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解释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展开全文《孙子兵法》01章始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一、始计(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始计(翻译)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译文:【始计第一】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拟,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一样,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上下,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如此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拟,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阔?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拟,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

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

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范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慎重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范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孙子兵法原文及现代文翻译如下:【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1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1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敌我双方八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条件系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规章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天然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忠贞?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孙子兵法 (全文译文)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古代,兵有战争之意也有兵器之意思。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翻译: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生死存亡之地,是不能不
慎重考虑的道路。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
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翻译:所以通过五个要素加以验证,以计谋检验,来揣摩敌情:一是道义,二是自然环境,三是地理条件,四是将领才能,五
是法令规则。

3.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食绝,
露宿千里,不怠于前,不责于后,先鼓之,后击之,强驱而不休,
击败而不追,迅猛而不久,暴戾而不顾,捷足先登,险阻则先,远
则诱之,近则攻之,此兵之胜,不可先传也。

- 翻译:凡是运用兵法的情况,可以驰骋车千节,改装车千乘,带兵装甲十万,千里无粮断,千里露宿,不向后怒责前行,先鼓催
将军,后进攻敌军,强行驱使而不停息,击败敌人而不追击,迅速
而不持久,野蛮而不顾忌,迅捷地占领制高点,难处则先发制人,
远离则诱敌深入,近距离则直接攻击。

这些是战胜敌人不可提前暴露的兵法。

4.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翻译:所以说,了解敌人和了解自己,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败各半;不了解敌人和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将面临危险。

5. 兵法所以加速诱敌之至也;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所以不失四时之利也;所以能败敌于无形也。

- 翻译:兵法能够迅速引诱敌人的原因;能够在不交战的情况下打败对方;能够善于利用四时之利;能够以无形之力击败敌人。

...
(以下省略)。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

全书以谋略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而成。

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部署作战的理论,其中既有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又有对具体军事谋略的阐释。

每一篇各有特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生死安危,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研究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

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誓死忠君,而不害怕危险。

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

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

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要充分了解。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

不了解,就不能打胜仗。

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众更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

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

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译文:【始计第一】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

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

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黄觉收集于2011-12-20一、始计篇 2二、作战篇 5三、谋攻篇 8四、军形篇 11五、兵势篇 14六、虚实篇 17七、军争篇 21八、九变篇 25九、行军篇 27十、地形篇 32十一、九地篇 36十二、火攻篇 44十三、用间篇 47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及翻译

孙子兵法及翻译

孙子兵法36计详解NO.1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NO.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士兵是国家的大事,是死亡和生存的关键,是存亡之道,必须认真考虑。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翻译:所以用五个方面来探究,用计算来校对,寻求真正了解的依据。

一是道,二是天命,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法度。

3.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量其权而动也。

翻译:处理众人的方式与处理少数人的方式是相同的;与少数人战斗的方式与与众人战斗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要使三军之众能够被必须接受战斗,必须评估其力量而行动。

4. 地生短长,将与地形是也;地势与权是也;将之与地势权也,形也。

翻译:地势和地形有短长之分,将军与地形有关;地势与兵力有关;将军根据地势和兵力来调配兵力,形成战斗的局势。

5. 用兵之法,如何?以故将之,五者胜之,五者败之:五者,天、地、将、法、令;齐也、形也、奇也、众也、谋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之者败也。

翻译:用兵之法,如何?如果将军能够满足五个条件,就有胜利的可能,如果失去了这五个条件,就会失败。

这五个条件是天时、地利、将领、法度和命令;整齐有序、形成合适的局势、运用奇计、充分利用兵力、策划周密的计谋。

将领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用兵就会失败。

6. 故将之,五常不足,有五者必败,有五者必胜,无败也,无胜也,将之至矣。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翻译:因此,将领如果不能满足五个基本条件,就会失败,而如果能够满足这五个条件,就能够成功。

没有失败,也没有胜利,将领已经到了极致。

因此,必须用计算来校正和了解情况。

7.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者。

”以正直而言:“吾不敢为主者。

”此谓用兵之法。

翻译:用兵有一句话:“我不敢做主。

”用来表明正直坦诚的态度:“我不敢做主。

”这就是用兵之法。

8. 尊重士兵,使其明白决策的重要性,能够听从命令,坚守岗位,勇往直前,保护国家和平的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翻译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

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十四、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译:所以用兵作战,宁可速战速决,千万不可过于慎重,而延误时机。

十五、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所以不能彻底了解用兵危害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利益。

十六、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译:军队所以勇敢杀敌者,需激发其敌忾心;要想使我军夺取敌人物资,就非重赏俘虏者方可。

十七、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译:将敌车换上我方旗帜,加入我军而使用之,又需善待降俘人员,这就是所谓胜敌而越强的道理。

十八、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战争以胜利为第一要务,但不贵持久,一个懂得用兵的将帅,他掌握了民族的生命,亦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十九、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译:战争的法则,以保全国力的完整为上策,如国力受到损害则较差。

二十、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译:所以最高明的战略,是以谋略,战胜敌人;从外交上战胜敌人,也算好的。

其次是用野战,打败敌人;最下策是攻击敌人的城堡和要塞。

二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译:善于领导战争的统帅,屈服敌人,用不着打战;夺取城池,用不着攻坚;毁灭其国家,亦当速战速决行之。

二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是则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谋略等各方面,全面进行斗争,方可达成不劳顿兵力,而获全利的目的,这就是国家战略。

二三、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译:若是弱小的军队,又要固执坚守而不能灵活运用,那就要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

二四、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国家的将帅,是国家的栋梁,将帅健全,国家必定强盛;将帅不健全,则国家必定衰弱。

二五、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译:不了解军中的政策法令,而干涉军政,则使军中迷惑,无所适从。

二六、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三军疑矣。

译:不懂得军中的权变战法,而干涉军事指挥,将使军令紊乱,而使军中产生疑难,并使军心疑惑。

二七、识众寡之用者胜。

译:知道兵力多少用法的,胜利。

二八、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家元首不干涉牵制者,胜利。

二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可以百战不危。

三十、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译:孙子说: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先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妥当,使敌人无机可乘,立于不败之地;在等待敌人发生错误,暴露弱点,自可战胜敌人。

三一、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译:善于作战的将领,却能使敌无法胜我,但不言绝对可以胜敌。

三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计知之,而不能勉强造成之。

三三、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译:使敌无法胜我,是属于防守的事;战胜敌人,则是属于攻击的事。

三四、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译:防守作战,每易感兵力不足用;攻击作战,反常觉兵力有余裕。

三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译:善于防守者,能如遁藏于九地的深渊;善于攻击者,又能像天兵下降。

三六、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诚如是,则防守时,必可确保无虞,攻击时定可大获全胜。

三七、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译:就好像举起秋毫,不能算有力量;看到日月,不能算是明眼;听到雷响,不能算是聪耳。

三八、古之所谓是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古时所谓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胜敌于无形,亦可说是胜的非常容易。

三九、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译:故善于作战者之获得胜利,既无智之名,亦无勇之功。

四十、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译:善战者的战胜敌人,所以完美无缺者,因为他既能妥为部署自己,又能捕捉敌机,已操必胜之算故也。

四一、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所以战胜者,都是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才同敌人开战,只有失败者,才抱着侥幸的心理,先同敌人开战,而徒求力战幸胜。

四二、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善战的将帅,修明军政,确保法制,才能决定胜败之胜。

四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译:兵法上说:第一是「判断」,第二是「部署」,第三是「人力物力的数量」,第四是「比较计算」,第五是「战胜敌人」。

四四、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战争之胜利者,通常集中一切有形无形的优势军力于决战地点,若以镒称铢,等于四、五百倍之悬殊,败者则恰好相反;又好像决八千公尺高谿积水的冲击力量,敌人当然无法抗拒这种形势了。

四五、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译:孙子说:管理众多的部队,如同管理少数的一样,这是属于编组的问题。

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号令的问题。

四六、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以兵加于敌,能如以石击卵者,是以我之实,及敌之虚也。

四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译:作战的时候,都是用「正」兵当敌,出「奇」兵取胜。

四八、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译:所以善于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

四九、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译:既终而复始,像日月的循环,既死而复生,像四时的往来。

五十、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译:水从险陡的地势流下,激流飞快,以至能冲漂石块,是形势所造成。

五一、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译:凶猛的鹰鸷,高飞急降,能毁折其他小鸟的翅翼,是一鼓作气的力量。

五二、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机发。

译:所以善于作战者,其气势险如张弩,敌人不能抵挡,其节奏短如机发,敌人无法避免。

五三、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译: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在混乱的战斗中作战,要使军队不可混乱。

五四、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译:战车转动,步骑奔驰,在浑沌不清的情形下作战,要使我军不为敌所乘。

五五、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译:「数」是军队的编组,为治乱之源;「势」是破敌的艺术,为勇怯之本;「形」是阵地的部署,为强弱之分歧点。

五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实待之。

译:故善于欺骗敌人者,能立于主动的地位,使敌追随我军的创意,示以乱怯若之形,俾敌中我利诱,然后以治勇强的实力而等待之。

五七、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

译:善战的将领,能从战争的态势上,寻求胜利,不从官兵身上苛求责任。

所以将帅要能择任干部的长处,造成战争有利的态势。

五八、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译:木石的性格,放在安静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危险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正方形则停止,圆斜形则行动。

五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所谓善战敌人的态势,就像转动圆形大石,从千丈高山上滚下来,其势之凶猛可知矣。

六十、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者,能主动制敌,而不受制于敌人。

六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译:要使敌人自己肯来,必用利益去引诱他,要使敌人不敢来,必设法妨害他,叫他不敢来。

六二、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飢之,安能动之。

译:敌欲休息,则设法使他疲劳;敌欲温饱,则设法使他飢饿;敌欲安闲,则设法使他劳动。

六三、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译: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进军,攻击敌人不曾意料的方面。

六四、攻其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译:攻击之所以能夺取目标,获得胜利,乃因我攻击敌防守薄弱或未设防之处。

六五、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译:防守而一定能固守者,乃因我阵地险要,配备严密,使敌人不易攻击或不敢来攻。

六六、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善于进攻的人,敌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不知如何进攻。

六七、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译:微妙到使敌人不见我军行动,神化到叫敌人听不出任何声息,为此则敌人的生命,我可掌握之。

六八、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译: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者,是因为攻击敌人空虚的地方。

六九、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译:后退而使敌无法追赶者,是因我行动迅速,敌人来不及察觉。

七十、乖其所之也。

译:设疑异以欺骗敌人之意。

七一、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我们不想作战时,虽画地而守,敌人也不来攻,是因为别的方面,我们已经牵制着他的原因。

七二、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译:虚张声势,使敌多所防备,而我却自匿其形,使敌难测我之虚实,则我的兵力就能够集中,敌军却因备多而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