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0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单元测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单元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主流思想。
本文将从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展开,以进行单元测试。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儒家主张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经典《论语》中强调了伦理道德和政治伦理,提倡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要义在于培养君子,即有道德修养和深厚学问的人。
儒家思想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家庭,提倡孝道和忠诚。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宽宏大度,推崇个体自我修养。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而墨家思想则强调爱和利益的平等。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强调所有人类都应该平等相待,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主张以爱为核心,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墨家思想的兴起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三种主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墨家思想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些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成为统治者强化政治权利的工具。
而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儒家思想受到了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
同时,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对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与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一、选择题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2.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4.《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6.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无为而治D.提倡百家争鸣8.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表明老子A.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B. 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 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D. 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是指()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3.明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以别具一格的草书闻名于世,经常用硬质的无锋秃笔写成,行笔桀骜狂放。
在他看来,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便可以“浑然与物同体”,是进行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基础。
据此可知,影响其创作的思想是()A. 法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4.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
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B.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C. 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D. 朱熹的理学比孔子的学说更科学7.梁启超曾自述道:“黎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
这反映出() 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C.儒家自身的衰落D.三教合一局面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2012·长沙模拟)某名人纪念馆大殿前悬挂有康熙皇帝御赐的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主要用于表彰该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
据此判断该名人是()A.黄宗羲B.林则徐C.董仲舒D.朱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的思想。
“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
“格物致知”是朱熹思想的核心,他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
答案:D3.(2012·杭州质检)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答案:B 4.(2012·龙岩模拟)“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解析: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人的精神修养大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答案:A5.(2011·扬州模拟)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解析:在人居嘈杂的环境中居住,居然听不到车马喧,恰好说明了境由心生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试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清朝前期采取有利于巩固西北地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A. 设立宣政院B. 实行金瓶掣签制度C. 设立台湾府D. 设立伊犁将军【答案】D【解析】A项是元朝中央设置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管理西南地区﹣﹣西藏地区的机构故排除B项是清朝针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故排除C项是针对东南沿海台湾地区故排除D项是针对西北地区新疆的管理故D正确2.明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进而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主张的核心是()A. 提倡经世致用B. 主张君主立宪C. 批判君主专制D. 维护封建礼教【答案】C【解析】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无关也不是维护封建礼教故选C项排除AD两项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故排除B项故选C3.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距北魏在山西的都城不远这些石窟的装饰受到印度、西域风格的影响里面的佛像都再现了魏王朝诸帝的形象这反映了()A. 佛教地位低下B. 儒学地位旁落C. 世俗君主神化D. 君权依附教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帝王形象受佛教文化影响说明传统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风君主神化特征排除C项古代中国奉行君权至上排除D项4.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 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 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这是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李贽的这些主张有利于推动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故选C5.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家思想时说他们深切地知晓君王需要什么因此他们以最现实的方式来思考社会构建并不太注重思想价值信仰方面的重建该学者评论的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他们深切地知晓君王需要什么因此他们以最现实的方式来思考社会构建并不太注重思想价值信仰方面的重建”可得出这一学派强调君主集权强调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6.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 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答案】B【解析】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用“依附”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性排除D项故选B7.近代民主政治源自西方而不是根生于中国的儒家传统其主要原因在于儒家传统缺乏下面思想()A. 民有B. 民治C. 民享D. 民本【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主张由贤能之人治理国家而普通民众只能恪守本业忠君爱国不能僭越自身地位而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所以儒家思想中没有民治思想故选B8.如图中的文字素有“四句教”的美誉这些极富哲理的文字()A. 出自道家思想家之口B. 显示出明清之际思想特色C. 超越了理学思想范畴D. 反映了陆王心学思想精髓【答案】D【解析】图中的“四句教”是王阳明思想精髓的体现“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著名学说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性人物故D项正确 A项错误心学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不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表现故B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构成部分没有超越理学的范畴故C项错误故选D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B. “天地为万物之本”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心无外物”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A正确故选A10.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 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 反对苛政刑杀建立一统国家D. 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 再根据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变得强大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项以礼乐规范行为是《周礼》及孔子的思想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未涉及反对苛政刑杀和以德治民排除CD项故选A11.《汉书·艺文志》称“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学术文化异常混乱B.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 思想文化趋向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C12.李二曲说“至先生(指王阳明)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成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这表明陆王心学()A. 在社会教化上有重要作用B. 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C. 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 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答案】A【解析】根据“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成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可得出陆王心学通过“致良知”对“愚夫愚妇”进行教化体现了陆王心学在社会教化上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压制欲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其本质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故选A13.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他认为天下万民是主人而君主是客是为万民服务的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 提倡经世致用C. 维护重农抑商政策D. 主张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及君主是为万民服务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皇权至高无上这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 A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题干中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 C是经济主张与“天下为主君为客”无关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是并未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其思想范畴上依然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14.“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 朱熹的“格物致知”C.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反对向外寻求天理并且否定了世间儒生只考虑事物的道理逻辑分析完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和本心的做法而需从内心出发这符合心学的内容故C项正确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建议汉武帝利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向外寻求天理在题中遭到了批判故B项错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重视学问在现实的实践这一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5.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 这种状况的发展()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 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 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 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隋唐时期寺院势力的发展实际反映的是佛教力量的发展这对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挑战故C项符合题意这一行为会加剧土地兼并现象激化社会矛盾故AB表述错误国家积贫积弱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C1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 《易经》B. 《论语》C. 《孟子》D. 《春秋》【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7.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说明他()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虽然批评君主专制但没有主张推翻他主张学校有对君权的监督功能这一思想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意味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故选C18.远古时期中华先民们对龙的崇拜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而到商周时期从质朴、多样化的龙发展到统一、规范的龙龙也逐渐走向了权力中心中华先民对龙崇拜的演进历程主要反映了()A. 早期文明浓厚的神权色彩B. 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步形成C. 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D. 宗教信仰已趋向基本统一【答案】B【解析】到了商周时期对龙的崇拜从多样化的原始崇拜发展到统一、规范的龙龙也逐渐走向权力中心反映出中华文明逐渐交融的过程早期社会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B项对龙的崇拜体现出早期文明浓厚的神权色彩但是不能反映“从质朴、多样化的龙发展到统一、规范的龙” 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秦朝排除C项对龙的崇拜不等同于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B19.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诸子百家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A. 主张“兼爱”、“非攻”﹣﹣道家B.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C.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D. 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墨家【答案】B【解析】20.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时就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批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A. 孟子B. 墨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C【解析】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学者樊和平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示例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杜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实行“仁政” 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都继承了孔子的这一精神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的是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提炼和概括相应观点之后结合史实给予充分论述即可如孔子的“仁学”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后世儒学大家对这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2.(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2.(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22.(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22.(4)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答案】(1)仁(或礼)【解析】(1)本小问的核心根据材料一“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和礼的角度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答案】(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等方面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答案】(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解析】(3)第一小问的人物根据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从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回答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4)本小问的价值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和谐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由此可以推断()A. 程朱理学是封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B. 明初学者普遍反对即物穷理C. 程朱理学超越陆王心学取得一统地位D. 理学遭到士大夫的普遍反对【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中“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故A项正确B材料中反映的是明代学者继承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C材料中未涉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故C项错误D材料反映的是继承理学理学成为统治思想不是反对理学故D项错误2.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出现这反映出两宋时期()A. 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B. 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C. 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D.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提供的这几本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都侧重于对历史的总结反思故A项正确几部史书的编修不能说明“中文风气”出现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排除D3.《汉书》记载“(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下列各项与之有因果关系的是()A. “君人者国之本也”B.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C. “信重于地礼尊于身”D.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答案】D【解析】材料的含义是董仲舒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成为群儒之首所以D项与材料有因果关系A项重在说明君主的重要性 B项宣扬的是君权神授 C项强调的是道德规范 A、B、C三项均与题干中思想的统一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故选D4.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A.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 存天理灭人欲C. 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D. 研究事物、认识规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 说明朱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理”决定的理是万物的根源联系所学朱熹强调万物必须遵循“理” 因此C项正确朱熹的“理”是主要指封建伦理纲常不是自然规律故A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的观点故D排除5.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A. 涵养道德B. 顺应自然C. 强化法制D. 空谈仁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故A正确B是道家的思想特征排除C是法家的思想特征排除D是宋明理学的思想特征排除6.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A. 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 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 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 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答案】C【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弥补了先秦儒家的缺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汉代儒家逐步符合社会实际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统治地位确立故B项错误董仲舒没有重建信仰理论只是对先秦儒学进行发展改造故D项错误故选C7.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肌体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了一项“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A. 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放松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增强了解决边患的可能D. 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D【解析】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上升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从而推动了儒学吸收佛道理论形成理学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8.其礼治思想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对儒经的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二者不唯奠定秦汉帝国文化的基石而且对两千年来中国文化都造成影响以上评价的是()A. 孟子B. 荀子C. 庄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略9.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A. 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C. 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 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C项正确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A项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10.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表明汉代()A. 儒学吸收了先秦的思想学说B. 董仲舒是古代儒学的创始人C. 儒学仍然是原来孔子的儒学D. 儒学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A【解析】11.晋国公布了成文法典——刑鼎后孔子评论说“贵贱不愆(愆错乱)所谓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的是()A. 中国法制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孔子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C. 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D. 春秋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贵贱不能错乱贵贱无序不能成为国家说明孔子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故B正确A错在“领先” 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12.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荀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这表明王阳明的思想()A. 强调孔孟思想是圣人的理论B. 冲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C. 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答案】D【解析】王阳明认为“心之良知是谓圣” 认为这一良知圣愚同具只要人们能做到这一点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这一点出发每个个体都能追求良知进而实现自我觉醒这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正确王阳明并未强调孔孟思想的地位排除A题干主旨是对于致良知理论的阐发并未提及纲常伦理而且王阳明本身是认可封建纲常伦理思想排除B王阳明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并未使儒学整个体系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故选D13.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借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A. 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B. 私人讲学的日益兴盛C. 书院建筑风格的宗教化D. 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答案】A【解析】材料”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在选址方面有着共同之处说明的是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 A正确B说法片面排除 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 温故知新B. 有教无类C. 学思结合D. 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 B正确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15.《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 “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 政治深受儒学影响C. 社会秩序较为混乱D. 儒家伦理成为规范【答案】B【解析】A.虽符合汉代的史实但与题意不符B.材料中公孙弘的行为是以儒家经义断案决狱的表现 B正确C.公孙弘生活于文景至汉武时期当时社会秩序稳定D.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儒家伦理在社会规范方面的地位排除D16.唐人成玄英在其所著的《庄子注疏》中认为“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这一观点出现的时代背景应是()A. 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B. “三教合一”的出现C. 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 “格物致知”的提出【答案】B【解析】材料中“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含义是不管身处朝堂还是隐身山林之中圣人的社会职责不会变化即要心怀天下安危和黎民幸福这也与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似庙堂和山林分别是儒家建功立业和道家修身养性的场所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儒学与道教相互融合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是程朱理学认知论排除D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7.如表中甲、乙、丙的言论是中国古代三部著作(荀子的《荀子•君道》朱熹的《晦庵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材料中分别提取甲、乙丙的思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著作【答案】信息及其著作甲主张理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因此甲是朱熹的思想其著作是《晦庵集》乙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认为学校判定是非的标准因此乙是黄宗羲的思想其著作是《明夷待访录》丙主张礼强调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因此丙是荀子的思想其著作是《荀子•君道》【解析】本小问的信息及其著作依据材料“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可知甲主张理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因此判断出甲是朱熹的《晦庵集》依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乙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认为学校判定是非的标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因此判断出乙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依据“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可知丙主张礼强调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强调礼主张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因此判断出丙是荀子的《荀子•君道》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8.(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18.(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古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科技来回答第二小问抓住“1750~1850”时间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制度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回答【答案】(2)方案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解析】(2)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掠夺后来才获得进一步发展证明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这之前他们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3)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归纳为“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的观点任选其中一种加以说明选择“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可以从西方殖民掠夺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可以从西方出现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殖民扩张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9.(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材料二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 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 “修己以安百姓” 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先秦儒学的相关观点?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材料三王阳明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同时他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不必以孔子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的心学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的【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解析】(1)由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为国以礼” 从而归纳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第二小问由材料“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 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可见孔子认为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答案】(2)发展提出“天人感应” 宣扬“君权神授” 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背景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多元趋向一体【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表现为提出“天人感应” 宣扬“君权神授” 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加以回答即可【答案】(3)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 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解析】(3)第一小问由材料“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 分别从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结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分析第二小问根据“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分析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提出“致良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20.(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改变漳州旧俗的举措并分析对当地的影响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恕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举措颁布文告进行社会教化创办书院言传身教刊印儒家经典进行社会教化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教育发展传播理学思想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解析】(1)举措根据材料”他先后颁布《论俗文》《晓论居丧持服律事》等文告要求仕宦、百姓安分循理克已利人孝亲尊老敬贤各修本业“可归纳出颁布文告进行社会教化根据材料”他创办白云岩书院开设县学、社学并亲自为学生传道“可归纳出创办书院言传身教根据材料“刊刻出版了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许多书籍”可归纳出刊印儒家经典进行社会教化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教育发展、传播理学思想及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答案】(2)特点中西融合教育平等原因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受儒家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影响【解析】(2)特点根据材料“他主张将近代中国的‘经世致用‘思想进行发扬对西方文化采取中庸的思想”可归纳出中西融合根据材料”对于女学的入门标准主张不分门第、高低、身份贵贱”可归纳出教育平等原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方面变革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内自省”、“三省吾身”可知反映的是注重自身内心的反省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强调的是自身内心的反省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的主张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与道德标准与内心反省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中“物”指天地万物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万物的深刻探究来得到“理” 而不是通过内心反省故B项错误“经世致用”的主张强调在实践中求真知与内心反省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2.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熹“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这反映出王阳明()A. 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 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C. 纠正朱熹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 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并且认为是出自《孟子·离娄上》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格物”的理解与解释遵循了经典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A王阳明并没有要纠正朱熹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B3.“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该观点在当时的最重要意义是()A. 论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正确性B.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有利于宣传神学思想D.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项是内容不是意义排除CD两项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排除故选B4.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答案】B【解析】抛弃法家思想只是其措施之一而且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抛弃法家它实际上是外儒内法的排除A汉武帝之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B正确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是手段也不是目的排除D故选B5.朱熹理学引导人们用经典对照一物一物求皓首穷经读书明理然后修身成仁但古代中国有条件读书的是少数那些愚夫愚妇如何修身成仁?对此从理论上进行回应的是()A. 程颐B. 王阳明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B【解析】“朱熹理学引导人们用经典对照一物一物求皓首穷经读书明理然后修身成仁”表明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结合所学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的求仁方法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故B正确A与朱熹是同一派别排除CD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排除故选B6.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 反对尊崇孔子B. 提倡独立思考C. 反对专制皇权D. 批判程朱理学【答案】B【解析】“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说明作者反对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独立思考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7.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里寓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相信经义可以作为实际政治措施的指导原则如《尚书•禹贡》篇可供治河《洪范》篇可察时变《诗》三百可当谏书因崇奉孔子之故国有大疑每引《春秋》为决断这表明今文经学家注重()A. 学以致用B. 维护传统C. 援儒入法D. 训诂考据【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里寓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相信经义可以作为实际政治措施的指导原则可以看出主张用儒家经典来指导现实的政治活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B.材料没有强调维护传统C.材料没有反映出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结合D.材料内容体现不出训诂考据故选A8.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某学派说“他们主张邦联制的松散国家联盟即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符合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排除故选C9.“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与此相一致的思想主张是()A.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B.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D.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达的是天人合一思想选项中与之相吻合的是“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故C项正确A项是先秦时期的天命论不符合题意B、D两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不符合题意故选C10.明末思想家李贽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认为“学道其实业” 而“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据此可知李贽意在()A. 揭露儒家学说的虚伪B. 肯定道学对社会的贡献C. 弘扬务真求实的精神D. 宜扬程朱理学的正统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指出学道是“实业” 反对道学“欺天罔人” 反映出李贽意在弘扬务真求实的精神 C项正确揭露儒家学说的虚伪与“李贽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不符 A项错误肯定道学对社会的贡献与“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不符 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李贽区分道学和学道的目的是要宣扬程朱理学的正统性 D项错误故选C11.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轻)逆(违背)天地(自然)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诬蔑周文王、武王)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杀人者罪及其身”对材料中孔子的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A. 重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B. 尊崇周朝的道德礼教C. 关注现实社会和重视人生D. 以人为本减轻杀人罪【答案】D【解析】题干表明在孔子看来违背天意、诬蔑圣君悖逆伦常和欺瞒鬼神等罪行都超过了杀人行为由此看出孔子重视伦理纲常、维护礼法当然从材料中也能看出孔子对自然的崇高敬意所以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没有将“以人为本”作为依据主张减轻杀人罪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 正确地揭示出明朝灭亡的根源B. 批判理学家贬低孔孟学说地位C.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实际D. 正确认识到明清儒学不适应时代需要【答案】C【解析】顾炎武认为理学空谈误国“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13.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 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 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 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可以得出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B项是近代的思想排除C项是秦朝才建立而且不是墨家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4.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从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廉洁和诚信” 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B. “个人理智” 强调三纲五常以便巩固君权C. “社会环境” 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D. “形成从林” 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答案】A【解析】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CD两项描述的内容与明代时代特征不符故选A15.通过孔子言论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你认为下列言论可以入选的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兼爱”和“尚贤”③“仁政”④“以德治民”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是孔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②是墨家思想排除③是孟子的思想排除故选B16.下列话语与“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最不相符的是()A. “君子和而不同”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君子忧道不忧贫”【答案】D【解析】A项“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能够和睦相处但可以有不同的主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忧道不忧贫”不符合人文精神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答案】示例观点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以后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发展不断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行德治和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融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结合我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以同意不同的说法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和秦朝分别在地方实行什么地方制度?18.(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8.(3)根据材料三与秦朝的地方制度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18.(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答案】战国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解析】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它们分别是战国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答案】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解析】王夫之根据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得出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顾炎武由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得出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解析】特点根据材料三与材料一中的地方制度相比明显得出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结合元朝行省图可得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答案】中央与地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既要发挥中央的领导作用又要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因时而变【解析】中央与地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综合整理本题主旨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既要发挥中央的领导作用、又要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因时而变等角度进行论述19.(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19.(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实质是什么?19.(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南宋以后儒学的地位又有何变化?19.(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答案】因素民心主张仁政【解析】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等信息可归纳“民心”是关键因素据所学知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答案】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实质外儒内法或思想专制【解析】第一小问“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外儒内法或思想专制【答案】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解析】第一小问“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主张薄敛节俭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答案】观点反对君主专制(或“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因素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析】第一小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反对君主专制(或“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考试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学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2.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3.子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过犹不及”D. “弱者道之用”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6.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7.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
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
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
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
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8.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一书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老子主张取消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对“大同”之世推崇备至对“小康”之世有所微词但在“小康”的夏商周三代中对周公及西周情有独钟这反映了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A.主张“无为而治”B.倾向保守复古C.倡导“克己复礼”D.反对压迫剥削【答案】B【解析】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原始社会的“小国寡民” 而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倾向保守复古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人都没有明确反对压迫剥削故ACD三项均错误故选B2.《尚书·无逸》记载“(祖甲以后的商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尚书·泰誓上》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反映出()A. 《尚书》具有浓厚的天命观B. 民本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商王骄逸奢侈导致王朝衰落D. 传统儒家思想否定了神学观念【答案】B【解析】通过《尚书》中的记载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有感于商汤灭亡的教训极为重视百姓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B3.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些主张旨在()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 树立理学独尊地位D. 规范秩序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宋明理学家的修身论、境界论和功名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儒学自汉代以后处于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排除C故选D4.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建立起了一个新儒学思想体系据此可知儒学新体系的特点是()A. 官方化和制度化B. 神学化和多元化C. 道统化和哲学化D. 精英化和科学化【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阴阳五行”“天人宇宙”体现了新儒学的神学化而“黄老等诸子百家” 则体现了新儒学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个多元思想的复合体故B项正确A项虽然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思想的糟粕排除D项5.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即“君权神授” 把君主的权力神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的只有黄宗羲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B. 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C. 孔子最早教授“六艺”D. 孔子的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招收学生不论出身而且把六艺以及各种典籍教授给普通人从而使学术平民化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孔子最早将六艺教给普通人而不是其最早教授六艺故C项错误A、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B7.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在评价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时曾讲“敏锐的直觉便是孔子所谓的仁显然敏锐的直觉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道法自然’ ”这说明()A. 仁义是人的天性B. 仁义是自然之说C. 儒学和道学有相通的一面D. 诸子百家的学说大同小异【答案】C【解析】A项仁义是人的天性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仁义是自然之说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由材料“敏锐的直觉便是孔子所谓的仁显然敏锐的直觉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道法自然’” 可以看出儒学与道学有相通的一面故C正确D项表述错误诸子百家的学说不同故选C8.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 强调理性思考C.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 反对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以得出孔子主张人的修养具有递进性和自身实践性这说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方面的信息 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修养递进性与C项说法无关排除材料强调道德修养方式与反对贵族专权无关 D项排除故选A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全新的创造” 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是程朱理学的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C正确“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是传统儒学的内容特征故A错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故B错误“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是传统儒学的内容特征故D 错误故选C10.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关于“仁”的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 就是“和而不同”C. 主张教育因材施教D. 认为“过犹不及”【答案】A【解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体现了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1.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C【解析】秦代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正确AB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D项是南宋时期儒学思想家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D项12.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①②B. ①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题目设问是能够体现儒学“与时俱进”内涵的信息由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神圣化是在西汉董仲舒时期完成的故③错误①②④都能体现儒学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13.有学者认为“即算孟子有时候好像提及人民有一种‘公意’ 如果把这观念稍微延伸好像可以视作‘公众的权力’ 可是他所谓的自决绝不是毫无条件的自决严格说来其范围不外乎生存的权利”该学者认为孟子()A. 强调以民本思想为核心B. 未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C.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 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可是他所谓的自决绝不是毫无条件的自决严格说来其范围不外乎生存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的公意实际是维护生存权利的表现这说明孟子实际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D正确AB不符合材料叙述主旨排除孟子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C故选D14.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孔子涉及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与重视农业的农本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而强调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5.《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可以看出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神学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16.孔子“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发出这样的拷问是因为()A. 礼崩乐坏B. 中央集权C. 有教无类D. 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居上不宽为礼不敬反映的是春秋晚期礼乐制度的崩坏故A正确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材料无关诸侯纷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17.宋代理学家中卓然自成一家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者首推朱熹朱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主要来自于他()A. 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B. 融合佛教、道教哲学思想C. 完成理学体系确立儒学方向D. 推动私人讲学书院的复兴【答案】C【解析】朱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主要来自于他完成理学体系确立儒学方向故C正确A错在“最早” 排除B是北宋时期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18.(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18.(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解析】(1)第一小问的类型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二小问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解析】(2)第一小问的主张从材料二“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以得出主张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答案】(2)制约力量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 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解析】(2)第一小问的力量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祖宗家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解答即可19.(1)归纳材料一中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19.(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变化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9.(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今民本思想变迁的认识【答案】(1)内容民贵君轻得民心可以为天子根本目的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解析】(1)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一关键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知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答案】(2)变化与发展由重民、爱民与救民到主张以“民”为主体团结全国人民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解析】(2)第一小问“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表明孙中山由重民、爱民与救民到主张以“民”为主体团结全国人民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答案】(3)内涵重视民生加大民生投入推动社会公平认识民本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民本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本的落实需要制度保障【解析】(3)第一小问“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表明重视民生加大民生投入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20.(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分析它们最终(汉代)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20.(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批判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批判思潮出现的背景?【答案】(1)理解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诸侯争霸)的需求但儒家主张“仁”“礼” 有利于社会稳定原因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1)依据材料“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结合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诸侯争霸)的需求但儒家主张“仁”“礼” 有利于社会稳定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2)简述宋代学者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影响注重气节、操守、奋发励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维系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析】(2)关于措施依据材料“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结合程朱理学产生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宋代学者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气节、操守、奋发励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维系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答案】(3)思想主张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学术上倡导经世致用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强化【解析】(3)依据材料“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主张为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学术上倡导经世致用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重农抑商强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1.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A.君主制定法律 B.法律受制于君权 C.法律的权威性 D.君臣均受法律制约2.“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3.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4.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5.钱穆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7.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8.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高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2.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3.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4.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5.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6.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制天命而用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
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C.“三纲五常”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8.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9.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三教合归儒”④“三纲五常”、“孝道”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10.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11.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迷信崇拜C.主张学以致用D.抨击腐朽统治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A C D A B D B A C26.(14分)(1)原因:①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 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B. 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 大一统是历史规律【答案】A【解析】从题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统一而国家统一则需要统一思想故A 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法度严明有利于统治但并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这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大一统是大家认可的准则而不是历史规律故D项错误故选A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四民平等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注重修养农民提供粮食供养社会的发展商人促进商品的流通每个阶层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促进本业的发展以求尽到自己的心意故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即正心诚意就是得道就是明理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 而不是维护传统“四民”的秩序故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信息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故选D3.王艮为王阳明的弟子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A. 主张工商皆本B. 反对君主专制C. 代表市民阶层D. 有世俗化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谈到王艮弟子的构成并未谈到工商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反对君主专制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农夫、樵夫不属于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王艮的弟子大多为下层群众其观点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呈现出世俗化倾向故D项正确故选D4.在古代孔子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现在党和政府提倡“以德治国” 这说明()A. 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B. 对传统儒学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继承C. 从古至今孔子的思想始终是中国的主导思想D. 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德治胜过法治【答案】B【解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C项与题干的表述不符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5.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强化故B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統治者塇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故选B6.如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A. 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C. 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D. 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在题干所给材料中不能体现B.题干所给材料中“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表明董仲舒思想影响深远C.书法艺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D.经济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7.《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A. 中共一大制订的第一个党纲B. 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C. 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答案】A【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大意是说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中共一大没有体现融合和协调只是在宣扬共产主义 A符合题意B项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是兼容并包 C项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容 D项体现的是求同存异故三者都体现了材料和谐相处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故选A8.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 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 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A. 反映出百家争鸣后的思想趋同B. 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C. 表明统一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D. 为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D【解析】“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 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 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些人的观点都与传统的周礼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有利于推动政治变革的开展故选D项“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排除A项“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种观点明显不属于统治者的想法排除B项“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9.《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B. 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C. 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D. 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答案】C【解析】材料大概意思是李贽思想影响有限即李贽思想影响有限造成个人悲剧材料阐释的是社会环境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即其个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故选C10.《论语.述而》一书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意在A. 强调人们进行自我完善B. 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C. 主张通过教化使人从善D.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得出孔子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A正确BCD项与孔子的这一言论无关排除11.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里“义”字被反复提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无礼义则天下乱”荀子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这表明先秦儒家A. 反对百姓追求物质利益B. 认为“义”是最高道德C. 主张明辨社会等级界限D. 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儒学注重伦理纲常巩固社会秩序义是一种道德体现 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肌体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了一项“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A. 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放松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增强了解决边患的可能D. 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D【解析】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上升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从而推动了儒学吸收佛道理论形成理学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13.禅宗五祖弘忍高足弟子神秀写—佛家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未被认可而另一弟子慧能写了一偈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受五祖内心赞许如果作为对儒学的研习与个人修养与慧能相近的人物是()A. 董仲舒B. 朱熹C. 陆九渊D. 顾炎武【答案】C【解析】慧能的偈语大意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因此与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相近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14.有学者认为有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A. 重鬼神B. 轻人性C. 轻自然D. 重人性【答案】D【解析】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故A 错误“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反映了孔子思想以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重视与人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故D正确、B错误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并不能说明孔子轻自然故C不符题意故选D15.到18世纪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的主要是法德的一些思想家而英国思想家却多持批评态度即使在法国的思想界也不统一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A. 其国家与中国关系不同B. 其国家与中国远近不同C. 作者的视角与生活环境不同D. 作者对中国文化熟悉程度不同【答案】C【解析】同一个国家(法国)态度都有差别故与中国关系不同和远近不同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依据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的主要是法德的一些思想家而英国思想家却多持批评态度即使在法国的思想界也不统一”等进行分析可知A说法正确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6.中国古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儒家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哲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答案】儒家思想关注社会与人生引导人们积极地解决所面临的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入世”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孔子身处乱世奔走列国宣传“仁”“礼”“为政以德” 体现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虽然失败但他胸怀天下的政治情怀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僵化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儒家的入世精神将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高度统一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至今天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弘扬儒家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爱国忧民的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阐述根据“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等信息可知儒家思想关注社会与人生引导人们积极地解决所面临的社会与人生问题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结合儒家的创立、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展开论述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汉代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7.(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南宋以后儒学居于怎样的地位?17.(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影响【答案】原因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关于措施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交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努力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地位官方哲学【解析】关于主张依据材料明显可知是“存天理灭人欲” 关于认识论依据材料“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可知是格物致知关于定位结合所学知识在宋朝儒学家的努力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观点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解析】关于观点依据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关于影响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相关特点分析如下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18.(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18.(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有何积极影响?18.(3)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黄宗羲属于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18.(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答案】关键取信于民“为政以德” 关心爱护百姓【解析】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民无信不立”即可得出“取信于民”的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以从“为政以德”的角度思考作答【答案】关系“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二者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一方面“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反映的就是“天理”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回答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即可【答案】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经世致用或王夫之唯物思想【解析】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归纳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第二小问依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有关知识作答即可【答案】认识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儒家思想发展中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解析】综合前三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归纳19.(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9.(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19.(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核心“仁”“礼”【解析】问关键信息克已复礼为仁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第【答案】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因素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问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第一小问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小问的原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第【答案】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解析】问关键信息李贽、“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从历史人物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三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三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一小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推荐》0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90 分)1.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2.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 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 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 项不符合史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
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4.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已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地位受到了冲击,但到了宋朝兴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地位复苏,因此宋代出现以儒家著作诠释《论语》的现象。
故答案为A项。
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停滞,排除。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
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
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
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6.“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
”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
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特点(外儒内法)7.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
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8.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二、材料分析题(共10 分)10.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
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
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