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王天林
(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摘 要: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而言,无意识实际上是由意识创建而来的。不是无意识派生了意识,而是意识派生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变体,它恰恰体现了意识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该文借助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解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无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8)02-0011-05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从实证的视角,研究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等,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把内隐学习看成是一种无意识学习,把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看成是一种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是许多学者所共识的。
认知心理学对无意识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无意识的已知的领域和更新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和涵盖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例如Reber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而且还涉及和涵盖了无意识的更多的种类。正是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这种进展,才使人们真正开始揭示和认清无意识的不同种类。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或许只是无意识的较狭义的一个单一的种类。因此,用认知无意识去涵盖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其它种类的无意识是可能的。但是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去涵盖所有种类的无意识却可能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本我模型中,也试图包含其它种类的无意识。但那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勾勒。)
关于无意识的分类问题,关于各种无意识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转化等等,目前还尚不明确。或者说,目前才刚刚开始对不同的无意识进行初步的分类。就这种初步的或粗略的分类而言,文章以下的论述所着重涉及的是精神分析的无意识。
2 精神分析概念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以及它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言,精神分析的久负盛名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一文中,得到了最深刻、权威的论述。
“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1]。
这句话涉及到了“主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就这
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例如“活的木头,是树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也可以类似地说:“意识是人的心理的主体。”但是弗洛伊德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意识不是人的心理的主体。用弗洛伊德的原话来说就是:“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
弗洛伊德在这里强调的是无意识的重要性: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更加主体的成分。换句话说,弗洛伊德在贬低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意识仅仅是心理的一种属性。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进行贬低的最基本的论断。
相同的观点和类似的论断,也见于弗洛伊德的其他文章中。例如他在《超越唯乐原则》中说道:“意识或许不是心理过程最普遍的属性,而仅仅是这些过程的一个特殊功能。用原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意识是那个被称作Cs.(意识)的特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2]。
“意识不是心理过程的一种普遍属性”。“意识属于一个特殊系统”。而且意识仅仅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意识是人的诸多心理功能中的一种。意识并不比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例如记忆,无意识压抑,焦虑,唯乐原则等等,更加重要或更加本质;它仅仅是这些功能中的一种。
为了证明意识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重要,弗洛伊德开始引入“无意识”这一概念。接下来,弗洛伊德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对无意识进行阐述的。
意识是基于知觉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特别短暂的。这正如平常所说的“意识流”。一种意识状态虽然短暂,但它却能重新产生和恢复。因此就各种可能产生的意识而言,可以说它们是“潜伏着的”。亦即它们任何时候都能从“潜伏”变成意识。这种“潜伏”,可以用“无意识”(前意识)这个词来描述。但这种无意识,仅仅是描述性的,它区别于真正的无意识。
第28卷总第106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8年
第2期
和这种描述性的无意识完全不同,动力的无意识,在它还没有变成意识的时候,在它还“潜伏”着的时候,它就“能够在心理生活中产生普通观念所产生的一切结果,”[1]起到普遍观念所起到的一切作用。虽然它“潜伏”着,虽然它不是意识,但是它却是一种“非常之强有力的心理过程或观念”。
另外,这种动力的无意识,之所以不能转变成意识,是因为它们被压抑着。然而在精神分析的技术中,已经可以消除这种压抑,使这种无意识转变成为意识。
“这样,我们从压抑的理论中获得了无意识概念。对于我们来说,被压抑的东西是无意识的原型。”———应该说这是对精神分析所研究的无意识的一种最好的形容或定义。因此,与其说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是一种动力的无意识,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压抑的无意识。
上面所说的描述性的无意识,弗洛伊德称之为前意识。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这种前意识,相当于头脑中存储和记忆的知识、概念等等,因此它是最没有自身动力能力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动力的无意识,。当然,其它的心理组成,例如意识,其它种类的无意识乃至认知无意识等等,也并不是不包含动力。因此,弗洛伊德强调自己所研究的无意识属于“动力的无意识”,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和前意识这一毫无动力的“无意识”进行区别而已。
3 自我概念的引入
仅仅把意识、前意识和压抑的无意识(动力无意识)这三个概念划分清楚是不够的,“从实践角度来讲也是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一个人,或者说他的自我,在进入一个心理过程时,他常常会将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同时参与进去。意识和无意识常常交织在一起:一个心理事件,既是意识的,又夹杂有无意识的成分。或者它表面上是意识的,但它的核心是无意识的。用弗洛伊德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自我虽然是基于意识的,但是自我也是无意识的,即自我不仅具备意识的能力,而且也具备无意识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为了同时兼容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联合行为,弗洛伊德才运用了自我这个概念。在这里,弗洛伊德给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当中的关于自我的一个更进一步的规范:“每个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
弗洛伊德之所以强调自我是一个连贯组织,正是为了强调,在一个心理过程中,操纵这个心理过程的心理组织本身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同一体,它不应该被分割;而且它的行为本身也是一个连贯的、同一的过程;它是无法分割的。亦即不能把它的意识的方面和无意识的方面分隔开来。4 无意识在自我中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又用两个例子,从压抑行为和压抑的外在表现:抗拒行为,这一特殊类型的无意识的分析当中,进一步强调和阐明了无意识在自我中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在这里,笔者把压抑和抗拒,看成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所谓同一种本质,就是压抑和抗拒都是使某一观念(无意识)受到制约而使之不能见诸于意识的那种力量。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把观念在成为意识之前所处的状态称为压抑。在分析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实行压抑和保持压抑的力理解为抗拒。”另外,弗洛伊德还说:“抗拒现象,是在那最初造成压抑的心灵的同一个较高层次和系统上产生出来的”[3]。毋庸置疑,自我首先被规定为是基于意识的。而且压抑也首先被看作是基于意识的,即压抑最初是意识———对某种观念的压抑。
但是后来又有了变化:关于自我的压抑行为,弗洛伊德的第一个例子是:“它即使在入睡的时候也对梦进行稽查。”[1]———一个人的自我,虽然他已经入睡,但是它的压抑作用(梦的稽查作用)仍然没有停息。由于自我已经入梦,所以它对梦的稽查作用不应该是在清醒的意识的操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稽查作用应该说是无意识的,并且也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清醒意志的努力)。
第二个例子,弗洛伊德说:“我们在分析中发现”,有关病人的压抑,或者它的外在表现:抗拒;“他从不舒服的感觉中猜测那个抗拒现在还在他身上起作用,他仍不知道抗拒是什么或者如何来描绘它。”
由此看来,病人的这种抗拒———就它们的内容本身不能被描绘,不能被意识到这一点来说,“它们的行为像被压抑一样。”但是它并“不像前意识那样是潜伏的,”因为它事实上不变成意识也照样在活动———意识完全能够知觉到它“不变成意识也照样在活动”的那种力量,那种病人无法自我控制的魔界般的力量;只不过意识知觉不到这种活动和力量的具体内容本身。
一般的无意识,它的力量、行为和作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展的。它的行为和作用都是当事人本身知觉不到的。这说明它的确是潜伏的。但是病人的抗拒这种无意识则不同,它的力量、行为和作用,除了它的内容之外,都能够让意识或者让当事者本人知觉到。
因此,基于抗拒的这种“可知觉性”或“非潜伏性”,可以十分确凿地断定:病人事实上明显地知觉到了无意识的存在,知觉到了无意识在自我(行为)中的存在。因此,弗洛伊德很有理由地认为,自我(自我的行为)能够很明显地显露出它的动力核心,
21心理学探新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