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处世学问_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刚柔相济,人生难题
刚柔相济,刚烈与柔顺相互弥补,柔硬兼施,恩威并用。
过去一般指施政手段、公关手法、对敌策略、做人风格,这里本人专指做人风格,这可是人生难题。
在《三国演义》罗贯中阐明的观点是,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点明了刚柔相济不是一般人的要求。
这其实是指人通过刚柔并用的手段驾驭他人的思想行为的本领,能驾驭他人思想的人乃将才,不能驾驭他人的人只能作兵者。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驾驶他人思想且游刃有余,可能直到闭目那刻都要发出遗憾的叹息声。
渴望刚性太久以致不懂柔性的重要“刚”乃人生本性,任何人都有渴望成为事物的主宰者,成为他人心中的阳光,成为随心之所欲者,但真正能让自己刚性起来的不多。
自从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刚性往往被抹杀,当要求人们都来关注自己时,却没人理睬,当饥饿调皮地冲击自己而发出呱呱声时,有多少次是遂了自己的心愿,刚性的本原逐步为他人他物所抹杀,并且是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逐渐在欲之不达中消融。
一个人从上学开始,为了让自己刚性起来而努力学习,但任何为刚性而努力的奋斗都会遗漏,在某方面的刚性而得时,却在另一方面倍受打击,而不知多少次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学习上刚崛起却在生活中失分,生活中出色而运动中掉格。
当把学习转换成任务思想时,总想使唤其它人为自己做作业,但被老师发现时却又将自己刚刚垒起的刚性保垒给摧毁;当你在学习上垒集起来的刚性却在下课时被其它学生给消灭。
参加了工作后,当工作上的刚性业绩让您自以为傲时,却被竞争对手或同事暗枪给打破。
刚成为同事们的阳光领袖时,却在老板那里失去继任的权利。
刚柔相济才能成其大事,当同事的眼光充满忌妒时,你要用柔性的策略将其调整,就象卦象中所提,刚性太足会折断。
例如,你和张某初次谈判,如果你一味的刚性十足,强调自己的利益,体现一种咄咄逼人气势,你就会失去和谐。
如果你一味的软求硬泡,你就会失去刚性的机会。
如果你软硬兼施,你就能既维护了自己刚性品牌,还能保持长期合作的机会。
沉住气,成大器_PART5 刚柔相济做人,灵活变通做事
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故于事鲜克有济。
惟智者能柔能刚,能圆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举世惧且疑,而彼确然为之,卒如所料者,见先定也。
——《呻吟语》诚恳的心意,灵活的方法纪晓岚执拗被关,和珅通达自保《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其意思是说能够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人,大都是处世谦虚圆通的人;而那些丧失机会导致失败的人,必定是脾气固执任性的人。
我们经常抱怨做人难,难做人。
生活在这纷繁的世界,做人真的很难,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请(知)做人之道。
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发脾气,何时应该深藏不露。
知道为人处世的“方圆”之说。
圆,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圆是处世的锦囊,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
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做人的脊梁,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
做人要外圆内方,办事要刚柔相济,交友要有所选择,说话要恰到好处,沟通要讲究技巧,处世要乐观豁达。
人立于世,必得在社会上行走,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
为人处世无方,会使你到处碰壁、寸步难行;为人处世得法,会使你柳暗花明、事半功倍。
那些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谦虚、圆容的人,能结交朋友,开拓交往层面,还可以应变世事,抓住一瞬即逝的机会。
在危难时刻,他们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
有些固执、刚愎的人,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固执己见、走路不知转弯,结局一定是头撞南墙,这种人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一个做人失败的人。
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是个有名的“铁公鸡”。
他办事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的方式实在有些让人受不了,都是硬的。
这样一来,朝中便没有什么人与他相交相好。
可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卫就不同。
关于宽容的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宽容的名人作文素材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
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
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
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
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
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 ”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
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
”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吕蒙正初涉朝堂时,存有一朝士对着他说道:“这小子也参政? ”吕蒙正上装着没有听到。
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使吕蒙正质问那个人就是谁,吕蒙正不承,说道:“若知其姓名,害怕以后无法忘掉,所以还是当官的不好。
”吕蒙正后来终于沦为北宋的宰相。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
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
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1、李斯特义收学员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
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
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
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2、六尺巷传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
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
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文一武,恩威并施,成吉思汗的用人之道
一文一武,恩威并施,成吉思汗的用人之道南宋使者赵珙1221年出使大蒙古国,回来后著有《蒙鞑备录》,书中的评价是:“今成吉思皇帝者……。
其人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史书称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元史・太祖纪》)。
他曾击败金国、臣服西夏、消灭西辽,为日后建立大一统的元朝,结束中原五百多年割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成吉思汗的文臣武将中,既有贵族儒士,也有牧民奴隶;既有亲手栽培的将帅,也有敌方的勇士。
知人善任、以诚相待是他用人的基点。
他40多年戎马生涯所创造的业绩,可以说主要靠“虚怀若谷”、“聚才用人”创造的。
任用耶律楚材做谋臣耶律楚材是辽朝皇室后裔,为金朝官吏。
他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着”。
1215年,蒙古铁骑攻占金朝燕京时,成吉思汗得知他是“博学多识”的人才,便加以重用。
成吉思汗14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
21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伐杀戮,使贪暴之风收敛。
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言听计从,引为心腹。
以“乌日图撒哈拉图”(美髯公)称耶律楚材,并称其为“治国之匠”、“国之栋梁”。
他对继承人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意思是说,这个人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家的,你以后凡是军国大事不妨交给他管。
纳猛将射杀成吉思汗的神箭手哲别原名只儿豁阿歹,之前是铁木真敌族泰亦赤兀惕秃答首领的部属,是有名的神箭手。
在阔亦田战争中曾射杀成吉思汗,几乎命中。
当他归降的时候,坦承射杀之事,成吉思汗嘉奖他的诚实,认为是可交之人,就把他留在身边,并将他的名字改为哲别(意为箭镞)。
起初任命他为十夫长领兵作战,以后又因战功卓越提拔为百夫长、千夫长,最终做到万夫长,由昔日仇敌转而变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可看出成吉思汗“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
名人的处世学问_灵活处世通情达理
为人处世要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人,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应对之策,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古语云:“夏虫不可以语冰。
”同样道理,跟讲道理的人才可以讲理,碰到不讲理的人讲理是对牛弹琴。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
许允担任吏部侍郎时,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虎贲武士去拘捕他。
他妻子跟随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带到后,明帝核查审问他,许充回答说:“孔子说‘举尔所知’,我的同乡,就是我所了解的人。
陛下可以考察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愿意承担应有的罪名。
”考察以后,结果各个职位都安排了当用的人,于是释放了他。
许允身上衣服破烂了,明帝下令赏赐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
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
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争,于是叮嘱许九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
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样一个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
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
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
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
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
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
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之重要,古人都把它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认为用人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 明太祖朱元璋形象地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构大厦靠的是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治天下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精英。
“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清康熙把重用人才摆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
对于如何用人,古人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识人知人,勤于教养。
古人认为,用人的前提是识人知人,而识人知人很难,因为人常有假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中指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真伪,正确识人呢?唐代魏征提出了《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这是让人在地位、处境的不断变化中,观察他们的举止、修养、爱好、言谈、品行和追求,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与德行,达到识人知人的最终目的。
三国东吴孙权是识人知人的高手,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识潘濬于系虏”,深为臣下所折服。
人才一旦选定,就要精心地教育、培养和训练,勤于教养,百年树人,这是人才开发的关键。
《管子·权修》中有一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都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精心开发过程。
如东吴的吕蒙,粗疏而又身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书。
掌管重任后,孙权就力劝他学文读书,后来果然智慧大增,成长为一员儒将。
汉代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指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意为对人应教之学问,养以礼法,取以贤能,任以专职,任何一个环节上如果不精心而偏离了方向,都足以损毁一个有用之才。
二、德才兼备,选贤任能。
在用人问题上,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历来是个热点问题。
带人要刚柔并济,做领导要软硬兼施
带人要刚柔并济,做领导要软硬兼施导语:清朝忠臣曾国藩曾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身为领导者,既不能太刚、太强硬,也不能太软弱、太柔和,明智的做法是把握好刚与柔、硬与软之间的平衡,实行“两手抓”战略,一刚一柔,一硬一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之所以要一刚一柔、一硬一软,是因为刚硬有助于维护领导者的权威,有利于强化员工的执行力,而柔和有助于增强领导的亲和力,有利于拉近与员工的距离,便于激励员工。
以企业决策来说,领导者的刚硬体现于绝对的决策权,体现于说一不二,而领导者的柔和体现于尊重下属的意见,鼓励下属自由发言。
以处理内部关系来说,领导者的刚硬体现于严格分清上下级关系与职责,不得逾越,领导者的柔和体现于积极帮助下属分忧,体贴关怀下属。
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既能确保企业运作的井井有条,又能稳定内部的团结协作。
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把这一招运用得非常绝妙,让下属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胡雪岩早年在阜康钱庄打工,得到了钱庄于老板的欣赏和栽培。
于老板就像胡雪岩的父亲一样,将他视为钱庄的接班人。
他在临死时将阜康钱庄托付给了胡雪岩。
胡雪岩将于老板安葬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祭奠他,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三个月时间。
三个月后,胡雪岩回到钱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家开会。
在会上,他说:“于老板走了,大家都很伤心,我守孝三个月,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我没有过问具体的事情,但大家这三个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都心知肚明,有些人趁机偷懒,我也知道,但是我不为难大家,只希望大家跟着我好好干。
从今往后,每个人的年资在目前基础上增加10%。
”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充满了软中带硬的意味,既震慑了偷奸耍滑者,又笼络了人心。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雪岩在带人、驭人方面的艺术,他通过恩威并施的做法,表现出刚柔并济的手腕,既向下属晓以利害,又郑重其事地劝慰下属,只要大家跟着他认真干,自己一定会好好对待他们。
在管理中,无论是对员工“软”还是对员工“硬”,都不可以绝对化,而应该两者兼之。
恩威并施宽严并用,驾驭部属张弛有道,教你职场做好高管
恩威并施宽严并用,驾驭部属张弛有道,教你职场做好高管【软硬兼施,赏罚得当】一般人的本性都喜欢奖赏,害怕惩罚。
因此,管理者可以运用软硬两手来管理下属。
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
有功即赏,有过即罚。
领导者要正确地用人,真正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必须做到按功行赏,论过处罚。
这样做有以下三点好处。
第一、是为部署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家就会尽心尽力地工作,以争取奖赏、避免惩罚。
第二、是可以避免人为的矛盾。
如果不坚持功奖过罚,部属难免有亲嫡疏旁之感,相互之间的隔阂矛盾便会随之而生。
如果惟功是奖,惟过是罚。
部署会感到领导一视同仁,矛盾自然消失。
第三、是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无论赏还是罚,只要得当,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如果失度,不仅没有受到赏罚的人心里不服,即使受罚者也不以为然。
无功受禄,罚不当罪,皆领导者的大忌。
软硬兼施的方略,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驭臣之道。
早在先秦时期。
韩非即明确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此后数千年,但凡有作为的政治家,不论是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无不是深谙赏罚两术的好手。
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
而惩罚则属于反面强,即对于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使之逐渐减退。
这两种方法,都是管理者管理下属不可或缺的。
管理者运用时,必须掌握两者不同的特点,适当运用。
一般来说,正面强化立足于正向引导,使人自觉地去行动,优越性更多些,应该多用;而反面强化,由于是通过威胁恐吓方式进行的,容易造成对立情绪,故要慎用,应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强化激励,可以获得管理者所希望的行为。
但并非任何一种强化激励,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一种行为和对这种行为的激励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收到好的激励作用,因此要力争做到“赏不逾时”。
一种行为刚刚做出以后,人们对其感触较深,这时即予以表扬和奖赏,刺激较大,激励作用较强。
因此,及时奖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这就要求做领导的要积极开动脑筋,多搞些花样,对下属的成绩给予及时多样的奖励。
示弱有技巧:领导者要会以柔克刚
示弱有技巧:领导者要会以柔克刚俗话说:“百人百性,百人百心。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人处事更需要以柔克刚,好比一块巨石落到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轻地包在里面。
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马到成功。
以柔克刚是为官处事的至高境界;以柔克刚必变弱为强;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屈求伸的生存之道;政治家是最善用眼泪的。
领导者,要会以柔克刚。
《明史》记载,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
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
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
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
乔宇所用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这一招也是非常有用的。
人的性格千奇百怪,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就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你该怎么办呢?其实,以柔克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
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应该怎么面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听指挥的我就辞掉他!这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要知道一个企业解聘一个员工很容易,如果不是太差的企业招进一个员工也不难,可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员工就真的非常难,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一些好的员工,对企业就是相当大的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战斗力。
刚和柔既是对立面又是统一体。
刚柔之道在于:刚可压柔,柔可克刚。
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就要把握好刚柔的尺度,这也是一门领导艺术。
太刚则易折,太柔则易靡。
历史名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2006-01-14 08:45:05 网友提供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
”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
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衤发不祥。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
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
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
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
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
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
……由伪生疑,由疑生嫉。
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
曾国藩成功密码
不以贵凌物,而以宽容待人
虚心谦和才能脚踏实地
知足常乐,乃是最大的智慧
功成名就,看淡人生
第三篇 常虑忧患,以严治家
福不可尽享,势不可使尽
以勤持家,让富贵永存
淡泊名利,时时作上岸之计
兄友弟恭,恪尽兄长之责
内和外善,治家之道
从严治家,好家风传扬天下
第四篇 宦海浮沉,坚忍布堕
忍辱负重,打落牙齿和血吞
作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国藩将湖湘文化的精髓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阐发得淋漓尽致。而志向远大、豪气冲天的毛泽东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认同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毛泽东曾经仔细研读了曾国藩的著作,有一段时间,在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中和给朋友的书信里,几乎都提到了曾国藩。
毛泽东谈自己的学习和做学问的方法时,曾以崇敬的口吻说道:“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义参以他务,以致百无一成。此言岂非金玉!”他还将宋代的程颢、程颐、曾国藩、周初的周公、孔子并列,显然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也是与这些人一样的圣贤。由此可见,曾国藩对毛泽东的影响。
打破思维限制,选才不拘一格
大度宽和方能服众
以仁义为本,待人以诚
扶持他人,以后才能用人
以德为本,首重忠义血性
第七篇 崇朴尚实,俭以养廉
廉俭处世,不授人以柄
以身作则,简朴以自守
居安思危,以勤俭传家
从治吏开始,政绩彪炳
革除官场陋习,黜华崇实 知行 Nhomakorabea一,躬身亲历
埋头苦干,勤劳务实
(漫漫求知路)求知与奋进_刚柔相济处世
“刚柔并济”是一种交友处世的方法,它可使激烈的争论停下来,也可以改善气氛、增进感情。
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就,有人向刘秀打他的小报告说:“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
”刘秀虽然并不相信这一套,但他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
冯异大为惊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便抚慰他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这种效果显然比单独施恩或施威要好得多。
下面这个例子,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故事:有一次,部下后藤犯了一个大错。
松下怒火冲天,一面用挑火棒敲着地板,一面严厉责骂后藤。
骂完之后,松下注视着挑火棒说:“你看我骂得这么激动,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弯了,你能不能帮我把它弄直?”这是一句多么绝妙的请求!后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去二就把它弄直了,挑火棒恢复了原状。
松下说:“咦?你的手可真巧呵!”随之,松下脸上立刻绽开了亲切可人的微笑,高高兴兴地赞美着后藤。
至此,后藤一肚子的不满情绪,立刻烟消云散了。
更令后藤吃惊的是,他一回到家,竟然看到了太太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等他。
“这是怎么回事?”后藤问。
“哦,松下先生刚来过电话说:‘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恶劣,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闷吧。
’”此后,后藤自然是干劲十足地工作了。
公元357年,前秦苻坚即位后,任用汉人王猛治理朝政,富国强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纳入了前秦的控制。
为了争取支持者,他对各族上层人物极力宽容和笼络,如鲜卑族的慕容垂、羌话的姚苌,都毫不见疑地委以重任。
对苻坚的这一做法,谋臣王猛曾多次劝说苻坚对那些异族重臣有所制约,甚至还不止一次利用机会,设法除掉这些人。
但苻坚迷信自己对他们的恩义,阻止他这么做。
在鲜卑贵族慕容垂、慕容泓相继谋反后,苻坚面责仍在自己手中的原前燕国主慕容玮说:“卿欲去者,朕当相资。
卿之宗族,可谓人面兽心,殆不可以国土期也。
”在慕容玮叩头陈谢之后,他又说:“《书》云,父子兄弟相及也……此自三竖之罪,非卿之过。
苏武处事态度
苏武处事态度
苏武,号“苏洵”,字“处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
他主张“以折中之道制伏政治对手”,为汉室的统治提出的“百家争鸣,实现双赢”的历史观点,在今天仍然引起学者的关注。
苏武的处事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信“仁义礼智信”,以及教师“爱莫能助”。
在处理内政和外交时,他倡导“和而不同”,劝谏则厚道,面对对手时,他追求公平,重视对抗方的态度,坚持“施恩与仁政,帮助孤陋寡闻”,崇尚忠义,强调宽厚与慷慨。
苏武坚持踏实肯干的作风,他认为“宁以有果,莫以无理”,他深信“心无因索,即有料应”,而“苦心苦循,便见有效”。
他精通国家法制,坚持立法以示众,并不折不扣地坚持法治精神,因此他的社会改革和外交政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苏武的处事态度是正直坚定的,他常用“不苟言笑,不放纵欲”来描述自身的作风,他坚信“若功近乎,终非徒劳”,他坚持“作为学者,有善于思考”。
无论是什么时候,苏武以其正直的处事态度,清正廉洁的行为方式,总是鼓舞着后人们的斗志与坚持。
苏武的处事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他有着自己的历史观点,为人民带来安定,让自己的国家更为发达,而他也是一位正义、诚实、公正、宽容和开明的人物。
我们今天该学习什么呢?学习苏武的处事态度,其内涵是:仁爱、宽厚、忠诚,以和平化解矛盾,坚持公平正义,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厚黑学立威篇软硬兼施 恩威术
厚黑学立威篇软硬兼施恩威术为人、处世、做领导均艺术也,智慧也。
掌握了黑脸白脸术当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
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
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
驾御部属应恩威并用许多强悍之人,尽管武艺超群,生性勇猛,但生来粗鲁、莽撞,因此,要想驾御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
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
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手下有一员悍将,叫陈国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
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的,只要开口说的就是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当年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
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他是粗鲁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过之无不及。
传说僧王是个暴虐、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
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只有陈国瑞不怕这僧王。
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
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任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
于是,曾国藩拿定注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
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
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
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惟惟退出。
恩威并施的典故
恩威并施的典故恩威并施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典故,它传递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治理理念。
在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都展示了这种恩威并施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一智慧的内涵,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故事一:刘备的三顾茅庐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刘备极其仁厚,善于用人,丝毫不以身份地位对待人。
他曾多次登门拜访著名智者诸葛亮,但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
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
他连续三次登门求见,最终打动了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执着和真诚所感动,决定为他效力。
从此,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开创蜀汉的繁荣盛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应该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真诚待人的态度。
只有恩威并施,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故事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他一方面依靠恩泽和温和的政策来取悦民众,另一方面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把威严和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盛世。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告诉我们,恩威并施并非只有一方面的侧重,恩和威应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故事三:西施为国舞剑西施是古代中国的美女代表,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令许多人为之倾倒。
有一次,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舍弃了自身的容颜,选择学剑保家卫国。
她不计个人得失,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众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西施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恩威并施的智慧在女性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不论男女,每个人都应该发扬恩威并施,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谋求最大化的利益。
结语恩威并施的典故承载了一种平衡、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治理理念。
通过刘备、唐太宗和西施等历史人物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智慧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的应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只有恩威并施,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曾国藩处事有方,刚柔相济成大事
曾国藩处事有方,刚柔相济成大事所谓:“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
”世间的万物变化,无穷无尽,纷纭万端。
但是都有他们的规律,有的以阳为主,有的以阴为主,有的以刚为主,有的以柔为主。
一张一弛,刚柔相间,开闭相合,人生自会进退自如。
《曾国藩家书》中写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
而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之精髓。
据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之后,声名远扬,进京面圣。
北京人头攒动,所有人都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也来凑热闹,趁机给这位湘军统帅相个面,看看究竟为何他能建此功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
更令相士们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该是奸臣短命之相,他们怎么也猜不透曾国藩为何有这等位极人臣的际遇。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曾国藩在功高震主的关口选择了另一种策略,用一种方圆性格来成就自己的人生,从而保住了身家性命以及自己的地位。
其实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12年时间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数次战败,两次欲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为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兵败,即行自杀。
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
在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非常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帝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
”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幸好曾国藩很清楚锋芒太露,定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
就这样赋闲家中一年,结果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不得不又请他出山,并委他兵部尚书头衔,从此有了军政实权。
不久,慈溪太后掌握朝政大权,开始重用汉人,这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1862年,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的权力,巡抚提督以下均须听命,不久又赐予太子太保头衔,建协办大学士。
名人的处世学问_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在人际交往中和工作生活中,心平气和、柔言悦色的谈吐,最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值得广为提倡。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恼。
”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人,通常是属于“柔”类的,其语言也通常是柔和甜美的。
古往今来,都把“和气待人”、“和颜悦色”视为一种美德。
《札记·仪礼·少礼》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指“敬之和”;“皇皇”,指“正之美”。
《汉书·刘向传》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可见,和气是人们友好交往的最佳境界。
“柔”相反,则为“刚”。
“刚”的表达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毅生威。
刚者临危不惧、神态刚强,能表达强烈的正义情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二是辞严雄辩。
刚言出口,理直气壮,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有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表达功能是柔弱者所望尘莫及的。
那些私心过重的人,看上去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欺软怕硬。
对他们过分温柔,反而会助长其嚣张气焰。
这时候,你要敢于碰硬,一身正气,口气硬正正,言词响当当。
“两刀相割,其利自见”,歪风邪气就会退避三舍。
“刚”的硬度如何,并不在“嗓门高,口气冲,措施狠”,关键在于“理”,“理”的锋芒是否打到对方的要害处。
“刚”并非人人皆有,刚言也并非人人敢说。
要想“刚”必须有过硬的思想修养。
古人说,无欲则刚;今人说,打铁先得本身硬。
只有刚毅之士,才能讲出刚毅之言;只有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才能底气十足,刚硬无比。
如果自身不干净,私心太重,“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得了别人的好处,自然腰软,硬不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有“刚”劲呢?一是遇事要沉着冷静。
要养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越是情况紧急,越要表现出强者的姿态,要有敢于斗争和战胜对手的坚强信心。
神态自若本身就给对方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影响,从精神上压倒对方,这就为刚言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善于攻其弱点。
无理取闹者本身就不得人心,要利用其色厉内荏的弱点,据理力争,有时要抓住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发起进攻,造成自己的优势和强硬地位,把对方置于被动挨打的位置。
鬼谷子谋篇讲:刚柔相济,化危难于无形
鬼谷子谋篇讲:刚柔相济,化危难于无形刚柔之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它能够帮助一个人转化危难,将不利的形势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对此,鬼谷子说:“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刚,表现在一个人性情的刚直不阿、坚守自我立场、处事能够把持自我原则,也称为“方”,但如果一味地保持“刚”性,则会变成脆,脆则易断,所以不可取;另外,柔,就是要在保持原则的情况下,在大前提下处理事情,尤其在细枝末节和一些技巧上要适度地让步、弯曲,这样才能更快达到双方满意,不失和气地实现双赢,即为“圆”。
事实上,刚柔之术讲求适时、适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方式,但并不要求一味的柔,因为这样就会容易变成软,软则弱,易受人欺,所以也是不可取的。
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才能顺利而快捷地达到目标,实现双赢,最终走向成功。
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能灵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张弛有度。
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是能够适时严肃而不失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一味地处于紧张状态,就会让自己绷得太紧,始终处于“张”的状态,往往导致自己逐渐失去弹性和张力,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反过来,一味地松弛懈怠,会让自己变得懒散,进而失去进取心和斗志,停步不前。
因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
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平衡,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以免乐极生悲;失败的时候更不要灰心绝望、萎靡不振,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只要坚持就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在齐国任相的二十多年间,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更为日后齐桓公成就其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次,鲍叔牙从幽地回到临淄,齐桓公设宴召集群臣为鲍叔牙洗尘。
席间,桓公举起酒杯,对鲍叔牙说:“我能有今天,必须要感谢亚相,这些年,亚相为齐国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付出了很多努力。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_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_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界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清代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当时之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家想了解古代名臣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吗?下面来看看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吧!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处世之道1、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者,一定要根据情理处理事情,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处理事情,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一事,充分说明他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都,不仅是旅游的胜地,更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人瞩目。
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比较保守,对秦淮河的画舫尤其看不顺眼,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征求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意见。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谨慎保守的曾国藩是主张严禁的,谁知曾国藩却说:“叛乱初平,国家处在太平之时,游船画舫不应该再禁了。
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游乐场所,重建一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整个金陵出现了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曾国藩是一个封建官吏,但能与时俱进,从大局出发看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正强调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素质,也与现在提倡的公务员为人民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时时牢记“谨慎”二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际交往中和工作生活中,心平气和、柔言悦色的谈吐,最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值得广为提倡。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恼。
”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人,通常是属于“柔”类的,其语言也通常是柔和甜美的。
古往今来,都把“和气待人”、“和颜悦色”视为一种美德。
《札记·仪礼·少礼》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指“敬之和”;“皇皇”,指“正之美”。
《汉书·刘向传》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可见,和气是人们友好交往的最佳境界。
“柔”相反,则为“刚”。
“刚”的表达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毅生威。
刚者临危不惧、神态刚强,能表达强烈的正义情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二是辞严雄辩。
刚言出口,理直气壮,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有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表达功能是柔弱者所望尘莫及的。
那些私心过重的人,看上去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欺软怕硬。
对他们过分温柔,反而会助长其嚣张气焰。
这时候,你要敢于碰硬,一身正气,口气硬正正,言词响当当。
“两刀相割,其利自见”,歪风邪气就会退避三舍。
“刚”的硬度如何,并不在“嗓门高,口气冲,措施狠”,关键在于“理”,“理”的锋芒是否打到对方的要害处。
“刚”并非人人皆有,刚言也并非人人敢说。
要想“刚”必须有过硬的思想修养。
古人说,无欲则刚;今人说,打铁先得本身硬。
只有刚毅之士,才能讲出刚毅之言;只有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才能底气十足,刚硬无比。
如果自身不干净,私心太重,“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得了别人的好处,自然腰软,硬不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有“刚”劲呢?一是遇事要沉着冷静。
要养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越是情况紧急,越要表现出强者的姿态,要有敢于斗争和战胜对手的坚强信心。
神态自若本身就给对方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影响,从精神上压倒对方,这就为刚言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善于攻其弱点。
无理取闹者本身就不得人心,要利用其色厉内荏的弱点,据理力争,有时要抓住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发起进攻,造成自己的优势和强硬地位,把对方置于被动挨打的位置。
语句要短促,语势要凌厉,发声要有力,态度要威严,有斩钉截铁、拔剑砍地之势,有五雷轰顶、撼人肺腑之感,这样才能使之震颤,进而产生“挽奔马于悬崖,拦狂涛于险岸”的刚硬效果。
一般说来,刚能胜柔。
但有的时候,柔也能克刚。
因为“柔”相对“刚”而言,也有其独到之处。
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坚而不韧,强而易脆。
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耐长久,软而有韧性。
在论辩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克刚之术。
那么,“刚”还是“柔”,二者究竟孰重孰轻呢?
分寸学认为,凡事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刚柔并用,千万不可绝对化。
刚与柔,相辅相成,太刚易折,太柔易废,刚柔相济,则无往而不胜。
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古代君主治国安邦,必须文武并举,德刑并用,从宏观上统治人民,控制全国局势。
而在现代社会处世交际中刚柔相济依然有其神奇作用,且不可偏重一方。
如果你是一个行政主管或领导,要做到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
道理很简单,在领导指挥业务上,没有令对方与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不容易尽责称职的。
当然,威严也不等于恶言相向。
破口大骂,整日板着面孔训人,那么你的下属可能因畏惧你而不敢接近你,甚至于将你孤立起来。
在工作时对待属下令出法随,说一不二。
发现了属下的差错,决不姑息,立即指出,限时纠正,不允许讨价还价。
要让属下滋生敬畏之心,才会使你威风凛凛。
但是,只有威严是不行的,还得富有人情味。
对于犯错误者而言,一个经静l生的毛病是对自己的错误习焉不察,仿佛不识真面目的庐山中人,常常浑浑噩噩,糊糊涂涂。
为此,生意人同这类人对话时,可以先给予猛击一掌,当头棒喝,使其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深刻反思,待对方有所触动之后,再对自己刚才言语的率直和态度的简单加以道歉。
这种方式近乎于“先硬后软,先刚后柔”,对于犯错误较深较大者尤为有用。
某高中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了早恋倾向,和同班一个男生频繁约会,上课时也眉目传情,以致经常不完成作业。
一次测验,她只做了一小半题目便扬长而去,班主任把她留下来,一开口就问她何以不做完题目,她回答:“没心思做。
”班主任听后厉声呵斥:“你那心思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告诉你,中学生决不允许谈情说爱。
再过一年,你就会明白,他上了重点大学后,就决不会跟你往来了——因为你这种人太浅薄了,太虚浮了,太没有价值了!”
这名女生一听,不觉泪水扑簌簌流了下来,眼里流露出记恨的目光,但心里却受到极大震动。
待她哭过后,老师才温和地说:“请你原谅,我的话可能不够礼貌,其实我只是出于无奈,是害怕你堕落到那步田地。
”那女学生终于领会了老师初始严厉继而温和的言谈方式的真实用意。
因此,一面接受批评,一面暗下决心洗刷掉“浅薄”的耻辱。
班主任那“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的谈话法也就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刚柔相济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批评和表扬相结合。
正像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在《用人之道》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决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
你无论批评什么事情,也必须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
这叫做‘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当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先批评后表扬,或者先表扬后批评。
总之,要有批评,也要有表扬,这样下属对领导的批评就容易接受了。
比如,一天,机关处长对一位女打字员说:“你打的字真整齐,就像你这人一样整洁、美丽。
”那位打字员听到处长的表扬非常高兴,喜形于色。
处长抓住时机,接下去说:“你以后对标点要特别注意一些,怎么样?”女打字员很爽快地答应:“行,没问题。
”
处长用的就是刚柔相济的方法。
试想,如果处长直接批评女打字员打的材料标点符号有很多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
女打字员可能因受人批评,而几天不愉快;也可能起身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很小心的,标点符号的错误是原稿件上的,自己不负这个责任。
这样,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无论表现“刚”与“柔”,都应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摸清对方心理。
切记“刚”不是为了耍威风,把矛盾激化,而是为了缓和冲突,转化矛盾,解决矛盾。
要注意不讲蛮话、激话、脏话。
如果硬过了头,就会激化矛盾,产生危险后果。
“刚”到好处为硬而不脆、威而不逼。
火候一到就要给人以台阶,叫人家体面地下台,使矛盾圆满解决。
而“柔”呢,虽然感化力强,但局限性大。
对于那些失去良心,失去理智的人,对于“吃硬不吃软”的人是无济于事的。
对这些人用柔的策略,无异对牛弹琴,反而会被认为你是软弱胆小,助长其嚣张气焰。
因此,“柔”的运用也要看对象,分场合,不能一概而用。
如此这
般,方能达到刚柔互举、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