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合集下载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使同学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察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云顶积累感性体验,进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得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渐渐培育同学的空间想象本领。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同学目前的进展,要着眼于同学更长远的进展。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重要采纳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要准备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班级同学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对于同学来说,书本上获得的学问很简单被遗忘,可是他本身动手亲自操作过获得的学问却是很难忘掉的。

为了让同学获得充分的`感性阅历,教学中,老师应当让同学充分地参加操作活动,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照镜子等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动中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转一转、扭一扭等活动中认得旋转现象;同时,在积累阅历的同时要引导同学认得上述运动方式的特征。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一、依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班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一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

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觉,假如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得实物怎样依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

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

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

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细心选择“铅笔”这一同学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忙同学建构概念,同桌搭配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

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讨论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提起“旋转”一课,信任不少老师脑海中会立刻出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然地转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 28-36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直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对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称、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是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实践操作法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

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

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1、情境学习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对称、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评课稿XXX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XX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XX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XX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授课伊始XX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XX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

新授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拼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评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评课

一、精心备课,及时反思,让课堂更精彩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习题,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

认真备课和用心备课是不一样的,王老师希望课堂有改变,王老师想让课堂既高效,又有趣,又完整。

王老师希望原来每堂课导入时的有趣情境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在本校老师和舜玉教育集团的指导帮助下,开始一次次的完善教案,努力弥补着王老师的不足,虽然有时准备课到半夜才安心的睡觉,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王老师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

教研组为了帮助王老师预设孩子的发言把两页教案备到了5页;为了让课堂每一个环节的紧紧相扣,老师们指导王老师备出详案:为了准备一堂课,一遍遍的修改教案试讲再修改,课件、教案由1稿变成2稿3稿4稿······有名话说得好“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备课,是教师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教学习惯,也是做教师最基础的专业修养,纵观所有成功的课堂,皆缘于课前有效的预设,和课后针对性的反思。

每次讲课出现了问题,指导老师指出王老师的不足,王老师都会及时的反思找到突破口,下堂课着重改进,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把很多的小问题小毛病都改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看到孩子们学习的渴望,学会知识的欣喜,看到听课老师赞许的目光。

王老师认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二、激趣导学贯穿始终我国著名教育家段力佩主张“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

王老师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课堂还给孩子。

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现状,尝试“激趣导学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

把各种故事情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兴趣,并从中受到教育,寓教于乐。

这些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动画情境,都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一节课上完,学生还余兴未尽,兴致勃勃。

王老师想,一节课能上到孩子们不愿下课,老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应该离高效课堂的要求也不会太远了。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最新)

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最新)

【范文大全】《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刘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刘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

刘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学生经历了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后,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刘老师为学生每桌准备了一组四分之一圆,一组直角三角形,一张带格子的纸和一枚图钉,让学生凭自己的喜爱任选一组在格子纸上具体演示四分之一圆,或三角形是怎样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精选5篇)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篇1今天很有幸学习了xx二小周xx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这节课生动有趣,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令我印象深刻。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把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

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

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

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3篇)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3篇)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3篇)平移和旋转评课稿(3篇)平移和旋转评课稿1看了潘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像这类型的课应该这样上,那么我就以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以下几点看法:1 、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潘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潘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

比如在数学移图时,潘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

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潘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2曾老师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有趣生动、贴近生活、互动有序、令人印象深刻,现就本课的进程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初步建构数学概念在教学进程中曾老师提供大量感性生活素材,如在新课伊始情境图中出现的电梯、摩天轮、风车、转转椅、缆车、滑滑梯等;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自身的体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渗透在直观的生活素材中;使学生在感性的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评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吴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介绍旋转现象,再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组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

吴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三、开拓视野,大胆创造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

这时吴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旋转基本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吴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尤其感谢王老师和张老师为我们带的这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王群老师这节课的收获。

王老师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那灿烂般的笑容是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一些温暖的动作给学生身心带了身心愉悦(如摸摸头、拍拍肩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愿意学,课堂氛围活跃。

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老师用同学们熟悉的旋转木马音乐盒导入新课,优美的音乐声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类似的物体运动现象,从而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探究中。

2.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上王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如用手臂一起转一转,复习钟表上指针旋转,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然后再由在方格纸上画出一条线段按要求旋转后的图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三角尺图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是本课的难点,这里王老师不是自己直接说,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从而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

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王群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数学课。

最新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最新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实用资料】《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刘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刘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

刘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学生经历了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后,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刘老师为学生每桌准备了一组四分之一圆,一组直角三角形,一张带格子的纸和一枚图钉,让学生凭自己的喜爱任选一组在格子纸上具体演示四分之一圆,或三角形是怎样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精选多篇]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精选多篇]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图形的运动说课稿图形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例1、例2二、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三)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五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从整体上看,整个小学阶段都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上面这些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

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

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折纸、画图等活动来进行。

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为学生提供了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已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且能在方格纸上根据已知图形绘制轴对称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绘制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够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美的图案,并且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够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美的图案,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感悟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五、教法与学法: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

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篇一:《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

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

用清楚、精确的语言,具体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预备了应对策略。

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依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

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看法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擅长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确实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有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

能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法符合学法。

与学法相适应。

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到达的不同目标。

注重培育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到达教学目的。

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

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制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

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开心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把握新知,积存数学活动阅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5课时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教科书P92,完成教科书P93“练习十九”中第1~6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会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

2.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想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几何图形中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能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师: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你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集体反馈交流。

生1:戏剧脸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追问:对称轴在哪里?)生2:花边图案是由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3:雪花的图案是由其中一片花瓣绕旋转中心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蝴蝶图案是由其中一个蝴蝶图案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放大)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

师: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是图形的变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运动。

(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的过程中自然联想到所学知识,感受生活中图形变换的运用,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回忆旧知,复习图形变换方式的特征(一)出示课件。

师:这是老师设计的一幅图案。

想一想,这幅图案运用了哪些图形运动的知识?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我觉得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生2:我觉得第一个图形是通过一个正方形旋转、放大得到的。

学校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学校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

学校复习课《图形的运动》评课篇一: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图形的旋转》评课稿神木第六学校李海霞《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在三班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长,把同学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观赏、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体验到简洁图形变成简单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连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刘老师以同学的认识水平为动身点,通过创设生动、好玩的学习情境,开展观看、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同学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同学的空间观念,观看力量、想象力量和动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上课伊始,刘老师用课件为同学展现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致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

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同学通过观看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课件展现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致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看这些图案,你发觉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激发了同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同学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把一个简洁图形旋转成简单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简单的,学生的猎取不会一蹴而就。

刘老师遵循“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同学自己探究。

首先让同学独立观看思索,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老师供应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有名训练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头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进展。

”在同学经受了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后,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同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呢?刘老师为同学每桌预备了一组四分之一圆,一组直角三角形,一张带格子的纸和一枚图钉,让同学凭自己的宠爱任选一组在格子纸上具体演示四分之一圆,或三角形是怎样旋转成简单图形的过程。

营造教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评课稿

营造教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评课稿

营造教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评课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四小学 盖永红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鼓励青年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在西夏区教育局雷立银主任组织和指导下,有12位青年教师于2016年5月10日 至11日参加了西夏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

在为期两天的12节数学课比赛中,青年教师大胆尝试,各显身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1.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所以课的开始,李仟老师和王宏妹老师都能以学生熟悉的风车、摩天轮等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特别是注意选取了旋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秋千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王宏妹老师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转动的风车、摩天轮等始终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在转动,进而明确这个固定的点就是图形旋转的中心点。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认识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但其运动的三要素要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清楚很难。

教学中两位教师注重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描述等多种活动认识旋转变换。

王宏妹老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转动方向,并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按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绕一圈,再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弄清楚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

并能借助钟表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准确地描述指针从“12”到“1”旋转了30度。

然后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李仟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动手顺时针和逆时针拨动钟表指针,帮助学生理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

并通过“做一做”的道闸挡车杆的起落,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胳膊的活动来演示挡车杆起落,进一步从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等方面巩固认识旋转变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评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评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评课其一为有效促进我校教师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3月16日上午,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落实新课标,践行三思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我有幸观摩了张四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示范课。

《图形的运动(一)》属于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这一主题。

观摩张四的课,让我收获颇多,感触良多。

首先,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本节课,张四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季节以“风筝”和“蝴蝶”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极高的兴奋感和欲望,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状态,并积极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

其次,课堂活动以动手操作为主。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这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抽象的。

本节课中,张四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张四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和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再次,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梯度。

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的数量和内容直接决定着作业的效果。

作业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最终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

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
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

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

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

知识的本质是活动。

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

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

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向平移的格子数的?学生汇报时意见产生分歧:有的是看整个图数(即数间隔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

第二层次,学生在两幅图中找对应点确定平移格子数,通过多媒体一格一格地演示,学生动手来验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知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有效、直观地形成平移距离的正确观念。

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的过程,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再让学生交流汇报,互帮互学,这样在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主人,还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层次错误呈现:图图这样数行不行?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一点都像向同方向平移了几格。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完善。

达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教学体验教学。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

平移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

于是,
肖凤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鼓励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
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
题的方法,是学生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教学例2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合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

教学中,感知平移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运动现象,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可以随机点小树上的每一个对应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现象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导学案的合理使用。

肖老师为使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设计彰显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不仅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并且亲身体验了动手操作获得的成功喜悦,又内涵了本节知识点的检测。

总之这节课中,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中学习数学,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