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扫描原理
电视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电视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电视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由于射频信号在空中传输的过程中要混入一些干扰信号并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电视机从有线或天线(RF-IN)接收到微弱的射频电视信号后,首先要通过调谐器对它进行解调,经过放大、混频和检波,滤掉高频载波分量,得到PAL、NTSC或SECAM制式的复合全电视信号。
电视信号从点到面的顺序采样、传输和再现是通过扫描完成的。
电视扫描系统因国家而异。
在中国,每秒25帧,每帧625行。
每一行从左到右扫描,每一帧按照隔行从上到下分为奇数行和偶数行,以减少闪烁感。
图像信息在扫描过程中传输。
当扫描电子束从上一行结束回到下一行起点之前的行回扫线,以及每一场从上到下扫描完之后的场回扫线时,应消隐。
在行场的消隐期间,发送行场同步信号以同步接收和发送的扫描,从而精确地再现原始图像。
电视摄像机将景物的光像聚焦在摄像管的光敏(或光导)靶面上,靶面各点的光电子激发或光导的变化随光像各点的亮度而变化。
当电子束用于扫描目标表面时,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其幅度与每一点处的场景光图像的亮度成正比。
传输到电视接收机的扫描电子束使显像管屏幕随输入信号的强弱而变化。
当与发送端同步扫描时,发送的原始图像会出现在显像管的屏幕上。
电视信号传输和分发的过程,以其他城市的直播为例,一般是从摄像机、电视中心或面包车,到微波中继线路、发射台,最后到用户电视接收机。
电视机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机箱、面板控制器、机芯(电路板)、显像管、遥控手机等。
机芯由电源、信号处理、扫描电路和总线控制组成。
其中:第一,电源是高效的开关稳压器,为整机提供能量。
二、信号处理部分还包含:调谐器、图像回放、解码、视频放大、声音等电路。
麦克风的作用是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转换、放大和解码,形成图像信号,送到显像管还原为图像,音频信号送到扬声器还原为声音。
第三,扫描电路由场扫描和行扫描组成。
作用是形成光栅,为图像奠定基础。
总线控制器,这个单元的作用是管理和控制电视机,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辅助用户使用电视机。
电视机搜台原理
现在的彩电在搜台功能上都具有自动方式,半自动方式和人工方式,搜台过程的控制程序由厂家固化在CPU里面,要实现自动搜台的功能,则要具备两种信号输入到CPU,第一种是同步信号,有些资料称电台识别信号,第二种是AFC信号(自动频率控制信号),以下就几种搜台方式的过程给予论述.一、自动搜台方式:将电视机置于自动搜台状态,CPU发出指令,调谐进入高速扫描状态(调谐电压从零开始程线性升高),同时,CPU对同步信号输入端进行监测,当搜到信号时,同号分离电路将有同步信号送到CPU,CPU接收到同步信号后,令系统进入慢扫描状态,此时CPU转向对AFC输入端进行监测,当AFC达到预置的电压时,信号接收达到最佳状态,此时CPU将对储存器进行操作,把当时的调谐数据(调谐电压,频段控制状态等参数)存入储存器的相应地址,并同时执行对储存器地址码加一、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扫描完全频段为止.二、半自动搜台方式:其过程和自动搜台方式一样,只不过是少了对储存器地址码加一这一步.三、人工搜台方式:在此种状态下,CPU完全脱离对调谐的控制且屏蔽了AFC电路,使用者只要按压电视机面板或遥控器的相应按钮,就可执行对电视机进行调谐(搜台)的控制,此时,调谐扫描在低速慢扫描状态,当调到认为最佳接收状态后,还需人工进行储存操作.从上所述,我们可知,CPU只在自动状态和半自动状态下才对系统有控制权,当电视机出现不能自动选台时,我们可根据上述工作原理进行判别、维修.故障一、在自动状态下,电视机始终在高速扫描状态,接收到信号后不能进入慢扫描状态,这种故障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如果能收到信号但图象信号弱(图象雪花大或有非线性失真),那故障多在中放部位,根据我们的维修实践,故障多出在38MHZ中周上;第二种:是能收到清晰的图象,这种故障很显然是没有同步信号送入到CPU,此时可检查相关电路.故障二、在自动状态下,当电视机接收到信号后,系统能进入慢扫描状态,但不能自动存台,显然这种故障是CPU得不到AFC信号所引起的,此时可检查中放AFC部分的电路.根据我们的维修实践,故障多半是AFC中周有问题引起的,有些机子的AFC电压有一初始预置值(如乐声2185等)当这个预置值偏离过大时,也会出现此故障.另外,当AFC中周与38MHZ中周调整配合不好时也会出现此故障.有关中周调整的文章已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敖述.出现搜台失常故障其实大多数是因为中周变值所至,那么是否能快速判断是AFC中周有问题还是38MHZ中周有问题呢?很简单,将电视机置于人工搜台状态, 因为在此状态下AFC被屏闭,如果能收到正常稳定的图象信号,则故障在AFC中周,否则故障在38MHZ中周.。
电视扫描原理及参数
电视扫描原理及参数一、基本原理所谓扫描是指电子束按一定在摄像管或显像管的屏面上作周期性的运动过程。
摄像管和显像管中的电子束要求在偏转磁场的作用下进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行逐帧的匀速扫描,如同读书一样。
为此,无论在摄像管还是显像管中,均设置了两组偏转线圈,在偏转线圈中通以线性锯齿波电流,以产生所需的偏转磁场。
两组偏转线圈中,一组为水平偏转线圈,也称行偏转线圈。
它所产生的偏转磁场使得电子束进行水平方向的偏转。
另一组为垂直偏转线圈,也称为帧或场偏转线圈。
它产生的偏转磁场使得电子束进行垂直方向的偏转。
只有当行和帧偏转线圈中同时通以线性锯齿波电流时,摄显像两端的电子束才会同时进行行和帧的扫描。
实际上,一帧的扫描线是由许多行来体现的,或者说,一帧中包含有许多行。
当锯齿波电流的幅度合适时,当然应该有如下的对应关系:行锯齿波电流:当锯齿波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最右边;当锯齿波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最左边;当锯齿波电流为零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中间。
帧锯齿波电流:当锯齿波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最上边;当锯齿波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最下边;到锯齿波电流为零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中间。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扫描锯齿波电流与光栅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图1–2所示。
在图1–2中,行扫描逆程期的扫描线用虚线表示,帧逆程期扫描线用另一种虚线表示,它们都是要被消隐的,在显像端将是不被显示的。
所以只有正程期的扫描线才形成真正的光栅。
同时,虽然光栅都是倾斜的扫描线,但是,当扫描行数比较多的时候,这一点也不是什么问题。
在图1–2中还可看到,t1时刻对应着电子束处于显示屏的左上角,在t2时刻,帧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故电子束扫描到显示屏的最下方。
但此时正是行电流中第四行正程期一半的时候,故电子束处于水平方向中间的位置。
电视上的磁铁原理是啥
电视上的磁铁原理是啥
电视机使用的磁铁原理主要包括:
1. 阴极射线管(CRT):传统的电视机使用的显像管为阴极射线管,它通过在屏幕后部放置一个大型电磁铁来控制电子束的轨迹。
这个电磁铁可根据信号输入值的变化,通过调整电磁场的强弱和方向来改变电子细束的扫描速度和方向,从而在电视屏幕上形成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像素。
2. 磁偏转:当需要在电视屏幕上显示不同位置的像素时,磁铁会产生一个或多个电磁场来引导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
这些磁场可以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或磁场的方向来控制。
磁铁的设置使得电子束依次扫描电视屏幕的每一个像素点,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
3. 色彩磁场:电视屏幕的颜色是通过三个分离的电子枪(红、绿、蓝)和对应的三个小型磁铁来实现的。
每个电子枪通过在屏幕上的不同位置释放不同颜色的电子束,而磁铁则用来调整和控制电子束的轨迹,以确保三种颜色的电子束在屏幕上的相应位置形成完整的彩色图像。
总的来说,电视上的磁铁原理是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磁场强度和方向来控制和调整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从而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可视的图像。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是指电视信号通过扫描技术转化为可视图像的过程。
在电视机内部,屏幕被划分为许多微小的图像单元,称为像素。
这些像素以一定的顺序被逐行扫描显示,以创建完整的图像。
电视扫描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垂直扫描和水平扫描。
垂直扫描是指电视信号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逐行扫描像素。
每行像素扫描完毕后,电子束会迅速回到屏幕顶部开始下一行的扫描。
这个过程以很快的速度重复进行,使得人眼无法察觉到扫描的存在。
水平扫描是指在每一行像素内,电子束从左至右扫描每一个像素点。
当电子束扫描到像素点时,会根据信号强弱来确定像素的亮度。
亮度信息被转换为电子束中电子的强度,进而控制像素点的发光。
通过不断重复的垂直和水平扫描,电视信号中的每个像素都会被扫描到,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由于扫描速度非常快,人眼会将这些逐行扫描的像素点合成为连续的图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扫描原理也得到了改进。
高清电视采用了逐行扫描的方法,即电子束逐行扫描图像,但在每个像素点上进行更加精细的亮度调节。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
同时,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扫描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总之,电视扫描原理是利用垂直和水平扫描的方式将电视信号转化为可视图像。
它是电视技术中基本而重要的一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
(整理)电视机场扫描原理
(一) 电视行场扫描原理1) 电视行场扫描,是通过控制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从左到右和垂直方向从上到下有规律运动形成的光栅。
水平方向的扫描叫行扫描,垂直方向的扫描叫场扫描,合称“行场扫描”。
行扫描和场扫描的电流都是三角波.负载都是偏转线圈.所不同的是扫描频率不同.工作电压不同。
场扫描电路多是集成电路.行扫描电路都是分立元件级成的。
行扫描就是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扫描.场扫描就垂直方向从上到下的扫描.行场扫描电路一般分三级.振荡级,推动级和输出级.2).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的区别隔行扫描主要应用于电视信号的发送与接收中。
它的特点是把每秒传送25幅(帧)画面用每秒传送50次的方法来消除闪烁感,即一面传送两次,第一次扫描奇数行,第二次扫描偶数行,因而称为隔行扫描。
采用这一制式的缺点是画面清晰度稍差,且有轻微的闪烁感。
逐行扫描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的显示器中。
由于显示器不受电视台的发送方式限制,因而被广泛采用。
逐行扫描就是每幅画面按1、2、3……行的顺序扫描方式完成一幅画面。
为了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消除闪烁感,还可以增加扫描线数,目前显示器的扫描线数一般为768行,因而会感到画面非常细腻、清晰。
逐行扫描DVD又称PDVD,首台样机于1998年问世,目前技术和产品均已成熟。
它能够应用数字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产生480线的真正的逐行扫描信号,再通过电视机的视频图形阵列(VGA)输入口或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接入口把信号送入彩电中,避免了普通DVD机隔行信号输出造成的失真或缺损,与逐行扫描电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配合使用可以获得胜似电影的美妙画质。
(二)电视扫描与同步电视图象的摄取与重现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过程,它分别是由摄象管和显象管来完成的。
顺序传送系统在发送端将平面图象分解成若干象素顺序传送出去,在接收端再将这种信号复合成完整的图象,这种图象的分解与复合是靠扫描来完成的。
扫描三种方式:机械扫描,电子扫描,固体扫描。
2.1 水平偏转与垂直偏转显象管外套有水平和垂直两组偏转线圈,在有电流通过时分别产生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磁场。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电视扫描原理是指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时所采用的一种工作原理。
电视扫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电视机的屏幕上的每个像素点都被扫描到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电视扫描原理分为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隔行扫描原理。
隔行扫描是指电视机在接收电视信号时,先扫描屏幕上的偶数行,再扫描奇数行。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图像闪烁,提高图像质量。
隔行扫描原理在过去的CRT电视机中比较常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行扫描方式逐渐取代了隔行扫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逐行扫描原理。
逐行扫描是指电视机在接收电视信号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行扫描屏幕上的像素点。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逐行扫描原理在现代液晶电视和LED电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之外,电视扫描原理还涉及到图像的刷新率。
图像的刷新率是指电视机每秒钟重新绘制图像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刷新率越高,图像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就越好。
目前,高清电视的刷新率一般在60Hz以上,而一些高端电视甚至可以达到120Hz或以上。
在电视扫描原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场率和帧率。
场率是指电视机每秒钟显示的完整画面的次数,而帧率是指视频信号每秒钟的传输帧数。
在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场率和帧率需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图像抖动或者画面不同步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视扫描原理是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时所采用的一种工作原理,它涉及到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方式,以及图像的刷新率、场率和帧率等概念。
了解电视扫描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电视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电视图像的显示原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扫描原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加清晰、稳定和流畅的观看体验。
电视技术
1.2 电视扫描原理在电视技术中,所谓扫描,就是电子束在摄像管或显保管的屏面上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的运动。
摄像管利用电子束的扫描,在传送图像时,将像素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一行一行地传送,直至最后一行;这如同看书一样,自左到右先看第一行,然后下移再回头自左而右看第二行。
显像管也是利用电子束扫描,在接收图像时,将像素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从而重现图像。
由于传送和接收图像是电子束一行一行扫描完成的,因此就存在着扫描的方式问题。
在电视技术中,常用的扫描方式有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1.2.1 逐行扫描所谓逐行扫描,就是电子束自上而下逐行依次进行扫描的方式。
这种扫描的规律为电子束从第一行左上角开始扫描,从左到右,然后从右回到左边,再扫描第二行,第三行,…直到扫完一幅(帧)图像为止。
接着电子束由下向上移动到开始的位置,又从左上角开始扫描第二幅(帧)图像。
上述电子束作水平方向的扫描叫行扫描,其中电子束自左到有的水平扫描叫行扫描的正程,自右回到左的水平扫描叫行扫描的逆程。
电子束作垂直方向的扫描叫场扫描,其中沿垂直方向自上而下的扫描叫场扫描的正程,沿垂直方向自下而上的扫描叫场扫描的逆程。
电子束在扫描的正程时间传送和重现图像,而扫描逆程只为下次扫描正程作准备,不传送图像内容。
因此电子束扫描正程时间长,逆程时间短,并且扫描逆程时间不能在屏上出现扫描线(回扫线),要设法消隐掉。
在电视技术中,电子束的行扫描和场扫描是同时进行的,即电子束在水平扫描的同时也要进行垂直扫描。
由于行扫描速度远大于场扫描速度,因此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一条稍向下倾斜的水平亮线形成的一片均匀亮度,这称为光栅。
如图1—4所示。
从图1—4中可以看出,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从A到B完成一帧光栅扫描,即为帧扫描正程,再从B回到义准备开始下一帧扫描的过程,即为帧扫描逆程。
由于帧扫描逆程时间远远大于行扫描周期,所以从月回到A的扫描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进行了多次扫描,如图1—5所示(此因为简化示意图)一帧图像的传送和重现是靠电子束经过行、场均匀扫描完成的。
电视成像原理
电视成像原理
电视成像原理是利用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扫描形成图像的过程。
电子枪在电子源的驱动下发射出高速电子,经过电子透镜的聚焦作用后,形成一束细小而密集的电子束。
这束电子束被导向到电视机的荧光屏上。
荧光屏由许多细小的发光点组成,每个发光点都含有不同的荧光物质。
当电子束击中其中一个发光点时,荧光物质被激发并发射出可见光。
这个发光点的位置决定了电子束的扫描位置,从而形成了图像的一个像素。
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扫描是通过两个方向的运动实现的:垂直方向的扫描和水平方向的扫描。
垂直方向扫描是由电子束的垂直偏转器控制的,它将电子束上下移动,扫描一条线后将电子束重新定位到下一条线的起始位置。
水平方向扫描是由电子束的水平偏转器控制的,它将电子束左右移动,完成一次完整的水平扫描后,又重新定位到下一帧图像的起始位置。
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扫描,电子束逐行地逐帧地扫描整个荧光屏。
同时,电子束的强弱也被控制,以在对荧光屏的扫描过程中控制不同像素的亮度,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
最后,在电视机背后的控制电路中,图像信号被处理和解码,通过适当的信号放大和控制,将其转化为电子束的位置和亮度控制信号,从而实现电视屏幕上图像的显示。
这就是电视成像原理的基本过程。
通过电子束的扫描和荧光屏的发光,电视画面得以呈现给观众。
电视机场扫描原理
(一) 电视行场扫描原理1) 电视行场扫描,是通过控制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从左到右和垂直方向从上到下有规律运动形成的光栅。
水平方向的扫描叫行扫描,垂直方向的扫描叫场扫描,合称“行场扫描”。
行扫描和场扫描的电流都是三角波.负载都是偏转线圈.所不同的是扫描频率不同.工作电压不同。
场扫描电路多是集成电路.行扫描电路都是分立元件级成的。
行扫描就是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扫描.场扫描就垂直方向从上到下的扫描.行场扫描电路一般分三级.振荡级,推动级和输出级.2).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的区别隔行扫描主要应用于电视信号的发送与接收中。
它的特点是把每秒传送25幅(帧)画面用每秒传送50次的方法来消除闪烁感,即一面传送两次,第一次扫描奇数行,第二次扫描偶数行,因而称为隔行扫描。
采用这一制式的缺点是画面清晰度稍差,且有轻微的闪烁感。
逐行扫描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的显示器中。
由于显示器不受电视台的发送方式限制,因而被广泛采用。
逐行扫描就是每幅画面按1、2、3……行的顺序扫描方式完成一幅画面。
为了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消除闪烁感,还可以增加扫描线数,目前显示器的扫描线数一般为768行,因而会感到画面非常细腻、清晰。
逐行扫描DVD又称PDVD,首台样机于1998年问世,目前技术和产品均已成熟。
它能够应用数字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产生480线的真正的逐行扫描信号,再通过电视机的视频图形阵列(VGA)输入口或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接入口把信号送入彩电中,避免了普通DVD机隔行信号输出造成的失真或缺损,与逐行扫描电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配合使用可以获得胜似电影的美妙画质。
(二)电视扫描与同步电视图象的摄取与重现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过程,它分别是由摄象管和显象管来完成的。
顺序传送系统在发送端将平面图象分解成若干象素顺序传送出去,在接收端再将这种信号复合成完整的图象,这种图象的分解与复合是靠扫描来完成的。
扫描三种方式:机械扫描,电子扫描,固体扫描。
2.1 水平偏转与垂直偏转显象管外套有水平和垂直两组偏转线圈,在有电流通过时分别产生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磁场。
电视机显示原理
电视机显示原理电视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之一。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如今的高清、智能电视,其显示效果越来越精彩逼真。
那么,电视机是如何实现图像显示的呢?一、CRT显示原理CRT(Cathode Ray Tube)即阴极射线管,是早期电视机所采用的一种显示技术。
其显示原理基于电子的性质和荧光物质的发光特性。
1. 显示图像的生成在CRT电视机中,电子枪发射出高速运动的电子束,由电子源发射出的电子被聚焦并加速,经过扫描(水平和垂直扫描)后,电子束打到荧光屏上。
2. 扫描的过程(1)水平扫描:电子枪通过电子束的水平偏转,将电子束平行地扫描到荧光屏上。
正负极性的信号决定了电子束左右扫描的方向。
(2)垂直扫描:水平扫描进行一定的次数后,电子束开始进行垂直方向的扫描。
信号的正负电平决定了电子束上下扫描的方向。
3. 荧光屏的发光电子束在扫描到荧光屏的过程中,能量会使荧光物质激发,荧光物质再通过释放辐射光的方式发光。
不同的荧光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发光效果,从而呈现出彩色画面。
二、液晶显示原理液晶显示屏是现代电视机常用的一种显示技术。
它利用液晶分子的变态作用实现图像的显示。
1. 液晶分子的特性液晶分子具有两种状态:向导向和与导向垂直。
在不同的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2. 像素的生成液晶电视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来实现像素的生成。
液晶显示屏的每个像素点都由红、绿、蓝三种基色的液晶单元组成,通过控制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使液晶分子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像素。
3. 背光源的使用液晶屏本身无法产生光,所以在液晶屏后面通常需要添加背光源。
常见的背光源有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LED等。
背光源通过发光来照亮液晶屏,使得通过液晶屏的图像能够显示出来。
三、OLED显示原理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它不需要背光源,并且具有较低的功耗。
黑白电视工作原理
黑白电视工作原理
黑白电视是一种使用单色图像的电视机,其工作原理基于扫描线的显示技术。
它由屏幕和电子元件组成。
屏幕是由许多像素点组成的。
每个像素点可以发射或不发射光线,从而显示出黑色或白色。
在屏幕背后有一个阴极射线管(CRT),它产生并聚焦一束电子束。
这束电子束在逐行扫描的过程中依次击中屏幕上的像素点,控制像素点的发光状态。
电子元件中包括水平和垂直扫描电路、控制电路和电源。
水平扫描电路控制电子束的水平移动,将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上逐行地扫描屏幕,从左到右。
垂直扫描电路控制电子束的垂直移动,将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逐行地移动到下一行。
这种逐行扫描的方式使得整个图像可以逐行显示出来。
控制电路是黑白电视的主要控制部分,它接收来自电视信号源的图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适合驱动屏幕的电子信号。
它还控制着电子束的强度和速度,确保图像可以正确地显示出来。
电源为整个电视提供所需的能量,包括为CRT提供高电压和
屏幕所需的驱动电压。
当黑白电视接收到来自电视信号源的信号时,控制电路将信号解码并转换为适合于驱动CRT的电子信号。
然后,电子束在
屏幕上逐行扫描,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像素点的发光状态,最终形成图像。
总的来说,黑白电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逐行扫描的方式将接收到的图像信号转化为适合驱动CRT的电子信号,并控制像素点的发光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出黑白图像。
彩色电视机原理第八章-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第八章 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电路特点: 1: V的发射结对于同步头电平起箝位(0.65V)作用。 2: 晶体管工作在开关状态,饱和压降要低,保证输出10V 幅度。 3: C的值要合适,充电时间常数比场同步脉宽大,要能适 应图像信号内容的变化。
第八章 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正极性视频全电视信号幅度分离电路: Q2为PNP型,输出在集电极上; 增加了偏置电阻,Q2处在刚要导通状态,提高同步灵敏度。
第八章 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压控特性参数:
T--振荡周期(S) Rb--振荡器充放电回路的等效电阻 Cb--振荡器充放电回路的等效电容 EC--晶体管集电极电源电压 Eb--晶体管基极等效的电源电压。
fH
E APC
压控灵敏度β(Hz/V)
ΔfH--压控振荡器的频率变化值 ΔEAFC--输入的控制电压变化值。
第八章 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8.2.2 抗干扰电路
干扰信号为瞬时值大的信号。 正常信号时,V1为饱和导通,集电极电压<1V,VD1正向偏 压导通,电视信号经C1.VD1加到Q2上进行幅度分离。 有干扰信号时,经C2VD2耦合到V1基极,V1截止,VD1负 极电压升至12V,信号不能到达Q2,隔离了干扰信号。
(3) 振荡频率稳定, 受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变化的影响小。 (4) 电路效率高, 损耗小。行、场扫描电路的效率主要决定于行、场扫描电路
的输出级。
(5) 行、场扫描电流的周期, 正、逆程时间要符合国家现行电视制式标准。
第八章 同步扫描电路分析
8.2 同步分离与抗干扰电路
把视频全电视信号中的行、场同步信号取出,送给行、场 扫描电路,使接收机的信号与发送端行场同步。 分为两步: 幅度分离取出复合同步信号 脉宽分离取出行、场同步信号。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电视扫描原理是指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图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电视扫描原理对于理解电视工作原理和提高观看体验都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视信号是如何产生的。
电视信号是通过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信息,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编码,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信号被分为若干个水平线,每个水平线上的图像信息被称为一帧。
而电视扫描原理正是通过对这些帧的扫描和显示,将图像信息呈现在屏幕上。
其次,电视扫描原理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扫描方式,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指电视机从屏幕的上方开始,逐行逐行地扫描图像信息,直到扫描到屏幕的底部。
而隔行扫描则是将屏幕上的图像信息分为偶数行和奇数行,分别进行扫描,然后将它们合并成完整的图像。
这两种扫描方式在不同的电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通过逐行扫描来呈现图像。
此外,电视扫描原理还涉及到刷新频率的概念。
刷新频率是指电视屏幕上的图像信息被重新绘制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在标准的电视系统中,刷新频率通常为50Hz或60Hz,这意味着屏幕上的图像信息每秒钟被重新绘制50次或60次。
较高的刷新频率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观看体验。
最后,需要了解的是电视扫描原理在高清电视和超高清电视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清电视和超高清电视已经成为主流,而它们在图像显示上采用了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更高的刷新频率,从而呈现出更加清晰、流畅的图像效果。
总的来说,电视扫描原理是电视工作原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逐行扫描和刷新频率的控制,将电视信号转化为可视图像。
了解电视扫描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视工作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和使用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电视产品,提高观看体验。
第二节 电视扫描原理
第二节电视扫描原理一、电视传像的基本概念1.待传景物光学信息的表达电视传像的基本表示过程是:在播出端,用摄像机经摄像期间的光电变换作用将景物内容的亮度B和色度C(包括色调和饱和度S)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作适当的处理后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通路传送出去;在接收端,用电视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过显像管的电光变换作用按对应的空间分布规律重现成图像,逼真的显示出原景物。
传像时,首先将待传景物分解成一个个象素,每个象素有它的亮度、色度、饱和度,并且依景物的运动而随时间改变其空间位置。
因此,要传送彩色立体图象时,应输出诸象素的B、、S的空间、时间函数,而对于黑白平面活动图象,则只需传输各象素的亮度信息。
要输出函数式,有同时传输制和顺序传输制两种方式。
2.象素信息同时传输制同时传输制每个象素占用一条传输通道,把所有象素的亮度信息同时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并同时传输出去。
一阵画面分解成几十万个象素就需要几十万条通道。
虽然每条通道传输宽度仅需20Hz左右,但是在电路上同时提供几十万条通道是不现实的,因此,同时传输制未被采用。
如图1-5所示。
3.象素信息顺序传输制1)顺序传输顺序传输制是将景物分解成极多象素后,把所有象素的亮度信息按时间顺序一一传输出相应的电信号,其所用的传输通路只需一条。
如图1-6所示。
图中只有一条传输通路,它轮流的接通每一对相应的光电单元和发光单元。
只要轮流的速度足够快,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看起来好像是所有的象素同时发光,显示出完整的画面。
2)扫描通过电子束有规律的运动,顺序的分解象素和综合象素的过程,称为扫描。
电视系统扫描的规律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扫完第一幅后扫第二幅,如此循环。
当扫描速度足够快,使换幅频率既高于活动景物运动连续感所需的融和频率,又高于临界闪烁频率,则接收到的是既有连续感又无闪烁感的活动景象。
扫描的实质是将原来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函数变成只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即,所以传输通道的输出,即单一时间函数的亮度信息变量。
黑白电视机的显示原理是啥
黑白电视机的显示原理是啥
黑白电视机的显示原理是利用扫描线显示。
具体原理如下:
1. 图像传输:在黑白电视信号中,图像被分解为一系列的扫描线。
电视信号发送器将这些扫描线以频率(通常是50或60赫兹)传输到电视接收器。
2. 水平扫描:电视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首先进行水平扫描。
水平扫描通过从左到右依次激活每个像素点来创建图像的水平线。
3. 垂直扫描:完成水平扫描后,电视接收器开始进行垂直扫描。
垂直扫描通过从上到下依次激活每个水平线来创建完整的图像。
4. 阿基米德螺线:实际的扫描过程采用了阿基米德螺线的形状,而不是简单的直线。
这是因为电子束需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同时移动,以覆盖整个显示区域。
阿基米德螺线的形状可以确保扫描过程的平滑和高效。
5. 电子束:黑白电视机的显像管中有一个电子枪,它通过发射高速电子束来激活荧光屏幕上的像素点。
当电子束通过荧光屏幕时,屏幕的磷光发出光。
对于黑白电视机,只有一个荧光层。
6. 灰度控制:为了显示不同的灰度级别,电子束的强度可以根据信号的亮度级别进行调整。
强电子束激活的像素点将呈现出更亮的灰度,弱电子束激活的像素
点则呈现较暗的灰度。
通过不断扫描和激活屏幕上的像素点,黑白电视机可以创建出完整的图像。
这种基于扫描线的显示原理是黑白电视的基础,与彩色电视的显示原理有所不同。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电视扫描原理是指电视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它是实现图像显示的关键。
在了解电视扫描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扫描。
扫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逐行或逐点地对被扫描物进行扫描,从而获取相应的信息。
在电视中,扫描是指将图像分割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显示这些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
电视扫描原理主要包括两种扫描方式,逐行扫描和逐隔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指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行地扫描图像。
在这种扫描方式下,电视机会先显示图像的第一行,然后再显示第二行,依次类推,直到显示完整的图像。
而逐隔行扫描则是在逐行扫描的基础上,将扫描线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组,先显示偶数行,再显示奇数行,如此往复。
这两种扫描方式都是为了将图像分割成小的部分,以便于电视机能够逐个显示这些部分,从而呈现完整的图像。
在电视扫描原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刷新率。
刷新率是指电视机每秒钟重新显示图像的次数。
一般来说,刷新率越高,图像的稳定性就越好,人眼就会感觉到图像更加清晰和流畅。
而在逐行扫描和逐隔行扫描中,刷新率的高低也会对图像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除了以上的扫描方式和刷新率,电视扫描原理中还涉及到了扫描线的数量。
扫描线的数量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程度。
一般来说,扫描线的数量越多,图像的清晰度就会越高,细节也会更加丰富。
而在电视机中,我们常常听到的1080p、4K等分辨率,其实就是指的扫描线的数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图像清晰度。
总的来说,电视扫描原理是通过逐行或逐隔行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图像进行扫描,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在了解了电视扫描原理之后,我们对电视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电视设备。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 原理
扫描
将光图像转换成顺序传送的电信号的过 程及其逆过程称为扫描。
三维图像信号
fL(xm,yn,tk)
f( t)
扫描
一维电视信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扫描
图像的摄取与重现是基于光和电的转换原理,而这种 光电转换过程是通过电子扫描来实现的。 摄像管与显像管中,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在靶面上或荧 光屏面上运动,即可完成摄像与显像的扫描过程。 电视扫描方式:匀速单向直线扫描
电视扫描原理
逐行扫描 隔行扫描
在摄像管或显像管中,电子 束依次自左向右、自上而下 ,一行紧挨一行的运动,且 当电子束移动到右下角时, 正好完成一帧画面的扫描, 这就是逐行扫描。
将一帧电视图像分成两场来 传送,奇数场传送1,3,5, …奇数行;偶数场传送2,4 ,6,…偶数行,两场扫描线 相互嵌套,合起来,正好完 成一帧图像的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扫描原理及参数
一、基本原理
所谓扫描是指电子束按一定在摄像管或显像管的屏面上作周期性的运动过程。
摄像管和显像管中的电子束要求在偏转磁场的作用下进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行逐帧的匀速扫描,如同读书一样。
为此,无论在摄像管还是显像管中,均设置了两组偏转线圈,在偏转线圈中通以线性锯齿波电流,以产生所需的偏转磁场。
两组偏转线圈中,一组为水平偏转线圈,也称行偏转线圈。
它所产生的偏转磁场使得电子束进行水平方向的偏转。
另一组为垂直偏转线圈,也称为帧或场偏转线圈。
它产生的偏转磁场使得电子束进行垂直方向的偏转。
只有当行和帧偏转线圈中同时通以线性锯齿波电流时,摄显像两端的电子束才会同时进行行和帧的扫描。
实际上,一帧的扫描线是由许多行来体现的,或者说,一帧中包含有许多行。
当锯齿波电流的幅度合适时,当然应该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行锯齿波电流:当锯齿波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最右边;当锯齿波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最左边;当锯齿波电流为零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水平方向的中间。
帧锯齿波电流:当锯齿波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最上边;当锯齿波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最下边;到锯齿波电流为零时,对应着电子束扫描到垂直方向的中间。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扫描锯齿波电流与光栅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图1–2所示。
在图1–2中,行扫描逆程期的扫描线用虚线表示,帧逆程期扫描线用另一种虚线表示,它们都是要被消隐的,在显像端将是不被显示的。
所以只有正程期的扫描线才形成真正的光栅。
同时,虽然光栅都是倾斜的扫描线,但是,当扫描行数比较多的时候,这一点也不是什么问题。
在图1–2中还可看到,t1时刻对应着电子束处于显示屏的左上角,在t2时刻,帧电流达到负的最大值,故电子束扫描到显示屏的最下方。
但此时正是行电流中第四行正程期一半的时候,故电子束处于水平方向中间的位置。
t2~ t3这一时间段是帧逆程期,电子束在垂直方向进行回扫,即向上移动。
同时,水平方向仍然按行电流的规律左右移动。
但这段时间电子束将被消隐,故显示屏上将不会显示出来。
t3时刻显然电子束又回到显示屏的左上角。
由于t3时刻是这一帧的终止点,又是下一帧的起始点,故在显示屏上,两帧的的起始点的几何位置是重合的。
因而每帧光栅必然重合。
这也是电视技术的要求。
如
图1–2 水平和垂直扫描示意图
果不重合,则每帧扫描所显示的电视画面将因不重合而导致模糊不清。
从图1–2中可以看到,t1~ t3这一时间段正好是一个帧锯齿波的周期,同时也正好含有整数个行锯齿波周期,故如果要求每帧光栅重合,则必须保证帧周期中含有整数个行周期
二、逐行扫描
电子束从屏幕左上端开始,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均匀速度一行接一行的扫描,称为逐行扫描。
逐行扫描形成的光栅如图1-3所示。
图1-3 逐行扫描形成的光栅示意图
我们把电子束在水平方向的扫描过程称为行扫描,行扫描过程中从左到右的扫描称为行正程扫描,所需的时间用T H t表示(其中T表示周期,H表示行,t表示正程);从右到左的扫描称为逆程扫描,所需的时间用T H r表示(r表示逆程)。
一行的时间用T H表示,称为行周期,T H= T H t+ T H r 。
同样,把电子束的垂直运动称为帧扫描,把从上到下的扫描称为帧的正程扫描,从下到上的扫描称为帧的逆程扫描。
一帧扫描的时间(帧周期)为T F,T F= T F t+ T F r 。
为使扫描光栅均匀,电视系统在逆程时不传送图像信号,采用消隐脉冲截止扫描电子束,使逆程无扫描线,且设计逆程扫描时间很短,规定:行逆程系数α= T H r/ T H =18%,帧逆程系数β= T F r/ T F=8%。
逐行扫描的每帧光栅都应重合,因此要求T F是T H的整数倍,用Z表示每帧扫描的行数;则有T F=ZT H,或Z= T F /T H =f H /f F,这就是实现逐行扫描的条件。
三、隔行扫描
人的眼睛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对于间歇性发光的光源,如果光源发光的重复频率较高,人眼会感觉不到亮度的闪烁了,而会感到光源在连续发光。
当光源发光的重复频率高到人眼感觉不到闪烁时,这个频率称为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
临界闪烁频率与两个因素有关:即视角越大,光源越亮,临界闪烁频率就越高。
就一般电视屏幕和观看距离来说,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大约是45.8Hz。
人眼还有一个视觉特性,就是视觉暂留现象。
当进入人眼的光照突然消失时,大脑并没有跟着立即感到消失,而是依然会残留一小段时间。
这导致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如果把活动图像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拍摄下来,形成一帧一帧的固定画面,然后再按一定的速度播放,则只要相邻两帧画面差别不是很大人眼就会感到画面的动作是连续的。
人们早就在电影的实践中应用了这一点。
电影摄影机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图像,以每秒24帧的速度放映,这时人们从电影银幕看到的画面是连续动作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亮度闪烁感。
因为放映一帧画面,银幕就亮一次,然后用遮光板将光源遮住。
下一帧胶片到位时,遮光板又打开,银幕又亮一次。
由于每秒放映24帧,故银幕每秒亮24次,远远低于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故人们会有闪烁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影放映机在放映每帧胶片的画面时,让遮光板开闭两次,这样,每秒放映24帧画面,银幕却亮48次,超过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从而克服了闪烁感。
现在回到电视上来。
电视信号的带宽与帧频成比例,这一点将在后面说明。
在电视里,每扫描完一帧,显示屏就亮一次,为克服闪烁感,也为与电网频率同步(这一点在技术上有
一定的好处),我们取帧频为50Hz。
但是,如果采用隔行扫描的方法,却可以将帧频取25Hz,既可克服闪烁感,又可达到画面动作在人眼看起来是连续的,而此时电视信号的带宽却降低一半。
所谓隔行扫描,是将一帧扫描分为两次垂直方向的扫描来完成。
每一次垂直扫描称为一场。
第一场扫描的光栅与第二场扫描的光栅并不重合,而是均匀镶嵌,两场光栅合成为一帧光栅,而每帧光栅依然重合。
如图1–4所示。
每一场扫描屏幕亮一次,故一帧扫描屏幕亮两次。
当帧频为25Hz时,场频则为50Hz,即显示屏每秒亮50次,这就可以克服闪烁感。
图1–4 隔行扫描
由于每帧光栅必须重合,故一帧中仍然必须含有整数个行周期。
但是,要使得两场光栅均匀镶嵌,则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每个场周期中必须包含一个半行,或者说,一帧中必须含有奇数个行周期。
下面给出相应的解释。
在图1–5中,分别给出了行、场锯齿波电流的波形。
在所显示的光栅中,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光栅。
图1–5 行、场扫描锯齿波形
请注意行场锯齿波电流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
第一场场锯齿波的终止点即第二场场锯齿波的起始点t1时刻,并没有正好对应某一行的终止点,而是对应着第五行的半行的地方,。
所以第二场是从一个半行开始的,见图中的行锯齿波电流的A点,该点在屏幕上的几何位置见下图中的光栅中的A点。
因而第二场的光栅与第一场的光栅不可能重合(两场起始点在屏幕上的几何位置不重合)。
在t2时刻,从行锯齿波电流来说,正是第五行的结束点,第
六行的起始点。
此时电子束位于显示屏的最左边,如图1–4光栅图中的B点。
显然电子束从A点扫描到B点,用了半行时间,即T H/2(T H——行周期)。
即从垂直方向来看,电子束从屏幕顶部(A点处于屏幕顶部)到B点用了T H/2时间。
第一场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扫描线在图1–4下部的光栅图中用1、2进行了标注。
其起始点在屏幕的最左端,显然这两行起始点相隔一个行周期T H,故B点处于第一场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光栅的起始点的垂直距离的正中间,即两场光栅均匀镶嵌。
思考题
1.
2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