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思想史研究年刊》首发式研讨会举行
传统学术在近代的嬗变、赓续与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传统学术在近代的嬗变、赓续与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e7418ad4d8d15abe234eea.png)
“ 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 上海市教委第 五 (
期 重 点 学 科 ) 09年 度 的 重 要 学 术 活 动 之 20
一
,
由上海大学历史 系暨古代文 明研 究 中心
主办。来 自中国大陆 、 台湾 、 香港 以及国外 的 百余 名学 者 出席 了会议 , 提交 会议 论 文 7 0
多篇。
Jun l f h n h i n es y( o i c n e ) o ra o a g a U i r t S c l i c s S v i aSe
J n 0l a .2 0
Vo.1 No 1 7 .1 Nhomakorabea第 1 第1 7卷 期
传 统 学 术 在 近 代 的 嬗 变 赓 续 与 发 展
推动近现代 学术 史 的深入研 究具 有重 要 意
义, 而且对于很 好地诠释 当代 中国的学术发 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大学古代文 明研究 中心主任谢维扬教授 、 上海 财经大学
大 会 开幕 式 由上 海 大 学 陈 勇 教 授 主 持 。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代表学校在开 幕式上发表 了热情 洋溢 的讲 话。他 指 出, 近
柯马丁访谈
![柯马丁访谈](https://img.taocdn.com/s3/m/0d1b8a14ba1aa8114431d9e2.png)
133132重建失落的真相撰文:张泉采访:张泉 朱颖婕摄影:吴俊杰 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我们习惯于用当代的知识结构与判断标准来揣测历史。
谬误代代相传,有时也会被当成真理。
回归真实的历史语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商周到秦汉,柯马丁︵M artin Kern︶逐渐揭开的,不只是一个古老国家的青春记忆,更是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真相。
一40岁以后,皇帝变成了一个内心孤独的漫游者。
车骑一寸寸碾过他所征服的六国土地,有时他还会不辞辛苦地登上山巅,试图与神灵对话。
在峄山、泰山、琅琊、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他立起七块石碑,刻文颂扬秦德,偶尔也会严词训诫某些心怀叵测的遗民们。
两千多年后,当柯马丁(Martin Kern )在拓片上努力辨认这些古老而斑驳的字迹时,七块石刻几乎都已不复存在。
存世最久的琅琊石刻,在20世纪初的一次暴风雨中坠落悬崖,沉入海底,只打捞回一些残片。
绝大多数学者以为,这些石刻既无史学意义,也缺乏文学价值,不过是秦始皇好大喜功的一生留下的又一个例证罢了,柯马丁却从中发现了早期中国文化嬗变的轨迹。
在专著《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T h e S t e l eInscriptions of Ch ’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中,柯马丁将秦始皇石刻纳入周代以降的宗教、礼仪与文学的传统中进行考察,阐释其传承与演变;同时,他从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梳理秦朝文本在汉朝所遭遇的阐释与重塑,这让他越来越相信,如今对秦朝的一些认知与判断,绝非事实。
七篇石刻铭文,短则108字,长则288字,却引导柯马丁重返中华帝国的开端,重拾久违的真相。
二柯马丁的人生与绝大多数汉学家不同。
1962年,他在德国出生,那时,不断蔓延的柏林墙正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
高中毕业后,他做了4年记者,当他决定继续读大学时,已经23岁。
吴励生:问题史、心态史穿透与学术结构性洞察.
![吴励生:问题史、心态史穿透与学术结构性洞察.](https://img.taocdn.com/s3/m/8cde1e351eb91a37f1115cf0.png)
吴励生:问题史、心态史穿透与学术结构性洞察)<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15px;">当我仔细研读着陈平原先生的一本本堪称重要的著述时,我显然时时关注的也是平原自己所一再强调的“压在纸背的心情”——实际上,任何一个具备有良知的中国学人或知识分子,当他(或她)在经历了西方现代性与我们自己百年来“被压缩了的现代性”的双重现代性的“冲击”与洗礼,重新面对我们这块土地,尤其是重新面对我们这个亘古不变的生存结构的时候,诸般复杂的心境、心绪与心态不言而喻。
诸如“借别人酒杯,浇心头块垒”、“压在纸背的心情”等等,在我看来,还仅仅是一种比较曲折的心迹或心情表达,而真正深层的东西则应该是对我们的问题史、心态史的穿透和把握——其所以是“深层”,是因为不仅直指我们的生存结构性,同时也直指我们的文化本真性。
尤其是经过了晚清、五四后的我们,生存结构性的众多问题几无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文化本真性的问题却遭遇了空前的挑战——我们甚至不知该当如何重新确立文化本真性认同并有效建构自身?也许,这里我们首先应该从平原的问题切入:“读书当有慧眼独识,并借论说古今影响世道人心或革新思想文化,这与主张直接介入现实政治斗争的‘经世致用’之学有很大区别。
前者立足于‘道问学’,只不过保持学者的人间情怀;并非为政治而学术,也不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的。
”[1](p169)因为平原的问题涉及的是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一个经典范畴,平原重新提出讨论当然有着他的深刻用意,比如,“百年中国知识者始终对‘为学术而学术’或‘为艺术而艺术’之类的提法不感兴趣,主要不在于这些口号本身学理上的缺陷,而在于其避开‘致用’因而无法满足众人‘经世’的政治热情。
王国维曾批评将学术分为‘有用’、‘无用’者为‘不学之徒’,可‘学以致用’乃本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潮。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8b615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png)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目录一、课程概说 (2)1. 课程介绍 (2)2. 课程目标与要求 (3)3. 课程内容与结构 (4)二、理论基础 (5)1.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6)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8)3.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题材与类型 (10)4.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11)三、教学方法 (12)1. 文本阅读与分析 (13)2. 课堂讨论与交流 (14)3. 实践活动与创作练习 (15)4.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利用 (17)四、课程实施与评估 (17)1. 课程安排与时间分配 (19)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20)3.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21)五、课程拓展与延伸 (22)1. 相关书籍推荐与阅读 (23)2. 学术研究动态与前沿 (24)3. 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 (25)一、课程概说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和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
不仅覆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还将涉及其他重要的古代小说作品,力求展现中国古典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则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课程介绍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系统研读经典小说作品,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础,精选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味与魅力。
好-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学术随笔)
![好-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学术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87b1cad3b9f3f90f76c61bb2.png)
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学术随笔)叶帆思想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历史上人们的所思所想。
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柯林伍德甚至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虽然我国的思想史研究有悠久传统,成果也蔚为大观,但对于思想史究竟应该研究哪些人的思想,却是至今仍有争论的话题。
毕竟,历史上的人难计其数,哪些人的所思所想应该研究,哪些人的又可以忽略?在这一争论思想史研究是否应该只关注思想家的思想。
思想史研究首先当然要关注思想家的思想。
思想家的思想大多系统化、理论化,在历史上也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自然毋庸置疑。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基本上都是聚焦于大大小小的思想家。
翻开有关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从先秦诸子到程朱陆王再到顾黄王颜,一个个思想巨匠熠熠生辉。
不过,这种将过多热情倾注在思想家身上的做法,近年来也不断受到质疑。
有学者指出,“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思想史写作似乎是“为了表彰和复述这些精英的思想”。
这样的反思不无道理。
的确,思想史不能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
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一方面是因为思想并非思想家的专利。
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贩夫走卒、村野匹夫,也都有自己的思想。
当然,与思想家有独创见解并自成体系的思想相比,普通人的思想许多时候是杂乱无章、不值一提的。
用钱穆的话说,“普通人心都是刹那起灭,一刻儿想这,一刻儿想那。
很少能专注一对象,一问题,连续想下。
”不过,千千万万普通人那些刹那起灭的思想集合在一起,却未必就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不值一提的。
相反,如果从千千万万普通人思想的集合中求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往往能看到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思想图景,看到社会发展最强劲的思想动力。
所以,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哲学思想史、学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历史上芸芸众生那些不成理论、不成体系的思想,在思想的世界里就应该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7cc5a0da49649b6648d7474f.png)
本次会议分五个主题单元来进行。
一、东亚视野中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思想史
过去,日本学者注重从东亚或亚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尝试把中国研究放在东亚的视野中加以考察。这一研究路径扩大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值得继续加以深入拓展。另一方面,了解日本学者关怀东亚或亚洲问题背后的问题意识,如何确立中国学者自己的思考,也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问题。为此,三位学者与其他与会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新近研究成果。
张佳(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明代前期基层教化系统中的申明亭和旌善亭》,提供了儒家道德理想通过制度由精英层面渗入民众日常生活的例证。申明亭和旌善亭,是明初建立的基层教化系统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它们在明代前期曾经遍布乡都,发挥着宣达政令、彰善惩恶、淳化风俗的功能。作者结合明代方志与政书材料,追溯申明亭和旌善亭的兴废历程,分析其社会职能,并对包括申明亭、旌善亭在内的基层教化系统的兴废及其与明代世风嬗变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李国彤(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历史系)的《梁启超“殖民论”的再思》以梁启超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为主要文本,辅之以清代康雍乾时期福建理学家对东南沿海海禁的讨论,在儒家的“天下”观念和西方“帝国主义”的框架中,分析了新史氏所抒发的“海事思想”、“殖民事业”和“国际竞争”等“三种感情”。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在《“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有关沟口雄三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的一些想法》一文中,着重考察了沟口雄三经常使用的三个观念——“前近代”、“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揭示了这些观念对中国史研究的意义,同时提醒其他学者,沟口雄三的问题意识、论述基础和预期理想都是日本的,都是为了日本的中国学。
王昌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从认识心到道德心:曾巩的心性论及其在明代的回响》讨论了曾巩及其在明代的仰慕者对文、道关系的论述。曾巩对文道合一的追求,是为了解决北宋古文运动内部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论,但与理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单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理想社会,政治力量的介入是必需的。曾巩对政治权力的依赖,使他的学术在理学盛行的年代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但在十六世纪,却有一批士人对曾巩从“心”的角度论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虽然曾巩和他的明代仰慕者实际上是从不同的层面论述文与道的关系,但两者都是为了建立理想的社会寻找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与原则。随着晚明社会对个性张扬和审美趣味特立独行的重视,曾巩很快又被边缘化。
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蒟”?——公羊学对大夫行为动机、手段和结果的判准
![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蒟”?——公羊学对大夫行为动机、手段和结果的判准](https://img.taocdn.com/s3/m/98b400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2.png)
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蒟”?———公羊学对大夫行为动机、手段和结果的判准◎张志宏 张 禹内容提要 齐国大夫逢丑父在“ 之战”中,与顷公换位,舍己之身而救其主,却被晋国大夫?克斩杀。
从公羊学视角来看,尽管逢丑父的原初动机是出于拳拳之忠心,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春秋》所规定的君臣尊卑大义,因此其行为动机不能作为减免罪刑的依据。
逢丑父让其君以臣子身份逃跑的手段使得顷公陷入被动不义的境地,背离《春秋》“国君当死社稷”的原则要求,不符合《公羊传》“反经合道”的行权思想。
逢丑父救主行为导致的结果,包括令顷公受辱,让齐国宗庙、社稷蒙羞,不利于维系周朝宗法制度之下“尊尊”的价值体系。
因此,从行为动机、手段与结果综合分析,逢丑父救主违背孔子所设定的王道正义,不仅不当嘉善,更当受到《春秋》王法的制裁。
然而,公羊学家通过高扬《春秋》王义的理论使得“尊尊”价值成为大夫行为中的最高政治律令,这种政治思想具有将君主推向权力绝对化地位的倾向。
关键词 公羊学 逢丑父 齐顷公 尊尊 经权〔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1-0067-10 《公羊春秋》成公二年,齐顷公所帅之师在“ 之战”中被晋、鲁、卫、曹四国联军大败,其战车被晋国中军将?克包围。
在国君被俘的危急关头,大夫逢丑父作为齐顷公的车右事先与顷公换位,“代顷公当左”,让顷公乔装打扮、伪饰车右,并且假装“使顷公取饮”,命令顷公找水来喝,实际上是故意给机会让顷公逃离晋军的包围圈。
然而,顷公“操饮而至”,取水后竟然又返回来了,逢丑父不得不借水不干净之由责令他再“革取清者”。
顷公这才恍然醒悟,灰溜溜地逃回了齐国。
?克以逢丑父“欺三军”之罪将其问斩。
①《左传》对这次事件结局的记载不同于《公羊传》,?克不仅免去逢丑父欺骗晋军之罪,将其释放,而且认可其“代君而死”的英勇献身精神。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亦引发了后世学者在分析逢丑父行为时所持的不同立场。
近百年来中国 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近百年来中国 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f456d931126edb6e1a10e2.png)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纵观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历程, 其主要呈现出三大研究范式:治道范式;平义或民本主义范式;王权主义范式。
实际上, 这些范式是近代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三大在中国思想史建构过程中的互动彰显。
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无法跳脱其当下性, 而中国思想史的重构必须在当下问题意识与传统语境主义还原之间寻找平衡点。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现时情形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上述所言之研究范式进行重新检讨其作为单一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只有在重整其研究范式之后,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才能得以切实推进。
关键词:中国; 思想史; 研究范式;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ast 100 YearsYANG Zhao-zhong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al History, Fuzhou UniversityAbstract:In the recent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China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it mainly presents three research paradigms: the first is a paradigm of governance; the second is a populist or humanism paradigm; the third is the paradigm of kingship. In fact, these paradigms are an interactive display of the three ideas of modern liberalism,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None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s can jump to the bott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must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esent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textualism. Chinas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thought history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may lead to a great extent, the above said the research paradigm for a review of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as a single way. Only after reforming its research paradigm can the research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be pushed forward.Keyword:China;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paradigm;处于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近代中国的核心任务在于建构具有应对世界新潮能力的新式社会秩序, 而学术思想的转换又往往是社会变动的先导。
解密莫干山会议
![解密莫干山会议](https://img.taocdn.com/s3/m/6ac7a32f0066f5335a81211a.png)
解密莫干山会议《经济观察报》柳红概况中国改革时期的会议很多,能被记载的很少。
而中青年经济学家的两个会议将被载入史册:一个是1984年9月的莫干山会议;一个是1989年3月的京丰宾馆会议。
前者,使中青年全面崛起,开始影响中国的改革时代;后者则随着那年初夏的历史事件而暂时销声匿迹。
开会的人,各奔东西,有的升官了,有的落野了,有的经商了,有的走远了。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莫干山会议”一再被提起,这是指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它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
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上山”开会甚至成了一种荣耀。
然而,一直被遗忘、忽略或隐去的是,莫干山会议是怎么开始的?复旦大学的张军研究改革思想史,曾专论莫干山会议,但是他说:“我没有找到筹划这个会议的更多细节信息”。
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会议,是谁的动意,谁在组织?一句话,谁搭起了这个台子,捧出各路青年登台亮相、脱颖而出?今年5月出版的《体改所与政策制定》一书,用了不小的篇幅讲《1984年和莫干山会议》,但是据一些当事人讲,其中错讹不少。
因为特殊的机缘,我熟悉莫干山会议的几位发起和组织者。
当我萌生了记述这段历史的念头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除了一对一采访,也有他们相互间的对话、补正,以及不断追加的新的回忆。
这个过程极有乐趣。
但愿这篇文字能够加深人们对于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会议的了解。
谁是发起人?莫干山会议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这四人。
为此,我采访了朱嘉明、张钢、黄江南。
1984年,他们多大年纪?在做什么?朱嘉明33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身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经济师。
黄江南34岁,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助理研究员。
他们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第一届硕士,此时,刚参加完社科院举办的第一次博士招生考试。
A马列毛邓
![A马列毛邓](https://img.taocdn.com/s3/m/1627cb81b0717fd5360cdcff.png)
标准书号版本项价格语种正题名副题名分辑号分辑题名丛书名978-7-5447-4976-3CNY336.00chi资本论纪念版978-7-5001-4055-9CNY39.00eng许渊冲英译毛978-7-5161-6305-4CNY108.00chi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欧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978-7-208-12984-9CNY48.00chi恩格斯画传978-7-5051-3492-8CNY39.80chi毛泽东批评自我批评“毛泽东伟人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978-7-202-10069-1CNY35.00chi从中央委员到978-7-01-015167-0CNY49.00chi领导干部读经典学马列978-7-5114-3432-6CNY36.00chi《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978-7-01-015128-1CNY59.80chi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978-7-308-14635-7CNY38.00chi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978-7-300-21557-0CNY79.00chi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起点学者访谈录978-7-5608-5946-0CNY32.00chi中国改革实践978-7-209-09041-4CNY22.00chi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指导教程978-7-5650-2397-2CNY25.00eng《资本论》选读978-7-5068-3076-8CNY78.00chi资本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研b 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arl Marx's Da 978-7-300-21823-6CNY78.00chi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978-7-5650-2436-8CNY65.00chi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78-7-5161-6903-2CNY86.00chi马克思主义与978-7-01-014259-3CNY91.00eng列宁思想在二阐释与价值中外马克思主978-7-5676-1930-2CNY39.00chi毛泽东思想文献解读第一责任作者装帧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开本附注第二责任作者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03册22cm汉译经典(德)卡尔·马精装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0852,202页22cm 罗京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5.0645,469页24cm中国社会科学2015.09319页21cm 徐觉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杨庆旺,郭德宏,钟世虎著北京红旗出版社2015.08240页24cm2015.05264页24cm 张金才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胡建华,董振华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9304页24cm2015.09270页26cm国内外经典教圣才考研网主编北京中国石化出版徐方平,陈翠芳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478页23cm2015.09270页21cm教育部人文社洪波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5.06441页24cm马克思主义研王虎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美)斯蒂芬·2015.08220页21cm 金瑶梅编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李霞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15.09189页24cm思想政治理论2015.08122页23cm安徽省高校优曹瑞斓主编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278页25cm精装北京中国书籍出版(日)见田石介张小金[等]译2015.08349页24cm马克思主义研z en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f杨志,马艳等著's Das Kapital2015.09390页24cm河海大学文科詹王镇著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5.09382页24cm全国马列文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首党圣元,邱运何萍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575页23cm罗莎·卢森堡2015.05306页24cm安徽省高等学吴玉才编著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内容介绍读者对象分类号作者简介本书以唯物史本书适用于马A 123卡尔·马克思(1818-1883),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主本书以中文对本书适用于诗A 44许渊冲(1921—),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中共复旦大学纪事
![中共复旦大学纪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41c8c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d.png)
中共复旦大学纪事中共复旦大学(以下简称复旦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
成立于1915年,历经数以百计的年历,复旦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
其前身是1905年创立的梅园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1915年,改称复旦大学,至此,复旦大学就正式成立了。
复旦大学从一开始就在改嘉新之潮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一百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充满变数,学校的改革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取得成果。
复旦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向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并且致力于开发创新的学术研究场所。
从1800年代到今天,复旦大学虽然经历了许多变数,但仍然坚持着一贯的使命,即“自由、探索、教育”。
复旦大学在社会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新文化运动,复旦大学一方面竭力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在提倡新思想。
从语言文学到历史、数学、工程,复旦大学创立了许多学科专业。
复旦大学鼓励创新,并吸取了世界各国许多学术思潮,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的师生以“自由、敦厚、团结”为学习信条,尊重思想自由、追求学术自由,建立学术创新的研究环境,以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员,如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复旦大学前校长杨光彪等。
他们不仅担当着杰出的领导,更是现代中国教育历史上值得尊敬的楷模。
复旦大学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学校,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摇篮,是一座桥梁,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联系起来。
复旦大学在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科研,及艺术、社会、经济等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学习和研究的传承经历了一百多年,从梅园大学到复旦大学,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
复旦大学是中国古老文明与世界新兴文明的桥梁,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
复旦大学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将继续鼓舞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子,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复旦大学 复旦 西方法律思想史讲义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 复旦 西方法律思想史讲义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f31ad158f5f61fb7366635.png)
·日月光华精华区文章阅读发信人: GSZ (飞龙·恋恋桃花源), 信区: FDU_Law标题: 受权转发法理学资料之一发信站: 日月光华(2003年05月02日19:31:14 星期五), 站内信件侯老师让我把这些资料贴出来,据说跟考试关系密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相互转告。
阅读量较大,有近6万字。
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H·L·A 哈特翟小波译强世功校H·L·A 哈特* 翟小波** 译强世功***校法律实证主义认为应当在"实际是之法"和"应该是之法"间作出区分,该主张招致了许多批评。
哈特教授在此为法律实证主义进行辩护。
他认为,诚然,法律实证主义理论的其它部分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与它所主张的"实际是之法"和"应该是之法"的区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批评者则把两者给混淆了。
进而,哈特教授论述了这一区分的优点。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一种观点并试图为它辩护。
霍姆斯(Holmes)法官等曾持有此种观点,他们也因此遭到了很多的批评。
首先,我将说明,为什么对于英国人来说,霍姆斯(Holmes)仍将是法理学中的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他在美国的名声怎样变动沉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拥有两种神奇的能力:一是想象力,这是英国法律思维(thin king)中常经缺乏的;二是清晰性,这是英国法律思维中通常具备的。
通过阅读霍姆斯,英国的法律人意识到:他们以前认为是固定不变事情其实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霍姆斯就象一位向导,他的话可能不会令你信服,有时甚至令你讨厌,但从来不会使你迷惑不解。
象我们的奥斯丁一样(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的理想和主张),有时,霍姆斯明显是错误的;同样和Austin一样的是,当他错误时,他总是错得清晰明白。
这确是法理学一个最重要的美德。
不错,单单谈论清晰性是不够的。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29f2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7.png)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其次,司马光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一个 统治者不仅需要具备聪明才智,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 的领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普 通公民,我们都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以德治家。
基本内容
基本内 容
政治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在 众多政治哲学家中,汉娜·阿伦特以其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政治观念脱颖而出。本次 演示将通过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探讨,分析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并评价其在当 代政治哲学中的影响与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背景
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背景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 政治哲学研究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 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而,如果我们能从过去的错误中 吸取教训,我们就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 他希望通过研究历史,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标题: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
阿伦特认为,哲学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源自哲学 家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个别意见的轻视,而政治家则更行动和结果。然而,这种 紧张关系并不意味着哲学和政治是相互排斥的。相反,阿伦特认为,只有将哲学和 政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的本质和价值。
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分析
这种张力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阿伦特对政治与权力的不同理解。在阿伦特看来,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但权力的运用应该是有限且受到约束的。她主张通过哲学的 思考和公民的参与来限制政治权力,保障人类自由。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https://img.taocdn.com/s3/m/5014747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d.png)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方校长、陈院长、谢所长,西北大学的各位朋友,来自海内外的各位朋友:第五次中国近代思想史研讨会今天圆满结束了。
此次到会学者有60多位,有四十多篇论文在会上宣读,有评论,有很热烈的讨论,收到了互相切磋之益。
感谢西北大学的领导和朋友们为办好此次会议所做的一切;感谢各位专家朋友为本次会议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研究心得;这些都是会议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
民族复兴问题,常常是一种政治宣传的话题;但对于我们学者,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
学者的责任就是讲真话,求真理。
大家都是搞思想史研究的,更应以讲真话,求真理为己任。
思想史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一切历史都可追源到思想史,因为历史是由有思想的人类创造的。
恩格斯说,只有人类有历史,动物没有历史,动物的历史,是由人类为他们描述出来的。
人类因为有思想,所以才能创造历史。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对经验的整理和提炼。
经验不断地积累,又经过不分断的整理和提炼,就会得出高于经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想。
经过思想的作用,后一代的人,就可以获得比前一代人更高的智慧,因此就能够创造前人所没有的东西。
动物只能不断地重复个体的经验,不会整理与提炼,所以,他们的后代只能重复前一代的经验,不能有所创造。
从此可见,思想对于人类是多么重要;从而又可知,研究思想史对于我们又是多么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一定的思想出发,参与创造历史的活动的;而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因此历史的结局常常并不是像人们预先所想的那个样子。
历史的结局,是怀着不同思想的人们,共同活动,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结果。
也正因为创造历史的人们,各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诉求,所以对历史的结局,各有不同的解读,也就是对历史的叙述,历史的评说,各执一词。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客观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评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正如马克斯所说,历史是从矛盾的叙述中清理出来的。
我们搞思想史的学者,不但要揭示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思想,还要揭示各种不同思想之间的互相争论,互相消长的历史,对各种不同思想的命运,不同的结局,做出解释。
走近“中共第一报人”,推动潘梓年思想研究
![走近“中共第一报人”,推动潘梓年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57bd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3.png)
《潘梓年论著选》潘梓年 著 周挥辉 梅杰 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8/107.00元潘梓年江苏宜兴人。
笔名宰木、定思、任庵、弱水等。
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逻辑学家,报人,翻译家,有“中共第一报人”之称。
曾任中共中央党报《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原大学校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
著有《文学概论》《逻辑与逻辑学》《大家来学点儿哲学》等,译有《教育学》《逻辑》《时间与意志自由》《苏俄新教育》等。
教育局长、教育部长等多种教育角色,其身上远远不只有世人所知的那几面。
作为一部潘梓年的论著选集,本书尽可能地展现了他在文化、新闻、理论战线上的重点思考,同时也呈现了其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职业角色、不同社会问题上的深层洞见,以求打破人们对于“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的刻板认知。
例如,两位编者周挥辉、梅杰在书中是按照潘梓年的多重身份对他的文章进行分类和选编的。
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第一任主编,潘梓年一生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形成了一套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潘梓年论著选》收入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关于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同一问题》等文章,基本构成了潘梓年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潘梓年的《文学概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独创性。
《中国与文学》《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论文艺的民族形式》等文章蕴含着潘梓年深受新文学思潮影响的文学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文艺思想,同时也是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早期成果之一。
在哲学和文学研究之外,潘梓年较早接触新闻宣传业务并长期主持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一生中曾写过数百篇报刊文章。
书中的《我对于现出的三民主义教科书的一点意见》《整顿学风首在尊重学术》《文化运动在现阶段中的任务》《怎么叫“读书毋忘救国 救国毋忘读书”》等文章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新闻实践及其新闻思想。
浅论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浅论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85925e6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6.png)
浅论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成庆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在先秦文献方面,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楚简,以及还有河北定州、山东银雀山、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文献,重新激活了先秦学术史与哲学史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文献的整理与辨析方面,虽然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借助这些新出土的文献,可以使中国学术史与哲学史得以改写,但是在先秦思想研究上,目前仍然纠结于文献的辨伪上,这也使得一些重要的思想讨论无法得以推进,从而反过来又使得文献上的辨伪更为困难。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成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2.展望新视野下的谐和性之美——浅论人性化的生态美学与技术美学
3.浅论预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兼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4.中国编辑思想史研究内容浅论
5.浅论财政创新视野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旦召开现象学与解释学国际研讨会
![复旦召开现象学与解释学国际研讨会](https://img.taocdn.com/s3/m/838d67a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c.png)
复旦召开现象学与解释学国际研讨会
张庆熊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000)001
【总页数】1页(P13-13)
【作者】张庆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解释学的真谛:当历史邂逅实践——解释学的现象学根源探析 [J], 孙琳
2.高校首个校园移动门户“i复旦”正式启动复旦大学高校信息化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顺利召开 [J],
3.解释学的真谛:当历史邂逅实践——解释学的现象学根源探析 [J], 孙琳
4.中国首届狄金森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J], 李绍青;张珊
5.复旦-诺发互连研究中心第三届互连及相关技术国际研讨会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