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防皱整理剂

合集下载

面料涂层,抗皱整理和免烫纺织品整理

面料涂层,抗皱整理和免烫纺织品整理

面料涂层,抗皱整理和免烫纺织品整理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

按化学结构分类1.聚丙烯酸酯类(PA):又叫ac胶涂层,是目前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涂层,涂后可增加手感,防风,有垂感。

pa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的丙烯酸树脂,能增加布面的遮盖率,不透色,并使布面颜色更鲜艳。

pa银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银白色胶,使织物具有遮光,防辐射的功能,一般多用于窗帘、帐篷、服装。

2.聚氨酯类(PU):涂后织物手感丰满,有弹性,表面有膜感。

pu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聚氨酯树脂,作用基本同pa白胶,但是pu白胶涂后手感更丰满,织物更有弹性,牢度更好。

pu银胶涂层,基本功能同pa银胶涂层。

但pu涂银织物具有更好的弹性、更好的牢度,对于帐篷等要求高水压的面料,pu涂银相对pa 涂银更好。

3.聚氯乙烯类(PVC):以玻纤布、玻棉布、化纤布为基布,以特殊工艺涂覆而成,主要性能特点:具有防水、阻燃、防霉、防寒、防腐蚀(简称三防布、五防布);耐老化;防紫外线;易清洗;耐高温(180度〉、保温性好等特点。

4.有机硅类:有机硅高弹涂层,又叫纸感涂层。

对于薄型棉布很适合做衬衣面料,手感丰满,很脆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回弹性,抗皱。

对于厚型的面料,弹性好,牢度好。

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类1. 溶剂型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

2. 水系型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

试验一抗皱整理剂的合成

试验一抗皱整理剂的合成

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指导书(适合于轻化工程专业)南京工业大学二○一〇年十一月实验一抗皱整理剂2D树脂的合成【实验目的】用于棉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防皱整理品种很多,但TMM树脂和2D树脂应用的较为普遍。

TMM树脂学名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它属于自身缩合型防皱整理剂。

2D树脂(即DMDHEU树脂)学名为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它属于纤维反应型防皱整理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常用树脂的合成方法以及树脂初缩体固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制得2D树脂,以供织物防皱整理工艺实验和树脂初缩体分析实验之用。

【实验原理】2D树脂(即DMDHEU树脂)学名为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是由尿素、乙二醛和甲醛三者在弱碱性介质中反应而得到的树脂除缩体。

其合成--般分为两步进行,即:反应的理论摩尔比为尿素:乙二醛:甲醛=1:1:2,而实际的制备摩尔比为尿索:乙二醛:甲醛=1:1:1.8~2。

2D树脂实际制备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两步合成法,一种是一步合成法,前者虽反应时间较长,但易于操作,树脂质量较稳定,故常用此法。

树脂初缩体的浓度是以固含量来表示的。

常用的测定方法是烘干法。

所得固含量的计算公式为:【仪器与药品】一、仪器三口烧瓶(250mL)、烧杯(100mL)、量筒(10mL,100mL)、温度计(100℃)、称量瓶、分析天平、电动搅拌器、铁架台、通用夹、电炉、水浴锅、烘箱。

二、药品盐酸(C.P.)、纯碱(C.P.)、三乙醇胺、尿素、甲醛、乙二醛(以上为工业品)。

【操作步骤】2D树脂的制备(采用两步合成法)1.投料配比尿素(100%) 13g乙二醛(49%) 25mL甲醛(37%) 32mL水10mL第一步反应中用25%纯碱调节pH=5-5.5,第二步反应中用25%纯碱调节pH=8.2-8.5。

2.操作量取49%乙二醛溶液置于三口烧瓶中,在水浴上升温至35℃后停止加热,并在搅拌下加入尿素,再用25%纯碱调节pH=5-5.5,加水10ml。

继续升温至45℃时,移去水浴,此刻反应物温度将继续上升,可用冷水浴控制反应温度为50℃±1℃,注意切勿超过52℃。

纯棉织物的后整理之二-防皱整理

纯棉织物的后整理之二-防皱整理
拉伸
压缩
纤维素大分子结构
00197.swf
(1)纤维晶区变化
在纤维的晶区,纤维素大分子间存在强的氢键作 用和分子间引力,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阻滞 纤维素分子链之间的相对运动,因而只能发生较 小程度形变。
可以认为纤维的晶区是防皱的。
(2)无定型区变化
在纤维的无定形区内,大分子链间排列较松,大分子或基 本结构单元间存在的氢键数较少,在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 大分子间的部分氢键被拆散,并能在新的位置上重新形成 新的氢键。当外力去除后,由于新形成氢键的阻碍作用, 使纤维素大分子不能立即回复到原来状态。如果新形成的 氢键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则发生永久形变,使织物产生折 皱。
沉积理论 共价交联理论
1.沉积理论
整理剂初缩体在纤维内自身缩合成网状结构的整 理剂微粒,沉积在纤维素纤维的无定形区并和纤 维素大分子链之间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引力,把纤 维素大分子链相互网状缠结起来,靠机械阻力限 制了大分子链的相对滑移,提高了织物的防皱性 能。
2.共价交联理论
防皱整理剂和相邻的两个纤维素分子 链上的羟基反应,生成共价键,从而 把相邻的大分子链互相连接起来,减 少了两个大分子链间的相对滑移,同 时使纤维素大分子羟基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封闭,减少了大分子在新的位置 上重建氢键的能力,使得纤维素分子 链或基本结构单元的回复能力得到加 强,提高了织物的防缩、防皱性能。
2、防皱整理的概念
防皱整理就是利用防皱整理剂来改变纤维及织物的物理和 化学性能,提高织物防缩、防皱性能的加工过程。
由于最初是利用脲醛树脂作为整理剂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防 皱整理的,因此该整理又称为树脂整理,先后出现了脲醛 树脂、三聚氰胺一甲醛树脂、二羟甲基乙烯脲、醚化的三 聚氰胺树脂、醚化脲醛树脂及相应整理工艺。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多元羧酸
用多元羧酸对织物进行防皱整理, 用多元羧酸对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从根本上 避免了甲醛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 避免了甲醛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因 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的优点是整理后的织物上无游离甲醛存在, 它的优点是整理后的织物上无游离甲醛存在, 同时可以达到树脂整理的抗皱基本要求; 同时可以达到树脂整理的抗皱基本要求;缺点 是干缓回弹低、强力降低较大、白度低, 是干缓回弹低、强力降低较大、白度低,因此 应根据客户要求选择整理方式。 应根据客户要求选择整理方式。
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 恤 衬衣、帽等)、 )、职 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职 业装、窗帘、床单等。测试证明:经过SRD787整理的 业装、窗帘、床单等。测试证明:经过 整理的 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200°以上,平挺度在 级以 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 °以上,平挺度在3.5级以 强力保留率在70%以上。 以上。 上,强力保留率在 以上 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 丁烷四羧酸 (BTCA)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实验 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 表明其整理品无论白度,耐洗性, 表明其整理品无论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率都 令人 满意,完全可以替代2D树脂 只是价高(10美元 树脂。 美元/磅 , 满意,完全可以替代 树脂。只是价高 美元 磅), 是2D的10倍,因而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的 倍 因而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柠檬酸 ( citric acid ):三羧酸循环中从草酰乙 酸与乙酰辅酶A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酸与乙酰辅酶 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H+
醚化剂:甲醇、乙醇、异丙醇、多元醇等; 醚化剂:甲醇、乙醇、异丙醇、多元醇等; 整理过程氯损小,织物不泛黄, 整理过程氯损小,织物不泛黄,释放甲醛也少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1引言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

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

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

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

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

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

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

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

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

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几种抗皱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比较

几种抗皱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比较

oooooooo本科生毕业论文 2013写在前面的话:大学就这样结束了,直到毕业了也没什么感觉。

大一中规中矩没有旷过一次课,只是偶尔迟到一两分钟,得空了就去网吧,玩了一年的网页游戏也看了不少教育片。

大二有笔记本了,玩了一年的CF,周五周六经常跟基友一起去网吧通宵打游戏,经常旷课找小伙伴代点名自己蜗在宿舍床上要么打CF要么下教育片。

大三了都是专业课,旷课的比较频繁了,玩了一年的龙之谷,遇到一些资格较老的教师的课,必旷,因为这些教师是从不点名的,他们大都是副院长,教授或者老油条之类的,没人管的了他们。

大四渐渐的开始去上课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课有多生动,也很少有教师刻意去点名,只是渐渐的布怎么想打游戏了,胸中一片空白,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但还是玩了一年的艾尔之光。

还好,同样有许多我这样混日子的,因此每次交重修费,上重修课的时候,总可以找到一群同胞,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直到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我还欠了30多个学分,大四上学期重修了6门课,过了4门,下学期重修了6门,过了4门,还有两门自己给重修教师各种打电话也算是老师可怜,平时分给了95分,但还不够及格,又赶紧去找辅导员,辅导员给教务处管事的联系后,通融下终于给了60分让过了,这才拿到了毕业证跟学位证。

相比之下,还有小伙伴大四上学期重修10门,下学期重修若干门的,自然不可能像我这么幸运的吧,还有念大六大七工作了还重修的,当时想想就觉得口怕。

毕业到现在两个半月了,真的是直到等到工作了才发现上学的可贵,现在虽然可以自己挣钱,想搞什么装备就弄各种时装,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工作的辛苦只有自己能体会到。

添加剂在棉织物抗皱整理中的作用废话这么多希望那些像我一样的小伙伴在为数不多的大学时间里,在游戏打累了的时候,能找朋友一起走走,多接触接触那些有本事的老板,闲聊里你能学到找工作时好公司最需要的因素,如果有机会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去实习,最好不要错过,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可以了解下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这样更容易做出觉悟吧大概,如果专业很搓很苦逼完全可以做业务或者转行做物流什么的,既然大学学不到什么,也不能被专业给坑了,但这需要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学校有各种组织什么的,倒是能培养这些能力,有空了就跟小伙伴多聊聊吧~(/ □\) 毕业论文实验自己亲手做的,用的涤纶织物是淘宝买的,退过浆很薄很白的那种。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4、预烘
目的:使初缩体均匀渗透到纤维内部 意义:直接影响树脂分布和整理品的质量 原理:浸轧后,浓度外大于内,预烘时,依浓度
梯度,使树脂向内扩散。 控制条件: 轧液率尽量低 预烘温度不宜太高,一般80℃ 最好不用接触式烘干,而用红外和热风烘干
5、焙烘
目的:使初缩体与纤维发生交联反应 条件控制: 温度和时间 催化剂为MgCl2,150℃~160℃,3~5min 高效催化剂,170℃~180℃,30~60s 烘房温度要均匀 张力 尽量采用低张力,以免内能储存,引起尺寸不稳定 良好的密封和通风排气 排出CH2O,H2O,CH3OH
1928年,Lee公司提出应用脲-甲醛生产抗皱织
物;
脲+甲醛
热 酸性催化剂
树脂
黏胶织物
三聚氰胺/醛和环亚乙基脲/醛
干弹性好,湿弹性差 穿着时起皱少,洗涤时仍易起皱
棉织物
2.洗可穿整理
20世纪40年代涤沦纤维问世,其优良的弹性、洗可穿 性能受各界人士青睐,从此纤维素纤维整理的发展被 推上了模拟合纤的洗可穿性能的道路,并作为与合纤 争夺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发展历史
一般防缩防皱 免烫(或“洗可穿”) 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低、无甲醛整理
历史:
20年代,尿素-甲醛树脂 苯酚-甲醛树脂(有颜色)
30年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50年代,环次乙基脲-甲醛(DMEU)
二羟基环次乙基脲-甲醛(2D) 90年代,多元羧酸
1.一般防缩防皱
4.防皱整理原理——共价交联论
防皱整理剂可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反应,在大分子之 间建立共价交联,从而:
封闭了部分羟基,减少了羟基引起的应变硬化 分子间的交联提高了纤维从形变中恢复的能力

抗皱整理

抗皱整理

织物抗皱整理的发展与前景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个公司的老板两手分别握了一块布,然后轻轻的将其松开,一块布很轻松就回复到平整光滑的样子,而另一块皱巴巴的在那里挣扎着却怎么也不能变平整。

于是他问他的员工:“怎样才能让这块布像它一样不皱呢?他的这一问从此叩开了抗皱整理的大门……抗皱的发展史早在1918年约翰(John)发现了尿素-甲醛(简称UF脲醛),用尿素-甲醛等的初缩体和催化剂的溶液处理织物,经高温焙烘,初缩体在纤维上缩聚成热固性树脂,使织物具有抗皱和防缩的功能。

这便是树脂整理。

树脂整理对象主要是粘胶织物,因粘胶织物容易起皱变形,缩水率大,湿强力低,影响其服用性能。

经防缩防皱整理后,可以明显地改进服用性能,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反应性树脂整理剂,如三聚氰胺-甲醛等,主要应用于棉织物。

由于防缩抗皱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织物的干抗皱性,它虽然能使衣服在穿着时不易起皱,但织物的湿态抗皱性并无明显改善,经洗涤后存在明显的皱痕,仍需加以熨烫由脲醛或氰醛整理的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整理织物在洗涤时,用次氯酸钠漂白会产生吸氯,生成氯胺,氯胺在热和潮湿条件下(如熨烫),很容易分解释出盐酸而脆损织物。

20世纪50~60年代,化学纤维迅速发展,以平整、快干、尺寸稳定、牢度好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市场。

天然纤维一度走入低谷,为了与化学纤维相抗衡,于是便进入了以改善和提高天然纤维织物的湿回弹性为主要特征的抗皱整理阶段,即其整理效果并不因洗涤而消失,织物在穿着和洗涤后仍具有良好的抗皱性能,不需要熨烫,这种整理称为洗可穿整理。

洗可穿虽大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一些列问题,如抗皱整理棉织物的吸氯、泛黄和氯损。

研究者也作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如用乙二醛衍生物作整理剂改善吸氯、泛黄;通过提高湿折皱回复角(即湿抗皱性)来改进免烫整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耐久压烫整理,即DP(Durable Press)整理或PP(Permanent Press)整理。

慎用衣物防皱整理剂

慎用衣物防皱整理剂

龙源期刊网 慎用衣物防皱整理剂作者:李艳鸣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6期随着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纤维,向往穿着舒适和料理简便,为了克服纯棉织物易起皱,洗后需熨烫的缺陷,防皱整理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

现在市场上的免烫衣服整理剂是以N-羟甲基化合物为主体的整理剂。

衣物经过这些整理剂处理后,都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和残留游离甲醛。

防皱整理剂导致小莉过敏张先生为了向未婚妻小莉表示自己的爱意,专门在网上为小莉购买了一套靓丽纯棉內衣,同时还贴心地买了一瓶衣物防皱整理剂,目的是让小莉穿得舒心。

小莉每次在换洗这套内衣并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心里总有一股暖暖的情感在流动,找到一个如此细致体贴的男友,她感到很幸福。

可穿了几次这套“幸福”装后,小莉全身就开始发痒,还长出10多个红疙瘩。

在医院,医生告诉她,可能是由于穿的内衣导致过敏。

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检测,祸因竟是那瓶衣物防皱整理剂,原来衣物防皱整理剂中的甲醛严重超标!医生提醒说:甲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与过敏,它对黏膜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嗅觉丧失等病症,甚至可能诱发癌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一定要注意到其甲醛的含量。

国家质检总局前不久公布的服装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有三成以上产品甲醛超标。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服装甲醛超标的原因在于,为让产品达到“免熨烫”的效果,一些生产厂家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利用含甲醛的树脂衣服整理剂提高产品的防皱防缩能力。

那么衣服防皱整理剂到底能不能用呢?如何用才不致于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防皱整理剂的原理1919年,英国的F.L.巴雷特用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取得防皱效果;1926年,英国开始用脲和甲醛的初缩体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为化学防皱整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产品的发展,防皱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织物尺寸稳定,缩水率下降。

低甲醛水性聚氨酯抗皱整理剂的制备与应用

低甲醛水性聚氨酯抗皱整理剂的制备与应用
DBT  ̄ 1 DL 0mL二甲基甲酰胺 ( DMF 升温 至9 ), 0℃继 续
反应 3 直 至一 N 0 全反 应 , .h 5 c 完 停止 反应冷 却74 i 0℃,  ̄ 缓 慢加 入适量去离子水并高速乳化3 n 制 成2 0 mi, 0% ~ 4 0% WP - 。 U%液
f r ad h d o t n n ih rwrn er ssa ta gl h n tec t n f ih d b e e a e i h a k t o m le y ec ne t d h g e ikl e it n n et a o t n s e yg n r l sn i tem r e . a h o i r n
I i a e, n ido q e u oy rta e( U) spe me rm o h rn i o y n t I DI,db tln nt sp p ro ekn f u o s lueh n P i r p ' fo i p oo edi c a a P ) iuyt h a p d s s e( i
纤维 素分 子及 整理 剂 发生 交联 反应 , 从而 以化学 键 的形 式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将P G P G ̄ P 、 E S硅油 在10℃分别真空干燥 脱水 1 , I 1 1 然 h
后 往反应 瓶中 入5 ID 、 有机硅油、.g P )O 2 加 .g P I5 3 g 7 P O ̄ . g 5 0 D T L 在 8 ℃油浴 中反应 2h 再加 入2 E 、 . B D , 0 , 。
低 甲醛水性聚氨酯 抗皱整理剂 的制备 与应用
P e a aina d p l aino q e u oy rt a ewi n i ikeF n t n r p rt n pi t f u o sP lu eh n t A t Wtn l ci o A c o A h - u o

防缩整理 (2)

防缩整理 (2)

酸催化机理
CH2O + HA(酸)
+CH
OH + A2
2OH
NH + +CH2OH
+NHCH
+NHCH
OH + A2
NCH2OH + HA
碱催化机理
NH + B(碱) N- + BH+
N- + CH2O NCH2O- + BH+
NCH2ONCH2OH + B
1.羟甲基化反应的特点
酰胺的羟甲基化反应,为亲核加成反应。 在酸性介质中,酰胺中的NH基的N原子
环氧类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乙二醛、戊二醛
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水溶性聚氨酯
反应性有机硅 天然高聚物壳聚糖
(三)常用整理剂性能比较
1.交联反应活泼性
按交联剂与纤维素纤维反应的活泼性,其活泼
性顺序为:
二羟甲基脲>二羟甲基乙烯脲>二羟甲
基丙烯脲>二羟甲基三嗪酮>甲醚化二 羟甲基脲>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一)防皱整理的催化剂
能加速树脂或交联剂与纤维进行交联反应速 率,降低反应温度并能缩短反应时间的化学药 剂. 一般用量为整理剂用量的1%~10%。 把几个品种的催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称为协同催化剂。
1.防皱整理催化剂具备的条件
能加速整理剂与纤维的交联反应、自身与整理剂及纤
维不发生反应,而且不影响整理织物的性能。 与整理液中其他的添加剂有良好的相溶性,可以同时 存在于整理液中。 在工作液中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加入不影响整理工 作液的pH值,室温不起作用,高温时能迅速起催化作 用。 必须价廉、无毒、无腐蚀性、无气味,而且要使整理 后的织物无难闻的气味。

纯棉织物的后防皱整理

纯棉织物的后防皱整理

Wash & Wear, Easy Care, Non-iron, Mini Care
特点:
具有干、湿两方面的防皱性能。
6
h
③耐久压烫(PP或DP)
洗可穿,改善缝线部分或褶裥处的平挺度。 WRA280~300°,DP级4~5,抗张强力损失50~60%。
Permanent Press或Durable Press可统称为 “防皱整理(树脂整理)”
四级:240 。 ~280 。
五级:280 。 未整理棉织物
150°~160°
一般防皱整理
220°~230°
洗可穿整理
250°~280°
耐久压烫整理
280°~300°
10
h
DP等级
主观判断 外观平整度、接缝外观、褶裥外观三个指标 AATCC立体耐久压烫平挺度标样 分为1、2、3、3.5、4、5级
3、浸轧
轧液率: 轧液率越低越好, 一般70 %~80 % 轧液率高的缺点: 能量浪费 烘干时发生泳移,产生表面树脂 手感僵硬 弹性差 强度低 摩擦牢度差
24
h
4、预烘
目的:使初缩体均匀渗透到纤维内部 意义:直接影响树脂分布和整理品的质量 原理:浸轧后,浓度外大于内,预烘时,依浓度梯
剂。此外涤/棉混纺织物藉涤纶纤维部分的热塑性, 也有类似效果。
34
h
36
h
四、常用抗皱整理剂
醚化反应:N-羟甲基酰胺类 酯化反应:多元羧酸,如1,2,3,4-丁烷四羧酸
(BTCA);1,2,3-丙烷三羧酸(PTCA);柠檬酸 (CA);聚马来酸酐; 还有乙二醛、环氧类化合物等
37
h
1. N-羟甲基酰胺类
22
h

棉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

棉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

棉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
棉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有如下几种:
1. 加工前整理:包括预缩处理、预缩松弛处理、整理和定型处理等。

预缩处理主要是将棉织物进行预缩,避免在后续的使用中出现过大的缩水现象;预缩松弛处理是在预缩处理后松弛织物,使其恢复原状;整理处理是通过加工手段使织物表面平整,达到一定的光滑度和洁净度;定型处理是在整理处理后使用热力或化学方法使织物恢复平整。

2. 湿热整理:通过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织物进行加工,使纤维排列有序,减少褶皱和皱纹。

常见的湿热整理工艺包括蓬松整理、湿热定型、湿热平整等。

3. 抗皱整理剂处理:使用抗皱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处理,使纤维间的键合增强,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

抗皱整理剂可以通过浸涂、喷涂或浸渍等方式施加在织物上,然后经过干燥和固化处理。

4. 机械整理:通过机械加工手段对棉织物进行整理,例如熨烫、平摊、挤裥等。

机械整理可以改变织物的表面形态,减少皱褶,并提高织物的平整度和光滑度。

以上是常见的棉织物抗皱整理工艺,根据具体的需要和织物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的整理工艺来提高棉织物的抗皱性能。

织物防皱整理

织物防皱整理
1.实验工艺处方 试样编号 2D树脂/g/L 柠檬酸/g/L MgCl2.6H2O/g/L Zn(NO3)2·6H2O/g/L Al2(SO4)3·18H2O/g/L 渗透剂JFC/g/L 总液量/ml 2 200 2 200 1 100 2 20 6 10 2 200 2 100 2 3 100 2
棉织物防皱整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防皱整理的常用方法; 2.了解防皱整理对纯棉织物的折皱恢复性能 和强力的影响; 3.掌握织物折皱恢复性能及织物撕破强力、 断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织物。防皱整理是将织物在 一定条件下,用适当的整理剂进行处理,使整理剂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 基(—OH)形成交联,从而将纤维素大分子上的羟基封闭,降低织物在 形变时由于纤维大分子上羟基之间 氢键的拆散和重建而导致的折皱,由 此提高织物的防皱性能。 防皱整理工艺分为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四个阶段。焙烘阶段 是整理剂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OH)形成交联反应阶段,因此,焙 烘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防皱整理的效果。 防皱效果可用织物的折皱恢复性来衡量。在织物防皱性即弹性提高 的同时会造成织物强力的下降,因此在选用整理剂和制定工艺是要综合 考虑这两方面因素。
三、主要实验仪器和染化料
仪器设备:烧杯,搪瓷盘,玻璃棒,均匀扎 车,热定形机等; 染化料:纯棉漂白织物,2D(DMDHEU)树 脂、SDP—1超低甲醛树脂,氯化镁,渗透剂 JFC,柠檬酸、硝酸锌、硫酸铝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一)不同焙烘温度影响 1.实验工艺处方 2.实验步骤 按实验处方用蒸馏水配制整 理液,每个处方准备四块纯棉织物, 将织物在均匀扎车上浸轧整理液 (二浸二轧,第一次浸渍时间为 5min,第二次浸渍时间3min,带液 为70%~80%),在热定形机中 80℃预烘3min或5min,再分别 在120℃、140℃、160℃、 180℃焙烘2.5min。整理后试样 留做测定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折皱 恢复性能,比较不同整理剂和不 同焙烘时间对织物的强力和折皱 恢复性能的影响。

真丝环保型抗皱整理剂的应用与研究

真丝环保型抗皱整理剂的应用与研究

提高 。J 一 0 Y 12型柔 软剂 使用 量 为 05 .%时 , 由于用量 较 少 , 以对 织 物手 感影 响不 大 , 大 到 1 %时 , 果 最 所 增 . 5 效
织物 白度也 逐渐 下降 , 但下 降不 明显 。
表 1稀 烃 酸 类 低 聚 物 不 同 温 度 下 整 理 效 果 比较

O% 2 % 5%
D A WWR WR WR A D A WWR WR A D A WWR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 酸用量 ( \ 。 )
29 5 27 6 25 7 23 8 27 7
( 。 )
2 26 2 48 2 0 6 2 0 7 26 3

T 间 吸 去 试 样 中 的 水 分 然 后 按 G B / 3 8 19
19 9 7

(纺 织

品织 物折 痕 回 复性 的测 定 》 的垂 直法 测 定 以 经 + 纬 中
价 格 昂 贵 它 的推 广 受 到



定 的限制


因此 需要 找 出

表示

类 价 格相 对 低廉 性 能优 良 使用 方 便 的环 保 型 防皱 整



Y G54 1B
织物折

l
所 示 为稀 烃 酸类 低 聚物整 理 剂焙烘温度 对 真


DS B D
1 型数字
Y G0 2 6
型织物强力
丝 织 物抗 皱 整 理 效果 的影 响

从表
l
可 以看 出 稀烃酸

机 L A 2 5 0 型试 验用 热定 型 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润湿剂: 提高棉织物的润湿性能,有利于树脂初缩体能较
快地渗透到纤维内部如渗透剂JFC等;
4)工艺条件分析
( 1)浸轧 ①浸轧要均匀,棉织物防皱整理时带液率一般控制在70-80%; ②织物要具有优良的吸水性能,否则容易形成表面树脂; ③织物不能带碱,以免防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④织物不能带氯,否则整理剂会产生吸氯现象; (2)预烘 要控制好预烘条件,防止“泳移”现象的产生,而形成表面树 脂;否则经防皱整理的织物不断防皱性能差,手感粗糙。而且还会 发脆;
要想具有较好的防皱效果,整理后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如下所示:
整 理 剂 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
脲-醛
三聚氰氨-甲醛 乙撑脲-甲醛
5-10
4- 8 4- 6
(2)催化剂:
使整理剂在焙烘过程中迅速发生必要的反应。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 金属盐类作催化剂,这样能保证整理液在常温时能较长时间的稳定,而在 高温焙烘时发生必要的催化作用。 铵盐类:氯化铵、磷酸氢二氨等; 无机金属盐类:氯化镁、硝酸锌、硝酸铝、氟硼化锌等; 新型催化剂:磷酸氢镁、氟硼化镁等; 混合催化剂:金属盐与柠檬酸、草酸等混合; 注意事项: ①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时,其焙烘条件也不相同;
2)柠檬酸(CA)
为了用其他多元酸代替BTCA,人们发现柠檬酸价格便宜、 无毒、资源丰富,因此成为研究者的首选。但用柠檬酸整理后织 物明显泛黄,泛黄的主要原因是柠檬酸在高温焙烘时,2位上的 羟基会发生脱水,生成乌头酸,反应如下所示:
乌头酸本身呈黄色,整理织物后织物泛黄现象比较严重。为 了克服柠檬酸整理织物泛黄的缺点,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法。 C.Q.Yang发现,用马来酸聚合物和柠檬酸一起整理棉织物,可 以改善柠檬酸的泛黄性。
2)整理液组成
组 成 用量(克/升) 40-80 35-45 10-12 20
整理剂(树脂初缩体):
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MM) 双羟甲基二羟基环亚乙基脲 DMDHEU(简称2D)
催化剂:
氯化镁(对初缩体固体含量计%) 添加剂: 柔软剂VS
润湿剂:
渗透剂JFC
3
3)整理液中各组分的主要作用 ( 1)整理剂 如常用的2D、TMM树脂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纤维素反应生成 稳定的共价交联,使织物获得满意的防皱效果。对于棉织物而言,
4)三聚氰氨-甲醛树脂(TMM、HMM)
3、防皱整理剂与纤维素的反应
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与纤维素反应可能产生的结合方式很
多,比较复杂;现以DMEU为例,将其中几种主要的结合方式表示 如下: 1)单分子交链
2)单分子支链
3)线型大分子交联
3、防皱整理工艺
1)工艺流程
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后处理
(3)焙烘 提高温度,加速树脂初缩体与纤维素的反应生成稳定的共价 交联,从而具有满意的防皱性。 焙烘温度和时间,主要取决于初缩体的性质和催化剂的类型; 如 氯化镁: 150-1600C,3-5分钟 由于焙烘过程中有甲醛逸出,因此焙烘就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4) 后处理
包括热洗、水洗等,去除织物上残留的未反应的化合物、付 产物以及游离的甲醛等。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向):80-85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向):110-1300;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纬):160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纬):>2200;
第三节 防皱整理剂的分类
防皱整理剂
1、 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整理剂
① 2D树脂; ② TMM;
2、非甲醛类树脂整理剂 ① 多元羧酸; ② 聚氨酯; ③ 环氧树脂; 3、反应型交联剂
第十四章
第一节 概述
防皱整理剂
纯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丝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但它们
也存在着弹性差、易变形、易折皱等缺点,故在穿着过程中不能保持 平整的外观。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人们通过对棉织物进行树脂
整理后,提高其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防缩、
防皱性能。因此防皱整理通常称为树脂整理。 防皱整理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
②催化剂的用量一般用树脂初缩体的重量百分率来表示如
氯化铵: 氯化镁 硝酸锌: 碱式氯化铝: 1-3% (对树脂初缩体重量) 10-12%(对树脂初缩体重量) 10-13%(对树脂初缩体重量) 2%(对工作液重量)
(3)添加剂:
为了提高树脂整理后织物的撕破强力和耐曲磨性 能,通常要加入柔软剂等添加剂,如柔软剂VS等;
3)聚马来酸(PMA)
由于马来酸聚合物的链段结构与BTCA相似,研究者对聚马 来酸化合物用于棉织物的免烫整理进行了研究,发现马来酸聚合 物整理棉织物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烫效果,特别是马来酸聚合物与 柠檬酸或BTCA联合使用时效果更好。马来酸的聚合一般是以马 来酸酐作为原料,先在碱性条件下将马来酸酐水解生成马来酸, 然后在过氧化物的引发作用下聚合,反应过程如下:
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人们提出了树脂与纤维交联理论。
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
简称W&W(Wash and Wear) 或(Non iron)整理棉织物经防
缩、防皱整理后,虽然在穿着过程中不易起皱,但在洗涤、烘干及 洗衣机中进行离心脱水后,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皱痕,达不到免烫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
要想使棉织物具有免烫整理的效果即所谓的“洗可穿”功能, 树
二浸二轧整理液,轧余率70~80%→80℃烘干3min→170℃或 180℃焙烘适当时间(焙烘时间取决于焙烘温度和整理液pH值)
第四节
防皱整理后纺织品的质量
一、主要服用机械性能
织物经过防皱整理后,其主要机械性能如断裂强度、断裂延伸 度、耐磨性和撕破强力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1、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
脂整理后的棉织物必须具有干、湿两方面的防皱性能。
1955年免烫整理才开始正式用于工业化生产; 1965年人们开发了许多反应型树脂,同时非甲醛类整理剂也相 继问世; 目前,免烫整理产品较多,主要是一些休闲服装。
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
简称PP(Permanent Press)或DP(Durable Press)整理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免烫整理,经耐久压烫整理后,要求 织物在成衣以后,平整、挺括、不起皱、特别是缝合部位经洗涤后 没有抽缩及臃肿现象,同时保持经久耐洗的折痕如裤线和优良的洗 可穿性能。 目前耐久压烫整理仅限于毛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的整理,对 于纯棉织物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主要难点是棉织物的强力损失过 大。
或断裂延伸度过低、织物中纱线的可活动性较小,都将使织物具有
较低的撕破强度。 棉织物、粘胶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撕破强度都会发生显著的
下降。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一般采用在整理液中加入柔软剂等。
在整理液中添加柔软剂后,但可使织物中纱线间的摩擦系数减
小,纱线在织物中的移动性提高,织物在撕裂时,纱线易于聚拢而 有较多的纱线来共同承受撕力,使整理品的撕破强度得到一定程度
度下降显著等缺点,也没得到实际应用。
1935年,人们研究出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棉织物的防 皱整理,可以提高织物的防皱性能,同时具有耐洗性。
1945年开始,使用树脂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才得到了真正的
发展,当时所使用的树脂大多是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树脂整理 剂也由自身缩合型向纤维反应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树脂整理的
① 醛、缩醛类化合物; ② 环氧化合物;
③ 乙烯砜类化合物; ⑤ 环氧氯丙烷类 ④ 环亚胺类 ⑥ 氨基甲酸酯类
一、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结构及名称
防皱整理剂又称交联剂,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N-羟甲基酰
胺类整理剂,它们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
合物,其生成物通常称为树脂初缩体。即
1、整理剂的分类及特性
1、多元羧酸类整理剂 1)1,2,3,4-丁烷四羧酸(BTCA)
在目前所研究的多元羧酸类化合物中,1,2,3,4-丁烷四羧酸
(BTCA)是被研究最多、整理织物后效果最好的一种多元羧酸, 其分子结构如下: 尽管BTCA整理棉织物的免烫 效果可以与DMDHEU树脂整理效 果相媲美,强力保留率也较高,但 由于BTCA的成本高、水溶性低, 因此,没能在工业上得到大面积推 广应用。
二、
多元羧酸类无甲醛整理剂
多元羧酸类化合物用于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始于20世纪60
年代,D.D.Gagliardi等人首先提出,由于当时选用强酸作催化剂, 处理后织物的强力损伤过大,水洗牢度很差。在碱性水洗条件下, 酯键几乎全部水解。后来S.P.Rowland等人用弱碱性碳酸钠作催 化剂,发现这种催化剂不仅可以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整理后织 物的强力损伤和耐洗牢度也有一定改善。尽管如此,经这种处理 的织物的免烫性能和DMDHEU处理的织物的性能相比还有很大 差距。所以,当时多元羧酸并不被人们看好。 20世纪80年代后期,C.M.Welch建议用磷酸盐作为多元羧酸 和纤维素大分子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 是处理后织物的耐洗牢度相当好,突破了在碱性条件下酯键比醚 键容易水解的传统概念。这一发现使得多元羧酸作为无甲醛免烫 整理剂的研究又趋于活跃。
在焙烘过程中,整理剂虽能自身缩合,但也有可能与纤维素
上的羟基发生反应,在纤维素大分子间生成共价交联,而使织物具
有良好的防皱性能。即
三、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方法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表示,通
常是径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其回复角的大小除与整理效果有关外, 还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
第二节
防皱整理的作用机理及效果评定方法
一、树脂沉积理论
脲—甲醛、酚—甲醛初缩体等整理剂整理棉织物时,树脂沉
积理论认为:
当整理剂处理到织物上后,经焙烘在纤维内部形成网状结构
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通过物理-机械作用,改变了 纤维素大分子的相对移动性,而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皱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