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安全_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_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
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
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15760—1995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07批准1996—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根据ISO/TR 12100—1:1992《机械安全——基本概念、设计通则——第一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和ISO/TR 12100—2:1992《机械安全——基本概念、设计通则——第二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并在JB 4139—85《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附件安全防护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
JB 4139是参照原F OCT12.2.009—75《金属切削机床一般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保留了JB 4139的机床的机械危险因素和为保证机床使用安全机床设计、制造时应采取的措施(共同性的)等内容,并作了适当修改,同时增加了机床设计应采用三级安全技术措施的规定。
本标准是金属切削机床在安全方面的通用标准。
使用本标准时,各种机床应按本标准的原则、要求,根据其特点补充和具体化,各类机床可按本标准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JB 4139—85《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附件安全防护技术条件》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部北京机床研究所。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切削机床(以下简称机床)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机床。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1—85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893—82 安全色GB 2894—88 安全标志GB/T 3167—93 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GB/T 3168—93 数字控制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GB 4053.1—83 固定式钢直梯GB 4053.2—83 固定式钢斜梯GB 4053.3—8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GB 4053.4—83 固定式工业钢平台GB/T 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 6527.2—86 安全色使用导则GB 6576—86 机床润滑系统GB 7932—87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 8196—87 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 8197—87 防护屏安全要求GB 12265—90 机械防护安全距离ZB J50 004—88 金属切削机床噪声声压级的测定ZB J50 005—88 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ZB J50 014—89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ZB J50 016—89 金属切削机床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ZB J50 017—90 出口机床包装技术条件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工业机器人 安全实施规范》GB
《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 B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T20867-2007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Industrial robot-Safety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安全分析4 基本设计要求5 机器人设计和制造6 机器人系统的安全防护和设计7 使用和维护8 安装、试运行和功能测试9 文件10 培训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景谬、郝淑芬、聂尔来、许莹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1 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制修订概况1.1 国际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概况ISO 10218是《工业机器人安全》国际标准的编号,此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84/SC 2/WG 3制定的,并于1992年1月正式发布实施,1997年9月经全体成员体投票复审,确认继续有效实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品种不断增加,功能扩展,性能提高,应用领域亦更加广泛,不仅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甚至扩展到医疗、服务和康复领域,因此机器人使用的安全及防护问题日益突出。
2000年,美国提出为了加强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的安全,使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更便于交流和执行,并且标准还应考虑用于工业自动化的系统中除机器人系统以外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ISO10218:1992年的版本进行修订,同时提供了美国在1999年制定的标准版本。
2000年ISO/TC 184/SC 2在美国举行的年会上形成决议,决定成立工作组,对安全标准进行修订。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年会上工作组提出了新工作项目建议草案,把安全标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构形和安装时的安全,第二部分为机器人重新组装、重新布置及使用时的安全规范。
机械安全 标志要求
能快速分开和更换的连接器、使用错接会引起危险的连接器的型号及结构,不论是选择还是配置要确保正确连接。若达不到,要使用能区分的标志。颜色编码仅作为辅助方法。
6.2机械连接
有时难以防止机械零部件错误连接,则在这些零部件上加标志以说明正确的连接方法。
机械安装和拆卸过程中需识别吊环和对中标记时,这些标记的含义要在随机文件中说明。
GB 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eqv IEC 60529:1989)
GB/T 5226.1—1996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eqv IEC 60204—1:1992)
GB/T 5465.2—1996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idt IEC 60417:1973)
GB/T 12501—1990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neq IEC 60536:1976)
g)用于爆炸环境的防护型指示符号(见IEC 60079—0)
5标志应用
5.1通则
机械以及安装或重装会引起风险的机械部件应该用定额牌、铭牌,标签、印戳、雕刻和颜色标记。机械整体零件交货应考虑这类标志。设备上任何标志要与随机文件一致以避免混乱。
标志、符号和文字信息要容易理解和明确无误,尤其对机械相关的零件或功能。
阀操作件及功能应明确并永久使用与线路图相同符号表示。
4.3.4有关电气危险的标志
除4.3.2所列标志外,还包括但不限于下面所列:
a)额定电压、电流、频率,
b)相数,
c)防止电击保护分类符号(见附录A);
d)由于危险电压而产生危险的警告(见附录A);
e)IP代码标志(见GB 4208);
f)有残余电压的警告(GB/T 5226.1—1996中的6.2.3);
en12100-2 中文.doc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N ISO 12100-2:2003前言本标准是根据ISO的2类技术报告ISO/TR 12100—2:1992《机械安全——基本概念,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制定的,在标准技术要素上与之等效,在概述要素、一般要素和补充要素方面根据国内情况有以下几点改变:1.删去了EN292—2的前言,因为该前言只说明了标准的起草单位以及引用标准EN 60204—1的修订情况;引言只是说明欧洲机械安全标准的分类及各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都与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关系不大,故将其删去。
2.删去了原“引用标准”一章中所列的所有欧洲标准和标准草案,因为对应于这些标准和标准草案,我们将陆续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
因此,在本标准正文中有关引用这些标准或标准草案的地方,在文字叙述上都做了相应的修改。
3.删去了原提示的附录A至附录D,因为这些附录是针对欧共体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对我们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ISO/TR 12100—2:1992是等同采用欧洲标准EN 292—2:1991的,现在已发至ISO/TC 199各成员国试用。
根据ISO2类技术报告的规定,自出版之日起,三年后进行复审,若复审通过,即转为正式ISO标准,若通不过,再延长三年,然后再复审,若再通不过,该项目就撤消。
本标准在《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两部分:第1部分:EN ISO 12100-1:2003 基本术语、方法学第2部分:EN ISO 12100-2:2003 技术原则与规范本标准自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北京第一机床厂、东风汽车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贤智、李勤、陈燕南、胡天锡、王行贤、王援朝。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设计机械产品时,为了保证机械安全而应遵循的技术原则与规范。
[整理]GB_T16856-1997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GB/T16856-19971 范围本标准描述了被称之为风险评价的程序,通过这种程序将有关机械的设计、使用、事件、事故和伤害的知识和经验汇集到一起,以进行机器寿命周期内各种风险的评价。
本标准给出了赖以进行风险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指南。
规定了识别危险、评估和评定风险的程序。
本标准的目的是对有关机械安全问题及为验证风险评价所需的文件类型问题进行决策时提供建议。
本标准对分析危险和评估风险的方法不作详细规定。
这种详细规定在其他文献(如教科书或其他参考文件)中另有述及。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15706.1—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GB/T15706.2—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3 定义除GB/T15706.1给出的定义外,本标准还采用以下定义:3.1 伤害harm对健康或财产的物理损伤和/或危害。
3.2 危险事件hazardous event引起伤害的事件。
3.3 遗留风险residual risk采取安全措施之后所剩余的风险。
3.4 安全措施safety measure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手段。
(见GB/T15706.1—1995的第5章)4 总则4.1 基本概念风险评价是以系统方式对与机械有关的危险进行考察的一系列逻辑步骤。
当需要时,风险评价后应按照GB/T15706.1—1995第5章所描述的方法减小风险。
当重复这一过程时,就可达到尽可能消除危险和根据现有工艺水平实施安全措施的迭代过程(见图1)。
注:减小风险和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不是风险评价的内容,进一步的解释见GB/T15706.1—1995第5章和GB/T15706.2图1 实现安全的迭代过程风险评介包括:——风险分析1)机械限制的确定(第5章)2)危险识别(第6章)3)风险评估(第7章)——风险评定(第8章)风险分析提供了风险评定所需的信息,有了这种信息就可对机械安全做出判断。
机械综合安全卫生标准201008
2002-12-1 现行 2003-4-1 现行 2004-6-1 现行 2004-6-1 现行 2009-6-1 现行 2005-7-1 现行 2005-7-1 现行 2006-4-1 现行 2006-7-1 现行 2007-9-1 现行 2008-3-1 现行 2009-11-1 现行 2009-9-1 现行 2010-2-1 现行 2010-2-1 现行 2010-2-1 现行 2009-12-1 现行 2009-12-1 现行 2009-12-1 现行 2009-11-1 现行 2009-11-1 现行 2010-2-1 现行 2006-9-1 现行 2006-9-1 现行 1998-1-1 现行 1992-7-1 现行 2005-9-1 现行 2007-9-1 现行 1995-1-1 现行 2003-9-1 现行
标准编号 AQ 7001-2007 GB 12265.3-1997 GB/T 15706.1-2007 GB/T 15706.2-2007 GB/T 16181-1996 GB 16454-1996E GB 16754-2008 GB/T 16755-2008 GB/T 16855.1-2008 GB/T 16855.100-2005 GB/T 16855.2-2007 GB/T 16856.1-2008 GB/T 16856.2-2008 GB/T 17454.1-2008 GB/T 17454.2-201-2008 GB 17888.2-2008 GB 17888.3-2008 GB 17888.4-2008 GB/T 17889.1-1999 GB/T 17889.2-1999 GB/T 18153-2000 GB 18209.1-2000 GB 18209.2-2000 GB 18209.3-2002 GB/T 18569.1-2001 GB/T 18569.2-2001 GB/T 18717.1-2002 GB/T 18717.2-2002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T15706.1-2007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Safety of machinery-Basic concepts,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Part1:Basic terminology,methodology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5 减小风险的策略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用于GB/T 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前言GB/T 15706《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第2部分:技术原则。
本部分为GB/T 15706的第l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0-1:2003《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英文版),并按照我国标准的编写规则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与ISO12100-1:2003的不同为:将标准正文后面的英法德三种文字对照的索引改为英中两种文字对照的索引。
本部分代替GB/T 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吉林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联认证中心、广东金方圆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聂北刚、李勤、王学智、居荣华、肖建民、宁燕、王国扣、隰永才、张晓飞、富锐、程红兵、孟宪卫、赵茂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5706.1-1995。
引言GB/T 15706的首要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总体框架和指南,使其能够设计出在预定使用范围内具备安全性的机器。
机械安全 标志要求
本标准正文基于如下文件:
DIS
表决报告
44(CO)67
44/69/RVD
有关本标准获准的全部信息可从上表所示的表决报告中查出。
IEC 61310冠总标题“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在总标题下由如下部分组成:
——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
——第2部分:标志要求
——第3部分:操作件位置和操作的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关机械标志的要求。
本标准对机械识别标志、机械和电气危险相关的安全标志、为避免由于不正确连接造成危险用的标志做出一般规定。
GB/T 13394—1992电工技术用字母符号旋转电机量的符号(eqv IEC 60027—4:1985)
GB/T 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eqv ISO 12100—1:1992)
GB/T 15706.2—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qv ISO 12100—2:1992)
所有连接器需有标志以使设备正确连接。
能快速分开和更换的连接器、使用错接会引起危险的连接器的型号及结构,不论是选择还是配置要确保正确连接。若达不到,要使用能区分的标志。颜色编码仅作为辅助方法。
6.2机械连接
有时难以防止机械零部件错误连接,则在这些零部件上加标志以说明正确的连接方法。
机械安装和拆卸过程中需识别吊环和对中标记时,这些标记的含义要在随机文件中说明。
机械安全_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_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GB/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Safety of machinery-Basic concepts,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Part1:Basic terminology,methodology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5 减小风险的策略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用于GB/T 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前言GB/T 15706《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第2部分:技术原则。
本部分为GB/T 15706的第l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0-1:2003《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英文版),并按照我国标准的编写规则GB/T 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与ISO12100-1:2003的不同为:将标准正文后面的英法德三种文字对照的索引改为英中两种文字对照的索引。
本部分代替GB/T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吉林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联认证中心、广东金方圆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聂北刚、李勤、王学智、居荣华、肖建民、宁燕、王国扣、隰永才、张晓飞、富锐、程红兵、孟宪卫、赵茂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
引言GB/T 15706的首要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总体框架和指南,使其能够设计出在预定使用范围内具备安全性的机器。
同时亦为标准制定者提供标准制定的策略。
机械安全的概念是指在风险已经被充分减小的机器的寿命周期内,机器执行其预定功能的能力。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 12265.3-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7-07批准 1998-02-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等效采用欧洲标准EN349:1993(ISO/DIS13854)《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最小间距》。
本标准与EN349唯一技术差异是,避免腿部受挤压的最小间距为210mm,与EN349一致。
自实施之日起所有新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而老产品可以按GB12265-90过渡到1999年12月31日。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张铭续、黄鸿康、马贤志、李勤。
GB12265.3-1997EN前言本欧洲标准是由CEN/TC114“机械安全”委员会第2工作组“安全距离”工作组制定的。
本欧洲标准是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秘书处委托CEN制定的,用以支持欧共体指令的基本要求。
本欧洲标准最迟在1993年10月底前应以出版等效文本或认同的方式定为国家标准,同时,最迟在1993年10月底以前应撤消与之相矛盾的国家标准。
根据CEN/CENELEC内部法规,下列国家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0引言根据GB/T15706.1,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
使用本标准中的最小间距是避免人体各部位受挤压危险的一种方法。
在规定最小间距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挤压区的可进入性;——研究有关人体测量数据和使用者的种族差异性。
——技术和应用等情况。
1范围本标准的目的是使其使用者(如标准的制定者和机械设计者)能避免挤压的危险。
本标准规定了与人体各部位相应的最小间距,适用于以此方法能获得足够安全的场合。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3)文件以推荐的方式供国际使用,以标准、技术说明书、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出版,并在这种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
4)为了促进国际统一,IEC国家委员会有责任将IEC国际标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他们的国家和地区标准。IEC标准与其相应的国家或地区标准间任何差异均应在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中明确指出.
附录A、B、C、D、E和F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已包括1998年3月勘误表的内容.
某些国家存在下列不同:
-—4.3。1:公共配电系统供电的电压特性由EN50160:1994《公共配电系统供电的电压特性》规定(欧洲).
——7。2。3:TN—S系统强制断开中线(法国)。
—-10。7。2:非锁住急停装置与单独复位装置配合使用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常用方法(美国).
5.3 电源切断(隔离)开关
5.4 防止意外起动的断开器件
5.5 断开电气设备的器件
5.6 对未经允许、疏忽和错误连接的防护
6 电击的防护
6.1 概述
6.2 直接接触的防护
6.3 间接接触的防 概述
7.2 过电流保护
7.3 电动机的过载保护
7.4 异常温度的保护
14.1 连接和布线
14.2 导线的标识
14.3 电柜内配线
14.4 电柜外配线
14.5 通道、接线盒与其他线盒
15 电动机及有关设备
15.1 一般要求
15.2 电动机外壳
15.3 电动机尺寸
15.4 电动机架与隔间
15.5 电动机选择的依据
15.6 机械制动器用保护器件
工业机器人安全系统实施要求规范GB
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T20867-2007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Industrialrobot-Safetyimplementationspecification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4?5?6?7?8?9?10?前言引言1?1.1?年1月正年的版本进安全标准进行修订。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年会上工作组提出了新工作项目建议草案,把安全标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构形和安装时的安全,第二部分为机器人重新组装、重新布置及使用时的安全规范。
此两部分的内容比1992年版细化和增加了不少具体内容,特别是对安全防护电路的设计及对各类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更加明确。
目前该标准正在制定中。
1.2?我国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情况工业机器人产品在我国的研制开发始于“七五”期间。
由于工业机器人产品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征,其运动部件,特别是手臂和手腕部分具有较高的能量,且以较快的速度掠过比机器人机座大得多的空间,并随着生产环境和条件及工作任务的改变,其手臂和手腕的运动亦随之改变。
若遇到意外启动,则对操作者、编程示教人员及维修人员均存在着潜在的伤害。
为此,为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在研制机器人产品的同时,也立项制定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
我国第一个安全标准GB11291-1989是1989年3月发布,1990年实施的,它是参照日本标准JISB8433:1986《工业机器人安全法则》制定的。
1994年,经过五年的使用,发现原标准过于简单,且国际标准ISO10218也已经发布实施,按照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于1994年成立工作组对1989年版进行修订,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9月发布,1998年4月开始实施。
此版本完全参照采用了ISO10218:1992的版本,在内容上有所增加,首次提出了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概念以及机器人系统的安全设计和防护措施。
目前该标准尚在实施中。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
注:减小风险和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不是风险评价的内容,进一步的解释见GB/T15706.1—1995第5章和GB/T15706.2图1 实现安全的迭代过程风险评介包括:——风险分析1)机械限制的确定(第5章)2)危险识别(第6章)3)风险评估(第7章)——风险评定(第8章)风险分析提供了风险评定所需的信息,有了这种信息就可对机械安全做出判断。
风险评价依赖于判断决定。
这些决定应通过定性的方法来支持,并尽可能通过定量方法补充。
当可预见伤害严重度高且范围大时,定量法是特别合适的。
定量法对评价可替换的安全措施和决定何种防护更好是有用的。
注:由于定量法的使用受可得到的有用数据量的限制,因此,在许多应用场合,只能使用定性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程序应以形成文件的方式进行:——已进行过评价的机械的预期使用(技术规范、限制等);——所识别的危险、危险状态和危险事件;、——使用的有关信息(事故历史,由对类似机器进行减小风险获得的经验等);——通过安全措施要达到的目标;——为消除识别的危险或减小风险所实施的安全措施;、——在技术上和人为方面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如对风险的了解、降低速度、急停装置、使动装置。
风险要素示于图2中,附加细节在7.1.1和7.1.2中给出。
注:在许多情况下,这些风险要素不能被精确地测定,而只能估计。
这特别适用于可能伤害出现的概率。
在某些情况(如由于有毒物质或精神压力有损健康的情况)下,可能伤害的严重度不容易确定。
为改善这种情况,可使用附加辅助值即所谓的风险参数,以方便风险评估,总的来说,特别适用于这种情况的风险参数型式取决于所涉及的危险类别。
图2 风险要素7.1.1 严重度(可能伤害的程度)严重度可通过考虑以下因素评估:——防护对象的性质:1)人;2)财产;3)环境。
——损伤的严重度(对人的情况):1)轻度(可正常恢复的)损伤或危害健康;2)严重(不能正常恢复的)损伤或危害健康;3)死亡。
——伤害的限度(对每台机器)。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12265.3-1997前言本标准是等效采用欧洲标准EN349:1993(ISO/DIS13854)《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最小间距》。
本标准与EN349唯一技术差异是,避免腿部受挤压的最小间距为210mm,与EN349一致。
自实施之日起所有新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而老产品可以按GB12265-90过渡到1999年12月31日。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张铭续、黄鸿康、马贤志、李勤。
GB12265.3-1997EN前言本欧洲标准是由CEN/TC114“机械安全”委员会第2工作组“安全距离”工作组制定的。
本欧洲标准是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秘书处委托CEN制定的,用以支持欧共体指令的基本要求。
本欧洲标准最迟在1993年10月底前应以出版等效文本或认同的方式定为国家标准,同时,最迟在1993年10月底以前应撤消与之相矛盾的国家标准。
根据CEN/CENELEC内部法规,下列国家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0引言根据GB/T15706.1,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
使用本标准中的最小间距是避免人体各部位受挤压危险的一种方法。
在规定最小间距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挤压区的可进入性;——研究有关人体测量数据和使用者的种族差异性。
——技术和应用等情况。
1范围本标准的目的是使其使用者(如标准的制定者和机械设计者)能避免挤压的危险。
本标准规定了与人体各部位相应的最小间距,适用于以此方法能获得足够安全的场合。
本标准仅适用于来自挤压危险的风险,不适用于其他可能的危险,例如冲击、剪切卷入等危险。
设备相关安全标准
设备相关安全标准《GB 16754-2008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GB 23821-2009 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T 15706.1-2007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T 15706.2-2007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GB/T 16855.1-2008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第1部分:设计通则》《GB/T 8196-2003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 19876-2005机械安全与人体部位接近速度相关防护设施的定位》《GB/T 18831-2010机械安全带防护装置的联锁装置设计和选择原则》《GB/T 19671-2005机械安全双手操作装置功能状况及设计原则》《GB 17888.1-2008 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GB 17888.2-2008 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GB 17888.3-2008 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GB 17888.4-2008 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19436.1-2004机械电气安全电敏防护装置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试验》《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T 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确定原则》《GB/T 18717.2-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2部分:人体局部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确定原则》《GB 18209.1-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GB 18209.2-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2部分:标志要求》《GB/T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18153-2000 机械安全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GB/T 19670-2005 机械安全防止意外启动》《GB 12265.3-1997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空间》《GB/T 17454.1-2008 机械安全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的设计和试验通则》。
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 8196-2003前言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4120:200N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 14120:2002重新起草,由于我国法律要求和工业的特殊需要,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
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
在资料性附录A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文本结构一致,但由于增加了附录A,因此国际标准中原有的两个附录的编号在本标准中依次改为附录B和附录C.为了便于使用,对于ISO 14120:2002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 删除ISO 14120:2002国际标准的前言,修改了ISO14120:2002的引言;c)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以指导使用;本标准代替GB8196-1987《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和GB8197-1987((防护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GB 8196-1987和GB8197-198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适用范围扩大,不仅包含防护罩、防护屏,而且包括各类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由于结构不同,可以是壳、罩、屏、门、封闭式防护装置等(GB8196-1987和GB8197-1987的导语;本版的1);—全部术语和定义均为新增加内容,以使其与现有采用ISO标准的其他涉及机械安全的国家标准协调一致(GB8196-1987的1和GB 8197-1987的1;本版的3);—增加了风险评价方面内容(本版的4) ;—设计制造要求方面增加了密封性、抗腐蚀、抗微生物、无毒、机器的观察、透明性、频闪影响、静电特性、热稳定性、可燃性、降低噪声与振动、防辐射等方面的要求(GB8196-1987的2和GB8197-1987的2;本版的5);—增加了防护装置类型选择方面的规定(GB 8196-1987的2. 4 ;本版的6);—增加了防护装置的其他设计制造规定:攀登、保留紧固件、抗振、警告信号、颜色、美学等方面的要求(本版的7);—增加了防护装置安全要求的检验要求(本版的8);—增加了对防护装置使用信息方面的要求(本版的9)e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 12265.3-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7-07批准 1998-02-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等效采用欧洲标准EN349:1993(ISO/DIS13854)《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最小间距》。
本标准与EN349唯一技术差异是,避免腿部受挤压的最小间距为210mm,与EN349一致。
自实施之日起所有新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而老产品可以按GB12265-90过渡到1999年12月31日。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张铭续、黄鸿康、马贤志、李勤。
GB12265.3-1997EN前言本欧洲标准是由CEN/TC114“机械安全”委员会第2工作组“安全距离”工作组制定的。
本欧洲标准是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秘书处委托CEN制定的,用以支持欧共体指令的基本要求。
本欧洲标准最迟在1993年10月底前应以出版等效文本或认同的方式定为国家标准,同时,最迟在1993年10月底以前应撤消与之相矛盾的国家标准。
根据CEN/CENELEC内部法规,下列国家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0引言根据GB/T15706.1,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
使用本标准中的最小间距是避免人体各部位受挤压危险的一种方法。
在规定最小间距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挤压区的可进入性;——研究有关人体测量数据和使用者的种族差异性。
——技术和应用等情况。
1范围本标准的目的是使其使用者(如标准的制定者和机械设计者)能避免挤压的危险。
本标准规定了与人体各部位相应的最小间距,适用于以此方法能获得足够安全的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T15706.1-2007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Safety of machinery-Basic concepts,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Part1:Basic terminology,methodology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5 减小风险的策略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用于GB/T 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前言GB/T 15706《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第2部分:技术原则。
本部分为GB/T 15706的第l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0-1:2003《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英文版),并按照我国标准的编写规则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与ISO12100-1:2003的不同为:将标准正文后面的英法德三种文字对照的索引改为英中两种文字对照的索引。
本部分代替GB/T 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吉林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联认证中心、广东金方圆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聂北刚、李勤、王学智、居荣华、肖建民、宁燕、王国扣、隰永才、张晓飞、富锐、程红兵、孟宪卫、赵茂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5706.1-1995。
引言GB/T 15706的首要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总体框架和指南,使其能够设计出在预定使用范围内具备安全性的机器。
同时亦为标准制定者提供标准制定的策略。
机械安全的概念是指在风险已经被充分减小的机器的寿命周期内,机器执行其预定功能的能力。
本部分是机械安全系列标准的基础标准。
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A类标准(基础安全标准),给出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一般特征。
——B类标准(通用安全标准),涉及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防护装置:a) B1类,特定的安全特征(如安全距离、表面温度、噪声)标准;b) B2类,安全装置(如双手操纵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防护装置)标准。
——C类标准(机器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的机器或一组机器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本部分属于A类标准。
若C类标准的内容偏离本标准第2部分或B类标准的规定,则以C类标准为准。
建议将本部分纳入培训课程和手册,以便设计者掌握基本术语和通用设计方法。
本部分起草时已参照了ISO/IEC指南51《安全特征关于标准中该类条款的指南》的内容。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用于实现机械安全的基本术语和方法。
本部分陈述的条款供设计者使用。
本部分不涉及家畜、财产或环境的损害或损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570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5706.2-2007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ISO12100-2:2003,IDT)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机械 machinery机器 machine由若干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至少有一个零件是可运动的,并且有适当的机器致动机构、控制和动力系统等。
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应用目的,如物料的加工、处理、搬运或包装等。
术语“机械”和“机器”也包括为了同一个应用目的,将其安排、控制得像一台完整机器那样发挥它们功能的若干台机器的组合。
注:附录A给出了机器的一般图示。
3.2可靠性(机器的) reliability(of a machine)机器、机器的零部件或装置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限内执行规定功能且不出现故障的能力。
3.3可维护性(机器的) maintainability(of a machine)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方法对机器执行所需的各种维护活动,使其实现或恢复预定使用条件下功能状态的能力。
3.4易用性(机器的) usability(of a machine)机器所具有的,由于其特点或特征,使得机器的功能很容易理解,容易使用的能力。
3.5伤害 harm对健康产生的生理上的损伤或危害。
3.6危险 hazard潜在的伤害源。
注1:“危险”一词可由其起源(例如:机械危险和电气危险)。
或其潜在伤害的性质(例如:电击危险、切割危险、中毒危险和火灾危险)进行限定。
注2:本定义中的危险包括:——在机器的预定使用期间,始终存在的危险(例如:危险运动部件的运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弧、不健康的姿势、噪声排放、高温);——意外出现的危险(例如:爆炸、意外启动引起的挤压危险、泄漏引起的喷射、加速/减速引起的坠落)。
3.7相关危险 relevant hazard已识别出的机器本身存在的或由机器引起的危险。
注:相关危险是GB/T 16856所述的过程中某一步骤的结果。
3.8重大危险 significant hazard属于相关危险,需要设计者根据风险评价采用特殊方法去消除或减小的风险。
3.9危险状态 hazardous situation指人员暴露于具有至少一种危险的环境。
这类暴露可能会立即或在一定时间之后对人员产生伤害。
3.10危险区 hazard zone/danger zone使人员暴露于危险的机械内部和(或)其周围的任何空间。
3.11风险 risk伤害发生概率和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的综合。
3.12遗留风险 residual risk采取保护措施之后仍然存在的风险(见图1)。
注:本部分中,遗留风险是:——在设计者采取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采用了所有的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
3.13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在内的全过程。
3.14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机器限制的确定、危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的组合。
3.15风险评估 risk estimation确定伤害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发生的概率。
3.16风险评定 risk evaluation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判断是否已达到减小风险的目标。
3.17充分减小风险 adequate risk reduction至少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根据合理的要求进行的风险减小。
注:确定风险是否充分减小的判据在5.5中给出。
3.18保护措施 protective measure用于达到风险减小的措施。
这些措施是由下列人员实施的:——设计者(本质安全设计、安全防护和附加防护措施、使用信息);——使用者(组织方面: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工作许可制度;附加安全防护装置的提供和使用;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
见图1。
3.19本质安全设计措施 inherently safe design measure通过改变机器设计或机器工作特性,而非使用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来消除危险或减小与危险相关的风险的保护措施。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4章,探讨了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减小机器风险。
3.20安全防护 safeguarding使用安全防护装置保护人员的措施。
这些保护措施使人员远离那些不能合理消除的危险或者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无法充分减小的风险。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5章对安全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3.21使用信息 information for use由信息载体(如文本、文字、标记、信号、符号、图表)组成的保护措施。
这些载体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注:GB/T 15706.2-2007中第6章对使用信息进行了详述。
3.22机器的预定使用 intended use of a machine按照使用说明书提供的信息使用机器。
3.23可预见的误用 reasonably foreseeable misuse不是按设计者预定的方法而是按照容易预见的人的习惯来使用机器。
3.24安全防护装置safeguard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
3.25防护装置 guard机器的组成部分,用于提供保护的物理屏障。
注1:防护装置可以:——单独使用,对于活动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闭合”时才有效,对于固定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处于“锁定位置”才有效;——与带或不带防护锁的联锁装置结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防护装置处于什么位置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注2:根据设计,防护装置可以称作外壳、护罩、盖、屏、门和封闭式装置。
注3:防护装置的类型及其要求。
见GB/T 15706.2-2007中5.3.2和GB/T 8196。
3.25.1固定式防护装置 fixed guard以一定方式(如采用螺钉、螺帽、焊接)固定的,只能使用工具或破坏其固定方式才能打开或拆除的防护装置。
3.25.2活动式防护装置 movable guard不使用工具就能打开的防护装置。
3.25.3可调式防护装置 adjustable guard整体或者部分可调的固定式或活动式防护装置。
在特定的操作期间,调整件保持固定。
3.25.4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与联锁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在防护装置关闭前,其“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不能执行;——在危险机器功能运行时,若打开防护装置,则发出停机指令;——在防护装置关闭后,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规定。
3.25.5带防护锁的联锁防护装置interlocking guard with guard locking与联锁装置、防护锁定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前,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不能够执行;——在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所产生的风险消失之前,防护装置保持关闭和锁定状态;——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后,被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和锁定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