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通约并非不可比较
1、共同的基础、对象和目的 2、共同的检验标准-医疗实践
●中西医的沟通、对话、了 解和交流
中西医比较的内容
1、中西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不弄清中西医差异的历史渊源,不 可能真正理解中西医学。医学不仅 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2、中西医方法论的异同 方法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杠杆
个病的基本矛盾的控制,反映了人体功能整
体调节的即刻状态。它本质上是生命机体微
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以病为经,以证为
纬,病证结合。病以其确定性为证提供了一
个良好的坐标,才能在“多病一证”的情况
下,使证的广泛性同病的特异性得到深层次
的认识。
疾:《说文》“疾,病也。
病:《说文》“病,疾加 也。
•例:《三国志·诸葛亮 传》:“亮疾病,卒 于军。”
(1)医学是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于 人与物的关系
(2)医学是彼此同意的人与人之间 的活动
(3)是一种置身于不平衡关系中的 治愈技艺(组织器官内稳态平衡)
(4)医学有别于法律和教育的教导 关系
(5)医学的目标包括动机和目的
●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 的独特结合
●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并 且在科学中最人道的
中医“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 反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其变化受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病”则是对疾病全 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性的概括。许多疑难 病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多元的,多种基因 突变,可单独发生,也可集结出现。同 一疾病“证”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与基 因及其表达的多样性有关。中药复方对 多基因集结突变的干预作用,正是体现 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 的优势。
中医认识病机,是认识失和的关系,象 教练提高球队水平。球队是集体运动, 水平高低要看三重积分:1、个人体力、 技术能力;2、队员之间协调配合能力; 3、教练部署指挥能力,要调整多种关系
西医辨病要找出病因,象检修汽车, 用分析方法找出受损零件,然后修复。
西医的着眼点是打击致病因素,找准 靶点。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统一处理。 虽然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但留下的后 患非常难以解决。病菌病毒变异问题。
1、中医:有机自然观 整体恒动 功能 天人相应 生成论
概念术语的文学和哲学特征 辨证思维 诊疗技术和手段: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中药 针灸 养生
2、西医:构造自然观 强调结构
局部 静态 分析 可证伪性 构成 论
概念术语典型的科学化语言 系统的实验 严格的逻辑 尽可能运用科技成果,辨病施治 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学习中西医各自病证发展历程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 确医学发展方向。
(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 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
(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 (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5)进行中西医比较,有益于中西医结
合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 思维,主要得出“证”的概念;西医 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辩病的思维,主 要得出“病”的概念。两者形成了不 同的治疗方法。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发展历程比较有 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 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 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 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 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 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 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有比较才能知短长,才能见优劣,才 能辨方向。
医学与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求真、至善、臻美 ●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 ●献身精神 ●纯粹理性精神 为求真而求真 ●怀疑的意识 ●批判的理性 ●谦恭的心态
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
1、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
▲认识与把握中西医学之间的异 同点
▲加深中西医学各自学术特色的 研究,深刻认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转归
3、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4、气血失常 审证求因
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调和,调节 通过药物进行能量 与信息的调节,表里内外,营卫气血, 虚实寒热,皆以阴阳和谐为目的;关 系调节 因人因时因地治疗 注重个 体化
证的定义:第二版、五版《中医诊断学》: 所谓证或证候,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 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 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环 节。”第4版《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 的概括。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 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 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它综合分析各 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变性质以及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 况的病理概括。”
主要观点:1、疾病的现象。2、疾病的综合 病理概括;3、兼有疾病的现象和病理概括两 方面的内涵;4、人体的一种反应状态、病理 状态或病理功能态;5、既是疾病过程中机体 的反应状态,又是综合表现;6、证即病机; 7、其它。如认为中医证的确切概念是一类由 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基本病理过程和临床 综合征。证实质上是疾病形成和发展某阶段, 体内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综合行为。
基本意义:证是对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 实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等内容。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 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 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 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 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 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 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病。按器官病理 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 的疾病研究。
但病理解剖学提供了可见的事实,却不 能说明时间上的变化;它提供了一种结 果,却不能说明现象和结果之间的逻辑 关系。解剖必须与临床症状或器官变化 结合起来,在病理解剖学寻找病灶思想 指引下,,医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 叩、用耳聆听努力获得隐藏在症状背后 的关于病灶的信息。病理解剖学发出了 对医院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呼唤。为了 寻找病灶,大大推动了医学器械和诊断 学的发展。
4、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长期 并存
◆生物医药 ◆化学药物 ◆医疗器械 ◆中药的国际市场
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 开放进取的头脑
☆不同体系要用不同方法 ☆区别对待不同体系各自的强项
和弱项。
5、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 印度医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典籍不
断向外传播。
▲中日医学交往 ▲中朝韩医学交往 ▲ 与越、缅、泰等东南亚国家的
医学交往 ▲ 与印度、阿拉伯医学的交往 ▲与西方医学的交往
西医学的两次传入
近百年三次交锋
1、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 案
采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治病,疗效 多有提高,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的优越 性。
病和证的概念分别从纵横两个层面 对疾病基本矛盾和阶段性主要矛盾的 不同把握。
“病”是人体功能或病理形态的诊断
概念,反映疾病的内在病理生理变化规律,
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是基本矛盾。“证”则
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必然受到每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 相对独立性 。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 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 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 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 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 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西医比较的研究应具备中国医 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中医学和西医 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中国哲学史和 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化史和西方文 化史的背景知识。
痰中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否就是肺 阴虚?
血糖升高是否就是阴虚燥热? 你怎样认识发热这种病理现象? 无证可辨怎么办?
中医学不大重视解剖,很少有寻 找病灶的欲望和要求,其病理机制 的解释多是抽象推演。甚至很多情 况下是以病理反证推论生理;有时 通过疗效推论生理或药物功能(如 药物归经)。天人合一,比类取象, 司外揣内。中医学一脉相承,以证 作为疾病分类标准,几千年没有明 显变化。
Fra Baidu bibliotek
中西医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 约性 ,人们对于有争议的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在比较的缝隙中深化的。
我们试图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 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 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 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 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乃 至诊疗手段进行方法论的比较,同时努 力从两种医学的学理内部,进行横向的 具体的剖析比较等等。
中医: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有机 自然观;整体观念;恒动;司外揣 内;辨证思维等。
西医的视角:天人相分;原子论, 结构论,实体论;数论;构造自然 观,还原分析论;数理逻辑等。
3、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观察和比较 博物学方法(麦克林托克)
实验分析方法
两种医学深入系统的比较;相同与 不同的内在原因;各自的优势和特 点;寻找交汇点和沟通渠道;优势 互补和发展。
4、两种医学临床手段和预防措 施 的比较
中医临床之艺术化;辨证施治
西医临床之科学化;辨病施治
中医预防之养生学与西医预防医 学,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1+1>2
5、医学人文的比较 医学人文学科已不下百种。
中西医共有的文化精神
医学与人文精神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 的 科学
中西医比较及其
文化差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殷 平 善 教授
第一讲:中西医学比较
概述
当代中国医学体系
★三套马车并驾齐驱
●保持传统特色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 ●西医学
要搞海陆空,不搞魏蜀吴
1980年,卫生部召开中医、中西医 结合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医、西医、中 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 并存的方针。
整体观念 1.天人合一,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2.人体本身的有机联系。 意象思维 司外揣内,局部测知整体 全息 黑箱 脏象 脉象 舌象
病因 三因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内外) 七情内伤 饮食劳逸 外伤 痰饮、瘀血
病理机制
1、发病原理:邪正与发病
内环境与外环境
比较,不仅要纵向比,还要横向比, 经常比,反复比,多方面、多角度比。
寻找差异的原因,以达到: 正确认识传统中医学 客观评价西医学 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医学
一、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的历史
◆中外医学在古代的广泛交流
秦始皇时期:徐福抵达日本九州, 随行医药人员。
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外经 济及医药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中医药的简便廉验 ●保持传统特色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
看病与对证及对症
病与证分别是西医学和中医学最鲜 明的特色,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最能揭 示中西医学之间的本质差别。
中医辨证和西医辩病,从认识论角 度,都是从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本质。
2、1929年2月,官方明确提出废除中医 。
国民党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 “废止中医案” 。
梁启超 胡适 鲁迅
3、第三次大交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中央在1953年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撤销了贺诚、王斌的副部长职务
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
◆中西医学属于不可通约的理论体 系
▲比较中西医学长处和短处,寻 找融合点或有机结合点。
2、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
的互补
▲临床诊治方法的互补;中西 药并用;多样性治法
▲预防医学的中西医优势互补 ▲全面的互补合作
3、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 发展
▲中医心肝脾肺肾脏象理论与现 代医学九大系统的生理、病理、 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 比较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理论研 究的重要切入点。