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
教育学专业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
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课程理论。
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教育调查等,一般安排时间总数不少于20周。
学年: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能力:
1.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它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4.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心理学:学习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提供支持。
2.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关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政策和改革等方面。
3. 教育历史与哲学:研究教育制度与理念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不同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影响。
4. 教育管理与领导:学习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原则,以及如何领导和管理学校和教育组织。
5. 教育评估与测量: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评估和测量工具,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6. 教育技术与媒体:探索教育技术和媒体对教学和学习的应用和影响,包括在线教育、电子学习和教育软件。
7. 幼儿教育:研究0-6岁幼儿的发展和教育,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原理和实践。
8. 小学教育: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9. 中学教育:学习中学阶段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包括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
10. 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的体制、管理、课程设计和学生
发展等方面,包括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这些主要课程旨在培养教育学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教育学课程——精选推荐
模块一教育理论本模块主要对教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学校德育等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本章主要讲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了解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及分类,明确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掌握学习及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可以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从在过的或正从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问题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2、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教育问题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它撇开了教育中的各种特定的形式,各种特殊的形态,具体的某一领域,是从在于社会生活中,可以感知、认识的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的三个特点:(1)关联性,它是与教育现象相关联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从在,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2)反复性,教育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
(3)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受阶级意识所制约的。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的目的,并在阐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解决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几个概念的区别:(1)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而教育规律是只能被认识的,是不能改造的;(2)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表面的、感性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规律。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导,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哲学理论。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发展、学 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心理学理 论。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很多交叉点,社会学为教育学提 供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 践验证和发展社会学理论。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 学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和保障。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 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课程设计
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课 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进 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课程目 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结构安排等。
课程实施
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 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 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 程中接受知识、技能和 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的
人。
知识接收者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者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反馈者
及时向教育者反馈学习 情况和问题,促进教育
过程的优化。
教育内容
定义
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
思想品德
综合素质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向受 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 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总和 。
产,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交流
和理解等。
当代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03
当代教育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挑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 育发展的水平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要求。纵观历史,不难发 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 基本呈现一致性。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 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 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 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 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 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分析其优缺点,探讨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教育 需求。
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介绍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 些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讨信息 技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及挑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 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 础。
环境因素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 作用,提供了人身心发 展的现实性。
教育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 人的活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 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文化传承
01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递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展开和代际间的传接。教
育主要通过课程和教材使文化得以传递。
02
教育是文化选择的重要手段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
第六章教育学 课程
评价:虽然概括了课程的主题,但却是不 完全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已远远超 出了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完整的课 程应当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提出课程应当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 应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 验。 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经验:包含着(主动的)行为和尝试和 (被动的)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和教室 重于教师、环境、建材等人事物交互作用 的所有经验。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关于课程定义的分析
课程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概念。 课程概念的界定取决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 需要,寻求某种唯一精确的课程定义是不 现实的。
二、课程理论的流派:(略)
三、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48页
(二)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 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 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取出来的。 课程内容的体现形式(课程内容的构成): 课程标准 教材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定义: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与学 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 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 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 课程.
特点
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 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内容是综合性 的; 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 构; 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 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
评价:侧重于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到的意义,不执迷纸上谈兵式的规划设计。 但包含内容广,课程研究中难以把握(有 课内外之经验、教育性、非教育性、反教 育性经)。验。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 可能包含了好和不好的经验。 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
教育学课程介绍
这五部分内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应该了解与掌握的有关
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深入学习其
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现代教育学
四、教学方法:
1、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案例、讨论等方法; 2、作业:撰写小论文1—2篇; 3、辅导: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教育学
五、课程考试
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2、计分办法:总成绩=考勤成绩(10%)+平时 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
现代教育学
七、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1.首先,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课程融会了教育的基本 理论、教学原理、德育原理以及教育主体、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 的学习,只有与实际结合,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和“两张皮” 问题。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呢?一方面,我们要在学习教育理 论的同时,联系当前教育实际中存在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来加深对教育理论 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将我们学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行 为、教育活动中去,在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教育理论。 2.建议大家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惑以及 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与其他同事可能存在分歧和争议。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从这些问题出发,去寻找资料来探究 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教育学
调查:
《英国医学杂志》曾经报道说: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 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以后酗酒、吸毒或出现其他反社会行 为的比例是不挨打的孩子的两倍。 正面教育:《法制教育》 电视片
现代教育学
案例(一):(请发表你的看法)
教育学课程名词解释
教育学课程名词解释
教育学课程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
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教育学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
教育学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
它是以帮助人们提高教育效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等。
它关注各种可能影响教育的因素,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教育学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哲学为基础来研究教育的哲学方面的内容。
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理念,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以及如何学习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教育中的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性格、自我概念、动机、学习、记忆、思考等心理现象,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法律教育法律主要是学习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责任等内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类型、历史演变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
四、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探讨如何合理地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教育活动,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这门课程主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如教育领导,教育资源分配,学校管理,教育评估等等。
五、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为基础,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社会的一门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学习基础的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视频、电视、空气等信息传输技术等。
教育学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学来了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高对教育及人的认识水平。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 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 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加强资源保障
加大对课程改革所需资源的 投入,包括教材、教学设备、 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确 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等方面的发展,对课程目标、内容、 实施和评价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课程也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 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教学支持。
社会学基础
01
02
03
04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探讨课 程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传承 工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基础知识
选择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前沿动态
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拓 宽学生视野。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 交叉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培 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 生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内容。
横向组织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研究
01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实践
探讨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02
课程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课程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
面的创新。
03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
介绍成功的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整 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方法。
《教育学课程》课件
《教育学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育学课程》的第三章“教育心理学”,主要讲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内涵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其研究对象与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培养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教育心理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教育案例,让学生思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其内涵。
3. 研究对象与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4. 研究方法介绍: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手段。
5.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等,让学生看到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价值。
6.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2.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3.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作业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比较心理、测量心理等。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表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及比例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 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
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
❖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 容。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 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 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D
❖ 主要特点:
❖ 地域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浙江省通用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 以20个模块进行设计编排,着眼于儿 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七年级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 兴人》,内有六个单元:
❖ 第一单元 家在绍兴 ❖ 第二单元 美丽水乡 ❖ 第三单元 千岩竞秀 ❖ 第四单元 绍兴民居 ❖ 第五单元 名优特产 ❖ 第六单元 越苑奇葩
❖ 一、课程计划 ❖ 1、课程计划的概念 ❖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
第五章教育学课程
第五章课程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具体的学科。
3、课程的内涵:⑴课程即学习(教学科目)⑵课程即学习经验⑶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⑷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⑸课程即活动或进程4、课程的意义⑴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⑵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⑶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只要来源⑷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⑸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课程类型:⑴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杜威)⑵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
⑶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可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教育学中的课程
为线索,将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 整合起来所组成的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国家课程 县域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分类:
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 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二、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 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 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
四、主要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
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 掌握的知识、技能,组成各门不同的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周期 的一种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实践性课程) 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 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 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教室环境营造 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
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 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1)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 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以及各 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2)课程内容在保留精华的同时,吸纳新的知 识和新的学科领域。
3)通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来加强学校课程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课程的含义
㈠课程的内涵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 唐朝孔颖达:“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
之,乃依法制也。”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里有“宽
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 作工夫”等句。
2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
总体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二)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2、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3、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5
三、课程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
程的种类。根据课程者的课程观不同、 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所设计的课 程类型也就不同。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19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 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 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 的特定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 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 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 阶段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是 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 结果。
20
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 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 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 的教学结果、标准。具有以下特征:教 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 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 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
21
二、新课程改革目标
22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地、科自由 和缺拜舍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23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 变——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4
具体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
特性:强制性
14
2、选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个 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15
四、制约课程的因素
政治的需要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 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课程理论的影响
16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7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关系
11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整合课程 是通过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
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 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而形成的课程。
12
(四)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 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 课程
13
1、必修课程
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 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 而开发的课程。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 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定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 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 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 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8
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受教育 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二是各级 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 叫培养目标;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值?》(1859年)一文中。 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
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奔跑。前者重 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 学习进程的安排。后者重点在“跑”, 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3
(一)课程的概念
狭义——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或作为各门学 科的总称。
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合及 其进程安排。
6
(一)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 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
(二)根据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课
程分为:
(1)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 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 组织实施的课程。
(2)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各级立法 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 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缺点: 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所耗费的教
育资源高。
10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 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学科课程:
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学 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 平的知识,并依据一定的逻辑体系,组 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实施的一种课 程。
(3)学校(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确 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8
1、国家课程: (1) 定义:
——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 评价的课程。 (2) 特点:
权威性 多样性 强制性 (3)缺陷: 国家课程易于与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教师之间、学科发展之间脱节;国家课程的编制 周期和修订周期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 学科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