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学校要举办“旅游节”活动,现要招募若干小导游,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撰写导游词做好准备工作。

自从我们读了汪老先生的昆明的雨,我们的心就被这濛濛细雨淋湿了、浸透了,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是昆明的雨,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这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的美,去体会汪老先生对昆明的浓浓深情。

二、新课学习人们常说学习犹如射箭,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坐正身体,准确、大声地齐读一遍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任务一:遥望雨幕感知雨为了能够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同学们需要通读课文,思考一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汪老先生除了写雨,还写了昆明的哪些景、物、人、事?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问题二:这些景、物、人、事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示例:昆明的一切都是与雨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有了蒙蒙细雨的滋养下,才有了各种各样菌子的新鲜肥美;杨梅的又黑又红又甜;缅桂花的色白味香;木香的花叶浓密;卖杨梅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房东母女的淳朴善良......教师小结:雨,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参与了事件,也渲染了氛围,更成为了抒情的载体。

这些事物都是昆明雨季里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以侧面烘托出雨的明亮丰满和使人动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由汪曾祺的作品语段导入新课。

二、初识昆明的雨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找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品读昆明的雨: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确:明亮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丰满的”,枝叶浓绿,舒张饱满生长旺盛“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昆明木香花很多”记忆中的昆明雨季的景、物、人和事,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展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和风俗民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四、赏析昆明的雨感悟作者的情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喜爱赞美一点淡淡的乡愁2、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例如: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指导学生结合意象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例如:细节“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需要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避免让学生感到困惑。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不够熟悉,难以把握其作用和效果。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文本深层含义:文章中可能含有一些隐含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如昆明的地方特色、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学生可能难以挖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文本深层,探究其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昆明的雨》这节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关于学生的参与度,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文本阅读与赏析;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学习作者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张芦一、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积累鲜腴、方比、密匝匝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3.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重难点:1.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重点)2.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雨季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它的雨季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这个地方是(昆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请生上去标注拼音,请生批注,请生强调字形,教师补充)2.作家作品(请生填空,并结合注释补充)(三)自读课文——走近文本1.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3.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做好批注。

读书方法指导:圈点批注自读课文后,生展示交流(四)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文章开篇为何要描绘给宁坤的画?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教师引导老师将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写进了一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在这首小诗中体会汪曾祺那份深沉的情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男)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男)我想念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各种菌子(女)我想念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女)我想念带着雨珠、暖暖的缅桂花(齐)我想念雨中与友小酌的闲适、恬静……(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说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16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2.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能说出一些描写雨的古代诗句?(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啊,那么你们谁能说出一些关于雨的著名散文?(学生自由发言)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平时都非常喜欢读书、喜欢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雨的散文——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看一看在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去体会一下,他为什么会想念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昆明的雨》)二、预习检测(活动一)检测预习情况,小组互相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卖杨梅小姑娘、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和事物以及在昆明生活时的一段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10):具体写昆明雨季给作者的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及雨季中的景、物和人,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1):照应开头“我想念昆明的雨”,深化主题。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段落进行赏析,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活动二)示例: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句中“张目结舌”用得很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二、检测预习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三、寻美点作者曾经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线:昆明的雨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资料链接: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选读课文。

文中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

选择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作者思绪的,写出自己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

整篇文章语言自然,将昆明的雨写得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课文共13个自然段。

第5、6自然段写出了昆明的雨给“我”的感受。

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雨中的杨梅。

第10自然段写雨中的花儿。

第11、12自然段写对一段往事的怀念。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乡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人文本,通过语言的感悟和品读,细品汪曾祺说的“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教学该课,要按照新课改的精神,一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体会作者对40年前的“雨”的深刻记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师: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昆明的雨》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能够准确运用本课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形成的效果。

3.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意思。

2.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师生互动,让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雨水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昆明的雨》。

2. 教师用PPT或课件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课文理解的问题,如: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昆明的雨?为什么作者喜欢昆明的雨?4.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语言知识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描述雨水的形容词,让学生判断其意思,并运用它们写一段关于雨水的短文。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评价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并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创设更多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运用修辞手法:学生要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需要了解昆明雨季的地域文化特点,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的差异。
(4)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昆明的雨》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描绘自然景观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包括雨的形态、气息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举例:课文中“昆明的雨,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等句子的理解。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感受昆明雨的特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

2、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段话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突出了昆明雨季的丰满。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昆明的雨》敎學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 學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敎學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敎學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一、导入同學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

曾经在昆明求學、工作生活了7年,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學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

(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2、正字音:重点词语菌(jùn)子择(zhái )净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同學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

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

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學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昆明的雨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图片展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难点)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四、背景资料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散文
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语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好看,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

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主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后面有文化的积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多。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兼具南北神韵,打通古今脉络,才气学识与高超的文字功夫将现代中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文字的表达方法,自有一种超越古今的旷达和淡泊。

他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和高峰。

五、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字音
鲜腴(yú)青头菌(jùn )黄焖(mèn )鸡草茎(jīng )松毛择(zhái )净炽(chì)红桂花绿釉(yòu)
二写一写字形
花gū(骨)朵
tái (苔)痕
三记一记词义
1.鲜腴:
新鲜,肥美。

2.方比:
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
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格调、风格”辨析
同:二者都有“风范”的意思。

异:“风格”比“格调”的范围大,也可以说风格包含格调。

风格是表现在外在的景象、态度、举止,也指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格调是指表现出来的品质。

例:(1)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

(2)三班风格高,抽出了四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来帮助我们。

六、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赠画
导思1.文章从赠送的画入手,写昆明的雨,有何效果?
雨中植物
导思2.文中为何大量写雨季的植物?
昆明的雨
导思3.在作者笔下,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情感
导思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 喜爱、赞美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
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
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
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课时
七、精读品味
第一部分(1—2段)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答案】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第二部分(3—9段)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赏析句子三步法。

赏析句子是中考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判断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答案】“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

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重点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答案】“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抒情。

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重难点小结
这些文字重点描写淡淡的乡愁,再次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

作者笔触细腻,抓住生活中看似随意的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情感。

结尾段运用抒情、议论点明题旨,使文章浑然一体,无不显示出作者浓厚的文学底蕴。

八、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答案】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

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九、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昆雨季长倒挂仙人掌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