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石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白居易就提出了“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眠除睡眼。

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

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

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五千年之久的中华赏石文化,“咏石诗”在浩瀚的“诗海”中占有一定数量。

如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的咏石诗中“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千古名句,广为石友熟悉,而另一首诗中“石不能言意可解”及元代诗人张潜的“石不能言谁与论”句则鲜为人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别处山上的石头同样可以用来磨玉)—[春秋]《诗经》投我一木瓜,报之以琼琚。

(注:琼:美玉。

琚:一种佩玉的名称)—[春秋]《诗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春秋]《诗经》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注:琼华,琼莹都是指美石)—[春秋]《诗经·齐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况《荀子》终身不归去,化作山头石。

—[秦]《粤西诗载》咏“飞来石”太山不辞壤石,江河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汉]刘向《说苑》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人醉乡。

—[东晋]程师孟风下松而含曲,泉潆石而生文。

—[南北朝]陶弘景《寻山志》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南北朝] 摽法师《咏孤石》雾掩莲峰出,岩开石镜明。

—[南北朝]释惠标《山》当階耸危石,殊状实难明。

—[隋]岑德润《赋及临階危石》县以石名,石因县灵,隋皇圣明置斯邑。

—[隋]《灵石县志》诗联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唐]宋之问《游禹穴》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唐]王维《戏题盘石》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唐]李白《秋浦歌一》孤石自何处,对之如旧游。

—[唐]刘长卿《孤石》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唐]杜甫《石镜》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砚。

—[唐]杜甫《石砚》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唐]韩愈《山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唐]白居易《双石》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但自从我读到《中国珠宝玉石周刊》,在头版看到歌明透明如溪的诗歌,顿感欣慰——中国宝玉石文化的长河流淌到纪,又有现代诗歌的溪流汇入了。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
土的描写。

土在《诗经》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有物质意义,也有精神意义。

在《诗经》中,土常常被用来比喻国家的基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诗经》中关于土的一些描写:
1. 《小雅·南有善人》中写道,“南有善人,维邦之基,土地
之良。

”这句诗表达了善良的人是国家的基石,土地的肥沃是国家
的宝贵资源。

2. 《小雅·南山有台》中写道,“南山有台,土田维莱。

”这
句诗描绘了南山的土地肥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资源。

3. 《大雅·思齐》中写道,“思齐在邦,土产孔多。

”这句诗
表达了思念齐国的人民,土地肥沃,产出丰富。

4. 《大雅·思齐》中还有“思齐在邦,黍稷方生,薄衣素食,
无以报德。

”这句诗描绘了土地肥沃,黍稷丰茂,人们衣食简朴,
但却无法报答国家的恩德。

总的来说,《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多以其肥沃、丰产、为人民提供生活资源的一面为主,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尊重和依赖。

同时,这些描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人民对土地的热爱。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学生:杨维佳学号:20101923通过选修宝石文化鉴赏我了解了,在我国,玉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

可以说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

这种人文美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

在封建社会,玉玺成为权力的象征,政治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超物质的神化意识。

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现代玉雕分为南派、北派。

南派以扬州为代表,特点是细腻形象。

北派以北京为代表,特点是粗犷、气势。

玉石之美与钻石和彩色宝石有明显的差异,钻石之美在于它的坚硬、清澈、明亮,彩色宝石之美在于它的艳丽多姿,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

另类解释:未经雕琢的玉。

《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上海地质学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21 0 0年第 1 期
上 海地质
S n h iGe lg ha g a o o y ・5 ・ 9
庭 院立 峰叠 山转 到 居室案 供和 掌玩 小 品奇 石 。特别
是 一些诗 人 、 画家为 石写 诗作 画 , 石文 化进 入 一个 赏 崭新 的 高潮 。五 代南唐 国主李煜 爱玩 石 , 有 “ 晋 藏 宝
中国赏石文化 人文群 星璀璨 艺术传承 学术底蕴
透皱 ” 和现代“ 形质纹色” 的相石标准 , 提升到 “ 道魂气韵 ” 的赏石意境 。
关键 词
l 序 言
三 代开始 了 中国古文 化的历 史 , 国家 的诞生 、 阶级 的
划 分 , 志着社 会 的进 步 、 标 生产 力 的发 展 , 石 文化 赏 的意志 , “ 娲 补 天 ” 禹生 于 石 ” 启 母 石 ” 神 如 女 “ “ 等
3 中国赏石文化 理念师 法国学
东方 人与西方人 的文 化理念有 较大 的差别 , 中华
齐研 石 山” “ 岳庵 研 山 ” 石 ; 朝 数 任 宰 相 牛 和 海 名 唐
民族长期 的封建史 创建 了本 土的文化 体 系 , 学术上 称
国学 ” 自然 地 , 石文 化也 是 囿于其 中 , 受 国 。 赏 深 僧儒 虽与 同僚 李 裕 德 党 争 , 爱 玩 石 之 习 向左 ; 但 李 之 “ 白、 白居易 、 柳宗 元 、 甫 、 杜 阎立本 等等 人物 都 对 中 国 学影 响的 中国龙种 , 赏石的理念根深 蒂固。 钟情
化五个 时期之 说 : 石器 时代是 萌芽 时期 ; 晋南 北 局动荡 , 新 魏 而人们 在精 神上 却 极 自由 、 极解 放 。政 治 思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

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维结构”为主,“儒”为主干,“道”“释”为两翼。

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应联系道儒释对它不同的理解,把握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文/王沛 by Wang Pei纵观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无不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原始人以石穴而居、用石头制作工具,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启母石,再到发现玉和玉石分离,无不反映先人对石头的依赖和迷恋。

通过赏石,人们从石头上读到诗文、看到绘画、听到音乐,体味宇宙奥妙,追寻自然之美,感悟人生哲理等等。

这些又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

(一)道家之说道家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

他们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宇宙。

人是一个小宇宙,它与大宇宙同源、同构、互感。

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化生。

人的死是精、气、神的衰竭。

每个人都要保持精气神题名:【龙凤腾】 石种:灵璧石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不仅把道德赋予天,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要求人们“尽心、养性、修身”。

可见,儒家“天人合一”的“天”是伦理之天与主宰之天的合一,尤其具有明显的道德的含义。

例如,对于“石之美者”的玉,儒家认为它是山川之精英,是有灵性的,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

在夏商周时期,玉器在礼仪、祭祀、装饰等方面占据着主流地位,是统治者政权和神权的象征。

(三)佛家之说中国化的佛教也讲与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与儒、道有明显不同。

佛教的“天”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的另的初生饱满,不能虚耗以致枯竭。

《道德经》中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一生有三爱:爱竹、爱兰、爱石,他常以此寄托自己耿直的个性,因爱而画,由画而咏,诗画中“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的品格情操成了郑板桥理想、精神、人格的艺术化身,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

参考答案:骨2.距今4500年的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种丰富,器物丰富,大量的神人兽面玉器和鹰鸟型玉器,说明古代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大量玉刀、玉斧、玉绒等军事用器也表明氏族公社解体奴隶制形成,即中国最早古代国家夏王朝建立。

参考答案:龙山文化3.常见的清江画面石属于观赏石。

参考答案:砂岩4.大滩玛瑙、蛋白石、碧玉、沙漠玫瑰、沙漠漆和千层石都属于戈壁石。

参考答案:正确5.效应指的是钾、钠长石的双晶平行交互排列,双晶纹层的厚度很薄,这两组双晶纹,对入射光造成散射、干涉和衍射,宝石的表面就呈现朦胧的蓝色或乳色浮光。

月光6.效应指宝石在不同光源照射下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参考答案:变色7.密玉又称“河南玉”,产于河南省新密,密玉是一种含铁锂云母的致密,与东陵石相比,密玉颗粒较小,结构较细,绿色浅,没有明显的砂金效应。

参考答案:石英岩8.1958年黄山遗址出土的“黄山玉铲”,距今约6000年历史,为仰韶文化时期,有“中华第一铲”之称。

参考答案:独山玉9.“包浆”,也叫“手养”,用手抚摸奇石,手上的油脂通过体温传递到石头上,石质会越来越温润,古称“盘石”,时间一久,表面会形成一种油润的氧化层,产生一层成熟老到古朴的光泽。

包浆是藏家最希望追求的效果,包浆越是凝重说明年代越久远。

参考答案:正确10.我国现代著名的的四大名砚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山西澄泥砚。

正确11.截至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石矿山,产量约占全国玉料总产量的60%-70%。

参考答案:岫岩玉12.我国分布最大的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地层的原始云杉,硅化木公园景区11平方公里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硅化木群产地之一。

玉,石之美者

玉,石之美者

玉,石之美者作者:何心来源:《中华手工》2012年第02期二、识玉4P玉集自然之精华、汇人文之精美,中华民族对玉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想在众多古代工艺品中,找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东西,大概非玉莫属。

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8000年前,先民们便已制作和使用玉器。

悠悠数千载,玉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寄托着代代中国人最美好的情感。

玉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玉的本质温润宁静,就传承着儒家文化不事张扬的平和中庸;玉看上去润泽柔美,实则坚硬纯粹,一如中国人外柔内刚的性格。

这些都是玉文化的辐射,是玉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从“玉”字说起“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作“王”字。

即三横等距为“玉”,最初的意思是三块美玉用一线绳贯穿起来,代表天地人三通,是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的体现。

而后为了和帝王的“王”字区分开来,在右侧加了一点。

现在我们所见的“王”字偏旁,其标准称谓应该是“斜玉”旁。

汉字中以玉为部首的字超过500个,包括玉字的成语、词汇更在千条之上。

凡用斜玉旁的字,90%都跟玉有关。

数字9的大写“玖”,本意就是仅次于玉的黑色美石。

《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就是说:你给我一个李子,我给你一块美玉。

带“斜玉”旁的字里最特色的一个字是“瑞”。

“瑞”字的原意为玉的信物,《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以玉为信也。

”从秦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的信誉都是用玉来表示的,叫玉玺,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讲信誉的民族。

成语“天降祥瑞”、“瑞雪兆丰年”,也是指上天信守了承诺,开始下雨下雪。

汉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文字的复杂,表明文化的复杂。

“玉”字,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玉之精神依托中国的玉文化发展中,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

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佩带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玉器的使用权却被上层社会垄断着,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使用。

石头的别称的诗句

石头的别称的诗句

石头的别称的诗句
标题:石头的别称与诗意
自古以来,石头以其坚硬、恒久的特性,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诗词中,石头有多种别称,如“玉石”、“顽石”、“灵璧”等,每一个别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情感寄托。

一、“玉石”
“玉”,在古代是君子的象征,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诗经》中有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这里的“白圭”就是指玉,意味着人的道德品质如同玉一样,虽然会受到污染,但只要经过磨砺,就能恢复其原有的光泽。

二、“顽石”
“顽石”常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人格或坚定不移的信念。

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三、“灵璧”
“灵璧”是安徽省灵璧县出产的一种名贵石头,因其纹理奇特,声音清脆,被誉为“天下第一石”。

在诗词中,“灵璧”常常被用来象征稀世珍宝或者超凡脱俗的事物。

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就寓含了对“灵璧”的赞美。

总的来说,石头的别称在诗词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角度。

天下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

天下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

泰山观赏石知识概览阚兆成2017/04/09 阅读 722泰山石的作用:“镇灾厌殃、保佑平安、石来运通、事业顺达”25亿年前,泰山还沉寂在茫茫大海之中。

古造山运动中,泰山呼啸着跃出海面,亿万年地火的锻冶,亿万年岁月的洗礼,泰山石变得雄奇瑰丽、五彩缤纷。

历史沿革泰山石文化源远流长。

《诗经.鲁颂》中歌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

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

主要产地泰山石在泰安市泰山主峰周围山区的东溪、西溪、东麓麻塔、下港峡谷以及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皆有分布,花岗卵石多产于泰山东部下港河、西部桃花峪彩带溪梳洗河的河底和河床等处,因山洪冲击,多呈卵圆形。

质形与色纹色美。

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并且光润亮泽,主调鲜明,特色突出,并与其形态主题谐调一致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依次次之。

纹丽。

石纹富于变化、石理清晰细密。

构成图像文符者为上品。

纹可分平纹、凸纹、明纹。

理可分横理、竖理、曲线理、环状理。

泰山花岗卵石纹多黑白相间,平纹、明纹较多,构成图象极富变化,是泰山奇石的典型代表。

构成泰山石画面的花纹,有石筋和石皮之分,石筋具有一种浮雕之感,而由石皮形成的图案就比较逊色了。

品高。

形、质、色、纹、意(意境)的完美统一,指美石的综合气势情韵,是美石鉴赏的关键所在。

泰山石的综合品格千变万化,风情万种。

优秀之品形质既异,纹彩亦殊,无一重复,备无穷无尽之妙。

种类与特点泰山石为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细粒角闪石岩等。

目前已发现的泰山奇石二十余种,从狭意上讲,泰山石主要指泰山卵石,其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最具代表性。

此外,比较有名气的石种,还有泰山景观石、泰山碧玉、泰山墨玉、泰山泰黄石、泰山三叶虫化石、泰山花岗石、泰山金钱石、泰山鸡血石、泰山龟纹石等。

浅谈中国诗词对松花石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诗词对松花石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诗词对松花石文化的影响郭长清组织人事处摘要:洋洋洒洒灿若星辰的中华诗词能够对松花石文化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首先是松花石奇石文化,艺术品要有艺术灵魂,才能称其为艺术,从而提升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次,松花砚的构思与创作离不开诗词文化,设计和创作以诗词内容为主题的石砚艺术作品,提升作品艺术品位和价值取向,使得作品意境深远。

其三,诗词对松花石文化衍生品产生直接影响,诗词文化有它的工整性和完整性,当松花石作品近似于诗词内容,但又不能完全表达诗词意境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借助辅助功能进行必要的烘托,使这个辅助品成了作品主题的一部分,从而刺激了行业的发展。

关键字:诗词文化松花石衍生品在华夏漫漫的文化长河中,任何历史节点、任何一朵浪花都能在我们的眼前勾勒出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可以说是卷帙浩繁,气韵恢弘。

就中国的诗词文化而言,无论我们的案头卷首,还是日常生活,它无处不在,从儿童的咿呀学语到今天的国际沟通舞台,都能听到这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

诗词文化,是人类世界的瑰宝,是我们祖先贡献给全人类的情感智慧和精神财富。

运用诗词文化,可以使多元化的生活时尚而富有魅力,让现代文明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

那么,洋洋洒洒灿若星辰的中华诗词文化能够对松花石文化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一、诗词文化对松花石奇石文化产生的影响中国诗词文化对方兴未艾的松花石奇石文化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据调查,现今收藏界所收藏的奇石作品有60%以上是没有定名和主题的,欣赏这部分艺术品就要根据品鉴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如果说作品外形是具象的尚好解读,如果说是抽象的,就难以让非专业人士解读和理解,艺术品缺乏艺术灵魂,如何称其为艺术?作品缺乏引人入胜的必要环节,这就使得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大跌。

因此,把松花石奇石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将中国的诗词文化赋予其中,就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

观赏石作品有了思想灵魂,人们在品鉴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意象概念,奇石作品才真正具备观赏价值和品鉴价值。

立足课堂实践:石文化教案如何应用到教学中

立足课堂实践:石文化教案如何应用到教学中

立足课堂实践:石文化教案如何应用到教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而石文化教案的应用,无疑是目前较受欢迎和实用的一项教育实践。

石文化是吉林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石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认识,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引进石文化教案,探究其如何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体会石文化的魅力。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石文化教案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练习,让学生了解石文化的基本信息。

比如,在学习《诗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诗经》中的石头和石头文化,让学生总结一些有关石头的成语和词语,并在课下自行阅读一些与石文化相关的故事和诗歌,通过阅读来加深学生对于石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石文化教案可以应用到历史、美术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中。

在历史课堂上,通过介绍石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石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探究。

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如何绘制石头的形状和线条,让学生体验和领略石文化的艺术美感。

这种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可以将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得到改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领悟能力。

除此之外,在石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石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如组织学生到石头博物馆、石林等地参观和考察,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石文化相关素材,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与石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石文化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于石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石文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设计和创造一些有关石文化的艺术品或文化作品。

吟石咏矿有神韵——读《中国古代吟石咏矿诗选》

吟石咏矿有神韵——读《中国古代吟石咏矿诗选》

吟石咏矿有神韵——读《中国古代吟石咏矿诗选》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6年第1期贾松海古代石里有洞天,诗词歌赋呈眼前。

今朝盛世年景好,吟石咏矿出新篇。

散发着墨香的《中国古代吟石咏矿诗选》,如一桌丰盛的地矿文化大餐,摆在我的案头,让我忍不住大快朵颐。

人类历史就是矿的利用史,也是逐渐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历史。

一切人类文化、文明都是从“石”开始的,古代文人、雅士看到了矿石带给人类的福音,对“石”“矿”情有独钟,不免发出感叹并咏物寄情,留下了丰富的诗篇。

但以诗歌形式描述、赞颂石、矿的专著却没有,其内容都是赋存于不同的诗词歌赋和历史文献里。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很多篇都是吟石之作,或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寄情于石或玉的情景。

如,《著》(《诗经·齐风》)、《木瓜》(《诗经·卫风》)等。

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都把祭天地活动的玉石描写得真切、细腻。

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汉代张衡的《四愁诗》把尖锐政治内容通过美妙情诗表达出来,“……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诗经》采用古韵唱诗离我们较远,用现代发音读起来不太押韵,但是诗的思想意识却与我们相近,参考注释、简析能够很快理解意思。

更有唐、宋、金、元、明、清的诗词歌赋,把“石”“矿”写得贴切、耐人寻味。

最脍炙人口的诗歌当数唐诗,每每读来总是韵味十足,朗朗上口。

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云:“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诗人对太湖石的刻画入木三分,显示了独到的眼光和想象力。

唐代卢仝的《白鹭鸶》云:“刻成片玉白鹭鸶,欲捉纤麟心自急。

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

”描写的玉雕白鹭鸶形象可爱,深蕴着个人怀才不遇、等待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诗经中有关文化的诗

诗经中有关文化的诗

诗经里关于文化的诗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体现中华文化的诗词

体现中华文化的诗词

体现中华文化的诗词: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李密•陈情表)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8、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10、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形容外来文化的诗句

形容外来文化的诗句

形容外来文化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形容外来文化的诗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这句话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意思是像大海一样容纳各种不同的河流,才能成就其广阔。

用来形容外来文化时,可以表示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原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这里用来形容外来文化时,可以表示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以提升自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句话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原意是要问为何方塘的水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用来形容外来文化时,可以表示要保持文化的活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新元素。

卵与石斗,麋碎无疑意思

卵与石斗,麋碎无疑意思

卵与石斗,麋碎无疑意思卵与石斗,麋碎无疑,这句话源自于中国古代的《诗经》中的一首名为《卵与石斗》的诗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卵与石相争,麋鹿注定会被粉碎,表达了弱者面对强者时的无可奈何和被压迫的命运。

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弱者面对强者时的无力和悲哀情景。

这句话的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卵与石斗的场景本身就十分不平等,卵是柔软的,易碎的,而石头则坚硬无比。

无论卵怎么斗争,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注定会被石头粉碎。

这象征着弱者面对强者时的无力和无奈。

这句话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社会弱势群体面对权势者和压迫者时的无力和悲哀。

弱者往往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注定会被强者压制和利用。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给弱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卵与石斗,麋碎无疑这句话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个人和社会层面,还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

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竞争往往也是如此。

小企业往往力量薄弱,无法与大企业抗衡,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在这样的环境下,弱者往往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苦苦挣扎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国际关系中,卵与石斗的场景同样存在。

小国家面对大国家的霸权主义和侵略往往也是如此。

小国家往往无法与大国家对抗,只能任由大国家欺凌和侵略。

这种不平等的力量对比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冲突和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

然而,卵与石斗,麋碎无疑并不意味着弱者永远没有希望。

虽然弱者面对强者时的情况看起来很悲观,但历史上也有一些例外。

有些弱者能够通过智慧和努力,找到弱者战胜强者的方法。

比如在历史上,一些小国家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成功地抵御了大国家的侵略。

在商业世界中,一些小企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成功地与大企业抗衡。

这些例子表明,虽然卵与石斗,麋碎无疑,但弱者仍然有机会扭转局势,改变自己的命运。

卵与石斗,麋碎无疑这句话虽然表达了弱者面对强者的无力和悲哀,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对题目解释一下,古风指夏楚古风俗,古石指汉江穿心石,古节日指襄阳穿天节,古诗歌指《诗经·汉广》,他们都与中华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夏楚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楚族又算是夏族的一个分支,这两个古老的民族都先后在汉水流域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其古风俗至今仍活跃在华夏荆楚。

夏民族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有崇石的习俗,据《书经·夏书·禹贡》载:“厥贡,……铅松怪石”。

说明夏禹本人也十分尊崇石头,并把“怪石”同金属、木材一起列为必须的贡品了。

因而产生了夏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

又传说夏禹的母亲吞薏苡(一年生草,叶狭长,有平行脉,花生于叶腋,果实椭圆,其仁白色,可杂米中作粥饭及磨面,并入药。

)而生夏禹。

这种传说就使居住在汉水边的古襄阳的人们形成了一种风俗,就是春天里人们在汉江边寻找有孔窍的石子,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妇女的头上,祈求生子、吉祥。

大人们喜爱小孩子,希望长大以后有所作为,也有用薏苡草作丝、汉江穿心石作珠,戴在小孩腕上的,意在消灾避邪,健康成长。

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珍珠项链、玉坠和手镯。

这种习俗,传下来就产生了郑交甫在万山(汉水南岸,古襄阳人最早居住地)遇汉水女神(江妃二女)赠佩珠定情的神话传说,也就有了以此为背景的古诗歌《汉广》和到现在仍然流行的男女结婚时互赠戒指和项链的风俗。

汉江穿心石在宋代杜馆所著《云林石谱》和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等典籍中都有描述。

《云林石谱》:“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又小窍。

土人每因春时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明代袁中朗和黄亚夫分别诗咏穿心石。

袁中朗咏:
溪上望穿石,欹悬如瓮子。

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镜里。

平平翠叠中,一峰夭矫起。

淡与奇相值,幽艳忽无比。

鬼斧凿天真,刻意出新诡。

一处勾玲珑,千崖璨花蕊。

虚空不受云,飞仙无停趾。

唯有地籁风,终古来游止……
黄亚夫咏: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台。

钩廉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

穿天节为古襄阳特有的节日。

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记述了襄阳穿天节的盛况:“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


《汉广》为《诗经·国风·周南》之第九章,诗曰:“南有乔水,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意思是:南方有树多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水游女好美貌,只是不能追求到,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长江源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左右。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汉水之滨的古襄阳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寻找奇石的风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