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笔记 整理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笔记总结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
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即做正确的事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3)牺牲效率的效果[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
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
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1'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3、操作者: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组织中的层次跨区域的可转移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基层管理者15% 24% 51% 10%中层管理者18% 33% 36% 13%高层管理者28% 36% 22% 14%7、管理与经营管理经营条件: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物背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末期目的: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角度:内向性(资源的组织利用)外向性(环境)适用:一切组织企业三、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周三多管理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现代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周三多2、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3、管理的目标1.物质性目标:少投入多产出。
2.社会性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1) 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着重研究如何影响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代表作有:《计什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
背景:①美国的“管理运动”;②生产规模扩大与传统管理之间的矛盾;③劳资矛盾;④效率低。
①泰罗制的主要观点:A. 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B. 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方法C. 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思考与讨论:如何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实质?②泰罗制原理。
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四项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A. 劳动方法标准化原理B. 培训工人科学化原理C. 实行奖励工资制原理D. 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③评价:A. 它是科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B. 它是加强企业基础性管理的科学方法C. 它只解决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问题,未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
D. 它把工人当作机器附属物,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必须指出,泰罗把工人视为经济人,并把经济刺激作为调动工人积极性主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像有人所说的,泰罗不关心工人,事实上,经济人假设有其合理的一面,经济激励是基础性手段。
泰罗也提出了一些人本管理的初步思想,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能实现。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一、什么是管理?1、管理(management):我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通常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即不浪费资源。
涉及做事的方式。
3、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二、管理者作什么?1、管理职能和过程(1)基本职能a、法约尔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学之父——法约尔)b、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2)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角色明茨伯格:10种角色。
可组成三方面: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技能(1)卡茨: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或者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管理系统观念系统观点可用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因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在系统中,管理者协调各种工作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
5、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中管理权变观(情境方式):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6、关于管理工作的多种观点的总结职能观、角色观、技能观、系统观、权变观7、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
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即做正确的事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3)牺牲效率的效果[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
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
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1'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3、操作者: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组织中的层次跨区域的可转移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基层管理者15% 24% 51% 10%中层管理者18% 33% 36% 13%高层管理者28% 36% 22% 14%7、管理与经营管理经营条件: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物背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末期目的: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角度:内向性(资源的组织利用)外向性(环境)适用:一切组织企业三、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4)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4)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5)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5)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6)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6)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6)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7)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9)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2)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13)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13)第二节系统原理 (13)第三节人本原理 (14)第四节责任原理 (15)第五节效益原理 (15)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5)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15)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6)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7)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经 (17)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18)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18)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 (18)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 (18)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 (19)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 (20)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 (20)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 (21)第六节伦理原理 (21)第六章决策 (22)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22)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22)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23)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24)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24)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6)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6)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26)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27)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28)第一节目标管理 (28)第二节滚动计划法 (29)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 (29)第五节业务流程再造 (30)第九章组织设计 (31)第一节组织设计的概述 (31)第二节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32)第三节部门化 (33)第四节集权和分权 (34)第十章人员配备 (35)第一节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原则 (35)第二节管理人员的选聘 (35)第三节管理人员的考评 (36)第四节管理人员的培训 (36)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37)第一节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37)第二节直线与参谋 (37)第三节委员会 (38)第十二章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 (39)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39)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39)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41)第十三章领导和领导者 (42)第一节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42)第二节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42)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43)第四节领导艺术 (44)第十四章激励 (44)第一节激励的性质 (44)第二节激励理论 (45)第三节激励实务 (46)第十五章沟通 (47)第一节组织中的沟通 (47)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48)第三节冲突与谈判 (48)第十六章管理信息 (49)第一节管理信息及其特征 (49)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49)第三节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发展 (50)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51)第一节控制原理 (51)第二节控制的要求 (52)第三节控制过程 (53)第十八章控制方法 (54)第一节预算控制 (54)第二节非预算控制 (55)第四节其他控制方法 (57)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57)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 (57)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58)第三节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59)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 (60)第一节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60)第三节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61)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62)第一节企业制度创新 (62)第二节企业层级机构创新 (62)第三节企业文化创新 (63)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管理是在一定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协调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被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管理活动)。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中国的《孙子兵法》、英国的亚当·斯密等。
古典管理理论: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
行为科学理论: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以运筹学、系统分析等为基础,强调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
现代管理理论:各种学派的融合,包括战略管理、企业竞争、企业文化等。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
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强调各部分的协调与配合。
动态原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效益原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章:管理的前提与条件管理的前提:明确组织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建立组织结构,制定规章制度等。
管理的条件:管理者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得到必要的支持和授权。
管理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管理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概念: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行规划、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计划工作的内容:包括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制定方案、评估方案和制定派生计划。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学要点笔记周三多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加◆◇符号为重点知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卡次◆◇管理者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
( 2)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都是重点
A、 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 张口就来的内容 观点:人缺什么才想要什么,已经有了的就不想要了。人想要的东西有几个层次,依次是生理、安
全、感情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
评价:他这么分层不一定对;
人的动机和激励之间的关系他没有明确地说, 因为动机和激励之间不是简单的关系, 这句话可以结
分离。
3、评价 好的:理论的飞越,现代管理的革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管理与劳动的分离,有利于管理学的发展。不好的:
激化劳资矛盾,否则也不会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呵呵;局限于生产效率的研究,不是从经营的全局考虑。 (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每个人只应有一个上司)要知道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内容是什么 不仅仅要改善生产,更重要的是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经营、管理、安全、财务、会计 经营:采购,销售,交换 财务:钱怎么来,怎么用 会计:算钱,统计钱,财产家当,得心里有数
二)、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者的决策是其人性的外现, --职工的人性 —企业的人性 —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员工服务:安全、环境、收入福利、培训能力、关心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p4二.管理的必要性p61.合理地配置资源——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协调各种关系——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将局部目标引向整体目标——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管理质量的提高是工作、服务、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近几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p7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定义的内涵p8(一)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
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要求:效率和效果。
(二)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
(三)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
(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室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p9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通过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及行动的实施表现出来。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计划与决策: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
(二)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表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减缩版,打印只要21张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
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
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
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好典型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二)试验法(三)演绎法一般——个别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亚当。
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2:查理。
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亨利。
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
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
“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
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
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马克斯。
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3:科学技术的个发展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