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842525d067ec102de3bd895b.png)
一)知识结构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本专题包括1、3两种类型,按以下几个时期来论述。
一、16世纪下半期新航路开辟以后至一战1.16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的时期,也是早期西、荷、英、法向外扩张充满矛盾斗争的时期。
这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17世纪,英、荷之间发生三次战争,荷兰战败,失去了海上强国的优势0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进行了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不仅掌握了欧洲霸权,而且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和欧洲的封建君主们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欧洲列强们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1853年至1856年,英、法同俄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遭受失败。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战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他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对比,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7768b56458fafab069dc0285.png)
⑶世界格局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 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 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 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1、英法关系
⑹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英法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⑺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⑻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1986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2、法德关系
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⑵一战前,法德矛盾尖锐,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 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 终打败德国。 ⑶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⑷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 法国灭亡 ⑸二战后,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 ⑹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 体化进程。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0d9c74d428ea81c758f5781f.png)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 基础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美、苏对盟国的 控制也不断减弱。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 b.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 界的局面逐渐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长,两级格局的 基础终于松动,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
雅尔塔体系
①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 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 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 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③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 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 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局所 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 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 战对峙局面出现: 1956—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56—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69—1985年时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 1969—1985年时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世界格局多极化
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世界格局内 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 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 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 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 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和俄国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 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 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合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 与稳定。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56ecd2b14e852458fb578e.png)
7、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①西欧影响美国:17—19世纪
西欧在北美的殖民扩张
欧洲移民促进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欧洲的启蒙思想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经济得到欧洲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支持 美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
②美国逐渐剥夺欧洲的霸权:19世纪末至二战
一战前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轴 心 国 集 团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同 盟
1940年,德国与日 本、意大利在柏林 。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1939年德国突袭 波兰。1941年德军进攻 苏联。1941年12月,日 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 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初,中、美、 英、苏等26国在华盛 顿共同签署了《联合 国家宣言》,反法西 斯联盟正式成立。
⑥20世纪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⑦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⑧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⑨20世纪50年代,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 进程。
3、英美关系 ①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②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③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建立 三国 同盟 三国 协约 1882年德意奥三 国同盟形成,核 心是德国。
主要活动
20世纪初英法俄 三国协约形成, 核心是英国。
1920年成立,是 第一个全球性的 国际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冲 突,导致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
国际 联盟
宗旨:防止战争,维持 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 作,保证各国严守国际 义务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 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宗 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 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 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 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 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苏联实行社会扩张政策和大国主义,在 社会主义国家与兄弟党之间,出现了苏联的控制与中 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权主义和维护 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
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64378fc03186bceb18e8bb0d.png)
名词解释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
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
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
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3.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4.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最新版教案近代国际关系史
![最新版教案近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8016523fa76e58fafbb0030a.png)
绪论1.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
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2.国际关系的产生。
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
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
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3.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
两者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界近代史作为载体。
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富、深化与扩展。
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
而近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4.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为国际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45b4e2a00029bd64783e2c6d.png)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近代国际关系史》 多媒体教学课件
![《近代国际关系史》 多媒体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09b685bceb19e8b8f6bae6.png)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的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三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 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敌视。 1791年 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 1792年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 遂告失败。 793年 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 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793年春,欧 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793年春,欧 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 退。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 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军队转入战略反 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军队转入战略反 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三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 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面冲突。第二 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 和渗透,确保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 完整
第四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 冲击
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影 响 格 局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际 。 国 斗 争 法 洲 的 与 干 欧 权 国 盟 由 对 霸 英 同 了 关 关 命 洲 和 法 入 际 际 法 了 革 系 大 欧 命 反 转 国 关 国 夺 革 的 此 洲 国 , 法 争 国 导 从 欧 国 法 领 容 , 欧 洲 动 开 强 统 , 洲 活 展 列 建 欧 彻 战 、 涉 国 内 心 为 交 命 洲 封 扫 英 的 中 成 外 革 欧 国 横 命 为 立 革 命 命 系 的 速 的 大 。 系 迅 列 国 慌 各 命 革 更 独 兰 革 国 系 法 恐 洲 革 级 、 一 绕 的 欧 次 阶 刻 美 德 大 围 者 了 这 产 深 北 治 起 资 为 、 继 尼 国 法 引 的 更 命 底 后 革 是 年 争 国 发 英 爆 的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557cfb4daf1ffc4ffe47ac6e.png)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回车一中胡留成重点知识::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四、重要的国际条约五、重要的国际组织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重点识记::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加快了战争爆发)2、一战经过(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3)、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5)、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11ede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f.png)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承载着中国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使命。
从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国际合作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始于19世纪中叶,那时的中国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国的国际地位骤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中国开始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推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尊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在东方战场上承担了重要的抗战责任,取得了对日本的胜利。
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抗时期,一度被孤立在国际社会中。
1970年代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新的提升。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
同时,中国积极处理周边和全球事务,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对外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推动多边主义。
中国主张国家间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合作。
中国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和区域发展。
三、国际合作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2c45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0.png)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650ae1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1.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 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代以来世界关系的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635b7a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e.png)
近代以来世界关系的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关系经历了从殖民主义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再到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
殖民主义时期(15世纪-19世纪)
在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大量土地、资源和人口纳入自己的殖民地体系。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殖民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殖民地人民反抗运动也时常出现。
帝国主义时期(19世纪-20世纪初)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时期到来。
欧洲国家和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和政治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市场。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本
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资本主义主导地位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主导地位。
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以及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和发展的斗争。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从殖民主义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再到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过程。
这个演变过程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强弱兴衰和变革。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c28e092bb4daa58da0114ab4.png)
⑤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⑥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4、美日关系
①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②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https://img.taocdn.com/s3/m/7d61b500a76e58fafab003b2.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72b65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2.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近代国际关系史12p
![近代国际关系史12p](https://img.taocdn.com/s3/m/bfe73b5c647d27284b7351e7.png)
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 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第三,和约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 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三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7768b56458fafab069dc0285.png)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后的英国力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干预欧洲
大陆事务。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典对抗,荷兰、
丹麦也积极参与混争。它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
际关系孕育着新的动荡和演变。
n
法国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实力,为其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瑞典
成为北欧的强国。德意志在战争中创巨痛深,国土继续保持分裂,
惟普鲁士逐步走向兴盛。奥地利也成为与普鲁士相抗衡的一支重
要力量。西班牙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国势剧衰,在欧洲成为
配角。意大利尚处于奥、法分割之下,但意大利在地中海中部地
位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
主教诸侯,
神圣罗马帝 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止,和谈
国皇帝、西 班牙、奥地
延续了5年之久,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
利为另一方。 订了和约,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n 《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主要
①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 ②宗教关系的定位
内容体现在三个方 面。
威斯特伐
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
利亚和约 的签订是近
n
三十年战争打乱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秩序,神权政治
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
所组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由于战争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
比,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的霸主,欧洲大陆出
现了一个短暂的,各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一
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代国际关系 史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事 件。
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 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第三,和约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 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三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四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战争全过 程分为四 个阶段
战争的第二阶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
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双方交战激烈, 互有胜负。
教诸侯、法
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方展开拉
国、瑞典、 丹麦为一方, 以德意志天
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 国为首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 大,都无力最终取胜,表示愿意举行和谈。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第二节 欧洲早期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
起 一 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近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 际关系的肇始
第一节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一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运动。 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封 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西 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 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 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 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 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 界。
二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制 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 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n 这场战争由
于外国势力 的卷入,战 争规模迅即
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年),捷克起义被镇 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扩大,从德
意志内战演 变成全欧性 战争。战争 以德意志新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 十 年 战 争 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
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 体、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 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二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n 美洲 大西 洋市 场是 在16 世纪 中后 期通 主要体现在: 过持 续的 生产 和商 品交 换而 逐步 建立的。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二衰 落西的班原牙因的。 1衰6 世落纪及上 半其期后西果班 牙 封 建 专 制 制
度没有任何松动离析的趋向。16 世纪后半期,资本 主义萌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荷、英、 法悄然崛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 的表现。荷、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 的历史局面,在西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 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班牙商船或骚扰其殖民地港口。 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 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 区夺取殖民地。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几近覆 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断权丧失。农业 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债高筑,财 政破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被后 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 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传统 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三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 岛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 在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