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诸葛亮北伐的见解

合集下载

浅析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浅析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北 伐 战 争 违 背 了人 民意 愿
东 汉 末 年 的 军 阀 混 战 , 人 民 带 来 了 沉 重 灾 祸 。关 中 给
地 区 “ 者 四 散 、 者 相 食 、 、 年 问 , 中 无 复 人 强 赢 二 三 关 迹 .I ; 阳及 其 周 围 “ 百 里 内 无 复 孑 遗 ” 徐 州 “ 邑 [2i洛 ]4 3 二 ; 墟 无 复 行 人 ” ” ; 州 “ 遂 萧 条 , 为 丘墟 ”2, 致 出现 了 青 州 悉 _ 以 “ 名都 空 而 不居 , 里 绝 而 无 民者 , 可 胜 数 ”1 百 不 一 的局 面 。 为 了逃 避 战 乱 。 们 大 批 逃 往 相 对 较 安 定 的 江 南 和 荆 州 一 人
二、 北伐 战争 不 符 国情 益州原本 是一 个“ 土富 实 、 俗 奢 侈” 的地 方。 蜀 时 口 但 是 , 备 攻 取 益 州 时 , 使 之 受 到 了 破 坏 。“ 益 州 所 仰 刘 却 计 唯 蜀 , 亦破 坏 , 分 亡 二 , 民疲 困.25。但 好 在 刘 备 取 蜀 三 吏 [9 ]9 得 益 州 之 后 , 会 比 较 安 定 , 上 诸 葛 亮 等人 的 治 理 , 汉 社 加 蜀 的经 济 有 了一 定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 是 , 之 而 来 的 多 次 征 但 随 伐 , : 武元 年 (2 如 章 2 1年 ) 刘 备 讨 吴 战 争 ; 兴 三 年 ( 2 , 建 25
从 全 局 来 说 , 葛 亮 发 动 的北 伐 战 争 是 一 场 必 然 失 败 诸 的 战 争 。具 体 原 因 如 下 :

时 要 “ 复 汉 室 ” 只 能 使 人 民想 起 那 个 他 们 要 推 翻 的 黑 兴 ,
暗 、 朽 的王 朝 对 他 们 的 压 榨 。但 是 , 葛 亮 却 不 顾 人 民 腐 诸 的 意 愿 , 意 发 动 北 伐 战 争 , 以必 然 会 失 败 。 执 所

详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详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详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曹魏青龙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五次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指挥作战行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占了两个章节的篇幅,也就是第112回和第113回。

不过,小说中重点描写的几个情节,包括“智破郑文诈降”、“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以及诸葛亮临终时布置马岱杀魏延等等,却都是子虚乌有。

下面,本文就以《三国志》等原始史料为依据,并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详细还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真相。

一、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战略背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是在一个较为有利的战略环境下展开的:第一,是吴蜀两国联合伐魏,配合比较默契。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吴国军队分为三路:陆逊、诸葛瑾率西路军屯驻于江夏、沔口(今湖北武汉市一带),伺机进攻魏国的荆州地区;孙韶、张承率领东路军进攻广陵、淮阳(今江苏淮安市一带),威胁魏国的青、徐州地区;孙权则亲率主力大军位于中路,进攻魏国在淮南地区的重镇——合肥新城。

吴国的进攻发起于五月(结束于七八月间),与蜀汉的北伐行动基本处于同一时段,显然相互间有着很好的默契。

当时,魏国受到两线作战的压力,魏明帝曹叡决定亲自率领水陆大军东征,由河入淮开赴淮南战场,同时委任司马懿在关中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当年七月,曹叡登上龙舟,大军出发,此时孙权正在围攻合肥新城,魏国将军张颖坚守。

当曹叡军开进到距合肥有数百里的地方时,孙权就率军撤退了,另外两路军也随后撤回。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4年吴魏战争示意图从三国鼎立的全局来看,吴国伐魏出动的兵力多于蜀国,战场范围也明显大得多,可以说魏吴战线才是主战场,蜀汉北伐只是次要战场上的活动。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一、准确地说,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两个。

诸葛亮的第一个北伐战略见之于“隆中对”,概括起来就是:跨有荆益,联合孙权,待天下有变,分兵从荆、益二州北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形势的变化并不如人意。

蜀汉的发展过了颠峰期之后,接连遭受挫折,先是关羽毁败,荆州被孙权袭占,接着刘备兵败夷陵,元气大伤。

而魏国经曹丕、曹睿父子的统治,政局稳定,国力日盛。

此时,实施“隆中对”北伐战略的两个必要条件:跨有荆益和天下有变,都已经失去了。

(事实上,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战略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里不展开来说,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自相矛盾的“隆中对”》)形势的变化,迫使诸葛亮放弃原以为完美无缺的“隆中对”战略,继而采取“先占陇右,后取关中,联吴制魏”的新战略。

这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北伐战略,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的指导思想。

二、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取关中?理由详见: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上)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下)三、“先占陇右,后取关中”是当时形势下最稳妥的切合实际的北伐战略。

(1) 攻取陇右的意义第一、陇右地区民俗劲悍,畜牧业发达,盛产战马。

蜀汉攻占陇右,可以获得大批强兵猛将,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对于将来蜀军进入关中,同曹魏主力决战,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陇右是个很大的产粮区,若蜀汉占有陇右,便可解决粮食这个大难题,支持长期战争。

第三、陇右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地形,险要的陇山山脉,把它和关中隔断,这种地形有利于蜀军发挥山地战的特长,不利于魏国骑兵作战。

第四、陇右地区地势高,蜀军占有陇右,可进一步保障汉中的安全,也可居高临下,进攻关中。

而魏军从关中仰攻陇右则比较困难。

第五、从汉中攻打关中,要走千里栈道,运兵运粮极为困难。

而从陇右进攻关中,水路则有渭水顺流而下,陆路则有关陇古道。

若不先取陇右,而是直接进攻关中,则不但关东有魏军,陇右和雍州北部亦有魏军,如此则陷入多面作战,极为不利。

诸葛亮应该北伐一辩稿

诸葛亮应该北伐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诸葛亮应该北伐。

首先,我们认为诸葛亮应该北伐并不代表诸葛亮真的可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而是一种积极地防御策略,是蜀国当时国力的客观需要。

我方将从以下8点来论述我方观点1 北伐是由蜀国的政权合理性的需要所决定,蜀国笼络天下贤士的最大资本就是打出了“汉室宗亲”的口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偏安于蜀国一地,自立为王只求自保,与一方诸侯割据何异?2 如果不北伐,蜀国就是处于消极防守阶段。

蜀国实力最弱,魏国第一个下手的多半会是蜀国,而且被动防守在心理上实质承认了失败。

3 蜀国是由本土集团,东洲集团,荆州集团三方势力组成,作为统治阶级的荆州集团人数规模最少,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必定极不稳定,内部矛盾尖锐,那么转移国内矛盾势在必行,如何行?北伐!4 北伐本身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当时,再夺取荆州已不可行,而北伐目标雍凉为西部商阜重镇,而且得此地可成高屋建瓴之势,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5 诸葛亮北伐本身也没有造成所谓的穷兵黩武,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除去第一次街亭之败以外,后来四次大部分兵力都安全退入汉中,保存了大部分有生力量。

6 诸葛亮北伐其实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如果诸葛亮留在成都,功高震主,谁也无法预计后果。

而诸葛亮置身于边塞,后主刘禅也不会顾虑那么多。

这并不能说是诸葛亮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蜀国,也需要这位丞相。

7 诸葛北伐吴国能够有效的贯彻联吴政策。

一来使吴国尊重蜀国势力,并愿意保持合作。

二来激起吴国的效仿意愿,产生制衡魏国的实质效果。

历史告诉我们,在诸葛亮当国的10年间,吴国曾累次与魏国作战,的确尽到其作为同盟的义务。

8 最后一点让我们提升一个高度,军事是为政治服务。

若用纯军事的观点分析北伐,蜀国的实力与魏国实力相较相差甚远,但是任何战略计划都是政治性的,我们分析诸葛为什么北伐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其产生的政治效果。

而这种效果以上7点我方已经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诸葛北伐,对蜀,可安民心。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

北伐的必要性:3、外交:蜀汉的进攻对孙刘联盟的长期维持有莫大关联。

孙刘联盟的基础就是合力抗曹。

一旦蜀汉方面没有足够实力对抗曹魏,孙吴势必认为联盟的价值降低。

这点可以看到,在蜀汉灭亡时期,孙吴朝廷也有是否要出兵分一杯羹的想法,可见一个无力北伐的蜀汉对孙吴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4、经济:蜀汉的存在是建立于战时经济之上的。

对魏征伐使得国家经济适应了长期的战时经济状态。

尽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战时经济不可长期维持;但由于蜀汉始终面临着曹魏的威胁,一旦遭到侵犯,很难从一般经济模式转向战时经济模式。

诸葛亮的北伐使得战时经济普通化、正常化,使得蜀汉整体成为国家机器,便于对外防御时迅速调集物资,迅速应战。

5、个人因素:诸葛亮是托孤大臣、丞相。

且不论真实的刘禅是否是蠢才,但二者的确形成强臣弱主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的诸葛亮为求自保,必须要有一些条件,也就是掌握军政大权和保证自己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北伐不但使得诸葛亮获得了用武之地,让蜀汉君臣无法离开他,也为他在作为文官首领丞相的同时获得了军权,直接控制蜀汉内政外交,提早自身重要性,这样才保证了其自身的人身安全与地位。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不但使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天,汉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韩信分兵之事,袭取潼关(《魏略》作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不从,在而后北伐,魏延都曾提出这建议,却被诸葛亮制止。

而诸葛亮则派赵云、邓芝率军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的形势,以吸引魏军,汉军行动成效,在洛阳的曹睿派出曹真都督关右各军,前往郿县防御赵云等人;于是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1由于当时刘备死去,加上汉国数年没有动静,令曹魏没有防备汉军,在曹睿后来班告中亦有提及:“先移风于礼乐,次讲武于农隙,置亮画外,未以为虞。

”现在听到诸葛亮北出祁山,朝野都甚为恐惧,陇加更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响应汉军,当地太守各弃郡东走。

于是,诸葛亮包围祁山,准备打下作为北伐前哨。

诸 葛亮的出师无名为何会成为历史名言

诸 葛亮的出师无名为何会成为历史名言

诸葛亮的出师无名为何会成为历史名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

他的智慧、忠诚和谋略被后世传颂不衰。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出师无名,甚至这一说法成为了历史名言。

那么,这种观点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会产生并流传呢?要探讨诸葛亮出师无名这一观点,首先得从他北伐中原的背景说起。

当时,蜀汉国力相对较弱,与曹魏相比,在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北伐,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冒险之举。

从现实的角度看,蜀汉在失去荆州之后,战略形势极为不利。

曹魏占据了中原的大片土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军事力量雄厚。

而蜀汉偏居一隅,发展空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北伐的成功可能性确实相对较低。

有人便据此认为,诸葛亮的出师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难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因此是出师无名。

再者,有人认为诸葛亮出师的名义——兴复汉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号召力。

汉朝历经数百年,到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此时的百姓对于汉室的复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和期望,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过上安定的生活。

因此,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出师之名,在一些人眼中显得空洞和不切实际。

另外,从内部因素来看,蜀汉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北伐战争中,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有人认为,诸葛亮在没有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前就急于出师北伐,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从而得出出师无名的结论。

然而,我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这一观点。

虽然蜀汉国力相对较弱,但诸葛亮北伐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曹魏虽然强大,但在其统治区域内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

例如,民族矛盾、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等。

诸葛亮善于把握时机,通过灵活的战略战术,有可能在北伐中取得局部的胜利,逐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否应该北伐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因为刘备的仁义得到了天下人赞叹拥戴,经白帝城托孤一事给诸葛亮留下了巨大的压力。

诸葛亮若负之,天下人的谴责。

那时候诸葛亮已经年近半百,他也等不到后主有个聪明儿子可以继承大业,他再尽心辅佐完成统一中原的愿望。

所以这样一一分析来,那时候的诸葛亮心情一定非常灰暗,他已然看到蜀国败亡的必然结局,他知道先帝托付遗愿是难以完成的。

这与他自比管仲乐毅的抱负相去甚远。

更可怕的是,他甚至也能看到自己身败名裂的下场。

此时他所唯一能做的就是北伐,就算自己死在战场,也是一位忠于汉朝的大臣,那是他在刘备死后维护自身地位和荣誉的最佳方法。

由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纯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蜀汉利益的做法。

但如果诸葛亮不发动北伐此时的蜀汉必将坐以待毙,人人自危,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北伐失败更严重。

策略是否有误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

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也难以论证“子午谷奇谋”是否能够成功实施。

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奇兵不出子午谷而向祁山,只是一种战略选择罢了。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取陇右(雍州西部,凉州南部),二是攻关中长安等地。

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主张出祁山取陇右。

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着。

其实不然,蜀汉国力弱小,兵民盖中原九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

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又粮运险远,难以抗衡。

诸葛亮在陇右尚且总是粮尽而退,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在关中平原之上以区区蜀汉步兵让曹魏精锐骑兵相对抗了。

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

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三国文化·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徐志斌(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陕西汉中723001)提要: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

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诸葛亮;北伐;南方;事必躬亲中图分类号:K8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iM2(2007)03一101"--03收稿日期:2006—1l—10作者简介:徐志斌(1974一),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

关于诸葛亮北伐关陇这场战争,历史上长期存在诸多争论,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争论热点:其一,北伐决策是否正确的争论。

该不该北伐?古今学者争讼纷纭,大致有以下的意见:(1)政治需要说:诸葛亮《前出师表》自称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郑世敏《诸葛亮的北伐》一文认为“只有坚持兴复汉室,蜀汉政权才有存在的理由。

”[1]郑之洪<诸葛亮北伐新探》则提出北伐是凝聚人心的需要。

[2](2)不应北伐说:持此种观点者颇多,他们认为,当时魏强蜀弱,并无成功希望,据<华阳国志》和《晋书》的记载,当时魏国有人口537万,军队50多万,在关陇有二十多万;而蜀国人口90余万,军队仅10余万。

【3](p52)诸葛亮屡次北伐不仅劳而无功,而且使蜀汉国弊民穷,得不偿失。

臧振<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再探》一文认为由于农民战争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原地区上层建筑的更新与生产关系的重组,使诸葛亮那改良后的蜀汉旧邦无论如何无法战胜中原那革命后的新邦,这才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4]意即中原人-b已归曹魏矣。

(3)以战图强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在蜀汉内部即出现反对北伐的声音,<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后出师表》再次申明北伐的决心和理由,指出“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诸葛亮北伐,读后感

诸葛亮北伐,读后感

诸葛亮北伐,读后感
(中英文版)
The Northward Campaign of Zhuge Liang: A Reflection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Zhuge Liang"s northward campaign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多次遭遇挫折,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展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Despite facing setbacks time and time again, Zhuge Liang"s northward campaign demonstrated his resilience and perseverance.
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军事行动,还注重治理民生,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During the campaign, Zhuge Liang not only focused on military actions but also paid attention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people"s lives, improving their living standards.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他的统一大业,但他的精神品质和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国刘备的军事,他算无遗策,才智过人,为汉室基业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了军营中。

关于他的一生,最受争议的恐怕要数北伐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目的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希望大家喜欢!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

因为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也就是他之所以出山,是为了帮助刘备统一天下。

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刘备已经死了,所以可以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光复汉室的遗愿。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

因为刘备死的时候,将刘禅托付给了他,让他代为照顾,同时还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有余,能够定国安邦。

如果愿意辅佐阿斗,就用心辅佐,如果不愿意,汉室的江山就拱手送他。

当时的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的信任,表示自己愿意以死效忠。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说过,想要统一天下,最好是先夺取荆州,在进攻西川,取一上将,从荆州北伐但是在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的抱负,想要一展雄才时,刘备却为了给关羽报仇而攻打了吴国,破坏了诸葛亮的计划。

等到了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并于吴国结盟,共同多抗曹军。

再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所以才会出师北伐!这三种原因说不好哪一种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或许三者都有,但是随着北伐的失败,他的目的终究也是不能达成了。

诸葛亮北伐路线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诸葛亮北伐是由于当时蜀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为了平定其他的几个政权诸葛亮决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打下一片江山,因此制定了好几个北伐的方案,也因此有了4条诸葛亮北伐路线,在这几个诸葛亮北伐路线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个,这也是最长的一条路线。

诸葛亮北伐路线的第一条路线是从成都出发,经过汉中到达天水,再从天水往西到西平关,这条路刚开始的时候失败了,由于手下将领指挥无能,诸葛亮被迫退回成都,而且第一条路线所耗费的时间也太长,诸葛亮从成都走到天水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再加上中国南北跨度比较大,生活在南方的军人们大多不熟悉北方,所以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共进行了5次北伐,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告终。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北伐?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近历史学专家的论断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和动机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依据: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后。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

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

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

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读完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那感觉就像是看一场明知艰难却偏要硬刚的大戏啊。

诸葛亮那可是智慧的化身,他为啥要北伐呢?我感觉他就像一个背负着巨大使命的孤勇者。

刘备托孤之后,他看着蜀汉那点地盘,心里肯定想:“咱不能就这么干等着被曹魏给吞并咯。

”于是,他就挑起了北伐的重担。

北伐这事儿可不容易啊。

就好比一个小团队要去挑战行业巨头。

诸葛亮每次出征,那都是精心谋划。

他的那些计谋,什么空城计、草船借箭之类的,那是相当厉害。

但北伐可不是光靠计谋就能成的。

你想啊,曹魏那也是兵强马壮,地大物博的。

诸葛亮带着蜀军,翻山越岭地去攻打人家,就像小蚂蚁去挑战大象一样。

不过诸葛亮可不管这些,他就一门心思地往前冲。

他的那种执着啊,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有点心疼。

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也都特别听他的话,跟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北伐。

这就像是一个有魅力的老大,带着一群忠诚的小弟,朝着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奋斗。

可是呢,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每次北伐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不是粮草供应不上,就是被敌人识破了计谋。

我就想啊,诸葛亮心里肯定特别憋屈。

就像你考试的时候,复习得特别好,结果老是因为一些意外的小状况考砸了。

但从另一方面看,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成功,但他这股子劲儿却让蜀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让大家看到了一种信念的力量,就是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去努力争取。

而且他的智慧和忠诚,也成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虽然最后没赢,但是他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和高超技艺,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就像是一场壮烈的追梦之旅。

他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大梦,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切,都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里闪闪发光的宝藏。

我想,要是能穿越回那个时代,我肯定得给诸葛亮递上一碗热汤,然后跟他说:“诸葛先生,您可太牛了,不管结果咋样,您这精神就值得点赞!”。

第一次北伐战役—诸葛亮指挥的第一场战役解析

第一次北伐战役—诸葛亮指挥的第一场战役解析

第⼀次北伐战役—诸葛亮指挥的第⼀场战役解析受⼩说《三国演义》影响,早些年,很多⼈都以为诸葛亮确实⽤兵如神,从⽆败绩。

⽽现在很多三国迷也知道,诸葛亮在三国前中期⼀直是蜀汉的“后勤将军”,为刘备⼤军供应粮饷军械,⾚壁之战他主要是和鲁肃⼀起促成孙刘结盟,荆州四郡战争是刘备指挥,西川之战是刘备带庞统指挥,汉中之战是刘备带法正指挥,期间诸葛亮均未随军出征。

《汉晋春秋》虽然有“七擒孟获”的相关记载,但裴松之觉得靠不住,平定南蛮也并未出现⼤规模的战争,不能称为战役。

诸葛亮真正指挥的第⼀场⼤型战役,就是在公元228年春开始的第⼀次北伐战役。

双⽅统帅及军事实⼒蜀汉:主帅诸葛亮,主要将领赵云、邓芝、魏延、吴懿、马谡、王平等。

兵⼒约6-8万。

关于兵⼒数量有很多说法,根据《中国历代户⼝、⽥地、天赋统计》,蜀国221年和263年⼈⼝数均在90万左右,刨去⽼幼妇⼥,就算按照“三丁抽⼀”的极限状态下,当时蜀国总兵⼒应该不到10万⼈,加上各地守备部队、防御东吴的部队、汉中可能留有的少许机动部队,诸葛亮带出去的应该在6-8万⼈,除去后勤辅助的,作战部队可能更少。

魏国:魏明帝亲⾃坐镇长安,统帅为曹真,⼿下将领主要是张郃、郭淮等。

兵⼒应该和蜀汉差不多,其中郭淮在上邽驻军万余,曹真援军约六七万。

第⼀阶段:诸葛亮声东击西从汉中出兵有两个⼤⽅向,第⼀是穿越秦岭,直接威胁长安,从西⾄东分别是散关道、褒斜道、骆⾕道、⼦午⾕,后两条道过于险峻,不利于⾏军,魏延提出的⼦午道⽅案也因过于冒险被否决,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魏延和诸葛亮对于此次战役的⽬标有分歧。

第⼆条道为陇西⼤道,地势平缓。

诸葛亮第⼀次北伐⽬的⾮常明确,先取陇西,威慑长安。

诸葛亮布下声东击西计策,安排⼤将赵云、邓芝先率⼀两万⼤军⾛褒斜道,威胁郿城,打出⼀副直取长安的样⼦,⾃⼰则亲率主⼒部队,⾛陇西⼤道,计划快速夺取陇西五郡,获得补充和战马后,谋求与魏军主⼒骑兵部队的决战。

⽽这⼀计策在前期也⽐较成功,魏国中计,主帅曹真亲率军进⼊郿城,以抵挡赵云,陇右各地除了郭淮驻守上邽,其余守备⼒量较薄弱,因此诸葛亮主⼒出兵后,陇西五郡中三个都投降蜀国,形势⼀⽚⼤好,第⼀阶段作战成功。

浅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

浅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

题目:浅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摘要】:诸葛亮七年间五次伐魏,直至病死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虽然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兴复汉室,北定中原未能实现,但他的高风亮节,勇于献身,以及他那接触的智慧和才能却永远让人追思怀念。

本文将通过介绍前人学者们关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一些研究,同时加以总结分析,并结合分析当时蜀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从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启示。

【关键词】:诸葛亮北伐战争南中汉室蜀汉失败原因对于历史上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业,人们的评论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常见的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探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一句话一方面说诸葛亮善于智力军政,另一方面说他的政治才能要高于他的军事才能。

后一句话则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缺少应变之才,用兵非其所长。

由此想到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携精兵五千,西出子午向北奇袭长安,而不被诸葛亮采纳这件事。

很多人便以此为依据谈到诸葛亮“奇谋为短”。

而且他们处于对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惋惜,以及对于魏延计策或许能成功的侥幸心理,从而认同陈寿观点。

但具体分析便知,魏延的计策太悬了,如果敌人以逸待劳,闭门不战,区区五千精兵又能奈他何?而且蜀国弱小,兵员不多,每一次用兵,诸葛亮必会深思熟虑,不能不谨慎用兵。

对于约己爱民的诸葛亮来说,此计策是不会被采用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取胜几率不大的前提下是不会贸然用兵的。

惜兵慎战是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二、以进为退,以攻为守这种观点以清代学者王夫之代表。

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鉴于敌强我弱而采取的以攻为守的策略。

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种观点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后出师表》的影响。

《后出师表》中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章,描写了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此章节,不仅
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揭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下文
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南征之计
南征之前,曹魏和东吴已经共同进攻了蜀汉。

诸葛亮知道时机对他
们不利,于是决定采用“兵不厌诈”的策略。

他虚张声势,制造出五次
出兵的假象。

这不仅让曹魏和东吴不敢轻举妄动,更使得他们的士气
大降,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借机突然南征,震慑了东吴,最终取得了胜利。

可见,诸葛亮的智谋和谋略运用功力已经到了相当
高的地步。

二、北伐之谋
北伐是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团结民族,除掉群雄,才会实施的战略。

在这个战略中,他采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他精心组织军队,重
视士兵训练和士气的提升。

其次,他善于借力,建立了多个联盟,加
强了统一战线,提高了战斗力。

同时,诸葛亮不断向北方扩张,以便
在夺取天下时更具优势。

三、人格魅力
除了出色的战略和军事才能外,诸葛亮还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人格
魅力。

他有礼貌、有修养,待人友善,诚信守信。

他知道如何去影响
和说服别人,以践行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正是这些将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并历久弥新。

总结:
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人物之一。

他的政治才能,战略眼光,人格魅力,无愧于“臣器立国”之美誉。

南征和北伐两次军事活动结合其人才之大,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卓越才能。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担任丞相。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他的五次北伐,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诸葛亮北伐原因诸葛亮北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末年,此时天下分为三处,魏国、蜀国、吴国。

诸葛亮是蜀国刘备的谋臣,是他的丞相。

诸葛亮在对北伐的战争一共发动了五次,历时六年,可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在讨伐的过程之后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他发动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呢?刘备他有着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对于刘备这个人所嘱咐的事情还是很放在心上的,因为他非常重情义。

刘备在生前也有着扩大国土的想法,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诸葛亮当然想帮助他来完成了。

诸葛亮善于谋划,北伐也是他想要防守和保存蜀汉的谋划,与其等到别人来打你不如自己主动去打。

他也在害怕其他两国合起来打蜀国,到时候只怕是一切都是为时已晚。

不过当时他是想要取益州和荆州的,但是关羽没能守住荆州。

诸葛亮放弃这个想法,于是他换了战争策略,采取主动防守,他有这样的想法是想借此来扰乱曹魏的经济和战略。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是个繁荣的地方,曹魏的国力强大,远高于蜀汉,不采取主动防守,等待曹魏囤积力量之后攻打蜀汉,那么诸葛亮他们肯定是无法抵挡的。

所以,占据中原这些地区,再借此来削弱魏国的经济,让他们不能直接来攻打蜀汉。

虽然说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也不能说诸葛亮这个方法没有用,魏国忙于应付经济上的损失,以至于诸葛亮死后魏国也没能掀起多大浪来。

传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也料想到了这些,虽然失败了,但也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也是不能不为其称赞的!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有人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要杀他呢?又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呢?这个人说起来在三国中也比较出名,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回中的马谡。

马谡的军事才能非常高,但也因为这一点马谡刚愎自用,不肯听别人的建议,导致在街亭一战中失礼,重点是马谡在出发之前还和诸葛亮签订了军令状,这一失败,让诸葛亮即使也很心痛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依旧还是执行军令,斩了马谡。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说起诸葛亮北伐,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篇章。

想当年,蜀汉偏安一隅,国小力弱,但诸葛亮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北伐中原,试图恢复汉室江山。

这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勇气啊!咱先来说说诸葛亮北伐的背景。

刘备去世后,把这蜀汉的重担交到了诸葛亮的肩上。

当时的局势对蜀汉那是相当不利,曹魏强大,东吴也不是吃素的。

可诸葛亮心里明白,要是一直坐守蜀汉,那迟早也是被吞并的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搏出个未来。

诸葛亮为了北伐,那可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他对内发展生产,安抚百姓,让蜀汉的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

同时,他还操练兵马,选拔将领,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那叫一个谨慎。

他派出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吸引曹魏的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进攻祁山。

这一招起初还真奏效了,曹魏那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响应蜀汉。

当时蜀军的士气那叫一个高涨啊!只可惜,后来马谡这小子不听指挥,丢了街亭,让整个局势瞬间逆转。

诸葛亮没办法,只好带着西县千余家百姓撤回汉中。

这一次北伐,就这么功亏一篑,真是让人惋惜。

再说说第四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和司马懿对上了。

司马懿这家伙狡猾得很,一直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想把蜀军给拖垮。

可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的粮草运输问题。

而且蜀军在卤城大破司马懿,打得魏军丢盔弃甲。

要不是后来李严运粮不力,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说不定这次北伐就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那困难可不是一般的多。

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再加上蜀汉的兵力和资源都远远比不上曹魏。

但诸葛亮就是凭着那股子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向中原发起冲击。

我有时候就在想,诸葛亮他图啥呢?明知道成功的希望渺茫,还这么拼命。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他对刘备的承诺,是他对汉室的忠诚,更是他心中的理想和抱负。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为之奋斗到底。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

诸葛亮北伐的作文咱们今天来唠唠诸葛亮北伐这档子事儿。

诸葛亮啊,那可是智慧的化身,就像开了挂一样聪明。

他为啥要北伐呢?这背后的故事可老精彩了。

首先啊,刘备临死之前拉着诸葛亮的手,那眼睛里满是期待,就跟说:“兄弟啊,咱这兴复汉室的大业可就全靠你啦。

”诸葛亮是个重情义的人,刘备这么一托付,他就把这事儿当成自己的终身使命了。

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一件超级重要的事儿,那不得拼了老命去干啊。

从蜀汉的处境来看呢,那也是不北伐不行。

蜀汉就像住在一个小角落里,地盘小,人口少,资源也不多。

要是就这么干等着,那迟早得被强大的魏国给吞并。

就像一个小不点站在一群大汉中间,不主动出击,只能等着被欺负。

诸葛亮心想:“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打出一片天呢。

”再说说诸葛亮自己,他可是有着远大的理想。

他心里头的汉室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灯塔,他觉得那才是天下正统。

他就想把魏国那些占着汉室地盘的家伙都赶走,重新让汉室辉煌起来。

这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级粉丝,非要把自己偶像的东西从坏人手里夺回来一样。

北伐这一路可不容易啊,就像在玩一个超级难的游戏关卡。

诸葛亮带着他的大军,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那行军的日子可苦了,士兵们都累得够呛,可是诸葛亮还得给他们打气:“兄弟们,咱们可是为了伟大的理想,咬咬牙,胜利就在前方!”他的对手也不是吃素的。

魏国那边人才济济,什么司马懿之类的,都是老谋深算的家伙。

就像两个下棋高手在棋盘上你来我往,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诸葛亮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空城计,又是发明木牛流马运送物资。

这木牛流马可太酷了,就像古代版的运输机器人,能在山路上稳稳当当把粮食运到前线。

可是呢,北伐的结果有点让人惋惜。

每次都是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

有时候是因为粮食不够了,士兵们饿着肚子可没法打仗;有时候是因为后方出了点小状况,就像后院起火,不得不撤军。

这就像你在赛跑的时候,眼看就要到终点了,结果突然被鞋带绊倒了,你说气不气人。

但是,咱不能光看结果。

对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评价

对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评价

对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评价
朱绍侯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1(031)003
【摘要】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留有官兵,但在撤兵前对南中的原有机构如庲降都督和南中四郡作了调整,人事也作了适当安排,即把南中管理权委托给南中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以后南中出现几次叛乱,都是由庲降都督和各郡郡守平定的,没有酿成大患,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后方基本是稳定的,并得到南中人力、物力的支援.对于北伐的成败,应从两方面看待.从诸葛亮北伐没有达到"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诸葛亮北伐,实际是以攻为守,以弱小的蜀汉抗击强大的曹魏,把战争引向境外,使国内政治、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在北伐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潇洒自如,十倍于蜀的魏军,却狼狈不堪处处被动,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朱绍侯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2
【相关文献】
1.对刘伯温与诸葛亮历史评价的省思
2.诸葛亮的艺术评价与历史评价综述
3.魏晋诸葛亮评价的演变
4.诸葛亮传说故事的整理分析与评价研究
5.苏轼评价诸葛亮的矛盾现象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20-30字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20-30字

诸葛亮北伐的读后感20-30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曾经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但现在想想,或许这段话也不尽然全对,即便你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然后想要改变国家,改变世界,机会一样很渺茫。

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多少还是要看看运势的。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即便是你学究天人,即便你是诸葛亮。

在我的心目中,诸葛孔明,那就是智慧的化身,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改变了世界了吗?他改变了国家了吗?当然改变了,在他的策划下,天下三分,而后以一州之地对抗中原,还压着曹魏集团从上到下不安稳,历史上,在听说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后,魏国朝廷是恨不得放个七天长假的,魏帝曹叡也是从此开始大兴土木,开始享受生活,不那么的关心朝政了,就好像头顶上悬着的剑已经没有了。

但这样的改变世界,或者说对世界的影响,真的不是诸葛亮最初想要的世界啊,从诸多的历史资料上面来看,我心中的完美男神诸葛亮,那是准备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让汉王朝继续下去,等他挥师北伐成功,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之后,他还要返回山林,归于鹿门,继续在卧龙岗抱膝长啸,那才是他想要的世界。

但那样的世界,是他无法建立,也无法把现有的世界改变成他想要的那样。

尽人事而听天命。

是不是听起来和丧,很失落,很无奈,但是不好意思,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多的时候,真的就是如此。

就好像我在读诸葛亮北伐的故事时,前后数次北伐失败,每一次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即便是诸葛亮,即便是他做了应对的办法,但最终,即便是他诸葛亮,依旧没有能完成克复中原的夙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刘备失去荆州后,在汉中方向,基本情况是他攻不出去,魏也攻不进来。攻不出去可以用诸葛亮五出祁山五败为证据。魏攻不进来呢,没有证据。非要我提出证据的话,只能用诸葛亮死后,凭姜维这么个蠢材,自己找死还折腾了那么些年才灭亡来说话了。当时还没有诸葛亮五出祁山,刘备确无愧战略家,对攻不出去看得真准。只不过对攻不进来估计得保守了点,因为和魏建交失败,使者被曹丕杀了,形势使他不得不安全第一。不然他伐吴的兵力,该可以不止四万的。
本来这火候就够难掌握了,而更大的问题,蜀荆州方向对吴防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就好象下棋,在那个角上,诸葛亮欠着一手棋,一直不能补上。这就不能不把帐算到刘备头上,怪刘备损失那四万兵了。四万不够,但多了四万总好些。欠着这一手棋的意义,就是当魏蜀拼上火形成绞缠战局时,吴参战更大可能是选择蜀作为攻击对象。所以,诸葛亮伐魏稍受挫马上退军,从来不打主力对决的仗。占了三郡只迁其人口入蜀,根本不守。如果派部队守,那就成消耗战了,诸葛亮没这本钱。请注意,诸葛亮伐魏是不动用汉中方面守卫部队的,所以每次失利,退回来就没事了,魏的追击根本不能动摇他构筑完善,早有准备的汉中防线。
荆州方向呢?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所以最后结
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若魏吴联手从汉中荆州两面灭蜀的话地利原因吴得利将比较大。因此,魏是不愿意和吴两家瓜分蜀的。如果情况反之,当时最强大的是吴,魏是老二,蜀早被吴灭了。
所以其实问题很简单,诸葛亮伐魏,是建立在对荆州方向不设防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抽出兵力来伐魏。对三国历史军事比我内行的人多了,可以算一算,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伐吴四万兵几乎也是全军覆没,蜀国到诸葛亮手里大概还能剩下多少兵。南方叛乱不断,少数民族对蜀政府敌视反抗,各方向卫戍部队派出去后,诸葛亮还有兵力够伐魏吗?或者问得不客气点,诸葛亮手里还会有兵吗?
每提起三国,老要上一个当,那就是所谓的“三足鼎立”。三国演义中的蜀帝国更是被夸大得不知道哪里去了,把人哄得好象吴根本不重要,蜀倒成了老二。甚至只看了演义的,觉得蜀是老大的人也不少,什么蜀陆军第一啊等等。事实上是魏和吴在争天下,随便他们哪个,要不是顾忌另一方,灭蜀就吹一口气的事。你要是做鼎,做出个三国那模样的,我是你师傅马上把你踢出门墙去。
所以刘备要以四万兵力伐吴,在刘备的设想中,四万兵也差不多够了。他的目标,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不错,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可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刘备直接败,咱弟兄们在游戏里把这种战局叫秒杀,当然史书上就无法出现这一纸合同了。
诸葛亮伐魏,所面对的,是魏的第二主力部队。魏第一主力,永远是放在荆州方面的。祁山打得再热闹,魏也基本不会从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兵过来。这也就是以这么弱小的蜀,诸葛亮敢伐魏,也虽然每次都败,但总能够打上一打的原因。魏是有能力两面用兵的,这可以用魏后来是先灭蜀然后晋才灭吴来做论据。只是汉中的地形利守不利攻。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只求死守,诸葛亮用来伐魏的部队,就该放在荆州方向对吴的防线上。其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吴蜀对耗,相当于三方互不结盟状态。则魏的第二主力集团大部能开赴荆州战场,恐怕荆州局势早变了,吴灭则蜀亡。
伐魏可以有以下几个意义:一,牵制魏兵。使其不能全力攻吴,吴保则蜀存。二,鼓舞士气。象我本文这样的观点,在诸葛亮时代的蜀国,是绝对不可以泄露出去的。漏出去一丝半点,诸葛亮必杀我。呵呵,我不是高估自己,也不是自认观点
绝对正确。我也许错了,但就这观点本身,是绝对不允许在蜀国被传播开去的。杀我的,也许就蜀国一小警察吧。如果蜀国人民都被我这种“对吴守不住”,“可能降魏”之类的邪说所惑,军队还能有信念保卫国土吗?人民还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吗?大概将军领兵叛国,人民结伙逃亡的事会常有发生了。所以诸葛所谋略就算恰被我言中,也绝对不能承认,不可以被任何人看破。伐魏,保持一种进攻态势,正可以掩盖这一点。三,拓疆。以当时蜀的情况是没有资格拓疆的,可是有了对吴的不守,就能抽出力量伐魏了。
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诸葛亮即使降魏也没有意义了,比如吴已经攻下益州,或扼住对汉中方向的防御要点,地利已经属于吴。魏急攻荆州方向吴也不怕,就算荆州被夺走几郡,攻下了益州,所得比所失大。只要益州荆州江南能连成一线,战局主动稳操手中。所以诸葛亮伐魏想占领一块地盘,几乎就等于想做成功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五战五败一点不奇怪。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极差,更不能据此怀疑他政治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指责他徒耗国力等等。
诸葛亮伐魏就等于一场高明的玩火,对火候的控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主力既不能有损,也不能被拖住,更绝对不能冒进。他的目的,只能是击溃消灭魏的军事力量,并不停打击消灭魏能从其他方面调动来援的部队。而且必须是低代价,自己损失极低。一旦魏不得不动用荆州第一主力集团来对付诸葛亮,荆州吴魏军事力量平衡被打破,即吴参战点。如果吴决定的用兵对象是魏,吴蜀联手灭魏的契机产生。要使吴选择魏作为开战方,首先诸葛亮自己的实力绝对不能有大的损失,另外不可以把战火烧得过旺,如果荆州魏第一主力全部开去对诸葛亮开战,那诸葛亮就真的是引火烧身了。
既然已经退出争天下,只求守成,那么为什么还要伐魏?对荆州方向不设防,其实是对吴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如果吴攻蜀,则蜀是可能立即降魏的。所以诸葛亮大概只会在巴郡,雒城这样的防御要点上,派上薄弱的守军。其意义仅是不让吴能速灭蜀,比如只花了三五个月就攻下成都。给自己从汉中回兵和魏接受和谈或投降后出兵攻吴足够的时间。这样的态势下,吴还敢攻蜀吗?对荆州方向防守薄弱,吴就越不会随便攻蜀。而对诸葛亮自己,这样布局,就等于直接说,吴什么时候被灭,蜀也就什么时候被灭。所以,必伐魏。
如果诸葛亮祁山大胜,比如采用魏延“子午谷奇兵”计划并成功,魏荆州兵团一部可以开去救火,荆州守势。那么吴呢?吴竟然有两个选择,可以攻魏,也可以攻蜀。一切取决于吴决策层形势判断后的攻击意向。如果吴最后的决
定是攻蜀,他甚至可以不必攻克成都,而是抢占对防守诸葛亮回军有意义的关口。这时候诸葛亮要回军去对付吴是有困难的,因为魏未必同意停战。当诸葛亮把魏逼得不得不动用荆州主力军团,其显示的战局影响力过大,就是所谓的心腹大患了。魏也许会决意拖住诸葛亮主力,力求消灭,或尾随追击。最后诸葛亮主力在前有吴后有魏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吴魏两面夹击下被消灭。
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三郡之后,从根本上,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刘备伐吴,其实是在作最后一次挣扎。只能集结区区四万兵力啊,当然是徒劳的,以失败身死告终,也就注定了蜀帝国的灭亡。刘备伐吴前曾经作了一次和魏建交的尝试,也是三国史上唯一的一次蜀向魏伸出橄榄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失去荆州三郡之后,蜀无论争天下还是守成,第一大敌已经不是魏了,而是吴。这里大家千万不要上老罗的当,出兵的意义绝对不是为关羽报仇,一个把自己最重要一块地盘搞丢了的饭桶手下死了,报个屁仇啊。不鞭尸三百就够宽容的了。
这里可以提一下地利方面的事。曹操建立帝国,或者说魏帝国根基吧----怕严谨者提醒我称帝是他儿子的事----对汉中是最晚动手的。占领汉中后,大军无须费事调动的情况下,对进攻益州根本不作考虑。这可以侧面说明蜀国之弱小,在曹操眼里,得一益州无关紧要。倒是把刘备集团的主力逼出去了,增加了荆州方面的的压力问题更大些。如果刘备失去了益州,那时候他手里荆州四郡还没丢,又成荆州方向孙刘共抗曹操了。所以,争天下的焦点,只有荆州。当然益州利守不利攻的地理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第一因素。如果益州对争天下举足轻重,曹操那时候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要拿下来的。
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冒险吗?四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唯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在与魏建交的尝试失败
有一句话是“战场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盟友”,这话对。如果两国是处于竞争状态,同以争天下为目标,怎么可能真正的结盟呢?所以在荆州战场上,吴第一次夺蜀三郡,第二次全夺走,并全歼蜀荆州方面军团,根本没有什么可指责。但是,当存在着三方以上势力的时候,某一势力退出了争天下,仅满足于割据,那就成了任何一方的拉拢对象。谁与之结盟,就相当于多了个附庸国。于是结盟又产生了。
诸葛亮每次伐魏,几乎都通知吴,要求吴配合出兵,或是趁吴魏在荆州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伐魏。不过吴从来都没有真正配合过,要么砌词推搪,要么虚张声势。明明和魏打得正热闹,诸葛亮一出兵,荆州方向两家停火了。为什么呢?在魏来说,如果祁山诸葛亮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魏完全有资格两面用兵,荆州采取守势,先灭蜀。而吴呢?呵呵,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即使刘备伐吴得利,他也不会傻得去攻打东吴重要城市,和吴军主力硬碰。以四万兵灭吴,可能吗?岂不知打仗不怕败,只怕胜吗?古今中外,哪一场极惨烈的大败仗,不是在连战连胜步步进攻最后导致战线过长才出现的?也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灭吴,所以他根本没有急于攻击,而安于相持状态。
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四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刘备只有四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