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昆明的雨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图片展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难点)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四、背景资料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散文

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好看,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汪曾祺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主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后面有文化的积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多。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兼具南北神韵,打通古今脉络,才气学识与高超的文字功夫将现代中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文字的表达方法,自有一种超越古今的旷达和淡泊。他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和高峰。

五、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字音

鲜腴(yú)青头菌(jùn )黄焖(mèn )鸡草茎(jīng )松毛择(zhái )净炽(chì)红桂花绿釉(yòu)

二写一写字形

花gū(骨)朵

tái (苔)痕

三记一记词义

1.鲜腴:

新鲜,肥美。

2.方比:

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

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格调、风格”辨析

同:二者都有“风范”的意思。

异:“风格”比“格调”的范围大,也可以说风格包含格调。风格是表现在外在的景象、态度、举止,也指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格调是指表现出来的品质。

例:(1)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

(2)三班风格高,抽出了四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来帮助我们。

六、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赠画

导思1.文章从赠送的画入手,写昆明的雨,有何效果?

雨中植物

导思2.文中为何大量写雨季的植物?

昆明的雨

导思3.在作者笔下,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情感

导思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 喜爱、赞美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

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

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

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课时

七、精读品味

第一部分(1—2段)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答案】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第二部分(3—9段)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赏析句子三步法。赏析句子是中考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判断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答案】“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重点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答案】“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重难点小结

这些文字重点描写淡淡的乡愁,再次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作者笔触细腻,抓住生活中看似随意的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情感。结尾段运用抒情、议论点明题旨,使文章浑然一体,无不显示出作者浓厚的文学底蕴。

八、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答案】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九、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昆雨季长倒挂仙人掌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