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冰川地貌知识点
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形成的地貌特征。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下面就来逐步介绍冰川地貌的知识点。
1.冰川的形成与分类冰川是由积雪堆积而成的,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的寒冷地区形成。
根据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以将其分为冰帽冰川、山地冰川和冰川舌。
2.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主要分为滑动和流动两种方式。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上部积雪的堆积和下部冰体的塑性变形所致。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带动周围的岩石和土壤,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3.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蚀和冰碛作用。
冰蚀是指冰川通过滑动和流动,携带着岩石和碎屑颗粒对地表进行磨蚀和刮削。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悬浮物和沉积物沉积在地表,形成冰碛。
4.冰川地貌的特征冰川地貌的特征包括冰碛地貌和冰蚀地貌两类。
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冰蚀地貌包括冰蚀山谷、冰蚀盆地和冰蚀岩石等。
5.冰川沉积物的特点冰川沉积物主要由冰碛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特点。
冰川沉积物呈现出冰碛层、冰碛石、冰碛土等形态。
冰川沉积物在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问题。
6.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冰川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和消融,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影响非常重要。
7.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冰川的消融和退缩对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冰川地区的保护和管理。
总结:冰川地貌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冰川地貌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
冰川地貌的研究对于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冰川是由积累在地表的大量冰雪形成的地貌,主要分为冰川和冰川地貌两部分。
冰川地貌是指冰川侵蚀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表地貌。
冰川地貌是地球上最富有特色的地貌之一,其形成过程复杂而漫长。
首先,冰川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冰川形成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降雪量较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积雪可以逐渐累积,形成冰川的源头。
然而,仅有积雪还不足以形成冰川地貌,需要存在一定的地形条件。
通常,冰川形成在山谷或盆地中,而不是在平原或山顶。
这是因为山谷或盆地的地形可以促使积雪逐渐压实并形成冰川。
当积雪压力足够大时,它会开始流动,形成冰川。
一旦冰川形成,它就会对周围的地形进行侵蚀。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冰川的挤压和冰川的切割。
冰川的挤压作用是指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压力,使岩石发生变形和破碎。
冰川的切割作用是指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川底部的冰体对地表的刮削和剥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会使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如冰川谷、冰川平原、冰川湖等。
其中,冰川谷是冰川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
冰川谷是指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川对山谷进行削蚀形成的地形。
冰川谷通常呈V字形,两边陡峭,底部平坦。
冰川谷的形成是由于冰川的切割作用,它不仅可以将山谷切割成V字形,还可以将山谷的侧壁削蚀成U字形。
除了冰川谷,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平原。
冰川平原是指冰川退去后,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区。
冰川平原通常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地形起伏。
此外,冰川地貌中还有冰川湖、冰碛地等地貌形态。
总的来说,冰川地貌是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的结果。
冰川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而冰川的侵蚀作用则会使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冰川地貌的独特性和壮丽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科学家,被誉为地球上的自然奇观。
冰川地质作用的特征
冰川地质作用具有如下特征:
冰川的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强烈,塑造出许多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角峰、U形谷、悬谷等冰蚀地形。
冰川地质作用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冰碛丘陵等。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与角峰、刃脊、悬谷等。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尤为显著。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总之,冰川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特征。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冰川地质作用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
冰川地质考察知识点总结
冰川地质考察知识点总结一、冰川地质的基本概念冰川是指在地球表面由于气温低于零度,使得降雪凝结成冰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既具有雪山高处的积雪形态,又有山地至低地的冰川流动,是地球上特有的流动地貌。
冰川地质是对冰川地貌和冰川运动的研究,通常包括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和冰川历史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二、冰川地形的特征和成因1. 冰川地貌的特征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堆积、融化等作用造成的地形,其特征包括带状堆积地貌、冰川谷地、冰线地形、风化和低温作用等。
冰川地貌在地球表面分布广泛,同时也是研究地球气候演变和自然灾害的重要标志。
2. 冰川地貌的成因冰川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从高处向低处运动、侵蚀和堆积的作用造成的。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的切割和磨蚀,而冰川的堆积作用则表现在冰川前缘的堆积物和冰碛石、缺痕等地质现象。
三、冰川流动和运动特征1. 冰川的流动和变形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库,其流动特征直接影响着地表地质形态和水文地质过程。
冰川的流动和变形是由于受地球引力和冰体重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冰川运动的阻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在冰川的流动过程中,会形成压密和塑性变形,导致冰川的形态发生变化。
2. 冰川的流速和流量冰川的流速和流量是冰川运动的主要指标,通常冰川的流速与其坡度和性质相关联,不同地区的冰川流速相差很大。
而冰川的流量则受制于冰川高度和水量,通常冰川的流量呈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四、冰川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 冰川侵蚀的影响冰川侵蚀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的磨蚀和切割,这些作用不仅改变了地表地貌,还导致了地质结构的变化。
冰川侵蚀的影响还表现在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地质遗迹和堆积物,这些物质对地质环境和水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冰川堆积的影响冰川堆积是指冰川在地表积累的过程,冰川的堆积作用是冰川对地表侵蚀和堆积的结果。
冰川堆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地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冰川的运动速度和流量。
五、冰川地质在科研中的应用1. 冰川地质在气候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冰川地质是地球演变史和气候变化的记录者,研究冰川地质可以揭示地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地貌现象和地貌特征。
冰川是指由大量降雪在冷地积累形成的巨大冰体,具有流动性质。
冰川地貌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冰川作用主要包括冰蚀作用、冰堆积作用和冰水作用。
冰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磨蚀、挖掘和撞击,改变了地表地貌。
冰堆积作用是指冰川通过堆积、转移和堆积物的沉积,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
冰水作用是指冰川的融水和冰碛物的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冰川地貌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冰碛丘、冰碛原和冰碛湖。
冰碛丘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圆丘状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原是冰川作用堆积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碛湖是冰川作用融水形成的湖泊,常常在冰川消融后形成。
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谷、冰川崖和冰川湖。
冰川谷是冰川蚀削形成的V字形谷地,典型地形有U型谷和V型谷。
冰川崖是由冰川蚀削形成的陡峭悬崖,常见于冰川谷的两侧。
冰川湖是冰川消融形成的湖泊,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除了上述特征,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冰缘、冰碛坡和冰碛平原。
冰川冰缘是指冰川前缘的边缘部分,常常有冰融水和冰碛物的沉积。
冰碛坡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倾斜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平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寒冷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发育较为普遍。
而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则很少见。
此外,冰川地貌还受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冰川地貌是地球表面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科学家通过对冰川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
而游客则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冰川地貌景观,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美丽。
冰川地貌的保护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冰川地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缩和破坏。
为了保护冰川地貌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旅游开发、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科学研究等。
初一地理冰蚀冰积地貌特征解析
初一地理冰蚀冰积地貌特征解析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景观的总称,而冰蚀冰积地貌则是冰川活动对地表地形的形成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类特殊地貌。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中的冰蚀冰积地貌特征进行详细解析。
冰蚀地貌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对地表岩石进行的物理和化学侵蚀,进而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
冰蚀地貌具有以下特征:一、冰蚀地貌的地形特征1. 山谷:冰川具有极强的冲蚀能力,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会将山谷底部的岩石磨蚀成U型槽,形成宽阔而深邃的山谷。
山谷的侧壁也会受到冰川的侵蚀,形成陡峭的悬崖和峭壁。
2. 悬崖峭壁:冰川的冲蚀作用会使得山脚下的岩石被削蚀成悬崖峭壁。
这些峭壁垂直陡峭,常常是冰川蚀后的痕迹。
3. 冰锥:在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川溶水会沿着山脊和山谷的缝隙流下,并在冰川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突出的冰锥。
二、冰蚀地貌的地貌作用1. 冲刷:冰川内的冰体流动时,其中携带的岩屑和砂石等会对地表进行冲刷,使得地表的岩石被磨平、磨光。
2. 磨蚀:冰川内的岩屑会随着冰川的流动进一步加剧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冰川内的岩屑会像砂纸一样磨擦地表,形成多种磨蚀地形,如凹坑、切槽等。
3. 掏空:冰川的液态水会通过冰川内的裂缝渗入地表,进一步侵蚀地下的岩石,使得地下的溶蚀作用加剧,从而形成溶洞和地下河道等地下地貌。
冰积地貌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携带的岩屑和碎石堆积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冰积地貌具有以下特征:一、冰积地貌的地形特征1. 冰碛:冰川携带的岩屑和碎石在冰川消融退缩时,会被放置在冰川前缘形成冰碛。
冰碛一般为堆积的坡状地形,主要由冰碛丘和冰碛湖组成。
2. 冰碛丘:冰碛丘是冰碛堆积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丘陵地貌,主要由冰碛和冰碛石组成。
冰碛丘的高度和形状取决于冰碛和冰碛石的堆积情况。
3. 冰碛湖:当冰川消融退缩时,冰碛会填塞山谷,在山谷的后侧形成冰碛湖。
冰碛湖通常是呈现梯田状,湖水较为平静,湖底覆盖着砾石和泥沙。
二、冰积地貌的地貌作用1. 堆积:冰川携带的冰碛在冰川消融退缩时堆积在地表形成冰碛堆积,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
地质地貌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 槽谷的形成和冰川的下蚀和展宽是密切相关的, • 下蚀使冰斗和支谷高悬起来,形成悬谷和槽谷头; • 展宽则削平交错山嘴,造成特殊的冰蚀三角面,使槽
谷平直畅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斯迈特槽谷深 900~1200m,只是冰川的下蚀量就有450m。近年的物 探表明,谷床上还有厚达300m的松散堆积物(包括冰 渍)。在我国西部山地也有深达千米的大槽谷。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 过去有一种推论,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 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际观测,运动速 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 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 总量的20%~80%。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 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冰上部虽然温度极 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加 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 岩并没有冻结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冰川滑动又叫冰川块状运动。一条冰川是否以块状 运动为主,可以从冰川横剖面上流速的分布看出。 如果以块状运动为主,冰川两侧运动最慢,中部流 速几乎是齐头并进;如果以流动为主,则中央流速 最快。
• 冰川滑动不仅有冰川沿谷床的块状运动,还有冰川 内部的相互滑动,最常见的就是冰舌部分的逆掩断 层。由于下游冰舌消融变薄速度降低,上游运动较 快的冰向前推挤,沿破裂面发生滑动。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冰川侵蚀形成地貌的特征
冰川侵蚀形成地貌的特征
冰川是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它可以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来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冰川侵蚀形成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冰川谷、冰川湖、冰川冰川痕迹和冰川沉积物等。
冰川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一种地貌,它是由冰川在山谷中侵蚀而成的。
冰川谷通常呈V形,两侧的山峰高耸,中间是一条深深的沟壑。
冰川谷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山谷中侵蚀的结果,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将山谷中的岩石和土壤带走,形成了冰川谷。
冰川湖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另一种地貌,它是由冰川在山谷中侵蚀而形成的湖泊。
冰川湖通常呈现出清澈的蓝色,湖水中还会漂浮着冰山碎片。
冰川湖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将山谷中的土壤和岩石带走,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洼地,这个洼地就成了冰川湖。
冰川痕迹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另一种地貌,它是由冰川在地表上留下的痕迹。
冰川痕迹通常呈现出U形,两侧的山峰平缓,中间是一条深深的沟壑。
冰川痕迹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将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带走,形成了一个U形的沟壑。
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另一种地貌,它是由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带来的沉积物。
冰川沉积物通常呈现出灰色或棕色,它们可以是岩石碎片、泥沙、砾石等。
冰川沉积物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将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带走,然后在冰川停止流动时沉积下来。
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冰川谷、冰川湖、冰川痕迹和冰川沉积物等。
这些地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冰川的地质作用
1、什么是冰川?
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 水圈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占据着陆地面积的 10% (1630 万km2) - 若现代冰川全部溶化,海平面将上升 66米
• 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地表变化的主要营力
2、冰川的形成与分布
形成于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雪线)以上的地区
并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岩石碎块被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 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 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作用
两种方式: ➢ 磨蚀–冰川在流动时以冻结在冰川内的岩屑为工具,对
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进行磨蚀
磨光面(冰溜面) 冰擦痕 (可指示冰川运动方向)
磨光面
冰擦痕
冰溜面
冰擦痕
挖掘
底碛:冰床上广泛 堆积的冰碛层
終碛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鼓丘
• 形成于大陆冰川終碛的 内侧.
• 因冰川过载或冰床上基 岩阻挡,冰运物停积 而成.
• 成群出现;长轴平行冰 川流向,尖锐端指向 冰川运动的前方.
鼓 丘(美国威斯康星州)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冰川堆积物-冰碛(音:qi)
3、冰川的类型
冰裂隙
总移动
底部滑动 内部塑性流动
山岳冰川的流动裂隙带Fra bibliotek(40m±)冰裂隙
冰裂隙
3、冰川的类型
冰运动的流线
大陆冰川的流动
积雪中心 冰川最厚处
冰川横剖面
3、冰川的类型
地球上两个最 大的大陆冰川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冰总量的85% –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5%
地质学知识:冰川地貌的特征与演变
地质学知识:冰川地貌的特征与演变冰川是由积雪或冰川的集合体形成的,它们是大自然中最雄伟和庞大的地质现象之一。
冰川地貌可以在地表上留下各种特征,例如山地上的莫兰,冰前堆石和冰川谷。
本文将探讨冰川地貌的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变。
冰川地貌的特征莫兰:莫兰是山区的圆形或卵形土丘,由岩石、碎石和泥土构成,通常高度只有几米。
在冰川期间,冰川将岩石和碎石从山上拖拉而下,然后在莫兰周围形成沟槽,这些地貌在冰川期间形成,并且仍然可以在现代冰川上观察到它们。
冰前堆石:冰前堆石是在冰川退却期间形成的岩石或碎石堆。
这是由于冰川重新排列时它不再能够携带巨大的石块,于是它只好放下它们。
冰前堆石很容易被人们看到,因为它们在平坦的地形上突出,通常堆放成锥形或半球形。
冰川谷:冰川谷是通过冰川侵蚀产生的,一般位于靠近山脉的地方。
在冰川运动时,它会将岩石和土壤搬运到远离山脉的地方,使山脉逐渐解脱出来。
这样,在冰川退却后,一个深而宽的冰川谷就会形成。
冰川沉积物:在冰川运动中,冰川携带着土壤和岩石,有时候进行堆积也会形成冰川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可以呈现为圆形或卵形,称为莫尔。
而且,这些沉积物还可以在水流影响下被再次搬运形成便条状的物质,称为孟托维。
冰川的演变冰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这些演变主要包括:溶冰、冰川侵蚀和堆积以及冰川渐缩和消失。
冰川侵蚀和堆积:在冰川前缘,冰川可以通过携带石块等物质来产生地形侵蚀。
这些侵蚀会改变地形的植被覆盖情况和自然的水流方向。
此外,在侵蚀区域附近可以形成多层次的莫尔以及不规则的沟槽地形。
当冰川退却时,它所携带的沉积物会通过冰川侵蚀和堆积留下许多特征,如河湾、冰帆、岛屿等岩石形态,这些岩石形态在长时间的沉积之后可以形成大片土地,成为冰川区域的重要土地资产。
冰川渐缩和消失:在冰川退缩的同时,热量增加使岩石释放冰下水,形成诺伊斯湖以及河流。
同时,因为冰帆和冰前堆石不再存在,冰川谷成为了社会中的女王地。
总结冰川地貌的特征和演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冰川地貌概念
冰川地貌概念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与地貌形态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含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和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态和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它是由冰川在凹地或谷地中刻蚀、磨蚀而成的一种三面环山的封闭洼地。
冰斗底部标高较高,积雪较少,有利于登山活动。
2、刃脊:是相邻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由于冰斗侵蚀的作用,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呈现出尖锐的刃状,因此称为刃脊。
3、角峰:是由几个冰斗包围的山峰,角峰的顶部有多个尖角,形态各异。
4、悬谷:是因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两坡不对称的谷地,其中坡度较缓的一坡称为“上游坡”,坡度较陡的一坡称为“下游坡”。
5、峡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地貌,它是由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长而深的峡湾。
峡湾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大量的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
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而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退化后沉积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堆积地貌的形态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终碛:是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末端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它是冰川堆积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之一。
2、侧碛:是冰川两侧形成的堆积体,通常是由多个终碛连接而成。
3、鼓丘:是由终碛物或侧碛物组成的低矮丘陵,其顶部通常较平坦,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4、蛇形丘:是由侧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其形状类似于蛇,因此称为蛇形丘。
蛇形丘的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5、终碛垄:是由终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或山脊,其走向与原冰川流向基本一致。
终碛垄的两岸较陡峭,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6、基岩阶地: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基岩台阶状地形,通常位于河流或湖泊的边缘。
基岩阶地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侵蚀过程中基岩被剥离并搬运到河流或湖泊中沉积而形成的。
《冰川地貌》课件
形成过程
01
02
03冰川形成在气候来自冷的地区,降落 的雪经过压实和融化循环 ,最终形成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 冰川底部和两侧对地表岩 石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形 态的冰蚀地貌。
搬运与堆积
冰川携带大量岩石碎屑, 在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主要特征
形态多样性
冰川地貌形态多样,包括 冰斗、U型谷、冰碛湖、 漂砾等。
在冰川地貌区域设立自然保护 区,限制人类活动,防止破坏
冰川地貌。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冰 川地貌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
违法成本。
加强科研监测
加强冰川地貌的科研监测,及 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冰 川地貌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
利用方式
旅游开发
利用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开 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
历史悠久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 前。这些冰川在不断地流动和消融中塑造了山脉的地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科学研究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对于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通过对这里的冰川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气候 变化历史。
灭绝或迁移。
促进生物适应
一些生物会适应冰川地貌的变化 ,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或生态类
型。
0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地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壮丽壮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之一,拥有广泛的冰川地 貌。这里的冰川在山谷中流淌,形成了壮丽的高山峡谷景 观。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碛地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冰川作用(历史)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破坏作用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贡嘎山冰川形成的巨大的擦槽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
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 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 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 • • 冰水阶地 冰水扇 冰水冲积平原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 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 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 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 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 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 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 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 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往下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底滑和内部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高山,几米—几百米 / 年, 南极,约数 十米 / 年(方法:固定桩位测量) 冰裂隙产生的原因:冰川不平衡流动。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变化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变化地球上的气候与地形严密相连,其中冰川地貌的变化更是牵动着人们的心。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南北极的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也随之不断上升。
由此可见,研究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变化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冰川地貌的定义、成因、类型和变化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冰川地貌的定义冰川地貌简而言之,就是指由冰川运动所形成的地貌景观,包括冰碛、冰川沉积、冰碛湖、冰川谷、冰川冻结土等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不同于普通的地貌,它的存在正是因为冰川这种特殊的地形运动所留下的痕迹。
二、冰川地貌的成因冰川地貌的生成,与冰川这种特殊的地形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冰川是一种特殊的地形运动,它是地球表面水的另一种形态。
冰川通常由雪和冰形成,当積雪和冰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时,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逆斜面。
当逆斜面的高度足够高时,它上面形成的冰锥无法支撑,就会坍塌,从而形成冰川。
三、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冰碛、冰川沉积、冰碛湖、冰川谷、冰川冻结土等。
1.冰碛:是指冰川流动过程中,其底部与基岩或土壤发生摩擦产生的碎屑物,沉积在冰川体内及其周围,并伴随有磨蚀、磨削和运输作用。
2.冰川沉积:是指冰川在融化过程中,尚未完全融化的沉积物,通常包括冰碛、泥石流、冰架等。
3.冰碛湖:是形成在冰碛前面的湖泊,其水位高度通常比周围的地形要高。
4.冰川谷:是指由冰川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在地表面凿刻出的侵蚀性谷道,通常呈V形或U形。
5.冰川冻结土:是指由冰川冻结而成的层状土壤。
四、冰川地貌的变化冰川地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长期以来固定在南北极的多年冰层和冰盖不断融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一步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除此之外,还有些自然因素也导致冰川地貌的变化,如洪水、地震等天然灾害。
高中地理之冰川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之冰川地貌特征
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小于1km2,依附在山坡上。由于所在的山头高出 雪线不多,随气候变化易生易灭。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 般以年为计算单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 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然前进,运动速度十 分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冰川, 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 是在冰川的中部,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 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上游和下游都逐渐 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高原冰川亦叫冰帽,如斯堪的纳绍亚半岛上的约斯 特达尔冰帽,面积达1076km2,长为90km,宽为 10~12km,有许多冰舌向东西两侧伸出。冰岛东南 部的伐特纳冰帽规模更大,面积达8410km2。我国 西部高原和高山常在古夷平面上发育平顶冰川,也 属高原冰川的性质。祁连山西南部最大的平顶冰川 面积达五十多平方公里。
• (二)大陆冰川的特点
• 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常超 过千米),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 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 脉和低于海面的盆地。
• (三)高原冰川的特点
•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 冰川下伏的是起伏和缓的高地,向周围伸出许多冰 舌。
• (四)山麓冰川的形成及特点
• 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或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 在山麓地区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做山 麓冰川。
• 山麓冰川是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节, 当雪线下降时,山岳冰川先联合形成山麓冰川,山 麓冰川向平原扩大并逐渐掩盖山地,分水岭不再是 山地而是冰川的高起部分。于是冰川摆脱地形限制, 成为大陆冰盖 。
《地质地貌学》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系 成玉祥
chjkk2003@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 第二节 冰川地貌特征 • 第三节 冰碛物与古冰川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 一、冰川的形成和分布
• (一)冰川的形成
• 1、雪原与雪线
•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 增加而降低,这样,到达一 定高度的高山地区和一定纬 度的高纬地区,气温经常在 0℃以下。水分的降落和保 存多处于固体状态。降雪不 能在一年之内全部融化或升 华掉,便长年累月地积聚起 来,形成终年积雪区,叫做 雪原。
• 冰川冰是浅兰色的,是致密透明冰层,在缓慢持久 的压力下,具有可塑性,通常在低洼处积雪达到40m 厚时,底部雪层即转化为冰川冰。只要冰川冰表面 达到一定坡度,冰川冰就会在上层压力和重力推动 下,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冰川就形成了。
• (二)冰川的分布
• 既然冰川是气候和地形相配合的产物,所以冰川的 分布和形状、规模也受地表热量、降水量分布规模 和地形条件的制约。由于地表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降 低,所以决定了现代冰川分布在气候严寒的南纬度 和极地地区,中低纬度地区只有高出当地雪线以上 的高山上才有零星分布的冰川。我们称前者为大陆 冰川,后者为山丘冰川。
• 冰川通过陡坡常形成冰瀑布,这里运动速度最快, 因拉伸作用,冰面布满裂隙。冰川运动速度随季 节变化,一般夏季快于冬季,日间快于夜晚,因 为夏天和日间冰川融水多,经裂隙及边缘渗入冰 川床,使冰川底部润滑,因而速度加快。
• 冰川冰受力后易发生翅变,这种力主要来源于冰 川自身的重力,因而冰川可分为表而的脆性带和 下部的可塑带。裂隙的深度很少超过30m,这说 明这个深度以下冰川冰处于塑性状态、破裂面易 于闭合,主要以流变方式来消除应力,冰川的流 动即发生在这个带中。
• (3)山谷冰川。当雪线下降时,在有利的气候和补 给条件下,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 流出,进入山谷形成山谷冰川。山谷冰川以雪线为 界,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粒雪盆)和消融区(冰 舌)。
• 山谷冰川长度可由数公里 至数十公里,冰川厚度数 百米至近千米。单独存在 的称为单式山谷冰川;由 几条山谷冰川汇合的称为 复式山谷冰川。汇合的方 式有并列、嵌入和上迭等 形式(见图9-1)。
• 初降的新雪为六角形的冰片,雪层疏松,密度仅 0.0085g/ml。随着雪层的加厚,下部的雪层受压缩, 排出部分空气,同时,在压力和阳光照射下,部 分雪升华或融化,水气迁移到另一部分雪粒上再 结晶,雪粒增大受圆,形成粒雪。
• 粒雪是一种白色冰晶,比重0.2~0.4。粒雪继续被 压实,孔隙进一步减少,彼此结合成冰川冰。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 过去有一种推论,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 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际观测,运动速 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2)冰斗冰川 •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 冰斗的规模差别极大,大的可达数平方公里以上, 小的不及1km2。冰斗冰川都有一个陡峭的后壁,常 发生频繁的雪崩和冰崩,这是冰雪补给的一个重要 来源。有时,冰斗冰川有个短小的冰舌流出冰斗口。 位于谷地源头的冰斗规模一般比较大,周围还可以 有次一级冰斗,这种冰川叫围谷冰川。
• 终年积雪区的下线叫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阵雪 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 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雷线以下,降雪量小于 消融量,所以没有雪的覆盖。雪线高度与气温、 阵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 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 2、冰川的形成
• 当地面高度超出当地雪线时,那里就出现雪原。降 落下来的雪,被风吹扬到背风的地形低洼之外,逐 渐形成巨厚的雪层。由雪变成冰川冰须经历两个过 程:新雪变成雪粒,雪粒再变成冰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