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

合集下载

孔孟名词解释

孔孟名词解释

孔孟名词解释孔孟(Kǒng Mèng),即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孔孟名词的解释:1. 孔子(Kǒngz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2. 孟子(Mèngzǐ):孟子,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齐国人,儒家经学的代表。

他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养性兴教、修身立命。

他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朋友之道,提出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观念。

3. 尊王攘夷(Zūn Wáng Rǎng Yí):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

“尊王”意味着推崇君主,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明智的治理能力;“攘夷”则是指抗击外来侵略,主张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尊王攘夷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

4. 仁(Rén):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人之善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品德影响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德成为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核心,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5. 道德经(Dàodé Jīng):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重要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基础,与孔孟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相对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要求更为简约的治理理念。

尽管孔孟与道家有所区别,但两者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深远影响,互相交融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

孔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其强调人伦道德、尊崇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既具体指导作用,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被广泛认同和传承,并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们代表了伟大的道德和
智慧传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和领袖,他创立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而亲密的学生孟子则在道德理论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孔孟之间有72个字辈,这代表了孔子的弟子和孟子的门生在整个
儒家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字辈中,最大的是孔子的第十九位弟子,也是孔门复婚第二十七代孙的孔仲尼(公元481年-公元551年),通称孔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其教诲的基本精神是:“为政以德,行人以礼。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限
于政治和教育领域,更体现了道德、人性和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曾子、颜回、子路等人。

曾子的主要
学问是为人处世的学问,他开创了性理学的理论体系;颜回的主要贡
献在于他总结了孔子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注释;而子
路则致力于实践论,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在孟子的门生中,最著名的是荀子。

荀子在儒家思想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他提出了以“人性恶”为基础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恶,
需要道德和教育来加以矫正和追求。

孔孟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智慧的最大宝藏之一。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关于人类尊严、丰富性与超越性的价值观,是中国
文化和思想的灵魂。

他们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世界文化和哲学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end{document}。

孔孟成语故事 -完整获奖版

孔孟成语故事 -完整获奖版

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断织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靠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孟轲的母亲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妇女,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盼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因此尽管家中生活贫苦,她仍设法把孟轲送入学宫读书。

初到学宫,孟轲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

但年幼的孟子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他在学宫里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

他爱上了射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来射鸟。

有一日,孟轲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不在了。

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

趁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苦苦地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利刀,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割断了。

孟轲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母亲严厉地问道:“这布匹断了还能再接起来吗?”“不能。

”孟轲怯声答道。

孟母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

孔孟的经典语录名言孔孟是中国古代的两位圣人,他们都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名言语录。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孔孟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用。

孔孟的经典语录【热门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摘孔子《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4、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孔子《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1. 孔子拜师求教:孔子年轻时,他非常渴望学习,于是他四处找寻名师。

一天,他来到大夫卜商家中请教。

他刻意用一套温和的询问方式向大夫请教,然而大夫却不屑回答。

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转身离去。

此时,卜商的儿子突然追上孔子,告诉他,他的父亲以前并非如此对待学生,而是因为儿子被孔子的教育所感动,所以想向孔子学习,于是才选择不回答孔子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合作的人,也不因此而放弃。

2. 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搬家三次。

第一次她搬到了靠近学校的地方,但是孟子不安分,总是爬树玩耍,所以她又搬到了没有树的地方。

然而,这样孟子反而更加顽皮,总是躲在别处玩耍,不去学校上课。

母亲又搬家到了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孟子终于被迫放弃游戏,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母爱的伟大,她为了孟子的教育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坚定了孟子追求知识的决心。

3. 孔子鲤鱼之爱:孔子曾经说过,他可以与鲤鱼共渡一生。

有一天,孔子在湖边看见一些人在捕鱼,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让人驱走捕鱼的人,把鲤鱼放生。

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我喜欢鲤鱼,所以我不忍心它们被捕杀。


这个故事突显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以上经典故事展现了孔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精华。

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孔孟学派的重要经典。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

孔孟

又如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然会生 起“怵惕恻隐之心”,而伸之以援手。人这样做, 既不是为了“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不是为了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不是“恶其声使然”, 完全是恻隐之心自发的表露。
为什么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孟子·尽心下》)
《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 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扩展 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 宾、嘉的各种仪制。
《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 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春秋》亦称《春秋经》,以鲁国历史为 核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内容涉及 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 以及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现象。
其次,周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周礼离不开理 性和感情。例如为父母服丧这种礼,实 际上来源于人的不忍之心,是对父母养 育之恩的报答。
同时,周礼使人的情感和理性能够得 到合理的舒展。例如,正直这种情感如果 得不到礼的约束,就可能变得尖刻,“直 而无礼则绞” 。孔子曾与叶公讨论“父窃 羊而子征之”。这样的例子,说明礼的实 质是追求合情合理。
孔子认为周代礼乐是上古政治文化的 结晶。夏商周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 百世可知也,吾从周。”
孔子为什么对周代文化做出如此高的评 价呢? 其一,周礼使人的行为举止有涵养。孔 子在乡里的恭顺、在宗庙的恭谨、在上朝时 的仪态、接待外宾时的庄重、出使外国的气 度、衣着上的考究、斋戒时的谨严、饮食用 餐的精细、接受馈赠的安然、意外发生后对 人的关切,处处表现出孔子认定安定、有序、 雅致的生活 ,源自于有规有矩的既成制度。

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孔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孟子”。

两位先贤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周礼教育的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乐,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孔子饱读诗书,游历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主张“中庸之道”,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弟子们的言行举止,如与弟子乘车而行,必谈论礼义道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孟子,出生在齐国鲁邑(今山东临沂),少年时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孟子却不因家境贫寒而自暴自弃,他努力学习,兢兢业业,终于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政,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礼智信”,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列国游说,劝谏诸侯,为国家民众谋福祉的事迹。

孔子和孟子,一个是儒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民众谋福祉,为社会和谐稳定尽心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孟子的精神,坚持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孔子孟子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新时代,以孔子孟子为榜样,传承儒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作品风格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之道: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孔孟语录——精选推荐

孔孟语录——精选推荐

孔孟语录(十二则)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其先祖本是宋国贵族,后迁鲁。

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是陬邑邑宰。

他本人出身下层贵族家庭,属于新兴的"士"的阶层。

青年时,孔子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中年以后做过鲁国的司寇,管全国的司法,不久下台,开始聚众讲学。

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齐等国。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均不被统治者所采纳,不得不返回鲁国继续讲学授徒,并传授整理了古籍《诗》,《书》、《礼》,《乐》,《春秋》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孔子的主要学说是仁义礼乐。

"仁"是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1、"仁"的含义很广,按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要有差别等次;2、他认为当时社会"苛政猛于虎",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想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消除社会动乱;3、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稳定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妄图以"礼"来正君臣,父子、夫妇的名分,甚至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对现实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表现了他保守复古的思想倾向。

他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聚徒办学的人,把处于王官为贵族所专有的文化学术传播到广大社会中来。

他一生弟子众多,据说听他讲学的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有出名的有七十二人。

他谦虚好学,在学习的态度、方法上有许多好见解,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被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行被后人整理成了《论语》,其中包含了他们的对话和一些经典名言。

本文将介绍一些孔子和孟子的名言,并给出它们的中文翻译。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

这是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互相尊重的道德准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么我们所学的知识将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么我们将陷入危险之中。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观点。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为政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与谁一起行动,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我们要选择优秀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对于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加以改正。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类内在品质的理解。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论语·卫灵公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胸怀宽广,胸怀坦荡,所以感到愉快而自在;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常常感到苦闷和不满。

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篇》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温习旧知识,我们才能够获取新知识。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够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孔孟

孔孟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孟子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6. 从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①学习有助于修养,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终身受益。
②学与思、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迷信书本。
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断积累。 )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木棒在血中漂流呢?”
1.本文六则语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孔孟论学》选《论语》四则:①介绍自己做学问的几个阶段;②③向弟子传授做学问的方法;④鼓励弟子治学应该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说:“譬如堆积土山,差一筐没有完成,如果停止了,我也要停止!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倒一筐完成,如果继续,我也要去干!”
孟子说:“不要奇怪王不聪明。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生存的。我和王相见少,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极点,我怎么能让王萌发善心?譬如下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一直认为有天鹅要来,想拿弓箭射它,即使与那个一起学习,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哪些成语是由本文的语录演变而成的?
①一暴十寒 ②不耻下问 ③三十而立 ④不惑之年 ⑤专心致志
4.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课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明白规律,六十岁耳朵顺畅,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

儒家二圣——孔孟 PPT课件

儒家二圣——孔孟 PPT课件

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
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 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 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
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 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作者认为, 孔孟有哪些 不同之处?
孔孟之异 风格感受
不同之处
人性善恶
对礼态度
依据
孔孟之异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 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 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 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 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 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
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 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 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 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 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 住君王就讲道理。
书塾里来来往 往的人都很有 礼貌,孟子都 也学会了礼貌。
他和小 伙伴玩 时,又 遵守秩 序,又 讲究礼 貌。
这才是最适合 我孩子住的地 方。
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
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 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 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 事。母曰:“此非所以居
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 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 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 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 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 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 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 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 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 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

孔孟名言语录及翻译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们的智慧言论被广泛传播,并为后世人所铭记。

以下是一些孔孟名言的语录及其翻译。

1. 孔子的名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果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失败。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不可靠的。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你不喜欢的事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还不如喜欢这个事情,喜欢这个事情还不如享受这个事情。

2. 孟子的名言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他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和大同思想。

- “人之生也,熟于心,成于行。

”翻译: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心灵的教育和实践的行动可以完善自我。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最高的善如水,水善于利他万物而不争夺。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翻译:如果名义不正确,讲话就不顺畅,事情就无法实现。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于道德、教育、人性等方面的重要观点。

他们的智慧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名言语录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和实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念。

扩展和深入分析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被广泛引用,不仅是因为他们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言所包含的智慧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影响力。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名言的详细讨论。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深思熟虑,是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

反过来,如果只是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孔孟》课件 人教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孔孟》课件 人教第五册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
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
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
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
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
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
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6、“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
• 这段中概括二人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在于时代的不同,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中国局势从根本上制约着两位圣人 的思想。——--这种大历史观还是黄 仁宇研究古代人物、事件的典型方法。
• 课文研究孔孟的不同,是放在一个怎样 的基本框架内?
• 即他们以济世治国为理想追求的共同思 想基础和政治态度。这是比较分析的前提。
[ 翻译]: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 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 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 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
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
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 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
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
词是否恰当?

这一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用“针对”表原
因很不恰当。再则,用“这些条件”概括上一段内
容也不恰当。这一句不妨说“因此,孔子对当时的
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7.“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 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
• 第三,孔子是仁爱的实践家。 • 第四,孔子是思过则改,闻
过则喜的人。
• 让我们记住崔教授的话吧!

孔孟-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孔孟-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孔孟-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教案示例教学设想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

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

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

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

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

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

也可不要配音朗读。

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导读第一自然段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 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 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 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 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 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 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 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 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4.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 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 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 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 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 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5.“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 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 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 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 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 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 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 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 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 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 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 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 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 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 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 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 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那么,造成孔孟思想 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所处时代不同,当
然不排除个性差异的因素。请 认真读课文5—11段)
思考题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 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 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 似性? 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 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 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 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 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 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 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 史上的地位。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 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 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 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 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 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 住君王就讲道理,
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 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 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 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 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 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由刚才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 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 同的地方。
读《论语》《孟子》,观 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 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请 读课文说出他们思想的区别, 并完成下表。
区分标准 风格感受
不同之处
依据
人性善恶
对礼态度
区分标准
不同之处
依据
轻松愉快坦荡荡 “暮春者--”“饭菜衣服
课文梳理
一、(1)提出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
二、(2-4)指出孔孟之间的相异之处。
三、(5-11)指出孔孟之间相异的原因。 四、(其余)对孔孟的思考
课文导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 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 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 的集大成者,他们慧眼独具如炬,神思 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 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 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 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 的道德标准 。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 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 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 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 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 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 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 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 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 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 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 肉的性情中人啊!
1、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唐 代,但诗的题材风格迥异, 运用本文联系的观点,在时 代背景下分析人物的方法, 分析造成两人差异的深层 原因。
2、完成课后思考题及基训。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 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 qq红包群 qq红包群 dvh17eyc 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 赠礼金。也指奖金、贿赂他人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礼品。 全没有。更可惜南宫大爷虽自称大爷,腰包里却没有几个大子儿。于是明柯笑咪咪抱起这坛昂贵的云子,就好像全城最帅的蛐蛐已经抱在了自 己手里:“我真等不及叫你姐夫了。”措词不是不粗俗,但在大喜的心情里,唐静轩忍了。太守夫人跟福珞,几乎是同一天到苏家的。宝音却 恰好在这一天,跟丫头乐韵一起开始上吐下泻,被疑为传染病疾,不得不搬离老太太的院子。明柯说得对,宝音真是个麻烦人。她这病,病得 真不巧。老太太好不容易对她产生的欣赏、怜惜、重视,一下子又全都要打消了。宝音自己却一副不识相的样子,哭着向老太太求情,不敢回 自己原来的院子。她倒没指责明蕙,大约知道没有证据的话,指责也没有用,只好另找个理由,说她不敢回花卉有灵异的院子。老太太头也要 炸了!真想不睬她。“不妥当哪,奶奶,”明秀轻言慢语,“笙妹妹病成这样,恕孙女儿说句不吉利的话,还逆着她、吓着她,怕要出岔子的。 她若有个万一,外头传说,是被花妖克的,咱们家的名声置于何地?”苏府出个花妖,还克死人„„是够难听的。说不定连宫里的明诗都会受 牵累。老太太道:“依你,该当如何?”明秀道:“请笙妹妹到我屋里休养罢?她应该乐意的。”老太太大摇其头:“珞儿住你那里了,再搬 个病人进去,成何样子?”这是明摆着的。明秀便道:“那末„„”“你母亲那儿,录事夫人去住了,”老太太又道,“总不能又叫珞儿挤过 去,不如陪你,也有个照应。”明秀脸通红。太守的长子,作了本城录事,录事夫人就是唐静轩的母亲,这次来作客,明摆着是过来看看准媳 妇儿的。她早就见过明秀,对明秀印象还是不错的,但还是要再看看,婚约有谱之后,明秀的表现是否仍然稳重可靠?明秀通过她的考验几无 悬念。录事夫人将把很多精力放在大太太身上,看苏府整体表现是否跟明秀本人一样好,各方面的嫁妆是否能让太守家满意。这里的嫁妆,取 广意,不止指金银珠宝,还指官场、农庄、甚至商事等安排。苏家好歹是锦城数得着的大家,太守有很多方面,指望着苏家,当然,太守方面 的聘礼,也将作出很有诚意的表示。录事夫人代表了太守家前来,大太太代表唐家接洽,在非常大家风范的仪态下,展望两家前景,像商人谈 合作条件一样的谈,大约要用上好几天的时间,达到初步合意,然后太守家就可以正式来向苏家提亲了。这样,录事夫人住到了大太太那边。 挨下来,福珞跟明秀同住同起,是很自然的事。准儿媳跟准婆婆晨夕碰面,身边是该有个外姓同龄女伴作陪,以免尴尬。明秀红着脸低着头, 不再评价客人的住宿,老太太却谈起福珞来:“珞儿这孩子,我记得比你小两岁。”“虚龄是小两岁。”明秀回道,“我比珞表妹大上二十个 月。”“她也没
说” 风格感受 凡事紧张长戚戚 “忧患--”“肥肉饿殍说”
性恶来自天生
“防范不仁之语”
人性善恶
性善犹水之就下
非常重视
“吾善养浩然之气”
攻击管仲、薄葬颜渊 拜见南子、回拜阳货 称病、不见鲁平公 以己为主、不谈出使
对礼态度
没有耐性



请用你的面部表情告诉我们
孔子与孟子的不同。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治 国”,而孟子是取其本质“以 德治国”,往往超越“礼”。
孔 孟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觉得 它该讲些什么内容?
自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2、了解孔孟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 3、分析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 原因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
黄 仁 宇 先 生
黄先生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观 看历史;有着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 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军人出身, 36 岁 才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就读,在历史系从 大三读起;曾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多 年,是史学家,也是自由作家; 1991 年,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出版,被评 选为金石堂风云人物 ;曾以笔名李尉昂 发表小说《长沙白茉莉》、《汴京残 梦》。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 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 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 (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 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 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 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 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 面性动荡。
作业: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 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 (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 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 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 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 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说” 风格感受 凡事紧张长戚戚 “忧患--”“肥肉饿殍说”
人性善恶
对礼态度
区分标准
不同之处
依据
轻松愉快坦荡荡 “暮春者--”“饭菜衣服
说” 风格感受 凡事紧张长戚戚 “忧患--”“肥肉饿殍说”
性恶来自天生 人性善恶 性善犹水之就下
“防范不仁之语”
“吾善养浩然之气”
对礼态度
区分标准
不同之处依据轻来自愉快坦荡荡 “暮春者--”“饭菜衣服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