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角度,探讨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机制的理论。
斯密认为,个体的自利行为最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思想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学。
他提出了供求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个体决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马歇尔的贡献在于将经济学从抽象的数学模型中解放出来,引入了现实世界中的实证观察和实证分析。
20世纪以来,微观经济学在方法和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使微观经济学更加形成了现代的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了个体决策的理性性和市场机制的效率性,通过数学模型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决策、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个体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消费者在面临有限收入和多种商品选择时,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是微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边际效用理论和消费者选择理论为解释个体消费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个体生产者的行为决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生产者在面临有限资源和技术约束时,如何进行最优生产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关注点。
成本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为解释个体生产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供求理论和均衡分析是研究市场机制的重要工具。
此外,市场竞争、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不确定性分析和信息经济学等四大方面本世纪30年代以后,相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张伯伦和琼・罗宾逊补充了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理论后,现代微观经济学已初步确立了它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其目的就是要针对市场调节的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而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则始终强调市场价格机制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各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强调政府干预的环境下,微观经济学自然就难以获得进展然而,6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所招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这就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究政府与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探究中,微观经济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现代微观经济学不仅象传统所做的那样分析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分析市场的失效及其对策。
总体上来说,现代微观理论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
从内容方面看,几乎在传统理论框架内的每一领域(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都进行了重塑和补充;从分析方法看,数学分析工具不断加深(除微积分和线性规划外,集合论、拓扑学、博弈论等也被成功地引入和应用) ;在使用范畴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表达。
例如,交易成本、产权、X效率、资产组合、资产定价、合同或契约、非对称信息、次优、显示偏好、对偶性,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这些新发展,不仅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也为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系统而又丰富的理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这些内容已相继写入现代微观经济学教程中,从90 年代开始,诺贝尔经济学奖相继授予在微观领域里作出贡献的人。
鉴于微观理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西方有一些学者甚至希望以微观分析来重新构造宏观经济学,以至于使经济学回复到单一体系中。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其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经济数据变得容易获取和处理,这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变化,深入研究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同时,也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市场预测、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等。
其次,微观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在市场竞争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理解,进而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提供了依据。
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微观经济学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为解决环保和卫生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给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现象。
其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仍然是一个挑战。
未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将向着更加综合和实证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将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并不断改进和发展经济模型和方法,以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
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注:〔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发生于19世纪的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较量,同样贯穿于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始终。
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第,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
实证主义在被现实世界“证实”之后,证伪主义出来用事实和理论推导提出质疑,以此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战后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却实实在在发生在20世纪,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
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量经济学的崛起。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拉格·弗里希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注:Mary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后来,库普曼、克莱因、迪鲁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50年代开始提出最早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新方法、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挑战
2 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 新方法, 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挑战
刘 灿 李 萍 吴 垠
2 0 世纪末期以来, 西方经济学无 论在微观 还是宏观, 思想还是方法 , 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 义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有些方面的 进展正在引起其基本框架的变化, 有些正在拓展 经济学的边界和基本假设 �其研究的动态趋势 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经济研究数学化 , 计量化是现代西方 经济学最为 明显的 基本趋 势和 特征 � 进 入 2 0 世纪后, 经济学数学化 不论从量 上还是质 上都 取得了极大的 进展, 数 学的方法 渗入西方 经济 学的概念, 命题 , 定理 , 原理 和体系 � 主流 杂志 的多数经济学论文在理论命题产生 , 检验 , 认可 的诸多环节都 融入了数学 , 数学 和经济学 出现
截至 2 011 年 3 月美国失业率从 10. 1 % 的高 . 8% , 位回落至 8 非农私人部门就业连续 13 个月 实现净增长� 但是现有的复苏还是在极低的利 率环境和两次量化宽松的支持下取得的� 出于 理性考虑, 美联储很可能会推迟加息时点和货币 政策 的 退出 节 奏 � 具 体 而 言 , 这表现在三个 方面: 第一, 极 低的社会 融资成 本刺激 了居民 消 费, 购房以及企业投资, 这是当前美国经济实现 复苏的主要原因, 换言之, 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 依赖的是 " 资产端的修复" � 第二 , 危机后美国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主要是 依靠流动性注入对资产价格的提升� 第三, 美国经济复苏必须维持低利率以确保 大量国债的滚动发行� 同时 , 美国的财政赤字结构意味着削减支出 的难度较大� 在 2 010 年度的财政支出中, 55 % 是法定支出, 39 % 是自 主性支出, 剩下的 6% 是 利息支出�法定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 , 医疗保 障等, 这 部分不仅不能紧 缩, 反而 会继续增 长� 因此, 在不违约的假设下, 美国仅存三条途径来 缓解债务压力 : 第一, 推升通胀� 第二, 货币贬值� 第三, 压低实际利率� 这也就意味着货币刺激将继续延续� 就欧洲而言, 截至目前, 在资产负债表的修 复过程中, 对 于负债方 所做的贡 献也是比 较少 的 �在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初期 , 欧盟其他国家 并未对其立即救助, 就是希望能以此为约束, 促 使南欧国家增加劳动, 增加储蓄, 通过内部调整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和经济体整体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微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回顾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边际效用理论和需求理论上。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边际效用递减,即每多消费一单位产品,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需求理论则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及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解释复杂的市场现象和行为决策还存在局限性。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引入,经济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一时期,微观经济学理论得以数学化,如马歇尔的供求理论、威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经济福利理论等。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准确地建立经济模型,分析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
20世纪后半叶,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为微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市场效率和个体福利。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数据集,揭示人们的消费行为、偏好和预测能力等方面的规律。
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也为研究市场竞争、创新和平台经济等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行为经济学、实证微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微观经济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微观经济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与决策,微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经济现象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劳动经济学、产业组织、市场设计等。
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例如,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可以揭示劳动力供求的匹配过程,进而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微观经济学在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我们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观察和分析变得更加详尽和全面。
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消费偏好,预测市场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模拟和预测个体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反应和政策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然而,微观经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个体行为和决策是复杂多样的,受到个体心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这使得研究个体行为和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是一个难题。
尽管大数据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但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仍然需要关注。
同时,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合理的数据采集和隐私保护。
未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个体行为和决策的本质。
同时,交叉学科研究也将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一步推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此外,面对全球化和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挑战,微观经济学需要关注全球问题和跨国市场的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及演变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才有微光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分。
不论经济学是和是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实际上始终没有发生过丝毫动摇。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的这样几个阶段:一.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就奠定了价值论的基础,而价值论则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并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论述了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即“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涉及的就是今天的微观经济学所说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二.从19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在价值论上的分析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在“价值由什么决定”的论争中,微观经济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到19世纪90年代,阿弗里德·马歇尔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和提升,使微观经济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三.希克斯和萨廖尔森,主要运用微积分,对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进行重塑和补充。
在这段时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四.阿罗和德布鲁,主要运用集合论和线性模型,在效用函数理论、竞争均衡和最优性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投入产出分析和博弈论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一阶段,微观经济学向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更多的数学等学科的方法不断被用来解决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展了交易费用、产权、非均衡、寻租、资产定价、资产组合等一些列理论与方法,不断扩充着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范围。
无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如何进行,它所研究的主题只有一个: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1]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热点(第六版).2006[2] 方福前.20世纪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成果.教学与研究.2005(10).。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讨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中的关键观点和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倡导了更加精细的分析方法和更为准确的数学模型。
此外,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也为微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个体决策机制和行为心理的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在解释市场行为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变量的相互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兴经济学派的兴起。
新兴经济学派相较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将关注点放在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
此外,新兴经济学派还强调政府干预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探索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提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则更加强调消费需求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出现,为我们认识和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国际经济学的变革国际经济学研究跨国交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全球化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贸易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
新贸易理论将关注点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转向企业的规模经济、技术差异以及创新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也凸显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五、实证经济学的兴起实证经济学强调利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政策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实证经济学领域的兴起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更加实用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涉及到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竞争等方面。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微观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经济学家们对市场机制和价格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众所周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而价格则是市场上各种资源和产品交换的媒介。
经济学家通过对价格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供求关系、价格弹性和市场均衡等概念,为解释市场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次,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竞争的原理和影响。
市场竞争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
以供给和需求曲线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家发展了一系列关于垄断、寡占和完全竞争等不同市场形式的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竞争的本质,也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一些参考。
此外,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和企业决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如何进行消费决策,并研究了价格、收入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而企业经济学则研究了企业如何制定价格、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以及市场竞争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趋势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经济形态对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市场的交易方式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其次,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的研究。
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经济学家要更好地研究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
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都是微观经济学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现实变化和经济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均取得巨大发展。
增加了不少新的分析和新的见解,并使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地扩展。
为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有必要在学生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今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一)新消费理论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构建,是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
而对于消费理论研究的发展,正是因源于对这一前提假定条件的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
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
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
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
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
克雷普斯关于微观经济的学术成就
克雷普斯关于微观经济的学术成就一、克雷普斯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学术成就1. 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影响力2. 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3. 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价值4. 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缺陷和局限性5. 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克雷普斯是20世纪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微观经济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造了许多新的经济学概念和模型,更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革新。
本文将从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影响力、模型和方法、应用价值、缺陷和局限性、发展前景和挑战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他的学术成就。
一、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克雷普斯经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最优化原则”,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都会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市场交易价格会在供求关系下,不断变化,达到达成交易的最优点。
这一思想创新性强,极大地推动了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经济学领域。
二、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克雷普斯最著名的贡献是创造了克雷普斯动态优化模型,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
该模型综合运用了高阶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动态优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有效地解决市场、竞争和博弈等情况下的最优决策问题。
此外,他还提出了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激励理论等方法,对微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最大应用就是在市场和企业中,可以运用到产业组织、竞争政策、博弈论、工资设定、电力市场、金融市场等领域。
此外,克雷普斯模型也被用来研究公共政策、环境经济学、健康保险和社会福利等问题。
四、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的缺陷和局限性尽管克雷普斯微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难以预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预测精度下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市场环境。
而且克雷普斯模型本身包含了各种简化和假设,在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浅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浅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异同摘要:“微观经济学”这个名称见之于西方经济学著作,只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然而,“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而它的真正奠基人则当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弗里德·马歇尔。
要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来龙去脉,必须认识和探讨马歇尔经济学说在微观经济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均衡;价格就研究对象而言,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英国经济学家一直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是财富科学,即研究财富的源泉、增长与分配。
按照他们的观点,经济社会的人们都热衷于追求自己的私利,其结果会导致国民财富的增长。
微观经济学正式形成后,许多经济学家在传承马歇尔微观经济理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判或创新,进一步完善了微观经济理论,形成了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路径。
其间,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扩展20世纪早期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建立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之上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在发展中增补了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内容。
首先,一般均衡理论补充了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在1900年前所取得的贡献与其后的补充之间有明显拉长的缺口。
由于前辈对一般均衡有过初步研究,瓦尔拉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形式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瓦尔拉的一生中,直接启发帕累托、巴罗、维克塞尔、费雪、穆尔和熊彼特的就是他的那本关于一般均衡的著作。
在20世纪初,尽管基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建立并得到确认,然而,瓦尔拉的数理分析是初步的,他只是简单依靠计算方程式和未知量,以及设计一条路线以显示它们的数字相等;他不能处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系统的结果是否总是产生非负的价格和产出,结果是否存在、是否单一。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市场神话”与“国家神话”,各种理想国与乌托邦,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其他学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极端或模糊难懂的理念、概念等,对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与支流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为了重建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注:在这方面,张建伟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参见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
例如,“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可是,在20世纪百年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
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为者无法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做出最终选择。
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
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
莱本斯坦1966年至1981年发表的4篇论文中一反“利润极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而在垄断型企业里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个“例外”。
人的本性是“惰性”,受到庇护的垄断者和兼并者的经济行为已经丧失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从而导致了“X非效率”。
为此,莱本斯坦提出了“微观的微观理论(micro-micro theory)”,即“意味着对标准理论简单地假设的东西进行详细的研究”(注:Leibenstein,H(1),X-inefficiency exists-reply to an econmis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pp.203-211.(2),A branch of economics in mining:micro-micro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17:pp.477-502.也可详见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0-88页。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题,是否能够让那些与资本无关的企业成员或多或少分享到一部分企业剩余利益。
有一些经济学家还运用经济理论重新分析历史,探讨个人所有权怎样出现的这类问题,并进而形成制度创新与变迁的一般化理论(North,1990)。
可见,“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一系列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中找到了立足点。
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重点各异,但都体现了为突破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对狭隘的局限而作出的努力。
它们不仅大大地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范围,也使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市场、企业和政府各自在经济中的作用的逻辑界限以及彼此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
考虑到现实市场中还存在着选择问题、激励问题和不完全信息问题,非价格机制(即广义的“制度”)通常被用来帮助配置资源。
三方法论的革新:数学化、公理化和数量化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已有漫长的历史。
但即使L·瓦尔拉斯(1874)用数学来证明一般均衡论时,数学也只是被当作一种速记法,而不是表示经济结构或关系的一种最主要方式。
A·马歇尔也坚持认为数学是从属性的,所有的经济学命题都应该采取文字的形式,仅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足矣。
就连凯恩斯这位数学背景很好的大学者,也对经济分析的数学化抱有众所周知的敌意。
然而,在本世纪30年代,情形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开始了它的公理化、形式化和数学化的历程。
3.1数量化:计量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虽然人们可以列举出若干位先驱者,但作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计量经济学是随着R·弗里希等人于1930年发起和成立计量经济学会而开始的。
当时的会员只有欧文·费雪尔、熊彼特等12人。
稍后得到柯尔斯委员会的赞助和支持,于1933年开始在美国出版《计量经济学》杂志,从此,这一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
R·弗里希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创建者。
他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递和刺激问题”(1933)中第一个试图运用经济计量方法来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统计分析模型,并对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作了最初的划分。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摘要】二十世纪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涌现了多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接着分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还探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经济学将继续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发展,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二十世纪经济学、重要性、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研究、影响、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要性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现代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影响。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和探讨不同的经济理论,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诸如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流派的理论和观点,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和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参考,为现代经济制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1.2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十世纪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框架。
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使经济学研究更加定量化和精细化。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使得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经济现象,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统计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经济学家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经济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价格理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上。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的概念,为后来的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歇尔还研究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问题,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20世纪的推进,微观经济学逐渐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
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约瑟夫·熊彼特和约瑟夫·斯坦纳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均衡理论,研究了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他们认为,经济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动态优化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由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消费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收入、财富和价格水平。
此外,萨缪尔森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人们对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效用理论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济学家开始利用大量的实证数据,研究个体和市场的行为。
此外,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体的经济决策行为,关注人们的行为偏好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本世纪初,执西方经济学界之牛耳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满怀信心地宣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到此已经确立且无争论的余地,所以,下一代经济学家将可以放心大胆地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这些原理的应用,以适应现实世界中各种体制与实践方面令人眼花缭乱的千变万化。
但是,时值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回顾经济学在本世纪的发展,我们看到,马歇尔的断言是错误的。
本文力图回顾其间最有创新性的主要理论线索,从理论经济学的内部来说明研究如何演变、取得什么成果、主要范式发生什么变化。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传播和发展《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出版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凯恩斯对经济理论的贡献问题,至今在学术界中仍存在激烈的争论。
但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经济学家们都普遍承认,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二十世纪经济学中最重大的事件”。
或者说,正是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从而使经济学再也不象马歇尔当时那本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样子。
这倒不是说在《通论》之前不存在宏观经济分析。
早已存在的各种经济周期论和货币数量论,就属于宏观分析。
但是,此前的传统经济学家深信,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暂时失衡,市场机制会发挥自动调节作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给这种传统理论以致命的一击。
针对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厂商和居民的决策上这一传统,凯恩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诸如投资、消费、总需求等等宏观变量的相互关系上,把重点从强调货币和物价水平的货币数量论转移到重视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分析上,从而开创了新的经济学领域──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通论》最具革命性的方面是,他清楚而坚定地指出,就产出和就业的水平而言,我们在实践中看不到“无形之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向社会最优状态。
通过确立这些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他证明: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市场体系本身具有一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加之价格刚性、预期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经济通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几乎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现实变化和经济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均取得巨大发展。
增加了不少新的分析和新的见解,并使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地扩展。
为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有必要在学生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今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一)新消费理论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构建,是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
而对于消费理论研究的发展,正是因源于对这一前提假定条件的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
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
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
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
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
具体到市场中资产征状组合决策时,出现了风险资产理论(衍生证券)、代理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等。
与这一理论相应产生的是阐释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对消费和储蓄的不同选择的跨时期选择理论。
动态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已有普遍应用。
3、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
贝克尔认为,家庭类似于一家小工厂,家庭把“资本品、原材料和劳动组合起来,……以生产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
按照这个较为宽泛的观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现在既是家庭消费者又是家庭生产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角色。
认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贝克尔的模型中,有时把孩子看成是消费商品)要耗费时间。
时间是一种机会成本,它必须同任何物品之市场价格或制定经济决策的行为之市场价格计算在一起。
正如把孩子抚育成人需要耗费人力资源、资本和时间等投入一样,任何最终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都可以看成是为获取一种产出而需要耗费的各种投入的组合。
例如,一个人在其家庭生产中(在以贝克尔为代表的新微观经济理论中,消费被看作是家庭生产)所获得的最终产品,比如“健康的体魄”,需要许多“市场物品”(那些由消费者直接在市场购买的物品)和时间投入的组合。
体育器材、各种健康食品、医疗服务以及花费在锻炼上的时间和消费这些物品所需的时间,就是生产这种最终物品的所有投入。
个人或家庭把这些投入转化为产出(包括孩子的成长、舒适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体、精神的怡悦等等),亦即家庭的生产或消费过程,体现一种生产函数。
像一般生产企业实现生产的最优化要考虑生产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一样,实现家庭生产的最优化也要考虑各种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
例如,看一场戏、读一本书、或者吃一顿美食(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产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费时间,所以这些行为的完全价格必须包括用于这些行为的时间的机会成本。
这种机会成本可以根据个人的市场工资来计量。
例如,假设某人工作一小时可以挣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时在餐厅进餐,或者用15分钟吃快餐。
再假设这两种就餐方式的花费都是6美元。
尽管这两顿饭需要相等的货币花费,但其消费的完全价格却明显不同。
快餐消费的完全价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厅进餐的完全价格却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10美元的收入)。
个人最终选择的决定因素将是每顿饭中的每一美元花费(完全成本)所带来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产的产品价值)。
其他诸如生育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家务、维护活动等家庭生产的价值,也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示。
同样,当把时间成本与市场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时候,便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传统选择之中注入了新的见解,现在则成了在工作、闲暇和家庭生产之间的选择,并且,按照质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费类型的新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
(二)新厂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换言之,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
但现实与理论相距甚远,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正是对这一假设的反思结果。
1、企业的性质。
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
最早提出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是科斯,科斯从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市场成本的企业内部化。
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来因(Klein,1978)、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别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释企业的本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一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
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理依据其特定的信息和权能优势独享决策权,其行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或委托者与经理或代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与目标的差异。
委托——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企业不再作为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
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组织各种资源使企业有效运转,是企业形式的核心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赛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团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问题。
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是其管理的立足点,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励”。
但现实中这种管理思想并非屡试不爽。
针对这种情况,西蒙(H·A·Simon)个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论”,从而形成非最大化厂商行为理论。
它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问题,成为“最大化理论”的重要补充。
(三)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
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
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与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使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博弈论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
对外部性问题的忽略是古典经济致命的缺陷,从而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
虽然寡头竞争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论之前,经济学家所能做的仅是重温古诺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成果。
只是在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寡占市场才被作为重点,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
但当经济学家掌握了纳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论知识后,古诺研究就便被继续推进了。
他们不仅证实了古诺和贝特朗均衡都是纳什均衡,而且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信息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主流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
但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常态。
所谓非对称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
信息经济学中的难点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对象的不确定性,即委托人在与多种代理人打交道时无法确知自己在与何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况亦如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术,并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义了贝叶—纳什均衡。
在此基础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得到长足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
非对称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全貌。
近年来关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研究中所处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都是这一分析方法带来的变化。
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系统中——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
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二、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
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一)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注:〔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