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实用教学设计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776f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3.png)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学生对于明清小说和文学的基本了解,掌握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析文本、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展示了家族的温情和爱情的力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基本情节和故事情感,以及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与情节、主题的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2.学生文具、教学用书。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幅插图进行观察和描述,引出本次课的话题,并提出问题:你们期待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会发生什么故事吗?活动一:朗读与分析1.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刘姥姥进大观园。
2.分组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问题:“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刘姥姥和别的人有什么不同?”活动二:分析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1.观看视频:《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舞台剧表演。
2.借助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讨论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
活动三:情感表达1.小组合作,讨论刘姥姥和大观园中的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
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文本证据。
2.选择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观点,并进行讨论。
活动四:作品赏析1.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并通过自己的表演,诠释人物情感。
2.学生就一些片段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实用教学设计
![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实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455b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3.png)
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实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东方园林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和感受《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的东方园林概念和艺术表达;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制作好的PPT;3.《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本;4.纸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讲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文本解读(15分钟)通过PPT呈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本,解读其中出现的园林、美学和情感表达等关键词语及句子。
教师可以逐段进行解读,结合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3.探究园林的特点和东方美学(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中国古代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体会园林的特点,如小巧玲珑、曲径通幽、意境深远等,并引导学生对比西方园林的差异。
4.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园林和艺术表达对于整个文本的意义和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小组合作写作(15分钟)小组内学生根据前面的讨论和了解,合作撰写一篇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东方园林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短文。
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组都有所收获。
6.展示交流(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交流。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总结概括(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东方园林和情感表达的读后感;3.组织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著名园林,亲自体验园林艺术的魅力。
20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94cc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5.png)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刘姥姥进大观园》背景及作者简介01让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02030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文本阅读、人物时间安排分钟。
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概述及主要情节梳理文本背景介绍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分析刘姥姥朴实善良、机智幽默的农村老妇,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和贾府的奢华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
贾母慈祥宽厚、威严并重的贾府老祖宗,她对刘姥姥的善待体现了封建家长的仁慈和威严。
王熙凤机智泼辣、善于察言观色的贾府大管家,她对刘姥姥的接待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也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艺术手法鉴赏经典语句解读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揭示社会阶层差异批判封建礼教揭示人性弱点030201社会现象揭示与批判意识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思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考人与自然关系1 2 3追求艺术美感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审美价值追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指导推荐项比较阅读影视改编作品欣赏与评论写作指导影视作品推荐评论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影视评论,分析改编作品在呈现原著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删减等方面的得失。
跨学科知识链接:历史、民俗、艺术等民俗文化历史背景讲解小说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如礼仪、节庆、饮食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特色05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活动设计Chapter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刘姥姥进大观园过程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活动反思分组讨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f7ae3f2a300a6c30d229f04.png)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人物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1.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一、新课导入
曹雪芹增删十次,批阅十载创作了经典名著《红楼梦》,毛泽东曾说,对《红楼梦》不读十遍就没有发言权,《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综合多门艺术的名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
二、资料助读
曹雪芹,名。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4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4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64272b10661ed9ad51f36d.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讲的是刘姥姥--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但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屡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为平实的居家生计。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算是王家在京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
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日常常用的俗语,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
作者在前八十回著作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十九到四十二数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用了相当多篇幅,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突出他的人物特色,到底刘姥姥这个村气十足的人物魅力何在?而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f198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1.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刘姥姥这一人物的同情与尊重,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让学生感受《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品味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和文学常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刘姥姥这个人物有什么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强调《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是什么?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归纳刘姥姥的形象特点:朴实善良、聪明机智、风趣幽默、善于迎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15344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a.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篇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
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
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
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
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
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
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1)字音蓼溆(liǎo xù)撮弄(cuō)发怔(zhèng) 岔气(chà)促狭(cù xiá) 筵席(yán xí)(2)词义【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2024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398d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7.png)
台词编写和表演技巧指导
台词编写
根据原著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编写简洁易懂、富有表现 力的台词。
表演技巧指导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 形象,提高表演效果。
互动交流环节设置
问答环节
观众可向演员提问,了解角色内心感受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点评环节
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演员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篇章 结构和写作技巧,进行简 单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 水平。
相关知识链接和延伸阅读推荐
知识链接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如 《红楼梦》的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跨学科链接
将本课内容与历史、社会、艺术等学 科进行跨学科链接,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 写,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小组讨论
跨学科联系
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 系,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0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鉴赏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 之处。
模仿创作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 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总结
篇章结构
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包 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 尾等部分,让学生理解作 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3282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6.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作品背景。
引发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情况。
讨论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通过图片展示大观园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章:《刘姥姥进大观园》情节概述2.1 教学目标:掌握《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理解情节中的人物关系和发展。
2.2 教学内容:概述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的经历。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3 教学方法:使用故事梗概法,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动机。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分析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问题。
探讨作品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批判。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寓意的研究和理解。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提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红楼梦》的建议和资源。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分享法,让学生展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红楼梦》的深度和广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第六章:情节分析与解读6.1 教学目标: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具体情节和细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066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9.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经过和所见所闻,体会她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姥姥的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生
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经过和所见所闻。
难点:体会刘姥姥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生活。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圈画重点: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指导圈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讨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三套)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三套)](https://img.taocdn.com/s3/m/3887255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a.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三套)
一、教学目标
1. 根据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3. 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真诚待人,让人人培养志孝有礼的品质;
4. 认识岳母的重要性,将攒存到家中并让儿孙勇敢去把她接回家。
二、教学过程:
1. 说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刘巾巾做了什么,尝试让学生重视家庭关系,表达情感,尊重他人等。
2. 启发思维。
让学生尝试想象,如果自己是刘巾巾,会怎么办?以及如何从故事中感受与学习?
3. 讨论探究。
探究在家庭关系中,有哪些行为是公平的,有哪些行为是不公平的?
4. 思考讨论。
思考在家庭中,哪些行为是尊重家庭的?哪些行为又是可以维系家庭的?
5. 情感体验。
请学生感受刘巾巾的努力,怎样引起家庭的和谐,以及做人需要有礼貌和尊重。
6. 结束教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其学习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讲故事来启发学生思想,利用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到家庭里的人人要有礼貌,尊重他人,以及要爱护拥有的家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的温暖。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22b2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d.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教案名称】《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宫廷生活和宫廷文化。
2. 理解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3.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发展与转折。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明清时期的宫廷生活和宫廷文化。
2. 分析小说中对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的描写。
3.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发展与转折。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情节中的转折点和推动因素。
2. 理解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多维度。
【教学准备】1. 《红楼梦》阅读材料。
2. 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播放宫廷文化相关的图片,鼓励学生回顾并思考明清时期的宫廷生活和宫廷文化有哪些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明清时期的宫廷生活和宫廷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预习展示(15分钟)1. 让学生就前面阅读过的小说片段或章节进行分析和展示,比如小说中哪些部分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哪些部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2. 学生分组展示,老师根据展示质量和内容的覆盖程度进行评价。
三、引入新课(10分钟)1. 回顾《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通过学生回忆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意义和作用。
四、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分析小说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
2. 引导学生讨论刘姥姥与宝玉等人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初步分析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3. 分析小说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塑造,包括外貌、言行举止等。
五、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发展”作为写作主题,开展创作指导。
2. 提供相关写作素材,如小说情节中的冲突、人物形象的描写等,帮助学生构思和组织文章结构。
六、小组合作写作(20分钟)1. 学生分为小组,按照指导要求进行合作写作。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0b0d4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b.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及相关文学常识。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封建贵族家庭奢华生活的批判,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刘姥姥、贾母、王熙凤等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2、作者及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强调《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线索。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刘姥姥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她的性格特点。
(例如: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表现出她的幽默风趣、善于迎合。
)讨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以及她在贾府中的处境。
分析贾母的形象从贾母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她的尊贵地位和雍容气度。
思考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分析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接待方式,体会她的精明能干、善于逢迎。
探讨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权力和地位。
5、探究主题小组讨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与底层人民的艰辛形成的鲜明对比。
6、写作手法分析细节描写:文中通过对人物的服饰、饮食、环境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贾府的富贵奢华。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0c3e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8.png)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精选5篇)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1一、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3、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学习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4、课时划分:2课时5、预习:(1)早读课,朗读课文,给文中生字加注音。
(2)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3)搜集《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阅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其他章节,梳理刘姥姥与贾府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1、板书课题:人们常嘲笑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出示目标:请看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
(2)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3、过渡语:同学们,早读课上,大家通过预习认识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的生字词,会的请举手。
好!下面检测预习效果,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1、检测预习: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调停tiáo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xiá筵席yánB.蓼溆liǎo戗金qiàng四楞léng游逛guàng刘姥姥lǎoC.威武wǔ撑船zhǎng鸳鸯yān g裹着guǒ宝钗chāD.筷子kuài铁锨xiān蹲着dūn嘱咐zhǔ腮帮子sāi答案:C(解析:撑船chēng宝钗chāi)2、解释词语3、学生互评对错,打出对错符号。
4、公布满分人数,表扬满分同学。
5、出示错题。
6、学生纠错,教师点拨。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理清情节1、出示自学指导:默读全文,根据刘姥姥的游踪梳理情节划分层次。
时间:8分钟。
2、出示答案:第一段(1)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段(2—3)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段(4)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临摹生字。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4da844b7360b4c2f3f6416.png)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析小说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刘姥姥这一人物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小说的主题。
4、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析小说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刘姥姥这一人物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刘姥姥进大观园》影视片段)同学们,刚刚我们观看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位刘姥姥七十五岁高龄,并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探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背景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一共三次进贾府。
一进:是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岁末,狗儿家生活艰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王夫人家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二进: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
见识到大户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课文所选即是二进大观园内容。
三进:刘姥姥得知贾府被抄,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带着巧姐到乡下。
2、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作为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刘姥姥,来到贵族贾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用餐,在王熙凤等人的安排下,闹出了许多笑话。
3、梳理故事情节第一部分(贾母便笑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写刘姥姥惊叹潇湘馆内的陈设奢华。
第二部分(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用宴,在王熙凤等人的策划下上演“笑”剧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涡阳第八中学:臧文清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学习重点刻画刘姥姥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下面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描写,请说出相应的名字。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3)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4)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分别是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晴雯。
二、作家作品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他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曹雪芹另著有《废艺斋集稿》。
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
《红楼梦》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刘姥姥与贾家的来历: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作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冬日家中无收,连吃饭都成问题,刘姥姥与狗儿正为此发愁。
刘姥姥想起祖上与京中荣国府沾些亲戚之情,想着荣国府家大业大随便施舍些银两吃食,也够家里过上一阵。
次日,刘姥姥便带着板儿赶路前往荣国府。
先是去找陪房周瑞,周瑞家的见了她,便猜到他的来意,领着刘姥姥和板儿到了贾琏的住处。
刘姥姥进屋只见凤姐粉光脂艳端坐在榻上,刘姥姥与凤姐细说了来由,凤姐知其意便赠了她二十两银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了二十两银子的接济,便有了第二回,刘姥姥带着“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二进荣国府,表示谢意。
四、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蓼溆(liǎoxù)戗(qiànɡ)金银箸(zhù)琥珀(hǔpò)丫鬟(huan)相干(xiāng gān)亲(qìnɡ)家调(tiáo)停漱盂(shùyú)麈(zhǔ)尾撮(cuō)弄四楞(lénɡ)铁锨(xiān)发怔(zhènɡ)筵(yán)席促(cù)狭鬼儿砒(pī)霜嬷嬷(mó)(2)词语释义:一径:径直。
调停:安排处理。
蓼溆:水边有着许多花草的地方。
文中指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
相干:指相互间有联系,有关系、有牵涉,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仔细:小心,当心。
撮弄:戏弄。
不伏手:不称手,不好用。
促狭鬼儿:爱作弄人的人。
促狭,爱捉弄人。
五、整体感知1.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请找出刘姥姥观赏大观园的线路(游踪)。
明确:潇湘馆(黛玉)、紫菱洲(迎春)、秋爽斋(探春)、晓翠堂(用早饭)3. 根据记叙的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时间:吃早饭时;地点:大观园秋爽斋晓翠堂;人物:刘姥姥、贾母、鸳鸯、王熙凤等起因:鸳鸯和凤姐商议拿刘姥姥开玩笑;经过:刘姥姥在鸳鸯和凤姐的导演下故意出洋相让众人取笑;结尾:凤姐和鸳鸯分别向刘姥姥解释和赔不是,与开头相照应。
4. 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
明确:一(1-3 ):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二(4-10 ):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三(11 ):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六、合作探究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明确: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
因为刘姥姥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她们看不起她,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以哄贾母开心。
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2. 大家要取笑刘姥姥,李纨不同意大家捉弄刘姥姥,说明李纨具有什么样性格特征?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这反映出关于鸳鸯的哪些信息?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李纨厚道;鸳鸯受贾母之宠,在丫鬟中地位之高,鸳鸯坚持要拿刘姥姥逗乐,目的是讨好贾母,也反映出她曲意逢迎。
3.“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④“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⑤这两段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凤姐向鸳鸯“递眼色”和已经不立在贾母旁边拿洗漱用品的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这两个细节描写为下文引逗刘姥姥取乐作铺垫。
4.鸳鸯和凤姐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明确:(1)“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
”⑥(2)“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⑥“单”和“偏”极省俭地写出了凤姐是故意拿刘姥姥取笑的。
5. 刘姥姥明知道大家要捉弄她,取笑她,为什么还要这样积极配合?明确:明知道大家是捉弄她为了逗乐,却还要装出一副笨拙无知的样子来配合,说明刘姥姥聪明、圆滑,心机深沉,想要讨好贾母,得到实际的好处。
当然,这种圆滑里面包涵深深的奴性。
6. 刘姥姥是如何引人发笑的?明确:语言描写:“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憨直质朴。
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⑦“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得一个儿。
”⑧“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⑨动作描写: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了下来,滚在地下。
⑨7.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
“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
“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
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8. 刘姥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刘姥姥识趣凑趣、知恩图报、有见识、讲义气。
说话风趣幽默、言谈地道本分、质朴、装疯卖傻、但实际上很有心计,大智若愚,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圆滑世故、精明的农村老太太的形象。
9.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
(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
(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
(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
(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
(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
10. 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是“发怔”?明确:“发怔”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一方面写出了刘姥姥的语言及“鼓着腮不语”的神态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间寂静,又与众人大笑的热烈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11.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小人物;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12. 在这场“笑”剧中,一般人只写到一次,作者写贾母为什么写两次?明确:第一次是承接宝玉“笑”的结果写贾母搂着宝玉喊“心肝”;第二次是在写完众人后,写贾母“笑的眼泪出来”。
这样写,既表现了贾母对宝玉的特别溺爱,也显示贾母在家族中的特殊身份和至高无上地位,同时也说明鸳鸯和凤姐导演的这出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3. 随着情节的推展,作者一再让刘姥姥对大观园及贾府生活发出赞叹,有何作用?明确:贾府的豪奢,是刘姥姥难以想象的,所以这固然是缘于刘姥姥的少见多怪,也是借刘姥姥之口侧面写出贾府的奢华。
此外,刘姥姥感叹“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就没了”“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更对比出府内、府外贫富之悬殊,也暗示了贾府由兴盛到衰败的主题。
14. 归纳主旨:明确:本文叙述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被凤姐和鸳鸯故意戏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