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爱莲说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2021年贵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第11篇:爱莲说

2021年贵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第11篇:爱莲说

2021年贵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第11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教材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

第1段: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

前两句为下文“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渗透着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

最后一句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第2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写作特色】①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加深立意。

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来突出“莲之爱”者的境界之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注释1、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芬。

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6、亭亭:挺直的样子。

27、植:竖立。

28、可:只能。

29、亵玩:靠近赏玩。

30、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爱莲说节选文言文翻译

爱莲说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节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在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朵中,可爱的实在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干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生蔓延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爱莲说》的这段节选,通过对比不同的花草,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和独特。

以下是详细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朵,可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
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茎干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生蔓延也不长枝条。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这段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还尽可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北宋周敦颐【题解】爱莲说《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ì)!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钟爱菊花。

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亲近而轻慢的把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导语:俗话说“学以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的好坏,都在作⽂中体现出来。

以下是整理的七年级语⽂爱莲说原⽂及翻译原⽂,仅供⼤家参考。

【原⽂】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值得喜爱的⾮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们⾮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在清⽔⾥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加清⾹,笔直地洁净地⽴在那⾥,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呢?对于牡丹的爱好,⼈数当然就很多了。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 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 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 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 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 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 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 (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予(yú):我。

独:仅仅。

之:舒缓语气。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清:清芳。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两人或两人以上。

生字予(yú) 濯(zhuó)清涟(li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鲜(xiǎn)作品断句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1)鲜 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鲜嫩而美丽)《桃花源记》 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阅读理解1、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点考点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点考点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点考点详解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

“说”是一种文体,内容包括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中学课本中还有《马说》《师说》。

第一部分考点详解【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 《爱莲说》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 《爱莲说》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爱莲说》【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爱莲说》23.《爱莲说》【第一部分:背景科学知识及有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蕃fn:多。

独:仅,只。

濯zhu:冲洗。

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严。

不蔓m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亭亭:森然的样子。

植:竖立。

奸恶xi玩:操弄。

亵,亲近而不庄严。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鲜xin:太少。

宜:当然。

二、有关背景:1、关于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知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田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仅次于州、府长官)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过书堂讲书。

因为书堂前存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

世称作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著存有《周元公辑》《太极图说道》《通书》。

2、关于背景《爱莲说》就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召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出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拓一块四十余丈宽度的莲池,池中建大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缴,莲花花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起过,田田荷叶胃挥,朵朵鲜花任人,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快乐莲花之洁白,美感宦海之浑沌,写出了知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喻为“快乐莲池”),至今,星子县除了它的遗址。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

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脉络文章共两段。

第一段写下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表明爱莲的缘由。

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教案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爱莲说(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说明:作者周敦颐,宋朝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这是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士,把牡丹比七年级语文课件<爱莲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咏荷、写荷的文章,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二、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难点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情感感知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生: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第17课《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比较阅读比较角度一:莲花的文章(一)【甲】《爱莲说》周敦颐【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临.湖赏荷()偕.数友()荷花为.雨所洗()2.翻译:余以为妙绝3.甲文中“”一句最能概括莲花的品质;乙文中“”一句最能概括荷花的外形。

4.【甲】【乙】两文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结合语段甲和语段乙,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少/靠近/一起,一同/被 2.我认为妙(好)极了。

3.莲,花之君子者也;实为花中仙子也;4、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抒发作者对雨后夏荷之美的赞叹。

5.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莲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参考译文】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

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

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二)【甲】《爱莲说》周敦颐【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赵平语文老师文言文翻译

赵平语文老师文言文翻译

赵平语文老师文言文翻译陋室铭爱莲说翻译《陋室铭》以及《爱莲说》都是非常著名的佳文,其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抒发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

下面是赵平老师的《陋室铭》以及《爱莲说》的翻译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吧。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很多。

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的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恐怕很多了吧。

《爱莲说》语译和简析

《爱莲说》语译和简析
,
而莲 花 是花 中 的 君子
,
唉!
爱 菊花 的人 牡丹 的 人
, ,
,
在 陶舞 明 以 后就 很 少 听 到 了
,
爱莲 花 的人
,
象 我 一 样 的 还 有谁 呢 ? 爱
,
当 然该 是多 的 了 ! 先 提 出 了 陶 氏爱 菊花
, , ,
作 者在 此 文 中 种花 名夺利者 表示憎 厌 社 会风 习 性的 高
把人 的趋势 写物 喻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据傲
以牡 丹 的 浓 艳
,
生 动贴 切
含意深刻
,
业且
说 得 较 抽象 放》 ) 用 各别

清高本身 毕 竟是 消极 的
:

逃避现 实斗争 的

而 在今 天如 果谁 仍要 标 榜 清

那 就 恰 好象 郭 沫 若 同 志 所 说
那 是 典型 的腐 朽 思 想 而 已 运 用 了 迭 式衬托 法
,
、 、

( 《荷

》 见 《百 花 齐
这 是 需 要 我们历 史 地辩 证 地加 以注 意 的
:
本 文在 写 法 上很 有特 色
, ,
其一
,
,
,
文 中三 次 以 菊 和 牡丹 衬 托莲
, ,

,
而作
巧 妙 地逐 步加 深 了 主 题
其二
,
运 用 了 拟 人 比 喻法 清高等 特 征
,

寓所 要 表现 人 物 的性 格特 征 于
菊花 的 傲 霜

所 写 事 物 的相 似 待 点 中

初一语文下册17课翻译爱莲说麒麟课堂

初一语文下册17课翻译爱莲说麒麟课堂

初一语文下册17课翻译爱莲说麒麟课堂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爱莲说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诗人。

是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很多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理应。

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