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精编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愁云惨淡”是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
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 怅的思绪是兼而 有之
冰天雪地惨淡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咏雪
送别
请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风雪送归图,并 尝试归纳作者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 情?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碛中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
强欲登高去, 走马西来欲到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
无人送就来。 辞家见月两回圆。
马上相逢无纸笔, 遥怜故园菊, 今夜不知何处宿,
凭君传语报平安。
应傍战场开。 平沙万里绝人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再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可安史之 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 下令诛杀,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 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就被召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 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诗歌。
2 通过品读词句和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画面美,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感悟诗人 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
3 了解边塞诗特点,积累边塞诗诗句。
导入
岑参 ? 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 卷地 白草折,胡天 八月 即飞雪。 忽如 一夜 春风来,千树 万树 梨花开。 散入 珠帘 湿罗幕,狐裘 不暖 锦衾薄。 将军 角弓 不得控,都护 铁衣 冷难着。 瀚海 阑干 百丈冰,愁云 惨淡 万里凝。 中军 置酒 饮归客,胡琴 琵琶 与羌笛。 纷纷 暮雪 下辕门,风掣 红旗 冻不翻。 轮台 东门 送军去,去时 雪满 天山路。 山回 路转 不见君,雪上 空留 马行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件(共30张PPT)
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 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合作探究
老兵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怎样?从哪里 可以看出?
老兵心情喜悦、充满期盼。
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 以看出。
合作探究
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多么希望 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老兵的愿望能否 实现?
不能实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乐府诗集》
导入新课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 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 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 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 ,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 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 ,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战争的 诗歌《十五从军征》。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有家的人变得无 家可归,它让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 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 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 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 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 着战争的痛苦。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 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看 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出封建兵役制度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 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 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归途中)→希 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 心茫然
主旨: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罪恶,控 诉战争,向往和平。
拓展延伸
积累写战争的诗,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伤害。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李颀)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添加描述 文本
添加描述 文本
朗读课文
tónɡ
山坡羊添·潼关怀古 关路。峰lq望峦uuáèn西如都聚,,关 文 字 内 容意波张c加 相 关 文 字 内h踌涛养óu躇如浩ch关 内 容。怒ú 伤,添 关 文 字 内 容心山秦河汉表经里行潼 处,宫阙万间都做容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题目解析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流 露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作品题材广泛, 风格清逸豪放。
作者简介
因正直不阿而频频弹劾时政,触怒权贵被罢官。 后复出任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政务。数年后 辞官隐退,朝廷屡次征召,皆不赴任。
作者简介
忧国忧民,德才兼备
政治上,他推行科举,为国家 选拔贤才。遵循儒家学说,编 写了《三事忠告》。最后,因 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据《元 史》记载,关中百姓对他的去 世悲痛不已,犹如失去双亲一 般。
关于阿房宫,《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又称阿城。 秦惠文王建造此宫殿未成便去世,秦始皇扩建其规模,宏 伟广阔达三百余里。宫殿离舍遍布山谷,相连的道路通向 骊山,长达八百余里。”后来项羽率军西进攻占咸阳,“焚 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见《史记·项羽本纪》。因此有 “阿房一炬”之说。
明确的是,秦汉王朝为彰显时代辉煌,举国之力修建阿房 宫和未央宫等雄伟建筑。然而,随着秦汉王朝的覆灭,这 些建筑化为焦土。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朝 代更迭和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
重点赏析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以西约三千里便是昔日六朝古都西京长安。诗 人登高远眺,不禁感慨万千。如今,昔日辉煌的宫 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令人心生苍凉之意。然而, 作者并非为宫殿化为尘土而悲伤,而是感怀时间的 流逝与逝者如斯的感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 物的皮壳
拿着
精读课文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6张PPT)

写作特 色
1.以“雪”为线,思路清晰。 全诗紧扣“雪”字,以“雪”生发 奇情妙思,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 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重在 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 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 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 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一切
2.气势雄奇,想象奇特。诗歌 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 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 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 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 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 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 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
过渡 由雪景过渡到送 瀚句海阑干别百。丈冰,愁云惨淡
夸张写万里为凝送。别酝酿了“愁” 这法里。把边塞的战气士氛的。军营置于一 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 壮伟的感受。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 与羌笛。
思考:在饯别时,诗人为什么要写 西域特色的音乐表演?
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 悲壮的豪情。
山势回环、 马行走留
道路盘旋
下的足迹。
曲折。
送别 后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马空行留 转 马行处。 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
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情景交
马行处。
融这句诗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
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
和“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
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雪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词讲 解 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
变为白色。 北风卷地白白草折胡,胡天八月 即飞雪。草这里指天塞北一带的
天空。
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 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4页)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4页)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请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5.《过零丁洋》的作者是_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6.解释加点词含义。
(1)寥落
(2) 丹心
(3)汗青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作特色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 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 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 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 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 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 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 比作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 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妙在哪
里?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 被俘的孤独处境。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既叹国运又 叹自身,把国家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 而壮,慷慨激昂,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❶悲壮激昂,高度概括。 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二、诵读诗歌
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 读给同学们听吧。
要求: 课前:准备丰富的朗读形式,配上背景音乐、图片 课上:朗诵展示
全班点评
三、拟写“名片”
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 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 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 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 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 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 片。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十五从军征》既写了老兵从军时间早,也写了从军 时间长;既写了老兵归家途中与乡人的对话,也写了老 兵回家后的所见所为;既写了家中景象,也写了老兵悲 痛情感;既写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写了百姓 生活的悲惨不幸;既写了个体的遭遇与困难,也写了整 个社会的黑暗与动乱。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 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更不要说,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欣赏字词的妙处 3.点明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三、《十五从军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描写了老兵家中庭院已成废墟, 到处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 ②运用白描手法,兔子野鸡是动态, 旅谷旅葵是静态,动静结合; ③透露出无限悲痛凄凉。 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给百姓 带来灾难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 诉。
三、拟写“名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 送别诗,歌行体诗。“歌行”是 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 由,一般多叙事。千百年来,一 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 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词人登楼远望,却望不见中原,由此感慨千古兴衰变 幻,往事连绵如同江水,“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 漫长久远,又指词人①__思__绪__无__穷______。回想当年孙权 在少年时即不畏强敌,暗示自己也像孙权一样有② ____奋__发__图__强__、__收__复__失__地_的理想。 2.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示例: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的 愤慨,感情激昂,气魄宏大,有英雄气概;刘禹锡的诗 在哲理中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沉郁中显现了 豁达的胸怀。
1.把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2.层次分明。 3.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 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 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 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 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 的愤懑之情。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
陷的故土,表达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何__处__望___神__州_? _满___眼__风__光___北__固__楼。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
的句子是:__年___少__万__兜___鍪____,__坐__断__东___南__战__未___休。
①感叹历史兴亡之事;②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③对 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④抒发壮志难酬 的感慨。
3.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的“蒹葭苍 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 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示例一:“悠悠”一词,音韵和谐,节奏婉转;既写出 时间之漫长久远,又表现作者思绪之无穷。 示例二:“滚滚”一词,绘形摹声,律动强烈,富有画 面感;写出长江日夜不息、奔流不止,透露作者面对兴 亡的无奈伤感。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著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著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 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 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大都(今北京),文天祥誓不投降, 1282年三月,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 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 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 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 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 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1.比喻。用“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用“雨打萍” 比喻“身世浮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 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而动荡不安的情景。
(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诉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行 经零丁洋又倍感孤苦无依。 内容理解: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 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 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 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 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作品有《文山 先生全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
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__逢___起__一__经__,,_干__戈__寥落_四__周__星___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14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147张PPT)

合作探究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 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 一样孤独呢?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 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 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 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 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合作探究
齐读全诗,说说老兵的感情有什么 变化。
疏通文意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泛指西域的琴 领兵将帅的营门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飘动
离开
拉,扯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广阔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 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 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 井台。
合作探究
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 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 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 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中庭生旅谷,
野葵,葵,一种蔬 用杵臼捣去
井台 菜,嫩叶可以吃。 谷物的皮壳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拿着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同“贻”,送给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沾湿
一会儿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91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91张PPT)

②去时: 分别时。 ③马行处:马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有误,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野生的谷子
野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来做饭,摘下葵叶拿来煮汤做菜羹
诗文理解:
“兔”“雉”“旅谷”“旅葵”这些处于 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一幅悲凉的图画。这几 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请,以悲凉的景象烘托 老兵心中的悲哀。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
菜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我的衣服上。
诗文理解:
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 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返乡经历:
③中军:主帅的营帐。
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
和羌笛。
重点词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①掣:拉,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 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 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 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 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 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 过的脚印。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堂小结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 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当堂检测
“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词人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向孙权那
第24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我们曾经学过的词中就有南宋词 人辛弃疾的词(如《西江月·明月别 枝惊鹊》),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 这位杰出词人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 另一篇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有怀》,与他作一次心灵的对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词内容。 2.鉴赏典故和借古讽今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3.评价作者的爱国之志和对当朝统治的愤慨之情。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6月被起用为绍兴知 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 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 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 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 (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整体阅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 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 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重点研讨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 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 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 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 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共4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共43张PPT)

叙事 抒情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比喻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对偶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阅读材料,说说统治者和张养浩对待百姓的态度。
昂扬乐观的精神: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
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 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 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赏读诗歌:送别部分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品析诗歌:送别部分
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
辕门
轮台 东门
天山路
送别部分的三次提到“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 去时雪满天山路
惜别之情 关切之情
雪上空留马行处
惆怅之情
赏析诗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 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 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 马蹄印。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
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 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 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山:峰峦如聚 (视) 凭吊写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词语
①铁衣:铁制的铠 甲。
②瀚海:沙漠。
③中军:主帅的营帐。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重点词语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 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表现 出其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将哀景推向极致,为 结尾抒情蓄势。
品味赏析
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两句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 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重点词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①旅:旅生,植物未经 播种而野生。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 ②葵:葵菜,嫩叶可
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以吃。
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
做向好着了东,方却张不望知,赠老送泪给纵谁 横吃 洒。 落走 在出 征大 衣门 上。 ③饴:送,赠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词曲,理解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②罗幕:帐幕,帐篷。 ③锦。
瀚海②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③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译文]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 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 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 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 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 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 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重点词语
①道:在路上。
②冢:坟墓。
③累累:连续不断的 样子。
④窦: 洞穴。
中庭生旅①谷,井上生旅葵②。
岑参(715--770),江陵 (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 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 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 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 读之令人兴奋。此诗是他在轮 台幕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 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 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 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 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 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接触到 这方面的题材。他们描写边塞奇 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 苦的生活。天宝十三年,岑参任 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本诗是他在 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时所作的 一首送别诗。
动人民在当时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兵

远望: 松柏冢累累

十 五
回乡所见:
狗窦:兔入
人 民
梁上:雉飞

从 军 征
近看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行动: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来 的 沉 重

回乡心情: 泪沾我衣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 的汉代乐府民歌,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位应 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 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表现出封建 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劳
品味赏析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 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坟墓来暗示主人公 亲友的离世。 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民生凋敝,批判不合理的兵役 制度。
品味赏析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描写老兵故居的破落和荒凉。
北风卷地白草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重点词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折:折断,刮倒。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③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 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 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 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一幅家中无 人、庭院芜杂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诗人抓住野兔钻进狗洞中,野鸡惊飞落到屋 内梁上的情景;只摄取了中庭、井边随意生长 的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侧面表现主人 公从军时间之久,以至物是人非,揭露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品味赏析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四句记叙老兵回到故居后的生活。
品味赏析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 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 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资料拓展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 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 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的说法,此诗晋诗已谱入乐府, 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 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 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 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 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 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 社会现实。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①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②累累③。”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