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_非常全面)1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简洁凝练版 perfect (1)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简洁凝练版 perfect (1)](https://img.taocdn.com/s3/m/f57f2a1502020740be1e9b77.png)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任职授官: 任、除、授、拜、封(用于爵位),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征、辟bì 、荐、举(多用于布衣任官), 点(口语)。
二、提升职务:
擢:提升官职(由低到高), 超擢(破格提拔) 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升(由低到高),
进(用于较高职务), 加(在本官之上加更高官衔), 起复(恢复原职务), 陟zhì(提升和进用)
三、降级免职:
罢、免、解、黜(绌通“黜”) 、夺(因非严重 过失而解除职务职查办),
开缺(奉命或自请解职),
致仕(带职退休), 左迁(降级), 放,委任委派,有时指京官调任外地。
六、其他 1、谢病(因病辞官) 2、知、典、主(主管) 3、表示辞去:乞骸骨、自乞、归故里、退、告退、 致政(仕)、辞等。 【备注】 《礼记· 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致政亦 即还君事、还禄位于君。“致政”也称“致仕”、 “致事”,就是今天所说的“退休”。 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制度,官员到七十 岁即应退休,此即所谓“七十致政”。 4、表示在任: 视事 例如“视事三年” (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下车 例如:衡下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四、调动职务:
移、调、徙、迁,量移(调比原职稍好之地 任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出(出京受任),
累迁(多次调动)。
五、兼职: 领(以本官兼较低他职),
摄(暂时兼代比本官更高的职务),
权(临时代职),
行(执行某职而尚无官衔),
假(暂时代理),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护(原官短时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实例,精校、完整、实用)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实例,精校、完整、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d0a4120740be1e650e9ae7.png)
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14.简、简拔:挑选录取。
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二、兼任官职1.兼:兼职。
高考文言文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重要)
![高考文言文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7c44ada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5.png)
高考文言文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重要)第一篇:高考文言文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重要)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一、任命封赏1、任:担当,担任。
《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2、授:授官,任命。
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3、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4、拜:授给官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5、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6、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7、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8、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二、选拔提升9、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10、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11、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12、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3、进:推荐(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1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15、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16、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17、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同名11225)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同名11225)](https://img.taocdn.com/s3/m/ff7f526eb9f3f90f77c61b3f.png)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 非常全面)(同名11225)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担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 太守,任 .. 知县14、简、简拔:挑选录取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一一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
古代官职的升降
![古代官职的升降](https://img.taocdn.com/s3/m/dc300bd3ad02de80d4d840fb.png)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一、任职【任】担当,担任官职。
【授】授官,任命官职。
【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推举,对无官人士的提拔,任以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提】提拔,任用以名行(名望和德行)为先的布衣任官。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点】由皇帝口喻任命的官职。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二、"提升【擢】、【升】、【拔擢】、【抉或】提升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起复】恢复原职务。
三、调动【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一般指升级。
【转】、【移】、【调】、【徙】一般性的调动、调迁。
【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
【出】指出京受任。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四、兼职【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权】临时代职。
【假】、【署】暂时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的职务。
【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五、"降级免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黜】、【罢】、【免】、【夺】、【解】官员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免去官职。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左迁】、【左除】降级使用,贬官。
【放】指京官调任外地。
六、其他【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致仕】带职退休。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代官职任免升降](https://img.taocdn.com/s3/m/bfbb7b8158f5f61fb736669d.png)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3)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
(《陈情表》)(4)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秦策二》)(10)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孔丛子·答问》)(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a063460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3.png)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一、任命封赏1、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2、授:授官,任命;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3、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4、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5、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6、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7、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8、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二、选拔提升9、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10、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着作郎11、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12、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3、进:推荐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1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15、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16、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17、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8、擢:即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19、简:任命;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20、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三、调动差遣21、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22、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23、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24、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2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26. 移:改任;如“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刘禹锡子刘子自传27、改:改任官职;如“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刘禹锡子刘子自传28、出:指出京任职;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张衡传29、入:指回京任职;“入相”即入朝为宰相30、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补外”即在京候补之官调外地就职31、待诏:等待诏令,实际是候补官;“待诏”地点不固定,有公车、殿中、尚方、黄门、金马门、丞相府等;“待诏”为候补性质,因此无正式俸禄,朝廷仅给一定生活补助;不过,由于“待诏”地点不同,待遇也不一样;32、判:唐宋两代官制,以高官兼任低职称“判”;如唐的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33、知:唐代某一职事暂由本机关或其他机关的官员掌理称“知”,如某些官员加知贡举衔可以主持科举考试;地方官偶有权知县令、知县事之称,是指本非县令而使之管县中之事;宋初委派朝臣出任地方长官,称为权知某府事、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县事,简称知府、知州、知县,明代始定为正式官称;34、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常用语口语;35、督:即“监督”,由中央派员监督地方;此制始于东汉,多为军事需要而发;后汉书张宗传“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张宗以谒者督诸郡讨平之;”四、代理兼任36、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37、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38、守:①试用,或称“试守”;通过试用,称职的,正式任命为“真”;不称职的,罢归原职,或他调乃至降职使用; ②还有兼任代理的意思;如王“为右辅都尉,守右扶风”; 39、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40、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41、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4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43、检校: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非正式官衔;隋、唐时入衔,如魏征撰九成宫醴泉铭,系衔为“检校侍中”;唐肃宗时有检校郎官,使用范围扩大;凡带此字样者均系诏除的加官;44、平:平议,即参加讨论决定;“平”实际是一种兼职;如“于定国以光禄大夫,张敞以中大夫平尚书事”;45、视:与“平”同,也是兼职,仅用于尚书;如薛宣为丞相,以事免官,后被征用,加宠特进、给事中,视尚书事;46、领:也是兼职,西汉多用于兼管低级事物;如桑弘羊本为大司农中丞,迁升治粟都尉后,领大农,即仍兼任大司农中丞;汉昭帝初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47、录:总领,始于东汉,亦仅限于尚书;与西汉的“平尚书事”“视尚书事”“领尚书事”相近,但职权更重;“平”“视”“领”作为兼职,都是参与商议;而“录”是总领,即统管,全面负责;48、兼:兼官,即以本官同时兼任其他官职;兼官一般是两个禄秩相等的不同官职由一人担任; 如张安世以车骑将军兼光禄勋,赵充国以后将军兼水衡都尉;五、降免退职49、去:卸职,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张衡传:“自去史职指太史公之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50、罢:免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51、免: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52、解: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解53、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54、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55、放:①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②也指“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56、贬: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57、谪:因过失而降级;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8、革: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59、褫chǐ: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60、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戊戌变法的第四天, 翁同龢突然被光绪帝下令开缺回籍61、致仕:带职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62、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附:区分▲“兼”与“平”“视”“领”“录”不同,前者为兼官,后者为兼职; 兼职是兼管某一部分事务,或仅兼管其事务而不兼任其官;兼官一般是两官所管事务相近,或两官之中,一官没有什么实际事务,兼任他官,也不会影响其履行职责;。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40302a6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5.png)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征】君征召臣。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仁】用一定的礼仪授与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言擦抹不仁”,就是没拒绝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回去供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高官职,例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之侧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升】提高,例如“延榆绥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于】调动官职,包含升级、降级、Kendujhar改调三种情况。
为不易区分,人们常在“迁于”字的前面或后面提一个字,升级叫做累迁、迁授、迁于叙利亚,降级叫做迁削、迁于谪、左迁,Kendujhar改调叫做转迁、迁官、补,辞职后调复原职叫做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吏】“吏”与“辞、宽免、夺下”都就是免职官职。
例如《国语》:“公将吏太子重耳之侧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回去】中止职务,其中存有请辞、调离和撤职三种情况。
请辞和调离属通常情况和调整官职,而撤职则就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脱】⑴撤消或减少官职;⑵自己请辞。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命令请辞卸任,例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奏乞骸骨,召为尚书【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徙】调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则表示升迁或撤职,例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
古代官职的升迁任免
![古代官职的升迁任免](https://img.taocdn.com/s3/m/23ec729a6c85ec3a86c2c570.png)
中国古代官职升迁降免阅读文言文,常常会遇到一些官职名称,但很多时候又意识不到这是官名,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阅读障碍,而要掌握这些名目繁多的官名几乎又是不可能的。
不过,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些有关官员调动升迁的词语,就可借助这些词语轻松的辨认出很多官名。
本文只就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术语简略举例解说。
(一)表示任命,授予官职⑴、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谋。
”(毅,蒙毅,人名)⑵、除(任命,授职)密《情表》:“除臣洗马。
”⑶、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官职。
“拜亮为丞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⑷、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征拜议郎,辞疾不到(借病推辞不上任)(晔《后汉书·咨传》)“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⑸、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⑹、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⑺、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仪之雠也。
”⑻、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⑼、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⑽、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⑾、除:去旧职授新职。
拜官、授职、被任命。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及变动的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及变动的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3713127d51e79b896902264c.png)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及变动的术语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bb1494eb04a1b0717ed5dd0b.png)
此外,还有:
封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 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 封也。” 《史记 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 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 (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 (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汉书 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 爵关内侯。” 赏 (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罢: 免职。
免: 免职。
例(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革除,指撤职查办。 革、褫(chǐ):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 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 废: 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 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乞骸骨: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 晔《后汉书•张衡传》
四、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谪、迁谪
(贬官,降职范仲淹 《岳阳楼记》) 贬 (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黜 (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夺
(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 事》) 绌 (通“黜”,指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司马迁〈屈原列传〉》 左迁 (降级使用,贬官) 《三国志 魏书 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 逐(放逐) 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流: 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泰芝竟以赃败流死。——《旧唐书•卷八十 七列传第三十七》
《汉书 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 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 《谭嗣同》) (提升,提拔) 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提升) 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1.古代官制及任免升降
![1.古代官制及任免升降](https://img.taocdn.com/s3/m/e16536c4524de518964b7de0.png)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 部掌管。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 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 种情况。一般指升官。(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 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 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 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 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 求辞职退休。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 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 职完备。 • 奉常(文化部部长),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 卿之首; • 郎中令(保护重要领导人的特勤部门),掌管宫殿警卫; • 卫尉(保护重要领导人的特勤部门),掌管宫门警卫; • 太仆(林业部职责),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 廷尉(最高法院院长),掌管司法审判; • 典客(外交部长),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 治粟内史(财政部,发改委),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 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及官府手工业。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 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 ,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 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相当于政府总理)、太尉(相当于国防 部长)和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部部长),组成中 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 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 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 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 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 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 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 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 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称谓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d1671af4f61fb7360b4c65a4.png)
古 文 化 常 识
13. 13.判:监管。指以高职兼低职,或 监管。指以高职兼低职, 由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由中枢官兼任地方官。例:唐以宰相分 判六曹(六部)。 )。——《宋史范仲淹》 判六曹(六部)。 《宋史范仲淹》 14. 暂代官职。 以京官权知, 14.权:暂代官职。例:以京官权知, 三年以易。 三年以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1 . :代 , 。例: 。——《 《 》 1 . : 任 。例: 知 。——《 《 》
古 文 化 常 识
古代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古 文 化 常 识
1.辟:招聘授官。例:连辟公府不 招聘授官。 就。——《张衡传》 《张衡传》 授予官职、任命。 2.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 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荐、荐举, 3.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 荐官 。例: ,公卿 荐 传》 。——《 《 . 传》 .举:举荐, 举荐, 官 向 举荐 任职。例: 任职。 张衡传》 ,举 廉不 。《张衡传》
古 文 化 常 识
5.除:拜官授职。例:予除右丞相兼 拜官授职。 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 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 《〈 后序》 录〉后序》 提升。 6.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 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谭嗣同》 《谭嗣同》 选取。 7.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 《 》 提拔。 . : 。 提升 提拔。 例: 是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古 文 化 常 识
9.领:担任,特指兼任。例:顷之,又 担任,特指兼任。 顷之, 领益州牧。 领益州牧。——《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10. 兼理,代理。 10.摄:兼理,代理。例:羊舌摄司 马。——《左传昭公十三年》 《左传昭公十三年》 11. 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11.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同 摄 。例: 假 。——《 《 》 1 . :兼代,指 兼代, 职 兼职。例: 兼职。 。——《三国志 《 》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整理归纳(含详细例句)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整理归纳(含详细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f3a9d65b3b3567ec102d8aef.png)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征辟荐拔;察举起点;封赠赏赐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拔、察、举、起、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举荐。
)《陈情表》:“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此外,还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最新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
![最新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7bb0e6df81c758f5f61f679e.png)
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14、简、简拔:挑选录取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22、兼:兼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14、简、简拔:挑选录取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22、兼:兼职。
例:廷议以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
兼河南道御史。
——《明史》23、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例:又领扬州刺史。
——《晋书•谢安传》24、摄:代理、辅助。
摄政。
(二)表示调动、改任1、徙:调任官职。
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新唐书•韦丹传》2、调、调授:调动、迁调之意。
有时也指升官。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班固《汉书•爰盎传》)3、出、出官: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京官外调。
例:乃出温为汝州防御史。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4:换:更改官职。
例:商衡,字平叔,曹州人。
授予鹿州洛阳主簿。
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5、改:改任。
改太后府卫尉。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6、转:调任官职。
例:(郑浑)转为上党太守。
——《三国志•魏书•郑浑传》7、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例: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②也指贬官。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三)官员提拔、升职1、加:①升职。
②兼职。
例:赐金帛。
加秩二等。
——《宋书•隐逸列传》2、升(晋):升官。
加官晋爵。
3、超:破格提拔。
例:帝深遇之,超拜御史中丞——《金史•列传第六十二》4、擢、超擢:提拔、破格提拔5、提:提拔6、甄拔:甄别选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7、陟: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官员被贬、流放1、左迁:贬职。
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2、降(贬):降职。
3、谪(迁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泰芝竟以赃败流死。
——《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五)免职、辞职1、罢:免职。
2、黜:废除,免职。
例:王黜狄后。
——《国语》3、免:免职。
例(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4、革、褫(chǐ):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5、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
——《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6、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古代重要官职介绍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政令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左徒: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的官员。
典军校尉:武官名,统领皇帝卫兵的长官。
刺史、州牧、太守、知府:都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都监:掌管州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差使等事务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分掌各司事务。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庭诏书的官员。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等事务。
2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里正、里胥:古代乡官,管理乡里事务。
右拾遗:为朝廷咨询建议官员。
散骑、常侍:都是朝廷议政官。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三司: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年龄称谓】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又叫"春闱",国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文学【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3艮〖山〗、兑〖沼〗【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地理方位】1.地区行政:如“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江东”“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国,“郡”“路”“县”表行政区划。
如“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烽火扬州路”(《京口北固亭怀古》)。
2.山川关隘:如“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山东”指崤山以东,“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名都”(《扬州慢》)。
天地四方称“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