坩埚焦实验报告11组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A.可燃物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可燃物和氧气D.氧气(或空气)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坩埚炼铁法

坩埚炼铁法

坩埚炼铁法探究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了解坩埚炼铁的工艺过程,分析其原理及优缺点,为相关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坩埚炼铁法是一种传统的炼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还原反应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

该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化学反应:Fe2O3 + 3CO → 2Fe + 3CO2该反应中,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三氧化二铁还原成金属铁。

三、实验设备1. 坩埚:耐高温材料制成,用于盛装铁矿石和还原剂。

2. 高温炉:用于加热坩埚,使其达到所需的高温。

3. 测量仪器:如温度计、压力计等,用于监测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

4. 原料:铁矿石、一氧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铁矿石研碎,与适量的还原剂(如一氧化碳)混合均匀,放入坩埚中。

2. 将坩埚放入高温炉中,加热至所需温度。

3. 保持高温炉内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还原反应。

4. 反应完成后,将坩埚取出,冷却。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高温炉内的温度和压力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还原反应顺利进行。

经过冷却后,我们发现坩埚内的铁矿石变成了黑色的金属铁粉。

六、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粉。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较低的污染排放,这有利于提高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设备,且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

七、结论本实验探究了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粉,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较低的污染排放。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设备,且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并结合其他技术和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坩埚缺陷分析报告范文

坩埚缺陷分析报告范文

坩埚缺陷分析报告范文背景坩埚是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容器,常用于熔融、燃烧或化学反应过程中。

坩埚通常由高温抗性材料制成,如石英、石墨、陶瓷等。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坩埚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导致其性能下降或使用寿命缩短。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坩埚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缺陷一:裂纹裂纹是一种常见的坩埚缺陷,它可能会导致坩埚破碎或渗漏。

裂纹的产生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温度变化:坩埚在高温下热胀冷缩,长期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的内部应力,进而产生裂纹。

2. 操作不当:在使用坩埚时,过急的升温或冷却过程可能会导致坩埚受到剧烈的热冲击,从而引发裂纹。

解决方案:1. 材料选择:选择高品质的抗热材料,如石墨坩埚,具有较好的抗热震性能,能够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

2. 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坩埚,避免过急的温度变化,减少裂纹产生的可能性。

缺陷二:氧化氧化是指坩埚表面的材料被氧化或与气体反应形成氧化物的现象。

氧化的主要原因有:1. 高温氧化:坩埚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氧化物。

2. 化学反应:在某些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坩埚可能与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氧化物。

解决方案:1. 表面涂层:为坩埚表面进行涂层处理,能够有效地隔绝坩埚材料与气体的接触,减少氧化的可能性。

2. 清洁保养:定期清洁坩埚表面,去除氧化物的积聚,减少进一步氧化的风险。

缺陷三:烧结烧结是指坩埚内部或表面的材料在高温下熔融并黏结在一起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温度过高:在高温下,坩埚内部的材料可能会熔化,从而导致烧结。

2. 材料不合适:某些材料可能在高温下容易烧结,当这些材料用于坩埚时,烧结的可能性较大。

解决方案:1. 控制温度:在使用坩埚时,控制熔融物的温度,避免过高的温度,减少烧结的发生。

2.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较低烧结倾向的材料,如石墨坩埚,能够降低烧结的可能性。

结论通过对常见坩埚缺陷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缺陷的发生。

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乙醇的燃烧热,以了解物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燃烧反应的热力学特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绝热量热计(也称弃热量热计)来测定物质的燃烧热。

该装置通过将燃烧反应的产热传递到定容水中,再经过温度变化的测量,计算出物质的燃烧热。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装置的密封性,以减小热量损失。

实验材料:1. 乙醇(化学纯)2. 直径较小的燃烧坩埚3. 直径较大的燃烧坩埚4. 绝热量热计5. 温度计6. 显微天平7. 硫酸铜(用于干燥乙醇)实验步骤:1. 首先,利用显微天平准确称量出约1g的乙醇,然后用硫酸铜干燥乙醇,将其质量重新称量。

2. 将清洁的燃烧坩埚放在显微天平上,量取约1g的乙醇,记录下其质量,并同时测量室温下的水温。

3. 将乙醇加入较小的燃烧坩埚,静置片刻,观察是否有变化。

4. 在绝热量热计底部放入清洁的冷水,并将其组装好,确保密封性。

5. 在装有冷水的绝热量热计上方,加入较大的燃烧坩埚,并将乙醇引燃。

6. 注意观察燃烧反应的变化,当反应结束后,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最高温度。

7. 将绝热量热计底部的水倒出,并用毛巾擦干,使其回到室温,记录水的最终温度。

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乙醇的燃烧热。

首先,计算水温上升的摄氏度数ΔT= 最高温度- 室温。

然后通过乙醇的质量(称量前后质量差),计算出乙醇燃烧产生的能量(Q= mcΔT),其中m为乙醇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假定为4.18 J/g℃)。

2. 根据燃烧产生的能量和乙醇的质量,计算乙醇的燃烧热(ΔH = Q / m)。

3.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对可能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我们得出了乙醇的燃烧热测定值。

常用玻璃器材实验报告

常用玻璃器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仪器。

2. 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器材1. 试管2. 烧杯3. 烧瓶4. 蒸发皿5. 量筒6. 集气瓶7. 滴瓶8. 烧杯夹9. 试管夹10. 坩埚钳11. 石棉网三、实验内容1. 试管的使用- 主要用途:常温或加热条件下,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收集少量气体和气体的验纯。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直接加热时,用试管夹夹住距试管口1/3处。

- 试管的规格有大有小,内盛放的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 加热前外壁应无水滴;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止试管破裂。

- 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

- 不能用试管加热熔融NaOH等强碱性物质。

2. 烧杯的使用- 主要用途:用作固体物质溶解、加热、反应等。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垫石棉网加热。

- 容量不宜过大,以免加热时液体溢出。

- 加热时,烧杯底部应垫上石棉网,以防止局部过热。

3. 烧瓶的使用- 主要用途:用于加热、反应、蒸馏等。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垫石棉网加热。

-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烧瓶规格。

- 加热时,烧瓶底部应垫上石棉网,以防止局部过热。

4. 蒸发皿的使用- 主要用途:溶液的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固体物质。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盛液量不超过容积的2/3。

- 可直接加热,受热后不能骤冷。

- 应使用坩埚钳取放蒸发皿。

5. 量筒的使用- 主要用途: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量筒应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视线与液面保持水平。

- 量取液体时,注意不要超出量筒的刻度范围。

- 量取完毕后,将量筒放回原位。

6. 集气瓶的使用- 主要用途:收集气体。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集气瓶倒置,将玻璃片盖在瓶口。

- 收集气体时,注意不要让瓶内残留空气。

- 收集完毕后,将玻璃片翻转,盖上瓶盖。

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报告

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报告

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熔融法制备金属合金,探究制备过程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器材:炉子、气瓶、石英坩埚、坩埚夹、钳子、试样模具、计时器、砂纸、显微镜等。

实验材料:铝(Al)和铜(Cu)原料,以及化学纯锌(Zn)质量分数分别为5%、10%和15%的合金制备原料。

实验步骤:1. 预处理:将铝片和铜片分别切割成小块,使用砂纸清洁表面油污,并用去离子水洗净。

将锌粉通过筛网筛出均匀颗粒。

2. 材料称量:根据所需合金的成分比例,精确称量合适数量的铝、铜和锌原料。

3. 合金制备:将石英坩埚放入装有适量纯化的氩气的炉子中,加热至500摄氏度以上。

等待坩埚升温后,将预处理好的铝块放入石英坩埚中,并迅速加入铜块和锌粉,通过快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4. 坩埚恢复:合金坩埚加热后,需要等待坩埚底部出现红热状态,并维持一段时间,使合金坩埚中的材料充分熔化并反应。

5. 锭坯制备:将熔融状态下的合金流入预先准备好的试样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

6. 冷却处理:将试样模具中的合金置于自然环境中冷却,在室温下约30分钟至1小时后,取出已经冷却凝固的合金锭坯。

实验结果:通过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质量分数的铝-铜-锌合金。

经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合金中的各组分均匀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分离现象。

同时,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锌原子与铝和铜形成固溶体,增加了合金的晶界强化效应,提高了合金的硬度。

2. 合金的成分对合金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铝和铜的添加可以改善合金的塑性和强度,锌的加入可以提高合金的硬度。

3. 在实验过程中,合金的熔化温度需要根据各组分的熔点进行合理调控,以确保合金充分熔化反应。

结论:通过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铝-铜-锌合金,并观察到了不同铝、铜、锌质量分数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材料配比和熔化温度控制对合金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冶金行业实验报告

冶金行业实验报告

冶金行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冶金行业中普遍应用的一些常见实验,了解冶金行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熔融试验炉2. 熔融试验温度计3. 石英坩埚4. 金属样品5. 冷却设备(冷水或空气)三、实验步骤1. 将试验炉预热至设定温度。

2. 准备金属样品和石英坩埚。

确保坩埚干净无杂质。

3. 将金属样品放入石英坩埚中,注意平均布置。

4. 将装有金属样品的石英坩埚放入试验炉中,加热至设定温度。

5. 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金属样品在高温下的变化。

可以使用熔融试验温度计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

6. 实验结束后,关闭试验炉,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可取出金属样品。

7. 将金属样品置于冷却设备中进行快速冷却,观察冷却后的金属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加热过程中,金属样品会经历不同的温度阶段,从室温逐渐升温到熔点。

观察到金属样品表面开始发生颜色或形态变化时,可以确定其熔点大致范围。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金属样品会出现熔融现象,转变为液态。

此时,可以根据熔融温度来判断金属的熔点。

在冷却过程中,金属样品会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快速冷却可以使金属的晶体结构变得细小,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观察到冷却后的金属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进一步研究金属的晶粒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冶金行业中常用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巧,深入了解了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和冷却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熔融试验炉和坩埚的安全操作,并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灵活调整实验参数。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需要多次实验和对比分析。

冶金行业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为冶金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物理坩埚实验报告

物理坩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物理坩埚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坩埚的结构和用途;2. 掌握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3. 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4.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素养。

实验原理:物理坩埚是一种用于高温加热和熔融物质的实验器皿。

它通常由高熔点的材料制成,如石英、陶瓷等。

物理坩埚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

实验器材:1. 物理坩埚一个;2. 酒精灯一个;3. 铁夹一个;4. 火柴一根;5. 实验记录本一本;6. 铅笔一支。

实验步骤:1. 检查物理坩埚的完好性,确保无裂纹、无破损;2. 将物理坩埚放在铁夹上,调整至合适的高度;3. 点燃酒精灯,将火焰调至适当大小;4. 将物理坩埚放在火焰上,进行加热;5. 观察物理坩埚的加热过程,记录加热时间;6. 当物理坩埚达到预定温度后,停止加热;7. 将物理坩埚从火焰上取下,放在石棉网上冷却;8. 记录物理坩埚的冷却时间;9. 实验结束后,将物理坩埚清洗干净,妥善保管。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物理坩埚加热至预定温度,没有出现裂纹、破损等现象,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2. 在加热过程中,物理坩埚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3. 在冷却过程中,物理坩埚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4. 通过实验,掌握了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1. 物理坩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器皿,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2. 在使用物理坩埚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安全;3.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4. 在今后的实验中,要注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素养。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和火灾;2. 物理坩埚在加热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接触火焰,以免烧毁;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物理坩埚,保持实验器材的清洁;4. 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结果分析提供依据。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1.该活动可以分成指导制作、小组制作、模拟降雨、观察讨论、迁移类 推五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要紧扣关键目标设法达成。

2 指导制作时,除了呈现制作材料,还要通过示范或实验视频展示制作 要点。

教师可以用图片讲解,也可以使用微视频。

3.模拟降雨时, 一定要提醒学生“降雨”要落在塑料圆 筒 和 罐 子 之 间 的 沙 子 上 , 蓄 水 深 度至 少 要 达 到 1 厘米,最高不要超 过沙子。

“降雨”可以用浑浊一些的水。

观察井水时,可以让学生初步知 道地下水并不是真正的雨水。

4.观察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沙子、碎石中流动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后,水怎样流向地下,又储存在哪里。

5.迁移类推时, 可以通过画出水井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和教材中呈现的地 下水形成示意图进行比较联系,从而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6.教师可先制作好地下水土层模型,将“井”预留在土层里,学生运用 模型观察雨水下渗情况,再掘出“井”中土层,从井中取出“地下水” 。

7.可以运用活动手册上第一个练习, 让学生学会描述地下水体的主要构 造和表现形式。

学会制作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 量、储存区域。

年月日所需 仪器名称 及数圆形塑料筒、塑料杯、石子、沙子 实验过程及步骤签字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

炼焦实验

炼焦实验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模拟炼焦试验报告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081 姓名:丁丽学号: 03指导教师:陈国兆项目一 坩埚焦试验一、试验目的①掌握炼焦配方的计算以及各项控制指标; ②利用规划求解软件计算配方; ③了解试验步骤标准规范。

二、试验原理模拟工业炼焦过程,用规划求解程序计算单种煤的配比(至少三个煤种),按配比计算出50g 中所含各单种煤的质量,并称取其质量(总质量为50g ±1g),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分四次捣固,置于预先升温至800℃的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并在950℃下保温15min 。

根据坩埚中焦炭的质量好坏判断配方的合理性。

三、试验仪器、试剂、设备①马弗炉:型号(XL —1),厂家(鹤壁市智胜科技有限公司)。

②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③坩埚。

④分析天平:感量0.001g 。

⑤粘结指数测定仪:型号(NJ —II ), 厂家(河南天宇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四、试验步骤①取50g ±1g (粒度≤3mm )的配煤,分四次捣固,堆密度0.9~1.1g/3mm ,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并加一块瓷片。

②把马弗炉预先升至800℃,将装有配煤的坩埚迅速放入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否则试验作废。

③坩埚装炉后,马弗炉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

④在950℃下保温15min 。

⑤迅速取出坩埚熄焦。

⑥焦炭冷却后做外观描述,然后进行转鼓试验,500转后按下式计算其强度。

称量焦渣总量,然后将其放入转鼓内进行转鼓,转鼓后的焦块用1mm 和6mm 的圆孔筛进行筛分,在称量1mm 筛下部分的质量和6mm 筛上物的质量,称量操作,称量准确到0.01g 。

⑦按规定的方法制取试样,对焦炭进行全分析。

⑧按下式计算:6M =21m m ×100 式中 1m ——6mm 圆孔筛的筛上物质量,g ;m ——焦炭质量,g ;1M =mm 2×100 式中 2m ——1mm 圆孔筛的筛下物质量,g ;K =配焦,,d d m m ×100式中 K ——全焦率,%;,焦d m ——干基焦炭质量,g ; ,配d m ——干基配煤质量,g 。

实训报告炒焦的实验目的

实训报告炒焦的实验目的

#### 一、引言炒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项重要的实训内容,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掌握炒焦现象的产生原理、影响因素以及防止措施。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 二、实验目的1. 加深对炒焦现象的理解炒焦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会导致食品色泽、风味、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降低。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炒焦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掌握炒焦实验的基本操作炒焦实验涉及多种操作步骤,包括原料准备、设备调试、炒制过程控制等。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炒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分析炒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炒焦对食品的色泽、风味、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分析炒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为食品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4. 探讨防止炒焦的方法炒焦现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探讨防止炒焦的方法,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5.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炒焦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通过本次实训,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领域工作提供思路。

#### 三、实验原理炒焦现象主要是由于食品在高温条件下,水分蒸发、蛋白质变性、糖类焦化等化学反应引起的。

具体来说,炒焦实验的原理如下:1. 水分蒸发:食品在炒制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导致食品表面干燥,容易发生炒焦。

2. 蛋白质变性:高温条件下,食品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导致色泽加深、口感变差。

3. 糖类焦化:食品中的糖类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焦化反应,产生焦糖、焦糖酸等物质,导致食品色泽加深、风味变差。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2346、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7、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木炭在O2中燃烧,发光,放出,滴入的石灰水。

文字表达式:2、把细铁丝弯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一根火柴梗,点燃,等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到O2瓶中。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文字表达式:集气瓶底预先放一层水或沙子的目的是5生成。

问题讨论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江大附中化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同组人实验名称: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日期:年月日实验目的: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器材:大试管、小试管、单孔塞、胶皮管、玻璃弯管、集气瓶、玻璃片、烧杯、量筒、试管夹、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记录1、制取二氧化碳(1)连接装置:取一试管,用一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2)检查装置气密性。

现象:结论:(3)在试管里放入现象:63小块大理石,然后小心倒入15mL的稀盐酸,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管口,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颜色。

化学方程式:(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瓶口盖上玻片。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5)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中是否已集满二氧化碳。

(备用)现象:结论:2、二氧化碳的性质(1)在一支试管中装入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7(2)向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对比观察现象。

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现象:化学方程式:(3)把一支蜡烛放入烧杯中,点燃,向烧杯内慢慢倾倒一瓶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粉尘采样分析实验报告(3篇)

粉尘采样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粉尘采样和分析,了解工作环境中粉尘的成分、浓度以及潜在危害,为工作场所的粉尘治理和员工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粉尘采样分析主要基于质量法和光谱分析法。

质量法通过采集粉尘样品,经过称重和化学处理,确定粉尘的质量。

光谱分析法利用样品中元素的特征光谱线,分析样品的成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粉尘采样器- 粉尘采样滤膜- 瓷坩埚- 焦磷酸- 铜网- 烧杯- 玻璃棒- 恒温水浴锅- 马弗炉- 石英坩埚- 光谱分析仪2.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 粉尘浓度计- 粉尘分散器- 粉尘沉降箱- 粉尘振荡器四、实验方法1. 粉尘采样:- 使用粉尘采样器在待测工作场所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不少于1小时。

- 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样品袋中,密封保存。

2. 粉尘质量分析:- 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瓷坩埚中,用分析天平称重。

- 将瓷坩埚放入马弗炉中,在500℃下灼烧1小时,直至恒重。

- 再次称重,计算粉尘的质量。

3. 粉尘成分分析:- 将灼烧后的瓷坩埚放入焦磷酸中,加热溶解。

- 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取滤液进行光谱分析。

- 根据光谱分析结果,确定粉尘中的元素成分。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确保实验环境符合要求。

-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采样地点和时间。

2. 粉尘采样:- 在待测工作场所,将粉尘采样器放置在距离地面1米处,垂直向上采样。

- 采样过程中,注意保持采样器稳定,避免因振动等因素影响采样结果。

3. 粉尘质量分析:- 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瓷坩埚中,用分析天平称重。

- 将瓷坩埚放入马弗炉中,在500℃下灼烧1小时,直至恒重。

- 再次称重,计算粉尘的质量。

4. 粉尘成分分析:- 将灼烧后的瓷坩埚放入焦磷酸中,加热溶解。

- 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取滤液进行光谱分析。

- 根据光谱分析结果,确定粉尘中的元素成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粉尘质量分析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本次实验中待测工作场所的粉尘质量为X克。

石英坩埚研究报告

石英坩埚研究报告

石英坩埚研究报告石英坩埚研究报告引言:石英坩埚是一种用于高温实验的实验室器具,常用于煅烧、熔融和化学分析等实验。

它由石英制成,具有耐高温、抗化学腐蚀等优点,是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报告旨在对石英坩埚的性质、用途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为实验室用户提供更多关于石英坩埚的详细信息。

一、石英坩埚的性质1. 耐高温性能:石英坩埚能够承受高温热处理,一般能耐受1300℃到1800℃的温度,部分高质量石英坩埚甚至可达2000℃以上。

2. 抗化学腐蚀:石英坩埚在酸碱等化学溶液中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可用于各种化学试剂的分析和处理。

3. 热震稳定性:石英坩埚在急剧温度变化时具有较好的热震稳定性,不易破裂。

4. 透明度:石英坩埚为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可观察实验过程中样品的变化。

5. 导热性:石英坩埚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提高实验的加热均匀性。

二、石英坩埚的用途1. 热处理:石英坩埚常用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如金属的退火、熔融等。

2. 分析化学:石英坩埚可用于各种化学试剂的固定、烘干和分析,如燃烧分析、灰分测定等。

3. 研究实验:石英坩埚还常用于各类实验室研究,如材料的合成、溶剂的蒸发等。

4. 转化反应:石英坩埚可作为反应容器,用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三、石英坩埚的制备工艺1. 原料选择:石英坩埚的主要原材料为高纯度二氧化硅(SiO2),需选择质量稳定的原料。

2. 坩埚制备:将原料进行粉碎,加入辅助剂(如固相增黏剂),浆料后均匀搅拌,然后通过注射成型或模压制件,最后进行干燥和烧结处理。

3. 烧结处理:将坩埚预热至一定温度,持续一段时间进行烧结,提高坩埚的密度和强度,使其具备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4. 检验和包装:对制成的坩埚进行质量检验,测定其烧结度、解理性、尺寸等参数,合格后进行包装。

结论:石英坩埚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热震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中的各类高温实验。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高纯度的二氧化硅作为原料,并通过粉碎、浆料、成型、烧结等步骤来制备最终的产品。

坩埚体积测量实验报告

坩埚体积测量实验报告

坩埚体积测量实验报告
坩埚体积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坩埚的体积,掌握体积测量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实验思维。

实验仪器:
- 坩埚
- 烧杯
- 滴管
- 蒸馏水
- 实验台秤
- 打火机
实验步骤:
1. 将坩埚清洗干净,并用打火机将其加热至红热状态,以去除残留的杂质。

2. 将坩埚放置在实验台秤上,称量其质量m1。

3. 用滴管将蒸馏水滴入坩埚中,直至水满溢出。

4. 用纸巾擦去坩埚外表的水滴,确保坩埚的外表干净。

5. 将装有满水坩埚的烧杯放到实验台秤上,称量其质量m2。

6. 将烧杯中的水倒掉,并将坩埚重新放到实验台秤上再次称量其质量m3。

7. 计算坩埚的体积V,公式为V=(m2-m3)/p,其中p为水的密度,在实验中取1g/mL。

实验结果:
实验中,质量m1的坩埚为25.6g,质量m2的坩埚为58.2g,质量m3的坩埚为27.3g,水的密度p为1g/mL。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坩埚的体积V=(58.2-27.3)/1=30.9mL。

分析与讨论: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坩埚的体积,并得到了30.9mL的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坩埚的质量在加热后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加热能够加速杂质的燃烧和挥发,从而使坩埚的质量减少。

另外,在滴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滴水的速度,避免溢出造成误差。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坩埚体积的测量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实验思维。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细致地操作,减少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金属加温化学实验报告

金属加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探究金属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性质变化。

2. 学习金属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的实验方法。

3. 了解金属氧化物生成的条件和特征。

实验原理: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本实验选取了铁、铜、铝三种金属进行加热实验,观察其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的现象,并分析反应产物。

实验材料:1. 金属样品:铁片、铜片、铝片。

2. 实验仪器:酒精灯、坩埚、坩埚钳、烧杯、镊子、玻璃棒、试管、试管架、滤纸、试管刷、硫酸铜溶液、稀盐酸、蒸馏水、硫酸铁溶液、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1. 将铁片、铜片、铝片分别放入坩埚中,用坩埚钳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至金属开始熔化。

2. 观察金属加热过程中的现象,记录金属熔化温度、颜色变化等。

3. 待金属熔化后,继续加热,观察金属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的现象,记录反应产物。

4. 将反应产物用玻璃棒取出,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溶解情况。

5. 对溶解后的溶液进行测试,判断反应产物。

实验现象:1. 铁片加热至约1538℃时,开始熔化,表面出现红色,逐渐变为黑色,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

2. 铜片加热至约1085℃时,开始熔化,表面出现红色,逐渐变为黑色,生成氧化铜(CuO)。

3. 铝片加热至约660℃时,开始熔化,表面出现银白色,逐渐变为灰色,生成氧化铝(Al2O3)。

4. 加热后的金属氧化物加入蒸馏水后,铁、铜、铝氧化物均可溶解,生成相应的金属离子。

实验结论:1. 铁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

2. 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CuO)。

3. 铝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Al2O3)。

4. 金属氧化物在蒸馏水中溶解,生成相应的金属离子。

实验分析:1. 金属在加热条件下,表面氧化层会逐渐增厚,反应速率逐渐降低。

2. 金属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被还原。

炽灼残渣实验报告

炽灼残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炽灼残渣的测定,了解有机药物经高温加热分解后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主要为金属氧化物或无机盐类),从而评估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二、实验原理炽灼残渣是指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经高温炽灼,产生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该法用于控制有机药物和挥发性无机药物中存在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

三、实验材料1. 供试品:某中药提取物(1.0g)2. 仪器:高温炉、坩埚、坩埚钳、通风柜、电子天平、干燥器3. 试剂:硫酸(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 空坩埚恒重:取一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置于高温炉内,将盖子斜盖在坩埚上,经700~800℃炽灼约30~60分钟,取出坩埚,稍冷片刻,移置干燥器内并盖上盖子,放冷至室温,精密称定坩埚重量。

再在上述条件下炽灼约30分钟,取出,置干燥器内,放冷,称重;重复数次,直至恒重,备用。

2. 称取供试品:取1.0g某中药提取物,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内,精密称定。

3. 炭化:将盛有供试品的坩埚斜置电炉,炽灼至供试品全部炭化呈黑色,并不冒浓烟,放冷至室温。

炭化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4. 灰化:滴加硫酸0.5~1.0ml,使炭化物全部湿润,继续在电炉上加热至硫酸蒸气除尽,白烟完全消失(以上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将坩埚移置高温炉内,盖子斜盖于坩埚上,在700~800℃炽灼,约60分钟。

5. 冷却与称重:将炽灼后的坩埚移置干燥器内,放冷至室温,精密称定。

6. 重复炽灼:重复步骤5,直至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

五、实验结果1. 空坩埚恒重:20.0000g2. 供试品初始重量:1.0000g3. 炽灼后重量:0.2000g4. 炽灼残渣重量:0.1800g5. 炽灼残渣含量:18.00%六、实验分析本实验中,供试品经过炭化、灰化等步骤后,得到的炽灼残渣重量为0.1800g,含量为18.00%。

根据药典规定,该中药提取物的炽灼残渣含量应控制在10%以下。

糊精炽灼残渣实验报告

糊精炽灼残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糊精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

2. 了解炽灼残渣的概念和测定意义。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测试能力。

二、实验原理糊精炽灼残渣是指将糊精经加热灼烧至完全炭化,再加硫酸0.5~1.0ml并炽灼至恒重后遗留的金属氧化物或其硫酸盐。

恒重是指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本实验通过测定糊精炽灼残渣,可以控制糊精中存在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确保产品质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高温炉、干燥器、分析天平、坩埚、玻璃棒、滴管。

2. 试剂:糊精、硫酸。

四、实验步骤1. 称取糊精1.0~2.0g(准确至0.001g)置于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

2. 将坩埚放入高温炉中,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取出坩埚,放冷至室温。

3. 用滴管加入0.5~1.0ml硫酸,湿润糊精残渣。

4. 将坩埚重新放入高温炉中,炽灼至硫酸蒸气除尽。

5. 将坩埚取出,放冷至室温,再次称重。

6. 重复步骤4和5,直至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本实验测定糊精炽灼残渣的重量为0.015g。

2. 根据实验结果,糊精炽灼残渣符合质量要求。

六、实验讨论1. 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

2. 炽灼残渣的测定有助于控制糊精中存在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确保产品质量。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糊精炭化完全,避免因炭化不完全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 控制硫酸加入量,避免过量加入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 保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糊精炽灼残渣,验证了糊精中存在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

实验结果表明,糊精炽灼残渣符合质量要求,说明本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实验报告——精选推荐

实验报告——精选推荐

实验报告微孔分⼦筛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实验⽬的1、掌握⽔热合成、溶胶凝胶等⽅法制备微孔分⼦筛的原理及⽅法;2、掌握微孔分⼦筛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测试技术。

⼆、实验原理1、分⼦筛简介:分⼦筛是⼀种新型的⾼效能、⾼选择性的吸附剂,是⽤铝、硅酸钠(钙)等化学药品⼈⼯合成的⼀种泡沸⽯。

主要由硅铝通过氧桥连接组成空旷的⾻架结构,在结构中有很多孔径均匀的孔道和排列整齐、内表⾯积很⼤的孔⽳。

其通式如下:分⼦筛加热到⼀定温度时,其结晶⽔脱去,就形成⼀定⼤⼩的孔洞,它具有很强的吸附能⼒,能把⼩于孔洞的分⼦吸进孔内,把⼤于孔洞的分⼦挡在孔外,从⽽把分⼦⼤⼩不同的混合物分离。

因为它具有这种筛分分⼦的作⽤,所以称为“分⼦筛”。

另外它还有优良的选择吸附性,能把吸进孔洞内的分⼦进⼀步分离开,以达到纯化物质的⽬的。

2、分⼦筛的性能:具有选择吸附的性能,具有催化活性和离⼦交换的特性。

可以通过阳离⼦交换改变⼀些孔径及性能。

分⼦筛具有很⾼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保持不破坏其晶格及性能,且具有很⾼的催化活性。

除了酸和浓碱之外(使⽤范围在pHS⼀11),对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抵抗⼒,遇⽔不会潮解。

分⼦筛使⽤后,经再⽣仍可继续使⽤,若使⽤得当,再⽣⽅法适宜,分⼦筛的寿命是很长的。

3、分⼦筛合成⽅法:a)⽔热合成法:SAPO分⼦筛采⽤⽔热合成,通常指在密闭体系中,以⽔为溶剂,在⼀定温度(100-1000摄⽒度)和⽔的⾃⽣压⼒下,与原始⽆聊进⾏反应。

硅溶胶、正硅酸⼄酯、⽔玻璃、硅溶胶等可做硅源,拟薄⽔铝⽯、氢氧化铝、异丙醇铝、氧化铝粉等可作为铝源,⽽磷源⼀般选⽤磷酸,模板剂⼀般使⽤有机胺和季铵盐类。

b)溶剂热合成法:在合成过程中,使⽤有机溶剂代替⽔,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较低,受酸碱的影响不⼤,在合成过程有利于单晶的成长,在有机溶剂中同样可以合成出分⼦筛。

c)⽓相转移合成法和⼲胶转化合成法:两种⽅法⽐较相似,⽓相转移合成法是指先将不含模板剂的分⼦筛原料先⽀撑⼲胶,其液体⽤⽔与有机胺,在⼀定温度下将制成的⼲胶制备成分⼦筛,⽽⼲胶转化合成法在合成过程中只需加⼊少量的⽔,这两种⽅法其反应物的利⽤率⾼,模板剂⽤量相⽐⽔热合成法降低,操作步骤简化,合成得到的产物结晶度⾼,⽽且易于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081
第十一小组:
2009—2010学年下学期
坩埚焦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炼焦配方的计算以及各项控制指标;
2.利用规划求解软件计算配方;
3.了解实验步骤标准规范;
4.掌握坩埚焦的炼焦过程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模拟工业炼焦过程,用规划求解程序计算单种煤的配比(至少三个煤种),按配比计算出50g 中所含各单种煤的质量,并称取其质量(总质量为50g ±1g),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分四次捣固,置于预先升温至800℃的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并在950℃下保温15min 。

根据坩埚中焦炭的质量好坏判断配方的合理性。

三、试验仪器、试剂、设备
1.马弗炉:型号(XL —1),厂家(鹤壁市智胜科技有限公司)。

2.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3.坩埚。

4.分析天平:感量0.001g 。

5.粘结指数测定仪:型号(NJ —II ), 厂家(河南天宇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四、实验步骤
1.取50g ±1g (粒度≤3mm )的配煤,分四次捣固,堆密度0.9~1.1g/3mm ,装入1003
mm 的坩埚中,并加一块瓷片。

2.把马弗炉预先升至800℃,将装有配煤的坩埚迅速放入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否则实验作废。

3.坩埚装炉后,马弗炉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

4.在950℃下保温15min 。

5.迅速取出坩埚熄焦。

6.焦炭冷却后做外观描述,然后进行转鼓实验,500转后按下式计算其强度。

称量焦渣总量,然后将其放入转鼓内进行转鼓,转鼓后的焦块用1mm 和6mm 的圆孔筛进行筛分,在称量1mm 筛下部分的质量和6mm 筛上物的质量,称量操作,称量准确到0.01g 。

7.按规定的方法制取试样,对焦炭进行全分析。

⒏按下式计算:
6M =
2
1
m m ×100 式中 1m ——6mm 圆孔筛的筛上物质量,g ;
m ——焦炭质量,g ;
1M =
m
m 2
×100 式中 2m ——1mm 圆孔筛的筛下物质量,g ;
K =配焦
,,
d d m m ×100
式中 K ——全焦率,%;
,焦d m ——干基焦炭质量,g ; ,配d m ——干基配煤质量,g 。

五、实验数据及现象
⒈单煤的媒质分析(见附表1)
见附表1
⒉利用Microsoft Excel 进行规划求解得出以下四种方案:
方案001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3002X +10303X +10404X +10005X
约束方程
d A :11.01X +5.02X +13.43X +15.84X +12.285X ≤12
daf V :34.41X +9.12X +26.23X +23.64X +20.525X ≥26 daf
V :34.41X +9.1
2X +26.23X +23.64X +20.525X ≤28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40.93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46.40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26
28
40.93
46.40
1
决策变量 20.1
0.6
48.5 0
30.8
目标函数
1036.39
方案002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3002X +10303X +10404X +10005X
约束方程
d A :11.01X +5.02X +13.43X +15.84X +12.285X ≤12
daf V :34.41X +9.12X +26.23X +23.64X +20.525X ≥26 daf
V :34.41X +9.1
2X +26.23X +23.64X +20.525X ≤28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38.35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51.76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26
28
38.35
51.76
1
决策变量 43.1
0.6
27.5 0
28.8
目标函数
1053.12
方案003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0402X +10303X +10004X +13005X
约束方程
d A :11.81X +14.122X +13.013X +12.154X +4.465X ≤12 t M :8.441X +10.612X +8.263X +9.464X +4.805X ≤10
daf V :23.951X +23.332X +29.563X +20.524X +9.585X ≥25 daf
V :23.951X +23.33
2X +29.563X +20.524X +9.585X ≤2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55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72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10 25
28
55
72
1 决策变量 7.97
81.35
10.69
目标函数
1064.43 方案004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0402X +10303X +10004X +13005X
约束方程
d A :11.81X +14.122X +13.013X +12.154X +4.465X ≤13 t M :8.441X +10.612X +8.263X +9.464X +4.805X ≤10
daf V :23.951X +23.332X +29.563X +20.524X +9.585X ≥26 daf
V :23.951X +23.33
2X +29.563X +20.524X +9.585X ≤2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5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72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左端 12.54325 8.18406 28
58
1 约束右端 13 10 26 28
58
72
1 决策变量 16.87
80.06 0 3.07
目标函数
1050.10
⒊屏幕截图
见附表2
⒌坩埚焦工业分析(见附表3)
见附表3
项目 编号 6M % 1M %
t M %
ad M %
ad A %
A
d
%
ad V % daf
V %
ad FC %
001 92.83 5.18 1.13 1.41 15.48 15.70 1.08 1.31 82.03 002 90.05 5.16 0.98 1.20 15.48 15.67 1.45 1.73 81.87 003 90.94 5.69 1.48 1.91 14.50 14.78 0.88 1.06 82.71 004
91.61
5.49
1.97
1.94
14.69
14.98
1.09
1.30
82.28
⒍外观描述:
①001号有银白色光泽(深),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多,中间致密,中心空。

②002号有银白色光泽(暗),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少,中间致密,中心空。

③003号有银白色光泽,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少,中间气孔较多,中心空。

④004号有银白色光泽,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多,中间致密,中心空。

五、总结
通过对四种坩埚焦的外观观察,以及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后,得出编号为001号的配方为最优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