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 表 作 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等;
散文集: 《朝花夕拾》等;
散文诗集:《野草》等;
杂文集:《坟》、《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集》等。
创 《祝福》创作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 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
作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 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 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
源自文库
zĭ páo luò yăo
渣滓 炮烙 窈陷
xīn
l ĭ tuò
歆享 牲醴 唾弃
xùn yăn
xūn
驯熟 俨然 醉醺
祥 林 嫂 的 故 事
祥林嫂几次到鲁镇?
祥林嫂为什么到鲁镇做工?待遇是否相同? 有何差别?
自 读 课 文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提示】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2、其他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敛起笑容,陪出眼泪(同情,可怜)
讲阿毛的故事: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 (找谈资)
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烦厌和头痛)
逗小孩: 催她走
(烦厌和唾弃)
似笑非笑地问
和柳妈谈话之后:可惜,白撞了一下 (嘲笑、挖苦)
短工简洁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的回答
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 恐死怕时要: 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 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
于世。浙江绍兴人。现代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 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 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 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从 文 目 的
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
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臂膊都在 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 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 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 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环 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1、2 “节灰)白色的沉重的……幽微的火药香” 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境 “沉重、阴暗、乱成一团”可见作者怎样的情绪? 描 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 写 “富人的祝福”与“穷人的劳作”揭示了什么?
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暗示了祥
何 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
以 “ 祝
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 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 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
嫂 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 黄,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
之 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外 貌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 影,脸上也白胖了。”
善良、安分、温顺
描 写 可见祥林嫂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
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青春活力。
祥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
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 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 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
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
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 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 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为 1、通过这个标题,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 和“悲惨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面
打皱的脸 蹙缩得像一 个核桃 干枯的小眼睛
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 柳妈 诡秘地说
又即传扬开去
是个无聊冷漠、受封建礼教和 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的人,最 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 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 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 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 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 的青年。
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 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 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
三是为了他的敌人。
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 那么愉快呢?我要像黑色的魔鬼那样,站 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政权
族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夫权
神权
合作探究: 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
于“祝福”的三次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 境 描 写 的 作 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烘托人物突出的特点,表现人物的身 份,地位,性格等;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背 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 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
景 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 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 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正音
xuān
zào
寒暄 送灶
kăn jŭ jué
门槛 咀嚼

草窠

蹙缩
pán shān piē
蹒跚 一瞥
tuán tà bíqi
陈抟 朱拓 荸荠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
三次“皱眉” 二个“可恶” 一声“谬种”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 表人物,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 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虚伪。他 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嫂 之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痛苦、自责
语 对大家讲阿毛

——麻木、空虚
描 与柳妈的对话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祥 林

找行动
嫂 • 反对再嫁——逃、撞
之 • 怕被分身——捐(门槛)
行 • 怀疑灵魂——问

描 有一定的反抗性!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
嫂 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祥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林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嫂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 生 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一二岁:捐门槛
平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之后: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 离开人世。
问 题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 佛形成了共识,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 反应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显示出社会 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延 伸
这三个句子如祥林嫂命运轨迹上的三 个点,深刻的呈现出人物的遭际变化,是 人物与社会矛盾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了人 物一生的悲剧。同时也表现了文章要揭露 的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向人们暗示 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写 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 悲凉沉寂 )的
之 气氛,烘托了( 祥林嫂死后的凄凉 )和
祝 ( “我”沉重的心情 )。

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 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小说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祝福的场景。
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 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 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 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
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
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 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 的必然性。
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
环 如何理解“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 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境 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
描 “我”心情真的“舒畅”了吗? 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形 象
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 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 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
总 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问 题 延 伸
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她的称呼有没有变 化?为什么?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问 题 延 伸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婆婆出售她 大伯驱赶她 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 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祥林嫂”从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时代,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 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 服传》),妇女只能依附男人生存,是不 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小说未言及祥林嫂姓甚名谁,不是作 者的疏忽,正是为了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 此句话作为过渡句,通过一个称呼交代了 人物的身份及其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也 表明她暂时被鲁镇社会接受和承认。
安分、善良、温顺
之•
再到鲁镇
——
顺着眼, 经受打击,内心痛苦 眼角带着泪痕
外 •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貌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描 •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写 •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彻底麻木
•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祥 找对话 林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问 题 延 伸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 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两代, 妇德的核心是必须遵守“从一而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信条。 寡妇再嫁就是“败坏风俗”、“父母、 国人皆辱之”(《孟子·滕文公上》”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反应了鲁四老 爷一家对祥林嫂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不 予承认的态度。这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 应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因而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不是因为她是 寡妇,而是因为她改嫁。
外 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
貌 描
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 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 是一个乞丐了。”
写 不仅青春活力不在,连生命力都已经失去,
精神麻木,濒临死亡。
祥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 出他的眼睛 ——鲁迅

找眼睛
论特点
嫂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我”以及鲁镇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1、“我”
“我”与四叔的寒暄 “我”与祥林嫂的对话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 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 和无能的一面。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 现的。
嫂 之
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 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 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貌 描 青春活力不复存在,没神采的眼睛——人
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祥 死前与“我”相遇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嫂 之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 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 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
刻 肖像描写 画 行动描写 人
语言描写 小说反映社 会生活的主
心理描写 要手段是塑 造人物形象。
物 从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的 从描写的详略分:白描和细描

法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绘形象,不 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
以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祥 初到鲁镇
青春活力
生活艰辛

之 林嫂的悲剧命运。 祝 “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
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
福 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1.小说一开头,描绘了一幅“买得起福礼和爆竹” 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解析】这段描写属于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 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 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 悲苦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