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6年最新获奖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精美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78d0bcaf1ffc4fff47ac1d.png)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
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的含义 (1)事物在它发展的 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 根本性质 没有
发生变化。
(2)物体相对于 某一参照系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
者说物体在 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机械运动 承担者 宏观物体
承担者
化学运动
原子、分子、离子
承担者
生物运动
生命有机体
原始社会
考纲展示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C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B
自学导引,自学课本P30—34,并在课本上勾画。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观) (2)方法论
解析:B 本题考查运动及规律。《暮春》告诉人们, 只要是把根留住,等到来年春风吹过,花就会重新萌 发,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④说法错误。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物质
主体
二、规律
1.规律的内涵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 人类主观臆造的联系。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 现象的联系;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 于事物的现象之中。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 偶然的联系。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 多变的联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161c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c.png)
规律是运动的内在规定
规律对运动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是运动的内在规定。
规律决定了运动的方向、方式和状态,使运动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万有 引力规律决定了天体的运动轨迹,生物进化规律决定了生物的演化方向。
运动与规律的相互作用
运动是规律的实现方式,规律通过运 动而发挥作用。
运动与规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 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力和运动的相 互关系体现了运动与规律的相互作用 。
推动全球化进程
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全球 化进程,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个人认知能力
通过认识和把握规律,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认 知能力。
培养个人综合素质
认识和把握规律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判断 能力、决策能力等。
提升个人竞争力
04
如何认识和把握规律
提高认识规律的能力
增强学习意识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 知水平,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规律 。
培养观察力
积极思考
通过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 质和内在联系,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善于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从中发现规律。
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尊重规律
认识到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和遵循
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 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 。
本质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 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 质联系。
规律的作用和意义
指导实践
认识和把握规律,可以使 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 功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课件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b778e14376baf1ffc4fade2.png)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 • • •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 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 ( ) A、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 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 实现 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 主观的 C、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 有重复性 D、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 阶级性
A
5、“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与“人不能听从规律的摆布”对比, 正确的认识是( )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 说法是唯心主义
D
2、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 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必然联 系是指( ) A、可能出现的联系 B、可能这样或那样出现的联系 C、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 然如此的联系 D、可能出现和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C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 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 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想一想:
• • • • • • 春夏秋冬四季交换 白天晚上昼夜循环 水往低处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价格随供求变化时涨时落 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 • 不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 示的是规律 • 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 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 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 维才能揭示规律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 • • •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 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 ( ) A、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 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 实现 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 主观的 C、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 有重复性 D、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 阶级性
A
5、“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与“人不能听从规律的摆布”对比, 正确的认识是( )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 说法是唯心主义
D
2、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 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必然联 系是指( ) A、可能出现的联系 B、可能这样或那样出现的联系 C、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 然如此的联系 D、可能出现和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C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 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 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想一想:
• • • • • • 春夏秋冬四季交换 白天晚上昼夜循环 水往低处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价格随供求变化时涨时落 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 • 不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 示的是规律 • 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 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 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 维才能揭示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正式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正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edbb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5.png)
03
04
思维运动
指人类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包括 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
03
规律及其作用
规律概念解析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 在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存在 于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之中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规律
天体运行规律
01
如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等
物质运动规律
3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 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否则就会被经济基础所淘汰
4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04
认识运动:从现象到本质
观察现象,发现运动踪迹
1 2
05
把握规律:指导实践与应用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02
03
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 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学习和应用,帮助学生提 高运动技能水平,提升运动表现。
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运动观念,养成科学运动 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课件内容概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
阐述运动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素,为后续 学习奠定基础。
运动的基本规律
结合运动规律,探讨运动技能提升的途径和 方法,如力量训练、技术训练等。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参考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cf5a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b.png)
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这些定律在自 然界中广泛存在,是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基础。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同样适用,例如,水流、 风动等自然现象都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
感谢您的观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目录
• 引言 • 运动的基本概念 • 规律及其特点 • 认识运动与把握规律的方法 • 运动与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许多 人对运动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规律的把握。因此,制作本 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运动并把握其规律。
生物学规律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也遵循着一定的运动规律,如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迁徙等。这些规律与生物体的生理结 构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运动与规律
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变迁规律
政治权力运行规律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 周期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这 些变化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 。例如,经济周期理论、经济 增长理论等都是对经济发展规 律的揭示和解释。
模型求解
解,得出定量化的结果。
模型检验
03
将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并根据检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05 运动与规律在现实生活中 的应用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
力学原理
体育运动中,力的作用对运动员的动作和成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起跑、 跳跃、投掷等动作,都需要运动员合理利用力学原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6年最新获奖优质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6年最新获奖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01de685acfa1c7aa00cc62.png)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 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 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 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 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 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 多的文化精品。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 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 可。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的原
理
(1).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和基础) (2).(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 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 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 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 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 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 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 多的文化精品。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 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 可。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的原
理
(1).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和基础) (2).(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 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
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 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就向
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
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 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 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 生的,永动机要动必需要有能量提供,如柴油 的化学能经过燃烧产生热能,热能又推动活塞 而带动马达产生动能。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 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 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 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 结果番茄长到达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 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 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 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想一想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 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 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 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 飞行中的子弹。
【探究问题】(结合课本 31 页第一、二段思考) • 1、材料说明什么观点?材料中显示了哪些运动形式?
探究合作
•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呢?
•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4、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什么样的观点?
• • • • •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 铁生锈,事物腐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低
思维领域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00 保 持 80 百 60 分 数 40 20 1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 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 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 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 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
3
4
5
6
7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 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 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 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 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 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 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 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 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 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2、规律的特征:
②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 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特征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这说明 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动的关 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规律的实例?
3、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变害为利(如: 三峡大坝)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 地球引力,发射卫星、 飞船为人类服务(如: 卫星上天)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运动的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的特征:
①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 况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卧看满天 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与哲学看这 首诗说明 (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012·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 “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 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 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 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 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探究材料】 探究合作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 铁生锈,事物腐烂;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
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
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 了相对静止,B项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 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
结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 相对静止)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不 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示的是规 律 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 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 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 维才能揭示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 其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如拔苗助长)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