行 丙泊 芬 的 T C I 麻 醉 。结 果 是若 单 华 麻 醉 学杂 志, 2 0 0 6 。 2 6 : 1 1 8 — 1 2 1 . 独输 注 丙泊 芬 , 所 需要 E C 5 0 是3 . 7 u g / m l ; 若同时以 2 5 n g . m i n的速 【 3 】 胡利 国, 方 才. 靶控 输 注技 术在 临 床麻 醉 中的应 用进展 『 J ] . 中国 率 输 注 芬太 尼 , 丙? 自 芬的 E C 5 0可下 降 到 2 . 8 u g / m l 。 临床保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苏醒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苏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临床论著 ・
靶控输注瑞 芬太尼 与恒速输注右 美托咪定 用于小儿全 凭静脉麻醉 苏醒 期 的 临床研 究
周密 张明瑜 许晓东 张琼 舒爱华
【 摘要 】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拔 管反应及 躁动 的影响。方法 将 9 O例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 ,随机分为 对 照组 ( C组 ) 、瑞芬太尼组 ( R组 )和右美托眯定 ( D组 ) 。麻醉诱 导后 D组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 咪定 0 . 3 P g・ k ・ l r 直至气管导管拔 出。手术结束前 2 mi n ,C组和 D组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 ; R组停用异丙酚 ,将瑞芬太尼的 T C I 浓度调整为 1 . 5 n g / ml 直至气管导管拔 出。记录泵注右美托咪定 前( T o ) 、手 术结束 时 ( T 1 ) 、拔 管前 1 ai r n( T 2 ) 、拔 管时 ( T 3 )和拔 管后 1 ai r n( T 4 ) 、5 mi n( T 5 ) 、 1 0 ai r n( T 6 )的平均动脉压 ( MA P ) 、心率 ( HR) ;记 录停 用异 丙酚 至拔 管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
f r o m t o t a l i n t r a v no e u s a n e s t h e s i a( T I V A )f o r p e d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 .Me t h o d s 9 0 c h i l d r n e u n d e r g o i n g
躁动 的发生 ,更适用于+J L 全麻苏醒期 。 【 关键词 】 瑞芬太尼 ; 右美托咪定 ; 麻醉 ,静脉 ; 拔管反应 ; 躁动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气管内全麻中的应用效果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气管内全麻中的应用效果
极, 右颞 部 为 测 量 电极 。连 接 A p c A 2 0 X set .0 0 P型
A E 与 . 时点 比较 , PI r n 显著 下 降 ( P<0 0 ) .5 。⑤ R 2组部 分 患者 HR>10次/ i, R 0 a r n 与 4组 相 比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 5 。结论 00 ) 靶控输 注瑞芬太尼浓度 4r/ l同时复合 g m , i
<6 5后 , 脉 注 射 维 库 溴 铵 0 1mg k , 气 管 插 静 . / g 行
不依 赖肝 。 谢 、 肾代 连续 输 注无 蓄积 等特 点 , 合 小儿 适
手术 麻醉 。国外 已有瑞 芬 太 尼靶 控 输 注 ( C ) 用 T I应
管 , 求 气 管 插 管 一 次 成 功 , 且 在 3 要 并 0S内 完 成 。
两组 均应 用 国产 思 路 高 ( C — 型 靶控 输 注 泵 ) 患 TI I 对 儿实 施瑞 芬 太 尼 和丙 泊 酚 联 合 T I C 。麻 醉 维 持 : 气 管 内插 管后 连接 麻 醉 呼 吸 机行 问歇 正 压 通 气 , 定 设
BS监 测仪 连 续 监 测 BS值 。用 丹 麦 A—l e麻 醉 I I i n 深 度 监 测 仪 监 测 A P 值 , 患 者 戴 上 耳 机 , 6 EI 给 用 5 d B强 度 和 持续 2ms的喀 嗒 声 刺 激 , 过 放 置 于前 通 额 中央 (+)左 前额 ( 考 电极 ) 、 参 和左 乳 突 (一) 3 的
数( I) 听觉诱 发 电位指 数 ( E I 值 纳入 统计 分析 。结 BS 和 A P) 果 ① R 2组 患儿 时点 M P、 A HR、 I A E 与 |] BS和 P I r 时点 f 比较明显升高 ( P<0 0 ) .5 。② R 4组患 儿 时点各项 指标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48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静吸复合平衡麻醉。

丙泊酚、瑞芬太尼术中维持靶浓度分别为3~6mg/L、2.5~4.5ng/分,术中根据臨床情况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间隔45~60分钟追加维库溴胺2~4mg。

记录心率、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

同时观察心脏复跳、心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与诱导前相比较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切皮及劈胸骨时的HR下降显著(P<0.05);麻醉诱导期间SBP、DBP和RPP下降显著(P<0.01);该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45例,电击复跳2例;该组37例患者在ICU符合早期拔管条件,均在4小时以内拔除气管导管。

ICU 平均停留时间为(12.5±4.6)小时。

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术中维持平稳,停药后清醒快,早期可拔出气管插管,节约费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为进一步减少ICU留住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在以往心脏快通道麻醉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超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联合静脉靶控输注技术,探讨术中管理,术后拔管,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的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入选标准:手术方式单纯,如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心功能NYHA Ⅰ~Ⅲ级,ASAⅠ~Ⅲ级;无重要系统合并症,术前肺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无或轻中度肺动脉高压。

一般资料:2006年~2008年符合以上条件的患儿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12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32例,房间隔缺损(ASD)16例。

麻醉方法:术前患儿常规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术前肌注东莨菪碱0.006~0.001mg/kg,安定0.2mg/kg,入室肌注氯胺酮4~6mg/kg,开放静脉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胺0.1mg/kg,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频率14~20次/分,吸入1%~3%安氟醚。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进展

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进展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研 究 组 患 儿 在 异 丙 酚 注 入 后 血 压 只 在 诱 导 过 程 中 略 微 下 降 , 其 余 时 间 段 保 持 稳 定 水 平 , 而 对 照 组 患 儿 在 血 压 在 整个 过 程 中下 降 幅度 达 3 0 mm Hg ,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6 2 6
临 床 医 药 文 献 杂 志
J o ur na l o f Cl i n i c a l M e di c a l Li t e r a t o r e
2 0 1 4 年8 月第 l 卷 第8 期
Au g. 2 0 1 4 Vo 1 . 1 No. 8

临床交流

异丙酚靶控输 注在小儿麻醉 中应用的进展
张 弘
吉 林市 儿童 医院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1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异丙酚靶控输注在 小儿麻醉 中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我 院在2 o 1 0 年1 月. 2 0 1 3 年l 2 月间收治的8 0
例 需要 进行 矫 治手 术 的 小儿先 天性 腹股 沟斜 疝 患儿 ,将 他们 随机 研 究组 和 对照 组 ,研 究组 患儿 采 用异 丙酚靶 控输 注麻 醉 方案 ,对 照组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随 机抽取 我 院在2 0 1 0 N1 月. 2 0 1 3 年1 2 月 间收治 的8 0 例 需要进行先天 性腹股沟 斜疝手术 的患儿 ,所 有 患儿 的临床病症 、体征 、病 理学检查 结果均符 合医学上 先 天 性腹股沟斜 疝 的诊断指标 ,并且排 除患有严重 的心脑血管 疾病 、严 重的肝 、肾、血液系 统疾病等 其他身体 重要脏器 功 能性障碍疾病 患儿 ,排除对全 麻药物有 不 良反应 的患儿 ,所 有 患 儿都 为 自愿 接 受治 疗研 究。将 他们 随机分 成 两组 ,设 为 研 究组和对 照组 ,每组4 0 例 ,研 究组 患儿 中男3 1 例 ,女9 例 ,年龄2 ~ 6 岁 ,平均( 3 . 1 ±1 . 5 7 ) 岁 ,体重 1 2 . 9 ~ 2 7 . 8 K g ,平

靶控输注技术用于儿童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靶控输注技术用于儿童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靶控输注技术用于儿童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任安虎【摘要】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7月外科收治住院的择期手术患儿30例临床资料.结果:①麻醉后低氧血症(spO2<95%)的发生率在K组、MK组分别是6.67%、13.33%,无SpO2低于90%的病例;②TCI咪唑安定(200 ng/ml)复合氯胺酮时,K组和MK组氯胺酮的用量分别为(15.58±4.12)mg/kg和(8.65±1.54)mg/kg,减少44.49%;K组和MK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6.67%(P<0.05).结论:TCI咪唑安定200ng/ml用于儿童静脉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循环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for pediatric anesthesia of TCI Midazolam combined with Ketamin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s of 30 cases elective surgery in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Ju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①The incidence of Anesthesia hypoxemia (SpO2<95%) in K group and MK group was 6.67%, 13.33% respectively, non SpO2 less than 90%of cases; ②TCI Midazolam (200 ng/ml) compound Ketamine, the dosage of Ketamine K group and MK group was (15.58±4.12) mg/kg and (8.65±1.54) mg/kg respectively, decreased 44.49%;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ysphoria nausea and vomiting of K group and MK group was 2000% and 667% (P<0.05).Conclusion: TCI Midazolam 200 ng/m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for children is safe and feasible, incid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circulatory and respiratory system are low.【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008)006【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氯胺酮;儿童;麻醉【作者】任安虎【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医院麻醉科,河北涉县,05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氯胺酮与咪唑安定配伍应用能加强相互的麻醉诱导作用,镇痛镇静效果更完善。

靶控(TCI)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靶控(TCI)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靶控(TCI)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周伍保【摘要】目的:探讨TCI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ASA I~II级的手术患儿6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丙泊酚和氯胺酮靶控输注,对照组采取氯胺酮靶控输注,比较两组麻醉前后患儿的生命体征,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与术中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CT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使用效果更好,有效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495-496)【关键词】靶控;丙泊酚;氯胺酮;小儿麻醉【作者】周伍保【作者单位】惠来县人民医院,广东惠来 5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1氯胺酮是在小儿麻醉中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因患儿体重及时间原因增加药量,造成不良反应增多,所以不宜单独使用[1]。

为寻找更安全的麻醉方式,本文观察TCT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ASA I~II级的手术患儿6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11(5.9±1.8)岁,体重8~28(18.3±3.9)kg;其中腹股沟疝21例,尿道下裂1例,鞘膜积液6例,小儿肠套叠手术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2~11(6.0±1.9)岁,体重 9~30(18.5±4.1)kg;其中腹股沟疝20例,尿道下裂1例,鞘膜积液6例,小儿肠套叠手术3例。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09-02T11:38:05.7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肖艳霞[导读] 目的探究小儿麻醉中应用靶控输注技术的临床效果。

肖艳霞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广东东莞 523690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麻醉中应用靶控输注技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样本数据来源于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78例小儿麻醉患者,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39例实验组(靶控输注技术下的异丙酚静脉麻醉)、39例实验组(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对比两组患儿苏醒时间、麻醉药使用剂量以及疼痛评分、苏醒躁动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各项指标数值均为实验组数值更低(P<0.05)。

结论小儿麻醉中采用靶控输注技术可以使用小剂量的麻醉药取得最佳麻醉效果,缩短患儿苏醒时间,降低苏醒躁动发生率以及患儿疼痛感,以此来确保麻醉安全。

关键词:靶控输注技术;小儿麻醉;应用效果小儿手术属于创伤性、侵入性操作,术前麻醉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临床对小儿手术麻醉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尽量减少麻醉对患儿身心造成的影响,为了确保麻醉的安全性,需要加强麻醉深度的管控。

近几年,在麻醉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靶控输注技术逐渐走进临床视野,现已在小儿麻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靶控输注技术主要是依据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学以及电子系统,确保麻醉深度控制与靶位浓度具有一致性,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麻醉风险以及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1]。

本文主要将常规小儿麻醉技术作为对照,探究靶控输注技术下麻醉方案的应用效果,现将报道进行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样本来源于我院2020年行小儿麻醉手术的78例患儿,手术类型主要体现在腹股沟斜疝手术、急性阑尾炎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脑外伤手术等方面,入选的患者符合手术以及麻醉适应症,且生命体征稳定,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凝血功能异常、重症感染、麻醉药物过敏史、中途脱落实验的患者数据。

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欧起钊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5
【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 例ASA Ⅰ-Ⅱ级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K.P 组),对照组单纯使用氯胺酮(K 组).观察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10min、15min 各时点患儿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 、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清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MAP 升高、HR 增快,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K.P 组与K 组麻醉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呼吸频率均减慢.SpO2 变化不大,麻醉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烦燥、哭闹、呕吐等,K.P 组与K 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麻醉作用迅速、效果确切,术中循环稳定,苏醒快,可控性好,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且较单纯应用氯胺酮更具优势.
【总页数】2页(P222-223)
【作者】欧起钊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妇幼保健院,广西,平南,537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J], 朱炜;陈智攀
2.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J], 朱姝
3.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小儿麻醉60例临床观察 [J], 金军
4.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J], 窦友剑
5.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J], 欧起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黄月球;马家骏
【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
【年(卷),期】2007(23)4
【摘要】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成人麻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页数】2页(P338-339)
【作者】黄月球;马家骏
【作者单位】317200,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J], 曹建方;谢红;李华;陈培敏;王琛
2.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J], 陈立建;顾尔伟;李锐;徐光红;张野;张健
3.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J], 陈明华;李锋
4.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J], 边步荣;常小飞;姬向兵;吕文英;边建玲
5.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J], 张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高萍【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年(卷),期】2005(025)004【摘要】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术后恢复情况,以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PK组: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靶控注入,用血浆靶控,丙泊酚靶浓度为0.5μg/ml,氯胺酮靶浓度为0.25μg/ml.对照组:先行羟丁酸钠80~100mg/kg静注,再用氯胺酮2mg/kg,静注间隔15~30分钟.测术前、注药后2分钟、5分钟、术始、术中、术毕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停药后观察肢动反应、唤名反应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组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麻醉后各时段与麻醉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停药后观察肢动反应、唤名反应和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时术中稳定,术后恢复平稳,苏醒时间短,可以安全地使用.【总页数】2页(P13-14)【作者】高萍【作者单位】276400,山东省沂水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相关文献】1.瑞氯合剂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 [J], 蔡剑波;黄向华;李思雨2.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40例 [J], 史艳燕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的临床观察 [J], 史艳燕;李明强4.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静吸复合全麻在小儿非插管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J], 易明南;王永帅;卢为琴5.瑞芬太尼与氯胺酮伍用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的对比观察 [J], 潘贵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摘要】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

本文简单介绍了靶控输注技术,主要包括其发展历程和在小儿麻醉上的临床应用,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靶控输注;小儿麻醉;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4-02
1 靶控输注技术概述
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一般的靶位就是指血浆或者效应部位,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可以实现麻醉的精确控制,而不依托麻醉师的经验。

靶控输注技术的起源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被运用于医学领域,微机辅助静脉麻醉技术得到认可。

1983年schuttler等人首先使用了微机辅助输液泵全静脉麻醉,在6例病人身上成功使用了依托咪脂复合阿芬太尼。

到1985年,在一个冠状动脉手术的麻醉中,alvis设计了一个利用芬太尼的完整的微机辅助输注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很多人发现,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对于这个系统的完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到1988年shafer
对微机辅助控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较大改动,是整个过程更加容易控制,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数学模型,在以后的靶控输注系统中大多采用这一计算模型,直到1997年这一技术才被认命为靶浓度控制输注。

随后各种药代模型相继问世,而且很快被运用于临床。

人们逐渐将麻醉深度的概念引入其中,通过结合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双频指数等技术,进一步满足个体化麻醉的需求,现在tci和bis 技术结合已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1]。

靶控输注技术之所以的能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与传统麻醉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相比,靶控输注技术在麻醉诱导时的诱导时间更短,而且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大大降低,麻醉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恢复质量也由于传统的持续输注,尤其是在小儿麻醉方面。

2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2.1 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方面,hye-jinpark等人利用靶控输注芬太尼和丙泊酚,而且是全静脉麻醉,将瑞芬太尼的靶浓度设定为7.5ng/ml,然后成功进行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等操作。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丙泊酚的靶浓度是2.6ng/m1,这个浓度是单独使用丙泊酚的一半。

在国内,李军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与氟醚吸入麻醉相比,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更利于小儿喉罩的顺利置入[2]。

2.2 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方面,张月英教授等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发现,利用靶控输注技术的全静脉麻醉是的患者的血流动
力学更加平稳,儿童的苏醒质量更好,各项麻醉指标都是优于丙泊酚联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技术。

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小儿扁桃体或增殖体切除术中,在之后的很多小儿麻醉临床也得到了证实。

2.3 手术室外的麻醉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安全用于小儿胃食管镜检查的麻醉项目中,这在国外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临床也已经广泛使用。

国外很多学者都利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其中比较成功的是hammer和dayid。

hammer等人利用靶控输注技术对12个年龄在3-14岁的儿童进行单独输注丙泊酚,实施胃食管镜检查的麻醉。

试验中发现能够有效麻醉的浓度为3.55ng/ml。

之后,dayid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利用相同的tci系统,而且将样本扩大为32个,之后得到的有效浓度为3.7ng/ml,这与上一个结论基本一致。

但是dayid继续了这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同时以25ng/kg*min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此时丙泊酚的有效血浆浓度降低为
2.8ng/ml。

为了得到进一步的结论,dayid等人继续增加了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但是丙泊酚的有效血浆浓度并没有降低,基本维持在2.8ng/ml。

这一结论在以后的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总之,在小儿麻醉中,由于tci技术可以用合适的输注速度维持一个稳定的、能满足临床需求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麻醉过程相对平稳,可减少传统静脉给药因血药浓度的大幅波动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和呼
吸系统的不稳定以及可能存在的药物蓄积,而且麻醉苏醒质量更高。

3 靶控输注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tci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在国内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首先,用于商业的tci注射泵内置的药代模型主要有marsh、改良marsh、schnider三种。

这三种药代模型在其他设置一样的前提下,在诱导阶段的丙泊酚达到效应部位的浓度峰值在3.6-7.2mg/ml之间,其所用时间也在2-4min之间,这样根据峰值浓度和时间计算出来的诱导剂量就不同[3]。

在使用三种药代模型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三种药代模型的临床反应都还不一样。

其次,国内小儿麻醉临床用药的参数一般是套用成人的,或者参考国外的参数,这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由于种族、年龄、体重等差别,参数也会有很大差异。

使用的参数与儿童的实际药代动力学不匹配,肯定会存在隐患。

第三,杨婉花等使用国内的小儿药代模型pedi atri c模型后发现这个系统低估了患儿的血药浓度,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使实际麻醉深度超过预测的麻醉深度,增加麻醉风险。

除此以外,目前除了对丙泊酚研究相对较多外,其他药物明显缺乏研究深度。

4 结束语
tci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技术,运用于小儿临床麻醉后,可以实时地监测体内的药物浓度,确保小儿麻醉的安全。

随着小儿各项药代动力学模型更加完善、更加准确,tci技术必将再升等级,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魏灵欣,邓晓明,等.小儿异丙酚复合麻醉与异氟醚吸入复
合麻醉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4,6(4):263-266.
[2] 刘慧利,邓晓明,魏灵欣,等.病人自控镇静与麻醉医师控制镇静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4,6(4):244-248.
[3] matsuki a,et ai.a clinicalstudyoftotal intravenous an esthesiaby usingmainly propofol,fentanyl and ketamin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safetybasedon26,079cases.masui,2002,5l(12):1336-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