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10植保一班姓名:郭博学号:201041635103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刘海砍樵》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2011年12月10日

浅谈刘海砍樵

学生:郭博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10植保一班,学号201041635103)

摘要: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刘海砍樵》,就是讲述刘海和胡秀英的一段坚贞爱情故事。

关键词:

花鼓戏神话爱情地方文化

花鼓戏在湖南地区深受欢迎。早年间,民间红白喜事均都会邀请草台班子进行表演。而《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流传甚为广泛。《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一、故事起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剧情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

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

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三、人物背景

刘海为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号海蟾子,一直活到北宋末年,享年100多岁。刘海是钟离权的再传弟子,吕洞宾的亲传弟子,与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和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派尊为北五祖,其所传道派为海蟾派。中国自古即有“刘海戏金蟾、刘海撒钱”等传说,刘海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和送子神。

四、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

《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花鼓戏在解放前被污为“淫戏”,为此,官方不准花鼓戏到剧院演出。抗战胜利那年,从小就喜欢唱地花鼓的何冬保搞了一个叫“胜利班”的草台班子,在西洞庭湖一带唱戏。“我们‘胜利班’1946年夏初进入长沙,唱了3个月才站住脚。1948年,我们戏班攒了一些钱,就在中山西路盖了一个简陋的戏园,取名‘民众乐园’。”何冬保嫡传弟子、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李迪辉至今还记得何冬保当年说的这段话。

所以,现在每每与人谈起花鼓戏时,李迪辉就会说:“主要搭帮何冬保第一次将花鼓戏登上了大雅之堂该戏种才‘翻身’”。据何冬保的儿子何治国回忆,1951年10月的一个晚上,何冬保等突然接到通知要演一出传统的花鼓戏给一位“重要人物”看。这位“重要人物”就是听花鼓戏长大的湖南益阳人周扬,......在第二天召开的座谈会上,周扬明确指出《刘海砍樵》这个戏很好,是一出美丽的神话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戏或鬼戏。而且艺术水平很高,如最后刘海托着胡秀英下场的动作,就可以与西洋芭蕾舞中的“托举”媲美。周扬看戏之后,陈北方对《刘海砍樵》演出本作了文字上的大量加工,增加了一些优美的唱词。接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何冬保、北方整理的《刘海砍樵》单行本。

五、结束语

湖南花鼓戏对湖南人民来说,就像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憧憬,承载了上千年来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不管是音韵还是腔调,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气息。《刘海砍樵》这一曲目,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个载体的全部特点。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花鼓戏》、《刘海砍樵》

【2】花鼓戏网.《花鼓戏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